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因为出现民主政治与启蒙运动,世界不再是前的世界。
此时世界,出现了三大启蒙思想家,都产自法国,他们是——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
伏尔泰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
孟德斯鸠是法治社会的奠基人。他的《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
卢梭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这就是人民“主”权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直到现在,“我不同意您的每一个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您说每一句话的权利。”伏尔泰的这句名言至今仍是举世公认的道统。
为什么启蒙运动的发起者是法国而不是其他西方国家?法国盛产思想是天生的吗?
不得不承认,法国拥有利于思想的生长独特环境——他所占据的“天时、地利、人和”所决定。
首先讲地利。法国地处欧洲大陆中央,是西方文化最富有活力的核心区域,可谓欧洲各种文化交汇点与枢纽站。
其次是人和。“妥协”是英国的一个特点。但不是法国人的特点。法国人不喜欢妥协,而喜欢走极端,而说反就反与闪光的思想往往就是极端的产物。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法国就是一个“小农社会”,小农经济是相对独立的经济,而自由平等的前提便是经济独立,所以法国人“天马行空”,是与其传统经济基础息息相关。法国的小农经济地位历来比英国小农稳定得多的。同时小农社会还固有着一种平等主义或平均主义的传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患寡患不均”,以没有大贫大富、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为社会公正的标准。.
如此这般,法兰西民族强烈崇尚平等的个性也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最后讲天时。法国与英国隔一条狭窄的英吉利海峡相望,占地近之利,“近水楼台先得月”。十七世纪,英国发生改变世界的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民主政治。十八世纪,法才受英才刺激,法国启蒙思想家积极、主动向英国学习,于是18世纪才出现了一个“英法之才”双星闪耀、交相辉映的局面。
由此搜寻法国启蒙思想的发动机,还是在英吉利岛那里。
宪政令英国成为改变世界的中心。于是,18世纪初,法国出现了一股学习英国热。法国人对英国人充满羡慕,甚至法国贵族对英国贵族也自叹弗如;法国人学英语蔚然成风,几乎没有一个法国重要人物不访问英国的。这一时期,英国也有许多政治家、旅行家到法国游历,他们记下了法国人对英国人的友好情谊。后来,出任英国首相的小皮特此时也在法国游历,他从法国写信给国内的亲人说:“法国人……对英国没有任何敌意”,所到之处,都受到法国人的热情接待。
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法国启蒙思想家开始对英才青睐。
法国精英学习英才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从书本学习间接经验,二是实地考察。伏尔泰、孟德斯鸠开其端,卢梭和霍尔巴赫步其后尘。伏尔泰在英国住了三年,研习英语和牛顿、洛克的著作,考察英国政制。孟德斯鸠在英国住了二年,常与英政界和上层人士接触。卢梭在去英国之前对英国文化已有些了解,又在英国住了一年,对英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英为师”是法国知识分子的共识。他们很快成为英才的信徒,伏尔泰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英国人大大地利用了我国语言著作;礼尚往来,我们在给予之后,就该轮到我们向他们要些什么了。”
但是,“以英为师”法国人,没有对英才照抄照搬,而是充当学习者和传播者的同时,肩负起改造者重任。启蒙思想家对英才咀嚼、消化、鉴别、筛选,把英才的精华和法兰西人文化、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他们追求英国人的自由权利,抛弃改良中的妥协、不彻底。
“法国人赋予英国唯物主义以机智,使它有血有肉,能言善辩。他们给它以它过去所没有的气概和优雅风度。他们使它文明化了”。
法国人崇拜英雄但蔑视权威,这是法国盛产思想家的基础,这种基础加上英国新政的洗礼,从而再造出将世界更加文明化的启蒙思想,对欧洲乃至世界的贡献可谓开天辟地。
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是法国人告诉世界人民,应该怎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