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又称驼城,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接地带,东临黄河,西连宁夏甘肃,北与我们内蒙古鄂尔多斯接壤,从古至今榆林是天府之国,秦川大地与内蒙古草原相连的咽喉要道。榆林地域广阔,地貌独特,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漠沙海。“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一曲民谣道出了榆林山水和榆林人的别样美丽,道出了黄土高原的无限魅力。
我的故乡在陕北瓦窑堡(今子长县),但我出生在榆林古城,儿时的记忆朦朦胧胧,古城老街的牌楼,莲花池盛开的莲花.....时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榆林已是我魂绕梦牵的地方,算这次我已是四次到榆林了。
1994年我和85岁老父亲回故乡第一次途经榆林,长途汽车出东胜(现鄂尔多斯)后逐渐进入毛乌素沙漠,汽车在沙漠中蜿蜒曲折的公路上穿行,满眼望去起起伏伏荒秃秃的沙丘,没有一点绿色,阵风还时不时扬起了漫天黄沙,让人睁不开眼睛。听父亲说解放前这条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骆驼,所以榆林才被称为“驼城”。
6月5日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和老姐两口从包头出发一同驱车前往榆林。姐姐9岁时离开榆林,所以儿时记忆可谓历历在目,这次也想回去寻寻根,找找过去的回忆。
与我第一次赴榆林不到20年的时间,从东胜到榆林的沿途,变化真是太大了。公路变成宽敞平坦的高速路了,昔日的荒漠流沙不见踪影了,沿线林草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毛乌素沙漠变绿洲了,我真折服吃苦耐劳的陕北榆林人!
进入榆林市区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都市的景象。自从改革开放后,榆林的地下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油、气、煤的开采让这个塞北小城变为“暴发户”,自然城市改造也不在话下了,这是一座正在腾飞的城市。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四人徒步直奔榆林老城,城内至今还保存着明代的古城墙,有不少古建筑虽然被岁月的风沙侵蚀得满目疮痍,还是让人领略到了这座边塞重镇的风貌。榆林历届市长看来很有远见,古城中的明清一条街保存完好,老街较大理、丽江的要宽,可容两辆轿车穿过,街道上半尺见方的青条石,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时日既久,在无数次的摩擦中变得极为光滑清亮。老街两旁经过修缮的商铺依次排列,保留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父辈的旧居就在这条老街上,姐俩找寻半天原址找到了,但房屋已被拆迁改造成商铺了,姐姐上学的小学依然还在这条街上,她怀着对童年美好的记忆留下了倩影。大街两侧原来悬挂着红灯笼,一眼望不到头,如今改造成古色古香的路灯了。老街中轴线上依次有古楼、凯歌楼、钟楼、新明楼、万佛楼等六坐牌楼建筑,这在我到过的古城中还是独树一帜的。每逢正点,悠悠的报时钟声,把人的思绪带到遥远的过去。街上的小型垃圾车不停地巡逻着,随时回收生活垃圾,难怪市容如此整洁。只是虽然汽车禁止通行了,但摩托车不时呼啸而过引为遗憾。
西门城墙下的莲花池依然存在,现在改名叫世纪广场。广场周边绿树成荫,场内亭台楼阁,几个莲花池环绕其中,清澈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可能是季节的关系,莲花刚刚从水面露头,小船轻轻在湖面上荡漾,几个小朋友在湖边嬉笑打闹,我仿佛也看到儿时我们兄弟姊妹在莲花池玩耍的情景......
我们姐弟是老陕北了,在楡林只能走走看看,追寻着几十年前的回忆,不能算是旅游。一天下来腰酸腿困,走到塞北风味楼几个人品尝了榆林的地方小吃,拼三鲜(类似大烩菜)、水煮豆腐、四小碗(红烧肉、爬肉条、炸丸子、黄焖鸡)、羊杂碎(有粉条、汤多)、锅盔(类似特大的白焙子)、油泼面等,陕北人实在,盘大盆满,吃得我们是“沟满壕平”,个个满头大汗,还剩下不少。
时间的关系6月7日我们踏上了回程,陕北不解的情节,难忘的记忆,再见黄土高原!再见古城榆林!
榆林老街老街钟楼
老夫妻于榆林
榆林鼓楼
莲花池
塞外江南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