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人性差异的观点,强调人与人的差别是由天性决定的。他认为,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则不能给他讲授高深学问。


此外,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也曾提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看法。在他看来,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人类的智力水平自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之分,即上智、下愚与中人。上智即“上知”,就是“生而知之者,上也。”这种人天赋良明,即使不经教育也能达到较高的智识水平。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人,指那些就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学习的人。所以上智与下愚都很难改变。“中人以上”包括中人和上智之人。“中人以下”则是下愚之人。孔子认为,可以给中人和上智之人讲授高深的学问,但不可以给下愚之人讲授高深的学问,而只能给他们讲授较为浅显的学问。


因为“天性所定”,孔子注重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与分析,根据个性差异“对症下药”,选择各不相同却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颜渊》篇中记载了问“仁”一事,孔子便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不同的性格与学识,给出了三种答案。在《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解答竟截然相反,公西华不明白为什么,孔子便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后来,朱熹在《论语注》中总结孔子一生“施教”理论,归纳出八个大字——“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高度概括出“因材施教”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孔子的这一思想传承至今,已经成为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主动学习、实现各展所长的一剂良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69594.html

更多阅读

6-11、子曰:贤哉,回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凿 [集解]孔曰:“箪,笥也。颜回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皇疏]美其樂道情篤,故始末言賢也。所樂則謂道也。[邢疏]言回居处又在隘陋之巷,他人见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小百姓一己私利,到泱泱大国的政治决策,人类社会从来没有间断过纷争。春秋时期,再不比尧、舜时民生极艰、民智混蒙。此时生产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少有更多的

《论语》之总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个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字。这是讲到“学而时习

声明:《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为网友冄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