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的表现手法,所谓对比就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比较、对照,使所要表达的事物内容更加鲜明,突出,丰满,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文化游记《都江堰》就是这样,用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首先是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文章开篇“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便以自己的思想将长城与都江堰之比摆在我们的面前。接着作者从修建时间之比:“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一个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已完成”。规模之比:“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社会功用之比:“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文明特征之比:“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通过对两者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进而突出了都江堰的“最激动人心”,突出都江堰的伟大——默默地永久性的灌溉中华民族,滋养中华文明。
其次是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心情的变化的对比。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于是,“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而近前却“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感到水的别具一格:“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除此之外,作者在文中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
最后是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作比,比出李冰人格的魅力,将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对比,彼处长锸的守持,即将治水经验与后后的典籍作对比,比出治水经验的长久生命力。
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本文无处不在对比,形成文章的骨架,将都江堰雕刻成一座文化纪念碑,精神的丰碑,历史因它而闪光,今人因它而自豪,它不仅滋润了中华大地,也流淌着中华文明,光照千年,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