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电影,一个时代的符号!在《地道战》、《南征北战》盛行的日子里,是瓦尔特们让国人领略了另一种英雄的风采。到20世纪90年代,陆续引进的南斯拉夫电影大概有几十部了,但看得多了,就发现一个问题:他们的演员真的好少。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一会又去炸桥了,好在都是男一号,也没人计较。
瓦尔特最大的遗憾是没演过铁托,在那个时代,领袖人物亮相银幕还是个禁忌,至于原因,大家都差不多: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即使有符合条件的演员,也没有合适的创作氛围。日沃伊诺维奇在南斯拉夫算得上国宝了,演过的角色不计其数,到头来还是无缘出演铁托,只能拿瓦尔特过瘾,据说历史上的铁托用过瓦尔特这个名字,也算一种安慰吧。
久违的瓦尔特,城市游击战的英雄,扮演他的日沃伊诺维奇多次来过中国。20世纪70年代,当口衔“万宝路”的他出现在中国电影人的欢迎会上时,人们都感到很惊异。
直到1979年,中国银幕才破天荒的第一次出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艺术形象,那是北影厂的《大河奔流》,而南斯拉夫电影中的铁托就要等到《苏捷斯卡战役》了。不过,铁托并没有由众望所归的瓦尔特来演,而是找上了冷战铁幕另一端的英国性格影星理查德·伯顿。后者在中国出名是因为《野鹅敢死队》的公映,那已是改革开放后了,但他在南斯拉夫已经很有名。伯顿在银幕上一直是硬汉形象,棱角分明,他与伊丽莎白·泰勒的传奇婚姻也是世人的谈资。
大名鼎鼎的硬汉理查德伯顿,他和前任007罗杰摩尔以及理查德哈里斯合作的《野鹅敢死队》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类似的影片还有《雪染血山堡》
“大英雄”瓦尔特与铁托失之交臂,最后“便宜”了一个西方人,看起来很奇怪,其实却有着合理的内涵,事后分析,大致的原因有三条:
1、铁托的个性。南斯拉夫是华约中比较特殊的一员,与欧洲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是苏联扶持不同,南斯拉夫推翻法西斯靠得是自己。铁托对斯大林一向不感冒,苏联在共产国际狠批南斯拉夫修正主义,苏南交恶由来已久。南斯拉夫地处南欧,风气开放,当冷战铁幕横贯欧洲时,风景优美的南斯拉夫港口的科托尔已经在接待西德游客了。铁托在东西方关系的大局上,始终把持得住,但在细节上,他并不主张闭关锁国。
铁托是那个时代少见的领导人,他身处冷战铁幕下的重重危机,却坚持发展本国经济,南斯拉夫在险象环生的年代独善其身,不能不说是他的功劳。
2、创作的需要。无论由谁扮演铁托,他在人物塑造上不可能放得开,这是客观现实,也是铁托的领导地位决定的,日沃伊诺维奇演过太多的角色,这是优势,也是劣势,人们很难接受一个普通的游击队员突然成了敬仰的最高统帅。
3、伯顿的形象。如果你留意过理查德·伯顿那张刀砍斧削般的面孔,你会同意,他就是最适合演铁托的那个人。毫无疑问,铁托是伯顿的忠实粉丝,否则也不会钦点他来饰演自己。事后看来,《苏捷斯卡战役》的硬汉铁托确实很出彩,伯顿放得开,加上铁托的支持,自然收放自如,换了南斯拉夫演员肯定做不到。
几十年后,我们仍然佩服铁托当年的勇气,《赤壁》让个日本人来演甘宁都弄出轩然大波,假如真找个老外来演革命领袖会出什么乱子?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