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版》的原文及翻译 活版印刷译文](http://img.aihuau.com/images/02111102/02055345t01a3ed3630e2e3f5a3.jpg)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译文
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使用它。五代时才开始(用刻板)印刷五经,以后书籍都是刻板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有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用粘土雕刻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它。想印刷,就用一个铁框子摆放在铁板上,于是密集地摆放字模,排满铁框成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它的上面,那么字模平得像磨刀石。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成百上千本,就特别神速。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另)一块铁板已经另外摆放字模了,这块印刷铁板刚刚完成(印刷),那第二块铁板已经准备好了,轮流使用它们,很短的时间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的字。不用,就用纸条做标签标出它们,每个韵部作为一个标签,用木格收藏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雕刻它,用草火烧烤,很短时间可以制成。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松有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并且和药物相互粘连,不能够拿下来;不如用粘土烧制的字模,使用完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抹擦它,那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弟侄子们得到,到现在保存收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