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井陉行之大梁江村
离开狼窝村往前行,不远处就是大梁江了。这个地方是零号领队提出来的,零号不愧是绿野的资深领队,连这个地方都知道,我们在北京这边大概能知道最多的就是于家石头村了。我们到的时候天色渐晚,阳光很快就下到了山的那边,本来想找个有火炕的人家住,但是这村子里能住的就只有两家,一家大门紧锁,我们只好选在了村口的一家。家里女主人有五十多岁,说是男主人还没回家,才安排我们住下了,条件还可以,就是没火,能有电暖气,这也行吧,凑合了。要知道北方的冬天没有火的屋子是多么难受,但还好,挺一挺就过来了。到了晚上我们住下,男主人回来了,才发现他是位中学教语文的老师。
随着天色渐晚,大梁江村也慢慢的静了下来,我们四人围桌而坐,吃着女主人做好的菜食,喝着自酿的葡萄酒,沉浸在元旦的乡村气氛里,因为天太冷,屋里呆着也不舒服,所以九点多我们就开始准备睡觉。钻入睡袋里,压在棉被,开着小太阳,除了脸冷之外,还能挺得住。
天亮了,太阳渐渐爬升出山顶,吃过主人做的玉米面糊糊和我们带来的豆包,梁老师带着我们开始转村子。大梁江村子四面环山,犹如山间盆地。因地处晋冀交界、太行山腹地,大梁江自古就远离兵连祸结,在梁氏祖先搬来之前,这个村子有许多姓氏,梁氏两兄弟,一个留在此繁衍生息,另一兄弟去到沟的东边的一个叫小梁江的村子。俩兄弟依靠经商的原始积累,为后代留下了一座世外桃源式的“石头城”。村中的其它姓氏越来越少,直到基本上全都姓梁。梁姓氏族在此繁衍大概二十多代,而梁老师这才是第十八代。所谓人穷辈大,可能就在此。大梁江原不叫此名。明朝时,连接晋冀的这道山沟两侧山坡,草木繁盛,尤以桃树居多,每逢秋季,山桃满挂,香甜可口,此沟便得名“甘桃沟”。据《平定州志记载》:北宋大臣韩琦经行太行山,留下了 “漫岭夭桃树,无人亦自开”的诗句。有人考证,此即为“甘桃沟”桃花的夺目和凛冽而写。明万历年间,梁氏祖先自山西平定城西村迁来此处,村名便逐渐演化为“大梁江”。时至今日,满沟的山桃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花椒树、核桃树和柿子树等。
1959年,大梁江连同附近的4个村一并由山西平定县划归河北井陉县。在此之前,大梁江隶属于山西太原府平定州管辖,所以至今还保留了不少山西民风民俗。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大梁江的祖先开始砌石为居,逐渐繁衍出一处“晋冀合璧,巧采京华”的村落。大梁江房屋的石材均选自当地,有的原石未动,有的錾迹斑斑。砌筑方法有干砌和浆砌两种。一座连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集太行传统民居之大成,它也因此而享誉“井陉梁家大宅院”、“大山深处的乔家大院”、“太行历史民居博物馆”等雅称。
迄今,大梁江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就有162座之多,房屋3000多间。村子共有3条街道、5条巷子,总长3700多米,全部用青石和卵石铺成。走在大梁江的街巷间,眼界所及,尽是二层或者三层的石楼,脚下触及,皆是久历踩踏而光滑圆润的青石。村庄依山坡而建,所以街道高低错落,纵横交织。两侧的房屋更是依坡就势,参差错落,古色古香。院落以四合院为典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四合楼院。在所有建筑中,最有代表的是“一宅九院”,是大梁江最豪华的四合院。这原是乾隆年间武举人梁深的楼院。大院内九所院子均为独立四合院,家家有门,彼此相通,可从一家进而贯穿全院。此外,大梁江还有梁氏宗祠、关帝庙、古戏台、写有“襟山带河”的村阁和两棵千年国槐。
这是写有:襟山带河的村阁。
在村口,有一棵老树,因为是冬天具体是什么树我也没弄清,梁老师介绍说,这树是树皮还在生长,树干部分早已经死掉。早在日本侵略军到达这里的时候,他们就命人挖树运到关隘,这棵古树就这样慢慢死掉,好在树皮的部分还能继续生长,因为七横八竖的,村民们在树的前面修了个台子,以架住生长的部分。台下下边有香火,村民们祈求神灵的保佑。
大梁江村民风朴实,人们以读书做学问为最高境界。可能跟明朝应试教育为基础。看他们的村口的牌匾,写着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从村子里考出去的学生有四百多名,梁老师介绍说,山西省里有不少大梁江出去的子弟,大干着事业,也带动了村子的整体风气。
鸟瞰全村。
这是武魁家的后人,九进院的主人----一个驼背人,从表面上看,实在看不出是一个行武世家养出来的孩子。也许他要是个正常人,在这里我们也不会看到他了,他也会跟其它的同辈上辈晚辈们一起外出捞生活了。命运就是这样
这只是几进院子的一部分,想当年,人声鼎沸,丫鬟穿梭的,就象山西的红灯笼院子一样,让人充满遐想。
这地下是一幅八卦图,现在已经模糊不清。
秀女楼,梁老师没有说为什么这么叫,估计当时住着众多秀女们,象闺楼一样,引起村子里的男人们的口水。三层楼的农家院子实在是不多见。即使是在富有的山西,也很少有这样的建筑。
戏台和院子,这个院子完全是村民们自发捐的钱修建的,大概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墙侧面上有一块功德簿,记录了村民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