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

《大学》有「三纲八目」之说。「三纲」是描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如大学的三项宗旨。至于「八目」,则是强调修养的八个条目,由近及远,依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上述八目中,排在最先的「格物」是指什么?这个问题向来争论不休,难以得到共识。最早的注解是东汉郑玄所提供的,他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这种解释的特色,是把「致知」放在「格物」前面。先要知道善或恶,然后善事或恶事就会跟着你的喜好而来到。也正是因为他把「致知」放在「格物」前面,使得他的注解缺乏说服力。郑玄的「格物说」无法成立,但是我们稍后谈到「致知」时,会发现他的「致知说」仍有参考的价值。

到了南宋朱熹,他秉承前辈学者的启发,以大手笔把《礼记》中的《大学》与《中庸》抽出来,成为单独的二本册子,加上《论语》与《孟子》,成为「四书」。他还用心为《大学》重新编定章句,成为「经一章,传十章」,然后遵循北宋程颐的观点,认为《大学》说明「古人为学次第」,应该排在《论语》与《孟子》之前。「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事实上,朱熹所编的《四书章句集注》,也确实把《大学》与《中庸》列在前面。

由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元、明、清三代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八百年以来成为学者奉为圭臬的标准读本,所以他的解释也广为人知。那么,朱熹怎么说「格物」呢?他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表面看来,这是要人用功念书及了解事物的道理,但是问题在于:谁能达到朱熹所要求的标准?天下有万物,人生又过于短暂,如果到处格物,何时才能跨出这八目的第一步呢?

朱熹在「传五章」,特别参照程颐之意,加了一段文字,想要补《大学》原文可能有的缺漏。他好像参加作文比赛,写了一段没有人讲得清楚的话,这段话共一百三十五个字,我只引述后面结论部分。他说: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请问:自有人类以来,有谁能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的境地?至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又是怎么回事?这不是在作文比赛又是什么?别忘了,这还只是八目中的第一步,做不到这一步的要求,后面还有什么希望?明朝王阳明在努力格竹子以致生病之后,终于觉悟朱熹所言不切实际。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探讨《大学》的基本观点。他的策略是把八目中的前三项「格物、致知、诚意」合在一起说。他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亦即「去恶为善」。「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明明《大学》讲的是「格物、致知、诚意」,而王阳明一定要把「物」与「意」连在一起,然后用「致知」来贯穿,因为他所谓的「致知」是「致良知」。良知知道善与恶,于是格物要靠良知,不然无法「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诚意也要靠良知,不然要根据什么去诚呢?

说到最后,王阳明认为「身心意之物」其实「只是一物」,而「格致诚正修」其实「只是一事」。如此一来,《大学》原有的八目还剩下多少?本来是古人描述「大学」的理想与修行步骤的一本手册,现在变成某种秘教的天书,请问这是《大学》的原来意思吗?

「格物」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

在介绍及评论了郑玄、朱熹、王阳明三位学者的「格物」观点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两个前提必须确立。一,《大学》是谁写的?写的目的是什么?朱熹认为「曾子作大学」,钱穆先生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话。至少我们可以说,《大学》不会早于孟子,很有可能是战国末期,甚至是秦汉之际的作品。写作《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三代以来贵族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宗旨。这些学生在十五岁(另一说为三十岁)入学,因此入学时已有基本知识。二,《大学》所列出的「八目」中,「格物」列在第一步,所以它不应该太过复杂、太过困难,或太过神秘。

先说「格」。郑玄以格为「来」,于是格物就是「物」(善事或恶事)来到一个人身上。这样理解,格物能有什么教育意义?朱熹以格为「至」,格物就是要穷究(努力探讨研究)事物之理。这样理解,可能永远跨不出这一步,更别奢望可以大学毕业了。王阳明以格为「正」,格物即是要在一切事上以吾之良心所知之善恶来正之。如此一来,后面何必再说「正心」?

事实上,格有「来、至、正」等用法,但既然使用「格」字,就表示它另有用意。

我对「格」字的理解,主要参考《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耻且格」一语,可以解为:百姓有羞耻心,并且「自动来归」或「自归于正」。这样可以包含前面三位学者的观点在内。不过,孔子若要谈「来归」,他会使用「则修文德以来之」,直接用「来」字;孔子若要谈「归于正」,他会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既然如此,这儿所谓的「格」应该另有用意,亦即:百姓有羞耻心,并且「可以分辨善恶」。格为「分辨、辨别」之意,从「有羞耻心」到「分辨善恶」,然后还有漫长的个人修行空间。只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大概只能收效至此。

其次,《孟子.离娄上》说:「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一般都说这个「格」是「改正」之意,要改正就需要先「分辨、批评」若只注意「格为正」,则孟子书中使用「正」字几十处,为何他不说「正君心之非」?大臣若为国君「分辨、批评」其心之非,才有可能让国君自己走上正道。国君若是无法分辨善恶,大臣又能奈何?

因此,我认为「格为分辨(善恶)」。那么,「物」呢?凡是与我相对的,皆可能称为「物」。古人使用「物」字,向来包含「人」在内,由此亦包含了「事」因为有人才有事,并且有人也必然有事。

在此,「物」不是指万物,而是指「与我相对及相关的人与事」,于是,「格物」就是「要分辨所有与我相关的人与事」。学生上大学时,早已学会基本的做人处事的规范,现在要学的是:让这些规范成为我主动愿意去实践的。为了达成这项目标,就要学会分辨所有与我相关的人与事。人的注意力是由外而内的,先察觉周遭环境与我的关系,再反省我的「应该」作为是如何。所以,《大学》教人的第一步,是要重新辨别我的角色,认清我在社会上各种「人际相处的关系中」所应该有的言行表现。

这种格物,主要是以一个人在某种人际关系中「应该」如何为其目标,亦即要分辨什么是善与什么是恶。接着格物上场的是「致知」。所致的知,即是明确的善与恶。也因此我在前文会说,郑玄认为「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一语有一定的道理。

像本文所解释的这种「格物」加上「致知」,大约一年之内即可学会。如此可以继续往上努力。否则大学每三年考核一次,谁顺利通过检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68586.html

更多阅读

瘦腰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瘦腿和瘦腰的方法

肚子上的赘肉让你成为名副其实的腹婆,不管你怎样费尽心思,都无法掩饰小肚子的存在。想要快速收腹告别水桶腰,下面是一些瘦腰的最好方法和经验供大家相互探讨!瘦腰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工具/原料粗盐保鲜膜瘦腰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步骤/

建行龙卡贷款买车的流程及方法是什么? 建行龙卡信用卡买车

建行龙卡贷款买车的流程及方法是什么?——简介2014年的汽博会就要到了,很多朋友除了,去选车后期还打算买车,在中国最常见的就是建行龙卡贷款买车,我们如何操作是什么?用他的具体流程是什么呢?我们又去哪里找到这些信息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我

汪华斌 : 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 中国视频标准是什么

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汪华斌中国的人才标准是什么,估计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你说是学历吗,可北大的研究生只能卖猪肉;在我们不少企业,正式学历的人下岗了;留下的却是没有学历的人。再看我们不少单位,有很多没有学历的人竟然成了高级人才而要推

《大学》格物致知 大学 致知在格物

篇三 《大学》格物致知《大学》的“格物致知”理念传承数千年,影响非常深远。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品读:格物

声明:《「格物」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为网友心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