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张颐武在拿一个名人跟书比,前者是人,后者应该是指物吧?不知道这是怎么个比较法。可能张这个时候还不能大张旗鼓地发表他的宏论,是因为有点儿顾忌吧,毕竟自己是北大教授,是所谓著名的文化评论家,言辞上要谨慎的。不过,人跟书比说起来含蓄多了,难让人抓住把柄。然后,张的意思是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小章,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它还是延续前面提到的“文化出口”问题,好比说让小章来演个如韩国的《大长今》之类的中国版《孔子》,应该是这个意思吧。说实话,《大长今》未必就让中国观众那么强烈地认同韩国文化,倒是煽情文化让很多人落泪,可能也让张感动过,不然张不会特别提到《大长今》。
请继续看张颐武要下什么结论——
“孔子不是很伟大么,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么,章子怡也是中国人的代表啊,都拿她当封面来报道中国呢。既然如此我们也要尊重她,崇拜她,好歹中国人就这么一张脸让人家记住了。”
瞧,张将孔子与小章相提并论了。张的意思是要我们知道“尊孔”也要“尊章”。隐含的意思是,“尊章”还要更胜“尊孔”一筹才是,你想啊,人家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都拿章子怡上封面呢!你孔子在哪儿呀?人家外国鬼知道你孔子,你孔子又不能上新闻周刊、时代周刊!我感觉,张此时还是不大敢奉承一个“明星”抑或叫“名人”而去冒犯一个中国千年“圣人”,说话还是有些遮遮掩掩、羞羞答答。随后,张告诉我们,人家外国人就记住了中国人这么“一张脸”。看,马屁这回是拍到家了,孔子就是不如章一章脸!
总之,“孔子不敌章子怡!”就是北大教授张颐武抛出的惊世高论。
我就不明白,张在就所谓“贩卖‘中国文化’”话题中所说的“传统文化精髓出口”,是指出口孔子还是出口章子怡?既然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核心代表,那章子怡是什么?她代表了什么?既然有精髓的孔子在先,章子怡大抵只能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吧?但如果没有孔子的文化精髓,章子怡拿什么东西去外国“出口”去传播?拿她的几部片子就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如果娱乐能走向世界,那还要你张颐武做教授做学问干吗?下课得了!
文化到底是什么?是“一张脸”的学问?还是圣人的学问?张现在是北大教授,是学了圣人的学问多才做了教授也让自己变得有了学问,还是贴了章的屁股或者“一张脸”才更有学问了?其出语才如此惊人?
那么,张颐武到底为何胡言乱语呢?
一,我们不排除张的炒作嫌疑。如今,靠拿古文化说事的易中天、于丹名声火爆得不得了,张也身为教授,除了写几个狗屁博客文章在那里吆喝,哪有易于风光?哪有他们那样迅速走向文化富豪行列?心下一歪,张就开始走捷径,信口开河了!目的就是引起舆论关注,再找先机讲座出书弄银子去。
二,张可能患了性幻想症。我注意到身为文化评论家,其博客文章多涉文化影视,对章子怡找到感觉,可能是近期关注章子怡的结果。章子怡的哪个部位比如香肩勾引了张的视线,他迷上了章子怡。而如此吹捧章子怡的前因是,他意淫了章子怡。为了避嫌,他在他的高论中提到过姚明,但很快就不知道姚明的下落了。
三,张犯了综合性痴呆症。坐在教授的位子上,没有多少经典性的课题研究拿出来,没有过多地思考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脑子有些进水了,说起话来不着边际,不得要领,大谈什么低端、高端,不就是中国古典文化传承、严肃文化如何通俗化吗?还不是易中天、于丹品书时的做法。张说出来就有些犯糊,词不达意,思维混乱,不把孔子跟章子怡搅合在一起才怪!
张颐武把一个演了几部片子的戏子如此抬举,无疑是贬辱了孔子,也伤害了信奉中国人几千年积淀的孔子文化的思想根基与文化情结,是一个没有良知的文化肩客才使得出来的下贱做派。
张颐武应该向孔子道歉!
张颐武应该改行做章子怡的专职追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