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茂才的悲剧中看乔致庸的失误
(文摘)
乔家大院戏里有个角色挺让人好奇.此人曾经鞍前马后,助乔致庸渡过劫难,化解危机.他的智慧和谋略让乔致庸的商场功夫做得滴水不漏,单看复字号的起死回生,就可见他的足智多谋.此人即孙茂才.
在乔戏后半部分,孙茂才因个人私欲膨胀,贪财,喝花酒,置私业,致使乔致庸怒赶孙茂才.据编剧说为了剧情的高低起伏而让孙茂才变坏. 但感觉变化相当突兀.
乔致庸最辉煌最得意的时期,正是孙茂才同在的那段时期。对于乔来说,产业壮大,理想实现.对孙茂才而言,是千里马被伯乐赏识的好时光。很难说是孙茂才成就了乔致庸,还是乔致庸成就了孙茂才,但一主一辅绝对曾是黄金搭档。
孙茂才一生是悲惨的,出生卑微,遇着乔致庸,为其鞠躬尽瘁,到头来落得被赶下场,后总算是娶心爱女人了,却因乔嫂刚烈,让喜事变成了丧事. 假定将乔致庸和孙茂才看成老板与经理人的关系,孙的悲剧乔致庸有无失误呢?
一、货币分配,缺乏有效激励:孙茂才深夜访乔院时,乔与其攀谈,相信其是奇才,当下以每年3000两银聘孙茂才。薪酬数额之高,远超同时代的县太爷。后孙茂才不负所望,为乔家开拓很多新的市场,但在乔家生意越做越大之后,乔致庸并没有拔高孙茂才的相应待遇。这样造成的机制僵硬,让孙茂才期望待遇与实际回报值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为‘孙茂才野心倍增,欲借乔家大嫂过河,分其家产一半’埋下了伏笔。
二、目标管理,动态考核不足:戏里有一段,曾简单交代过孙茂才的贪婪,如他早期在市场卖花生米时,短斤缺两;到乔家后,领取工资时,提前要求曹掌柜把他的份子钱尽快支付;在茶山上克扣茶农银子。这些事情乔致庸并非未曾察觉。但为什么乔不动声色呢?在前期的合作过程中,乔与孙配合得天衣无缝,乔致庸与孙茂才简直就是亲如兄弟。乔对孙茂才的管理,也就只有胡萝卜,没有大棒了。对孙茂才的小问题听之任之。只是当孙茂才贪婪到了极点,要与乔分家产时,乔就再也忍无可忍,将其赶出门外。而这沉默中的爆发,也让两人关系走到了灭亡阶段。
三、战略分歧,二人缺少沟通:乔致庸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并重的人物,他一开始并未想过做生意,后来是被迫为振家族而经商。他的骨子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而孙茂才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物。他所要的就是名与利。在插足票号业时,孙茂才并不认同乔致庸的“汇通天下”的理想,说起来,这点倒是令人觉得,他是相对明智的,票号业与政治关联太多。而乔致庸是一个至性至情的人物。因此,当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碰撞时,就产生了很多的分歧。对乔家生意的去向,也就有了各说各话。孙茂才被尊重的感觉越来越小,乔没有想着去说服孙,孙也因此没能真正服从乔。虽然最终孙茂才表面顺从了乔致庸,但孙反叛的裂痕也就越来越深。
四、忽略需求,漠视人本管理:人大某教授说过一句话“人本管理就是给强势群体以空间,给弱势群体以尊严。”孙茂才跟了乔致庸几十年,没有得到相应的职位空间。别人仍然称这个外姓人为先生。没有实权,充其量是个智囊。因此当竞争对手有心笼络孙茂才,分化孙乔关系时,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同时,如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说,孙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并没有被关注。例,孙茂才一直喜欢着乔家大奶奶,这是社交情感需求的一部分。大奶奶一开始并未讨厌他。也就是二者并非没有互相来往的可能。当乔陆氏跟乔致庸提到大奶奶做衣服给孙茂才时,乔致庸并无大的反应。其实乔致庸大可以让乔陆氏牵线,为孙茂才成个家。这是多皆大欢喜的一件事。可惜到头来,成了孙茂才逼婚,大奶奶自杀,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