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博客天下》第91期—特别报道
王辰
不难发现,这正是人们在现实中每天听说的故事版本。他们坐在电视机或电脑前,看到的是古代故事,想起的也许却是身边的生活。
《甄嬛传》话题丛生。观众爱看它,电视台都已经播完结尾了,网络点击仍然猛涨,突破了30亿次;插科打诨者消费它,“亦可以不负恩泽”这样的甄嬛体大流行;正襟危坐者不喜欢它,媒体发文批它“内容‘煽、色、腥’发挥到极致,将人性中恶的一面无限放大”。
但这个社会的确为这部描述清朝雍正年间皇帝后宫恶斗的虚构电视剧产生若干思考。
编剧们宣称,故事只是故事,宫斗戏与现实无关。但他们并不能阻止如下场景出现:在搜索引擎里查询甄嬛传,能找到很多《甄嬛传》的职场生存法则总结。也有人干脆说,它就是古装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一部职场苦斗小说。
事实上,“宫斗戏”开山之作——香港电视剧《金枝欲孽》编剧周正明曾经透露,自己构思《金枝欲孽》时,故事来源就是香港的职场故事。
“香港是一个办公室文化很盛行的地方,要找这些勾心斗角的故事很容易。我们只是把现代大公司里面工作的情况,想象成发生在后宫里,是用现代的眼光去看以前的故事。宫廷的斗和职场的斗是一样的,这里面已经没有性别区分了。”
那些认为宫斗戏没有社会真实基础的人,该想想如何回应周正明的这番表白。另一些人则坚信:宫斗戏里,可以学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处事原则。“后宫里发生过的事,直到今天仍在发生。”有媒体说。
与《甄嬛传》等宫斗戏相同,我们还见识过《潜伏》式间谍剧的红火、《二号首长》等官场小说的流行,乃至职场、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与倾轧。
数千年的帝制留下的文化中,权谋学被认为是最大的糟粕。但尽管如此,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底层民众,对权力的中心皇室一直有着强烈的向往心和窥视欲。
百姓们被宫廷高高的门墙隔在外面,反而对墙内的事情越来越好奇,尽管是假的,也看得有滋有味。这种状况古已有之,在中国的野史、戏文、评书以及民间传说中,从《狸猫换太子》到《金枝欲孽》、《甄嬛传》,“后宫”二字便成为了刺激读者、观众们肾上腺素的因子。
传统至今不绝。由于同样的逻辑,现代豪门八卦、高层政治秘辛,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甄嬛传》的原作者流潋紫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她的学生在看完《甄嬛传》之后,反馈最多的是“老师,我们再也不想穿越了”。
流潋紫自己也认为,后宫里“没有真诚善良,只有丛林法则。这使得今天充斥荧屏的后宫剧,只有成败没有是非,只有你死我活的阴谋、陷害、争斗”。
宫斗戏最大的看点,也就是勾心斗角,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们的某种心态。在中国的传统认知中,“搞关系”往往要比真本事更重要。而后宫刚好是一个有着各种复杂关系的人际网络——这里充斥着尔虞我诈、争风吃醋、相互算计。
不难发现,这正是人们在现实中每天听说的故事版本。他们坐在电视机或电脑前,看到的是古代故事,想起的也许却是身边的生活。
中国人的宫斗情结,外国人也懂。早在1987年,美国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在中国拍摄《末代皇帝》的时候,就用大篇幅描写了清廷的宫斗。该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等9项大奖。
宫斗剧勾引的是人性中最复杂、最精彩也最肮脏的一面。正如《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所说:“有人把《甄嬛传》比喻成职场斗争,这是我们创作者都始料未及的。如果真的有人这样想,我觉得,可能是他们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黑暗。”
这不免让人联想,对《甄嬛传》中的生活场景,人们除了观赏的兴趣,人们有没有参与的期待?这个问题很难一言说清。但事实是,的确有不少人以QQ群、论坛和网络游戏为依托,认认真真地进行着宫斗角色扮演。
以后宫为主题的QQ群一度达到数万个。这并不是简单的讨论团体,其中的人物分别扮演了后宫角色,有皇帝、皇后、妃嫔、宫女甚至太监。让人惊讶的是,妃嫔们为了获得皇帝的“宠幸”,的确会进行一些半真半假的权力斗争——参与者在其中体验由底层向上爬的悲欢,以及登上权力巅峰的快乐,很难说他们是在娱乐,还是在认真生活。
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你心中有没有宫斗的欲望?宫斗戏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也许正因为它暗喻着我们的某些生存状态——时至今日,宫斗剧里的这些权谋、争斗,或多或少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着。
一家网站评价宫斗戏热播时曾这样写道:“越接近丛林法则的社会,人们越爱看宫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