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设计

在“故事中”讲故事

—— 《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

执教:福建曾扬明

评析:重庆代安荣

此课例刊发于2010年10期《小学语文教学》

导课:“美丽”背后的追问

师:(板书海鸥)。同学们,这个词念一遍。见过海鸥吗?

生:没有

师:海鸥是一种海鸟,大家猜猜,它们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海边。

师:对,但有这么一群鸥鸟,留恋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老师带了一张照片,大家看看,再读读下面的文字。

【西伯利亚的红嘴鸥1985年初落昆明翠湖公园。四周环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人声嘈杂,游船荡漾,翠湖公园本身的自然环境并非是鸥的栖息之地,开始只是少量红嘴鸥试探来到这里,后来才依年增加,便形成了今天的壮观景色。】

课件出示:昆明翠湖鸥鸟群飞的照片:

师:哪位同学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照片的情景?

生:翻飞盘旋

师:你用的这个词是形容鸥鸟飞行的样子。你说——

生:眼花缭乱

师:什么东西使你眼花缭乱?

生:很多海鸥在空中翻飞。

生:沉鱼落雁。(众笑)

师:你掌握的词语真多,这是形容女子容貌极美的词语,就像你一样,很漂亮。但用在这里不是很妥。

师:同学们,我送你们一个成语叫“百鸟朝凤”。好!那鸥鸟为什么留恋昆明的翠湖公园?孩子们,这和一位老人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人与海鸥》(板书课题)。你很快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聆听:“独脚鸥”与老人的鸥鸟情

师:谁来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课题),“老人”,在你头脑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慈祥

:头发苍白

:驼背的

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相伴了十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老人与海鸥》一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把课题再齐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师:有人把课题改为“海鸥老人”,看看,和我们今天学的课文题目有什么区别?你说——

生:如果题目是“海鸥老人”,只讲一个人,而“老人与海鸥”讲两个人。

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学的《老人与海鸥》讲了两个人?

:不是两个人,应是讲了老人和海鸥。

师:下面,我把课题这样分开来理解(媒体出示:老人海鸥;海鸥老人)。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在读的时候放开嗓音,把读不好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按你们的理解,在两个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字。(生大声读课文)

师:好,谁能在上面两个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先说第一个吧!

:爱

《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设计

生:

生:

生:

师:不简单,读完一遍课文就能说出这么多。哪个字最准确呢?

生:

师:理由?

生:老人每年的冬天都去给海鸥喂食,与海鸥为伴。

生:老人喂鸥的过程中还写了呼唤海鸥、和“我”谈海鸥。

师:你把课文中的条理都理清楚了。这样读书叫“推敲”。

师:第二个横线你们会填什么?

生:纪念

师:不符要求,用一个字来表达。

生:

生:

生:

师:真棒,不过,我还是喜欢“送”字。谁来试着把三个字送到横线上读读。

生:海鸥送老人。

生:海鸥望老人。

生:海鸥陪老人,

师:你看,是不是填“送”字更贴切?

(齐)

【点评】:本教学环节的咬文嚼字非常好,但彰显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咬文嚼字功夫,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智慧与智慧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在对话中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也彰显了学生的智慧和思想,更促进了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生成。教学,就需要这样的引导,就需要这样的智慧,而不仅仅是成天成篇课文按照传统模式分析字词句、把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肢解,那样的解读不仅不能让学习到真知,更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享受学习的愉悦。素质教育,需要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了吗?根据刚才横线上填的字,把故事简要的介绍一下?

生: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当老人与世长辞时,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纷纷送别自己的亲人。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重要信息,把长课文读短。这篇课文既写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故事,也写了海鸥送别老人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一组词语,你能读准确吗?你来——

【课件出示:乐谱抑扬顿挫扇动塑料亲昵瞻仰】

生:(读)

师:“扇”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念shān,把这个词再念一遍。这个词语在文中,谁把这句话读一遍。【课件出示: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生:(读)

师:你把“扇动”读准了。读了这几句话,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人称这只海鸥为“独脚”,是不是受过伤?

师:你敢于大胆猜测。你说——

生:这只海鸥被枪打中了,失去了一只腿。

师:你的猜测也存在可能性。

生:这只海鸥可能是被捕鸟器压伤了。

师:一切都有可能。同学们,我查资料发现这样一个报道:“农民把海鸥捉来腌成肉干”。

师:这么多海鸥,作者为何只写“独脚”呢?

生:老人对它特别的亲昵。

生:体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同学们,其实,还有一处,我们也可以猜测人类对鸟的伤害。默读课文中老人和海鸥谈话的部分。

生:前年一只海鸥,在和老人告别前,在老人的帽子上歇落了五次。后来,这只海鸥去年、前年都没有回来,我估计也给人类捕杀了。

生:不一定,也可能去其它地方过冬了。

师:其它同学看看,这两个同学谁说的更有道理?

生:我认为不是去其它地方过冬了,因为它和老人告别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如果还活着,一定会回来与老人为伴。(掌声)

生:也不一定,海鸥有可能在翠湖时遇上危险,想离开,五次歇落在老人身上,就有可能是和老人告别,因为海鸥是在用行动来表达感情。(掌声)

师:你们的猜测都不无道理。但有一条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就是老人对海鸥的感情,甚至是亲情,海鸥是能感知到的。下面再读读课文,我请同学们来讲讲老人喂鸥的故事?(生大声读课文)

生:老人从城郊每天步行到昆明翠湖去喂海鸥。

师:故事太简单,你是在概括内容,谁来说——

生:老人每天都步行昆明翠湖,带上饼干丁,老人边走边放,抑扬顿挫。亲昵地唤着海鸥的名字,老人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师:要讲清这个故事,得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一是喂鸥,二是什么——

生:唤鸥

:谈鸥

师:不错,那们我一起来看看,老人与海鸥的相处能否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亲情。

生:快乐的。

师:对呀!课文中写他喂鸥的时候,有一个片段如一首诗,我们把它找出来读读。

【出示课件:“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的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作者逐层深入,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更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大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命题,更是一个生活问题,需要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这样的和谐意思,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把地球这个大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作者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蓝本,进行生命教育,难能可贵,而这一点,正是当前教育界匮乏的地方和教育需要的地方。新课程的理念,教材仅仅是一个基本的蓝本,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利用这个蓝本为基础,立足基础、高于基础,甚至超越基础,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完善教材,促进课堂生成,同时完成学生智慧生成的过程。

生:(读)

师:这段话你们读到了什么?

生:老人喂鸥的描写,我认为老人非常小心。

师:他读到了老人的小心,你说——

生:我从“亲昵”这个词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

生:我从“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中感受到海鸥已习惯了老人的喂食办法,说明老人喂鸥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师表扬)

师:好的,这就是透过词语来感受到老人对鸥的真情。下面看看,我把这段话这样改一改,谁来读一读,按你的理解读出味道来。

人顺着栏杆

边走边放

海鸥

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排成

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

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生读)

师:你看,一个故事,一幅画,一首诗。同学们,把这首诗写在课文中的插图旁边吧!

【点评】:你这首诗写的太妙了,清新、自然、形象,准确的表达了老人喂海鸥和海鸥吃食的情景,活化了情景,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但是,作者在这个地方缺少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作者能够事先花几分钟让学生根据这个图片自己写诗,让学生先动手、动脑,然后再展示教师自己写的诗词,进行对比,不仅可以锻炼学习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佩服教师,最关键的是增强教学的气氛和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此处,建议你增加这个教学环节。)

对话:普通老人的“不普通”

师:同学们,老人与海鸥相处如亲如故,其实,他的背后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在作者的原文中有一段老人的经历,编入教材的时候删去了,我还是讲给同学们听听,听完后,谈谈你的感受。

【师讲述故事:老人是昆明化工厂的一个退休工人,真名叫吴庆恒。1995年每月才拿308元的退休工资。一个馒头一碗稀饭,一点咸菜,就是他的一顿美餐。他抽两毛多钱买一包的金沙江烟。他从来舍不得坐5毛钱的公交车,无论到哪儿,无论有多远,他都坚持走路;而每次出门,他都背着一个破布包,为的是沿途捡拾干树枝和煤渣拿回家当燃料……邻居问他为什么这么抠门儿,他笑笑说:“来年红嘴鸥还会来,而且会来得更多,不积攒点钱,我怕养不起它们呢。”据说,吴庆恒病逝后,人们清点他的遗物,最值钱的家当,竟然只有六个鸡蛋,而那是他准备给海鸥的饼干丁配料。】

【点评】:讲述故事中的故事,这其实就是一种背景教育法。现在,很多教师只知道按照教参进行对文字进行肢解、按照教辅资料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应试训练,很少能够对教材文本进行全面的展示,即像作者这样全面展示教材背后的故事。作者在这里,把编者在本文把教材删去的地方展示出来。其实,这是教师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的灵活处理,这样的补充,让学生看到老人与海鸥感情之深厚做了一个准确的诠释和解读,也为后文海鸥对老人感情的回馈显得合情合理而又自然。学生学习,就是一个增长知识和生成智慧的过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引导,全面展示和文本有关的材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

师:同学们,听完这段故事,你对老人又有怎么样的认识?

生:老人为何时独身呢?

生:老人为了与鸥为伴,把自己的工资全花在海鸥的食物上。

生:我知道老人家里贫穷,衣食节俭

生: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写到衣服褪色了,看出老人生活的朴素。

师:同学们,刚才一个同学问得好,老人为何单身呢?(生疑惑)其实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令人寒酸的故事:“老人”从烟鬼变成一个有理想的人。大学毕业后,“老人”自愿到边疆工作,轰轰烈烈干过一番事业。他还开始谈恋爱了,那女人是军人家属,组织一查,说他破坏军婚,被判了6年。出来后碰上“文化大革命”,被误为坏人,又在清除之列。他不服气,申辩了几句,弄成“现行反革命”,抓去判了20年。后来平反冤假错案,发现他的案子是冤的,才“无罪释放”,安排到化工厂工作。可是,他已经老了,无儿无女,只有海鸥来陪伴。

【点评】:此处作者的引入,不是想说文化大革命的笔端,这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而是全面展示老人在经历了这样多的冤假错案和曲折人生之后,还能够有这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达成人生智慧和哲学的最高境界,难能可贵。这个故事的展示,其实是对老师与海鸥情感的一个升华,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纯洁的心灵、一颗更加高尚的心灵。这样的故事处理,让世人对老师的精神更加敬佩。

生:(陷入沉思)

师:同学们,老人独身一人,以鸥为亲人,什么是亲人,懂吗?

生:亲人指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

师:同学们,课文中作者邓老师看到的只是一次喂鸥的情景,老人仅仅是这一次吗?

【诵读“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想象,这十多年了,他经历了什么?在风雪中,在暴雨中,在冰霜中,在生病的时候……。难怪,课文的开头,“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偶然性,连装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色了”。这里面又是一个故事:风吹雨打,太阳暴晒,生活艰苦,勤俭节约……

【配乐想象写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多年呀?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多年的冬天呀?十多年来的,每年冬天;每次他都穿着,提着。来到。十多年来,每年冬天,不论,还是,不论

他总是 。】

生:十多年来的每一个冬天,老人穿着一件褪色过时的布衣;每次他都穿着熙熙攘攘的人行道,提着装满鸟食的塑料袋,来到美丽的翠湖边,边走边放食。十多年来,每年冬天,不论刮风,还是下雨,不论严寒他总和海鸥相伴。

生:十多年来,每年的冬天,老人都很早准备好鸟食,节约吃穿,一件褪色的布衣早已过时了,但他不在乎。他穿过闹市,步行来了美丽的翠湖公园,在人少的地方放食喂鸥。十多年来,每年的冬天,不论天气如何恶劣,他总是以执着的精神准时喂鸥,和他的亲人相依相随。

【点评】:闭上眼睛,一边听轻柔舒缓的轻音乐,一边感受和默想那个美丽的场面,把自己全身心的融入到那个场景中,体验那个美丽的故事,然后写下自己的体验。这样的教学,在非优质课的常态教育中,作者能够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美、体验美,这不仅需要一种美的情怀,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去掉浮躁和功利教育的平常心。教育需要传递美,学生需要感受美,才能真正构建自己的审美艺术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把原文作者构建的“真善美”的思想传递出来,并让学生传承下去。否则,传统教学模式的肢解教育,不仅会破坏这样的审美教育,还会破坏学生学习的审美心态。

师:老人本是平凡的,没有震天动地的事业。但他背后的故事“普通”吗?

生:不普通,他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

师:是啊,这就是老人普通背后的“不普通”。所以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生深情地读)

体验:与“亲人”永别的动人画面

师:同学们,老人就这样坚持了十多年。作者邓老师的朋友邀请他再去翠湖看看海鸥老人,来到湖边,见老人站不住,就扶他到公园里坐着歇歇。老人坐在石凳上,硬撑着把食喂完,没再久留,去买了一袋饼干就回家了。就这样,不久他去逝了——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把你想说的话批注在旁边。

生:默读勾划。)

师: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生:老人太可怜了

生:我认为老人太伟大了,他与鸥鸟的情,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师:海鸥能说话吗?

生:不能

师:不对,海鸥不能像我们人一样直接和老人交流,但海鸥的一切言语都化作行为。大家再默读一遍,划出文章中海鸥的“语言”。教师巡视,学生划:海鸥翻飞盘旋,急速地扇动翅膀,纷纷落地站成两排。

师:海鸥的痛苦,用什么语言来表达的呢?(面对学生说)独脚海鸥,你看到老人的遗像,大声鸣叫干啥——

生:亲人,你家发生了什么大事呀?

师:“老沙”你站在那肃立不动,如白衣天使,你是在——

生:我在为老人守灵的。

师:当我们收起遗像的时候,你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你们这是——

生:老人是我们的亲人,不舍得老人离开我们。

师:多有情的海鸥们呀!老人和你们相依相随十来年呀,他也在注视着自己的儿女们,在他的心里一定有你们。把这两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改成一个故事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红嘴鸥为什么留恋翠湖了吗?

生:因为有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痴情。

师:同学们,老人的一身虽平凡,但不普通。老人吴庆恒故事感动着昆明人,许多志愿者自觉接替着老人爱鸥护鸥的事业。2005年为纪念红嘴鸥莅临昆明20周年,一个叫杨帆的女孩投书媒体,建议为吴庆恒老人塑像纪念。建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热烈回应。企业家来了,市民们来了,小学生带着压岁钱也来了,大家纷纷解囊,为老人塑一座青铜雕像。青铜塑像安放在吴庆恒老人生前喂鸥的地方。云南诞生了第一座普通市民为纪念普通市民创作的雕像。

【点评】: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怀念,这是老人对海鸥倾心付出的回报,这也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作者从文本走走出来,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想象当时的情景,生动形象而又感人至深。故事外的故事,杨帆投书媒体建议为吴庆恒老人塑像纪念。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市民的雕像,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不仅让海鸥能够看到自己的“亲人”,更让吴庆恒老人的精神永留昆明人民心间,给社会构筑一道强大的精神长城。

叩问:一次经历给的人生思考

师:同学们,吴庆恒老人喂鸥,十年如一日,他得到的是什么?

生:精神上的安慰吧!

师:独到的想法,你来说——

生:老人把自己的善良、把自己的爱心寄托在鸥的身上。(鼓掌)

师:同学们,请看一张照片。

【课件出示雕塑照片:“老人与鸥”的雕塑是昆明人的骄傲,是善良与和谐的象征。】

生:老人得到了后人的敬重。

生:老人的行为得到后人的发扬。

师:你读懂了老人的心。老人没有想到自己从中得到什么,也没有想到海鸥会给昆明带来什么,更没有想到后人对他的行为而敬仰。老人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行为,一切都出于人性的一种本能,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把红嘴鸥留在昆明。因为,他把这个小精灵视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师:(课件出示: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谁来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读)

师:同学们,这句话是作者邓老师博客上读者的留言,谁能把你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生:我想是海鸥有感知爱的灵性。

生:因为老人的善良,老人对鸥的慈爱,换来了海鸥对翠湖的留恋。(掌声)

师:你从老人的角度读出了这句话的含义

生:老人与海鸥相处十余年,以心换情,以情换心,让海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

师:你读出了海鸥的亲情。你说——

生:我认为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类,要关爱动物,关爱自然,自然就会回报我们。(掌声)

师:从你的言语中看到你的哲学思想。没错,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下面请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同学们,爱在传递着友善,传递着温情,传递着一种家恋的文化。作者邓老师写下这篇文章时,你知道花了多长时间吗?(生疑惑)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创作原文时所标记的时间吧!

【课件出示:1995年12月4日——“关注独行老人”;1995年12月20日——“生与死,擦肩在半月”;1995年12月21日——“寻找海鸥老人”;1995年12月24日——“再次让老人与海鸥告别”;1995年12月25日——“给老人举行葬礼”。】

【点评】: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这样一篇让读者喜欢的文章,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的?作者不失时机的展示本文作者创作原文时间,更让我们看到的是邓老师对老人与海鸥故事的认真、精心,才有这样伟大的作品。同时,作者这个简单的展示,潜移默化的告诉小读者我们应该怎样写作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学生,很多时候不是刻意为之,只要教师心到的地方,在上课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不如作文教育、思想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解语文教材。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活动,这才是学生需要的教育活动。

师:邓老师创下这篇作品花了多长时间呀?一天吗?

生:不是,从12月4日开始记录一直到12月25日

师:从这些时间记录,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认为邓老师也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一直关注这位不平凡的老人。

师:谁再来说——

生:我发现完成一篇作品不是一两天可以的,要持续关注一件事。

生:我认为邓老师也是个爱的使者。

:对呀,平凡的故事中,背后是不平凡的,谁知道,这背后不平凡的是什么?

生:应是老人与鸥鸟的相处的不平凡

生:作者也是不平凡的,因为他用自己的关注记录下了这个故事。

师:对呀,如果作者不关注此事,那还有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故事吗?

(齐)不能。

师:今天,你们去云南昆明翠湖看到老人的雕塑,你会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老人喂鸥的场景。

生:能会想起老人唤独脚的情景。

生:可能会想起老人独步行进的情景。

:我想会想起今天学的这篇课文《老人与海鸥》。

师:那我们再用深情读读课文吧!

:(读课文)

师:同学们,每一种生命都是美丽的,而更美丽的却是生命之间的互相关爱,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得关照着海鸥,一位平凡的老人就用自己的晚年点亮了海鸥栖息昆明的自然风光.。从吴庆恒老人过世,昆明上空被一种爱的精神感染着,翠湖上的晨曦犹如多了一颗太阳,贴着水面徐徐升华,划出道道迷人的彩虹。这彩虹在放大着,跨越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心理,为了是在翠湖建起红嘴鸥的家。下课!谢谢同学们!

在故事情境中实现教学价值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原著为邓启耀老师所作,著题为《寂寞鸥灵》,我被原著那朴实的语言深深打动。编入教材时,文字有所改动,价值也发生了变化。教材单元中的专题为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有得追问文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文本价值侧重在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有些文本本侧重形式所蕴含的表达价值,有些是提供作某种操练的材料价值,这三者的功能的教学内容分别为精神思想,表达智慧,阅读程序。这样,就有了“功能——情境”课程观不一情况,也就是同一教材对不同功能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其课堂情境也就不一样。《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我把它功能定位在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但我又不回避课文的表达价值和学生的阅读程序。我这样理解我的课:

1.内容的价值取向——平凡老人背后不普通的发现。阅读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字映入,而是一种发现,发现文字背后的故事乃至其意蕴。课文中,学生如果不懂老人的身世,不懂老人的生活背景,就会停留在老人热爱鸟的一种浅层次的解读。如果是这样,这篇课文学生读上两遍就能懂,没有必要老师过多的教。老师要教什么?应教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我把原著中老人的身世补充到文本内容中去,学生明白老人与鸥鸟为亲,就不难读懂“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就明白老人的善良,老人喂鸥的用心良苦。也就能从文字中体验到鸥鸟对老人的难舍难分,甚至永别是难舍之情。从而深化了学生的思度。

2.形式上的创意——给学生讲一个活的故事。我和作者邓老师交流时,他给我一个很好的启发:要给学生讲一个活的故事,不是抽象的文字。课文本身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以故事的情境中发现故事的背后隐藏的价值:一是以质疑的方式导课,“海上生活的鸟怎么会到人声嘈杂,游船荡漾的翠湖公园栖息呢?”依此顺疑而学。二是补充老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对老人的鸥鸟情有一个立体全方位的感受。三是把作者笔下的文字生活化。所谓的生活化不是泛化,更不是肤浅化,而是创设各种言语活动情境,把文字语义化作形象、化作情感。如,让学生改诗读,让学生批注读,让学生想象读,再如想象练笔,丰富作者的语言,课文中有一句高度概括的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如何把这句话丰富,我辐射全文,想象写话。这里,既有表达价值的体现,即文中是如何表达的,又有人文价值的体现,即体悟老人的一片爱心。

3.阅读方法的体现——给学生渗透阅读程序。作者原文题为《寂寞鸥灵》主要休现老人对鸥鸟如亲人一般的爱,原文努力刻划老人的纯朴之心,善良之心。一旦进入教材,编者有意改变原题为《老人与海鸥》,我让学生审题,这篇文章一个是要写老人,一个是要写海鸥。两者之间产生的情感,感受万物之灵。整个课堂,我和学生从这两个角度切入阅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解读由文本层面意义到心理层面意义再到精神层面意义,文本语义是抽象的文字,只有在儿童心灵上起反应时,才能在儿童身上构建言语图式,然而仅仅把语言当作客观物来看,未免又是一种抽象式的灌输。所以,只有在儿童身上构成精神意义即让文字在儿童精神上唤醒生命,才得以实现儿童人的发展。课堂中,从文本老人和鸥相依相随的理解,过渡到老人背后的不普通,再到一次人生经历的思考:老人喂鸥为的是什么?从而体悟生命价值的意义,这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应不是难度,而是一种思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5835.html

更多阅读

——《少年闰土》课堂实录(转) 少年闰土识字教学实录

重温真诚质朴的友谊,再现元气淋漓的闰土——《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点评执教: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罗才军点评: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级教师莫国夫一、沉醉美好的想象,初识那闰土。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海边少年,这少年

《蜀道难》课堂实录盐城市田家炳中学许万军 蜀道难教学实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盐城市田家炳中学许万军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与评析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与评析富裕县友谊小学 张敏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

《青蛙看海》教学实录 青蛙看海教学视频

《青蛙看海》教学实录薛法根板块一:师:有没有不认识的字生:诺,不认识师:老师写给大家(板书)这个字很难的。不认识的举手,找学生说读音,并标拼音。师:来一起念。生:诺(三遍)师:老师在哪里?诺,在这里,是不是,诺就是在那里,引起别人注意的意思,小朋

声明:《《老人与海鸥》教学实录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设计》为网友愛情恐惧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