饱满的理想与凄惨的现实——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 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

饱满的理想与凄惨的现实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

闲来无聊,动动手脑,于是突然想到写这个。此时距看完已经俩月有余,细枝末节早就模糊了。现在还能记得的,我想应当是该剧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部分了。希望这样也能尽量客观。

一、整体设计

犀首替苏秦

先说说以犀首替苏秦作为合纵主心骨,与张仪分庭抗礼这个对原著的改编吧。从史料上讲,这种提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大篇幅涉及燕昭王,表明苏秦主要活动于燕昭王时期;又据《史记》记载,燕昭王上任的时候张仪已经去世,进而可以得出张仪苏秦非同时代的结论。虽然笔者在这里认为,单纯依靠一部“来路不明”的《战国纵横家书》就完全推翻同样“来路不明”的《战国策》和被视为“信史”的《史记》等立论有待商榷,不过貌似学界已然大致达成共识,认为张仪苏秦必不为同一时代,与张仪对垒的当为犀首。在这里我们先不去探讨这个学术论题,姑且将其视作争议。所以对待争议问题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也很正常。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这样的剧情改变和设定并无不妥,只是意义不大。。

纵横还是宫斗

笔者和大家一样,差点被该剧播映之前的各种关于“宫斗”的报道雷翻,但其实看了以后发现这个其实并不准确。笔者认为,该剧应当以30集为线分为两个部分。就第一个部分而言,主要还是在表现列国争雄合纵连横的。少许儿女情长内容主要落脚于芈八子(宣太后)身上,从结构上看是还是在为纵横主线服务。若儿女私情为阴,纵横大争为阳,就第一部分而言笔者对这阴阳比例还能接受。不过到了第二部分,就让人有点儿着急了,各种莫名其妙的诡异设定,义渠琰、秦王荡、公子壮拉上芈八子和惠文后,堪堪上演了一出莫名其妙的伦理大戏。。这个后面再谈。总之,后半部分确实堪当“宫斗”大名。

不过,细心的书友会发现,诶~现在的版本,肿么第34集和第35集接不上啊!其实嘛,我们现行版本是从台湾盗版出来的,34集以前是一个电视台放的版本,35集以后是另外一个电视台的版本,这两个版本应当都经过了剪辑。也就是说,现行版是由两个不同的剪辑版机械拼接而成。鉴于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笔者猜测是剪辑不同所致,所以现在暂不主张乱扣帽子,大家姑且看了正版再说。

据算,现行版总时长约为2000分钟,折算成大陆电视剧一般的45分钟有40多集左右。但由于限集令的出台,央视不会播放30集以上的电视剧,所以该剧上央视必然被砍。至于该剧央视版到底是阴是阳,那还得看央视最终如何操刀。

顺便透露一下,某大神已经初步答应若央视版不给力,就再次出山,操刀“官坛版”大秦帝国2,哈哈哈哈。

亮点或许在历史

对于偏爱原著的书友而言,该剧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不过对于执着于历史的书友而言,该剧倒确有一些亮点。上面已经提到,用犀首替换掉苏秦,在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是更加贴近历史,至少是学界所认同的历史。该剧作出这样的改动,不管有没有意义,至少透露出该剧本身的定位和设计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历史。

除了人物的改动,对话的设计也有那么点意思。在这里举两个尚能记得的小例,一是将原著的“万岁”改为“万年”。之前一直不解为何作这样的改动,后来仔细一想,除了编剧为了避免使用“万岁”这样一个对国人而言有点刺眼的词以外,其实也较合史料。据笔者所知,“万岁”一词的首次记载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而“万年”一词在西周金文中屡有出现。因此,可以得出“万年”先于“万岁”存在,至少从已有文献记载上推测。该剧背景的秦惠王时期,较秦昭王早,因此当时人必然懂“万年”而不一定会“万岁”。改动符合历史。二是张仪的不少对话都出自《史记》,例如对楚尹昭阳说窃城云云。

不过,该剧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样贯穿整个原著的经典谚誓给删了,“我王万年,秦国万年”就显得异常空洞乏味了。这些地方本来可以做得更好,更可以让人血脉喷张的。但该剧却有为变而变之嫌,这和大秦帝国之裂变里那句“嗨”一样画蛇添足。即使该剧已经不出意外地将“嗨”改称了“喏”,但还是让人不知道这算不算某种程度上的“继承”。。。

再就是对兵器道具的复原,这个不太懂,只好引用一下了。兵器方面,据说该剧所用兵器“为了体现品质,(秦代兵器高仿修复专家)毛乃民老师在兵器道具设计及制作都非常考究,参详了无数史料记载及文献,多次考察兵马俑中将士不同的武器装备。”而圣姑也对兵器方面表示认可,引用圣姑原话:“兵器比较靠谱”、“(兵器方面)自然物有所值”。道具方面,“而《大秦帝国2》将八成的费用都用在制作上,尤其在乎还原历史的本貌。”“《大秦帝国2》富大龙宁静的装备价值40万。”估摸着就这个方面来说,该剧相较出汗传奇什么的还是要胜上一筹。

有的书友也提到一个问题,尾毛屈原不叫屈原,要叫羋原;尾毛樗里疾不叫樗里疾,要叫嬴疾;尾毛楼主要叫羋琰为义渠琰,叫嬴壮为公子壮,叫嬴荡叫秦王荡呢?容笔者来分析。首先,剧中为何作如此改称?这还得到《史记》里去找。据《史记》,大多人物都算“有名有姓(氏)”,可唯独宗室公子一般都是“子X”、“太子X”、“公子X”;要不就是用“官爵+名”,例如“庶长X”、“内史X”。笔者推测编剧认为这不算名字,为了将这个空白补上,机械地套用了“姓+名”的命名模式,将作为姓存在的“芈”、“嬴”用在了本该用“秦”、“义渠”、“樗里”等氏的位子上,反而弄巧成拙。既没叫对,又让人搞不清楚。虽然不明白编剧为啥不随便请教一个砖家,但显然这种改动的用意,仍然是上面提到的,贴近历史。其次,那这些人物到底怎么叫才正确?其实也不复杂,只需记得“先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即可。例如,樗里是氏,叫樗里疾是正确的;义渠是氏,叫义渠琰是正确的;至于秦国公室,笔者认为是秦氏,当为秦疾、秦壮、秦驷、秦荡乃至秦政,不过为了避开这种争议问题,还是叫秦公子疾、公子壮、王驷、王荡比较稳妥。

另外,剧中有两首曲子,个人觉得还不错。一是给屈原的配曲,一首是改编版的无衣。尤其是这首改编版的无衣,我想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表现了该剧的创作团队的创作思路了,大家可以去感受下。

说了这么说,笔者是比较认同“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摄制组”关于“这(改编)是二、三部制作者自信心的巨大表现。”该剧可能是希望另辟蹊径,从更加贴近历史的角度尝试重新诠释《大秦帝国》,至少他们朝这个方向努力了,虽然就目前而言未获好评。

二、人物设定

秦惠王驷综合得分(满5分):3.5

该剧中秦惠王的表现其实是不如人意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演员富大龙的演艺风格不太能对原著中秦惠王的味道,其次仍然是受制于上文中提到的整体设计的限制。在咱们书友的基础认识里,秦惠王(或者说是每一个秦王)都应该是张弛有度,厚积而勃发,不贪虚名,专门务实,埋头苦干,勤勉有为。但该剧富大龙饰演的秦惠王却没这般滋味,显得疯疯癫癫,好虚名而图美色。

虽说历史上的秦惠王可能确实不如书友们所期望的那般刚毅木讷。《史记》载:“十四年,更为元年。”这个嬴驷确实不知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强国大业,才上位14年就称王了。。

单纯就演技而言,富大龙没得说,视觉上极具张力感染力。得意时放荡不羁,求贤时诚挚恳切,严肃时却也有那么点肃杀。现在印象还比较深刻的是惠王亲自到城里发动秦人抗敌的片段,虽说欠缺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但个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大秦精神。再就是老年惠王那段,富大龙确实演出了那种强君暮政的怪诞和凄凉,让人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无论如何,笔者认为富大龙作为演员对该剧无可厚非,甚至有报道说其自愿降薪出演,对于这样的好演员,书友们实在不应该一味贬斥。

饱满的理想与凄惨的现实——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 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

张仪 综合得分:4.5

笔者认为喻恩泰饰演的张仪,应该是该剧人物设定中最出彩的部分了。虽说有的时候还不能摆脱秀才的印象,但总的来说这个张仪让笔者还算满意。尤其是庙堂大争部分,喻恩泰的演绎确实引发了作为秦粉的笔者的感触。那一句“到时候魏国亡也亡了,你魏王的脸,还往哪放!”不由得感叹“寒士志,世兴亡”!

虽然最为出彩,但也有莫名之处,例如那个苏宣姑娘。。笔者完全不知道她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当然,要算上那个跑堂的。这就完全属于为变而变,毫无意义。这种无意义的改变在人物设定方面层出不穷,下面再谈。

犀首 综合得分:2

与张仪想对应,笔者认为犀首这个角色的塑造,完全是个败笔。整部剧都觉得犀首在卖什么关子,一副胸有成足吃不完喝不完状,还让笔者有段时间疑惑这到底是不是个大伏笔,难道最后还要搞出个惊天大新闻来?结果,最后确实有个大新闻,犀首。。。公孙衍。。。居然开饭店了。。。。。

笔者认为这种失败是演员造成的。虽然对这个演员不算熟悉,但可能是由于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总觉得不伦不类照猫画虎。这个错真的无法挽回,笔者猜想编剧的设定中,最得意的怕就是用犀首替苏秦了,结果替出了个失败的犀首,牵连这种设定一起失败了。

芈八子 综合得分:4

对芈八子这个角色笔者是很喜爱的,曾作词一首为之颂叹。宁静饰演的芈八子整体而言还算令人满意,感觉宁静总是能把这种风韵美妇刻画较好。对于很多书友对于芈八子在这部里面除了床戏就是床戏的疑问,笔者的看法是: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必定是在斗争中成长的,而个人认为芈八子的快速成长期正好是惠王老年和昭王少年这个最危险的“主少国疑”和“强君暮政”时期。所以,对于宁静版芈八子,可能尚显欠缺,但对于宁静版宣太后,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屈原 综合得分:暂时3分

先吐个槽,笔者总觉得猪腰子脸版屈原很别扭,求别拍。。。该剧的屈原说话一字一顿,说得不好听是像照稿子念的,好听点是铿锵有力。不过由于上文中提到的34、35集中缺失的那个部分推测和屈原之死有关,现在还不知道这段最关键的部分如何,所以不好评判。

义渠王父子和公子壮 综合得分:0分

先说义渠琰。义渠琰本来是义渠王和芈八子之子,在前半部分里就屡有铺垫,一直以为后面有大动静。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他后来竟然莫名其妙地认了惠文后为义母!又莫名其妙地和公子壮成为了义兄!所以公子壮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惠文后的义子!义渠琰、公子壮、公子荡又莫名其妙成了兄弟。。。据交代说羋琰准备趁乱把秦国搞乱从而复国,但是最后又莫名其妙为了保护公子稷挂了。。。本来一个路人角色,居然从头贯穿至尾。。按铺垫说貌似很聪慧的样子,可能要干一番大事,但最后居然啥也没干成就挂了!四个字莫名其妙。

义渠王和公子壮更加莫名其妙,前者除了稍稍表现了一下芈八子的风韵以外,对剧情没有任何意义;后者同理,除了稍稍表现了一下秦惠王老年浑浑噩噩的精神面貌以外,没有什么意义。四个字总结:毫无意义!

三、总结

综上,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在基于创作的层面上,该剧主体上还是按照原著交代的故事继续发展,为了有所创新故而将落脚点放在了贴近历史上,花大价钱还原器物,对原著和史料的出入进行大量的改造。但在基于商业的层面上,很不巧该剧的创作背景时间正好是国内宫斗剧最火的阶段,所以不奇怪为了商业考虑加入了一些这样的戏码。同时,为了在能更贴近历史的同时又让人理解,营造出深入浅出的效果,该剧又加入了一些通俗的包袱,包括剧中苏宣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效果不佳)。再加上演员的发展水平和导演的临场安排,在这样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目前这个样子。客观来说确实是有好有坏。好的是,假如该剧的意图达到了,那么该剧将在贴近历史的基础上更加普及和深入,扩宽接触面,打开潜在受众市场,从而名利双收。坏的是,这样做破坏了原著既定的整体风格,伤害了一部分对原著热衷的书友。但就目前而言,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创作团队的改编思路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至少对笔者而言),大量无意义的设定让人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又引来众多原著拥护者的批评甚至咒骂。似乎这么做有点得不偿失。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还是白说,毕竟正版并未播映。笔者认为,一部剧的前期构架是一种蓝图;中期拍摄是血肉;后期剪辑和制作才是剧的灵魂。大秦帝国之纵横,是骡子是马,咱们还是等溜了再下定论吧。

最后最后,笔者写这些全凭记忆,有记错的地方还望包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5150.html

更多阅读

三个人的故事-韩国电影《厨房》观后有感 三个人种树的故事

清纯可人的沙子(申敏儿饰)开着一家阳伞店,太阳的光芒总会让她眩晕。在和尚仁(金泰宇饰)结婚一周年的那一天她去看一个展览,不巧正遇休馆。她悄悄的溜了进去,却在躲避管理员时与同样是悄悄溜入的辘轳(朱智勋饰,韩语我不懂啊,不知道为什么给翻了

改编的小说:《道德底线》第二部!3,主角:王俊涛罗钢)

说明:本文从电视剧《道德底线》第一部的结局开始写起,承接了《道德底线》第二部开始的一点点内容,但后面的全部都改变了!主要人物:王俊涛(罗钢饰)叶佳佳钢镚陈秀(马苏饰)赵学鹏(钱泳辰饰)山城(地名)第三章 父子相遇祖国对于一个侨居在外

改编的《道德底线》第二部,10,主角:王俊涛罗钢

说明:本文从电视剧《道德底线》第一部的结局开始写起,承接了《道德底线》第二部开始的一点点内容,但后面的全部都改变了!主要人物:王俊涛(罗钢饰)叶佳佳钢镚陈秀(马苏饰)赵学鹏(钱泳辰饰)山城(地名)第十章童童老师办公室,此时呈现出一幅怪异的

声明:《饱满的理想与凄惨的现实——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 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为网友天与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