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在1947年1月1日正式设市,脱离凤阳县。从那以后,渐渐成为安徽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它的东郊曹山,离凤阳最近的地方,有一座古墓,安葬着一位大明朝开国功臣,凤阳人信国公汤和。古墓面南,毗邻龙子湖。水光山色,松涛阵阵。
最前是一座巨大的龟趺神道碑,高6.35米。碑面历经600年岁月吹打,沧桑密布,千余字碑文已不知何时被人逐字凿去,留下谜团给后人。有学者认为,汤和墓神道碑文的作者是方孝孺,明成祖朱棣即位,灭孝孺十族,《明史》本传中明确记载:“永乐中,藏孝儒文者,罪至死。”因而当年由方孝儒撰写的碑文也要凿去,此说有些道理。
负重的赑屃。
碑首尚可见篆字,敇赐故东瓯襄武王神道碑铭。 神道。
省保碑。汤和墓在1986年就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控马官,这马身驾祥云,是为天马。 温顺的石羊。
石虎。
武将。
武将。
文官。
武将的身后不远处还矗立着一尊铜像,披坚执锐,英姿勃发。
这是汤和后人近年所立,碑座上书:明朝开国元勋,抗倭民族英雄。2006年随汤和在浙江抗倭将士温州八千后裔来蚌埠祭奠,出资10万建成汤和铜像。
墓道正对享堂。近年重建,三开间木结构歇山式仿宋建筑。
汤和之灵位。
墓道口位于享堂内一侧。
墓道入口部分显然为近年新修。当走下地宫之后,感觉阴凉之气,一望大青砖,便知年代久远。
汤和墓至少被盗过两次。在1973年11月,仍发现一件“元青花双兽耳大罐”,可谓瑰宝。
单券拱顶。
木俑。
带字的大砖。
享堂两侧是配殿,为汤和史料陈列室。
汤和墓出土的砖瓦原件。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十四年,在滁州击败元军,升管军总管。次年,从朱元璋取和县(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义兵元帅陈野先。十六年参加集庆之战。后从徐达攻镇江(今属江苏),升统军元帅。二十四年,迁平章政事,率师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俘士卒8000。二十七年九月,从徐达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十月,充征南将军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士卒2.4万、海船400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连败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陈友定。八月,以偏将军从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今属陕西),俘斩元将张良臣。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太仆寺旗东南)而还。封中山侯。四年,任征西将军,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在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迫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属陕西)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兵,迫北元将伯颜帖木儿乞和。十一年,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征漠北,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十八年,任征蛮将军,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十九年还师,得悉朱元璋欲解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
汤和战功自不必说,在朱元璋开国功臣里仅次于徐达,但他最为人称道的却是他的功成身退。这幅楹联上写道:创大明论英雄善终者为此一人,识时务知进退三百年天下无双。另一方面,他晚年主持了沿海抗倭战斗,早戚继光160多年,被今人称为抗倭先驱,民族英雄。这恐怕也是他生前不及料道的。
享堂之北,汤和墓冢。
北面大门。
汤和古迹园全景。
门前的土路。 2006年立汤和墓维修碑记。曰:淮水汤汤,龙湖茫茫;汤公功德,后人勿忘;抚古励今,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