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李世民的杨妃转 李世民杨妃小说

近日在贴吧看了很多关于唐太宗的女人们的帖子。最让人无奈的是诸多杨妃粉和长孙粉的你驳我论。针对有些极端的言辞,其中颇多谬误,这里我综合我所了解的史料,再说一下。
一言以蔽之,历史上的长孙皇后记录甚多,太宗对她的感情是不能否认的。认为太宗不爱长孙是不对的。历史上的隋炀帝女杨妃记录略等于没有,这不免不引人遐想,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很多蛛丝马迹中发现历史,如果说太宗对这个女子没有感情,我认为那也是不对的。

太宗后宫共有三个杨姓女子——大杨妃(隋炀帝女),小杨妃,杨氏(齐王元吉妃)。这其中小杨妃是另有其人,齐王妃杨氏终生没有封号,史书上一直称杨氏。有人认为她就是小杨妃,这是错误的。也有很多人认为齐王妃杨氏是李的最爱,李曾经想立她为后。甚至有通俗小说认为二人早就相识,李世民杀元吉实际是为了此女。这一观点太可笑也就不值一驳了。
齐王妃杨氏给李世民生有一子,李明。这唯一的儿子还被李世民过继给了已死的齐王元吉。这个儿子后来犯了错误,被太宗赐死了。她自己在后宫中连最低的封号都没有。由这一点来看,“最爱、立后”之说是不正确的。

隋炀帝女杨妃
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想要立后的杨妃应该是大杨妃。大杨妃乃隋炀帝皇女,在我看来是个传奇女子。
从她的第一个儿子的出生时间可以推断,杨妃是在隋朝末年,隋炀帝被杀前后成为秦王李世民的妻子。最有可能的是李渊攻克长安后,为李世民所得到。长孙皇后于武德二年生下长子承乾,而杨妃则在武德二年底到三年初生下恪。约过了两年,又生下愔。
恪是谨慎恭顺的意思,愔是安静和悦的意思。李世民的所有儿子当中,只有这两个的名字取得最低调。
有很多人说,杨妃是李世民登基后第一个被封妃的,这个也许在《起居注》中有记载。李世民登基之后,论理应该有四个正一品的夫人——贵,淑,德,贤四妃。其中贵妃韦氏,德妃燕氏,贤妃阴氏。而奇怪的是,所有的史书上都没有关于太宗淑妃的记录。根据当时的情况,李世民登基,一后四妃,这四个妃子的册封应该是一个不少的。(长孙粉不要跟我说,也许他就是不想册这个淑妃呢,也许他就是没有册封淑妃呢……他吃饱了撑的?)总之这位淑妃是被历史刻意或无意地抹去了。鉴于杨妃的身份尊贵,侍奉李世民的时间极长,又生育了皇子,一般认为大杨妃是应该封为正一品夫人的,封号就是淑妃。
这里要说的是,李渊起义初时是打着辅佐大隋的旗号。攻克长安后,还挑了一个王子立为皇帝,自己做辅政。直到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李渊才自立为帝。至唐朝建国,又在江都为隋炀帝风光大葬。而李渊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亲姐妹(那时候复姓真多),杨妃确切来讲是李世民的表妹。所以杨妃虽然是一位亡国公主,但于公于私都不像某些人所说,不过是个战利品,地位低下,不足以入书。
而又有些人说,从封位可以看出,韦妃比较受宠。韦妃是李世民平定洛阳后得到的,年纪长于李世民,而杨妃应该比长孙皇后小一二岁左右,因为韦妃年长,尊重她而让她居于四妃之首,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况且,很多极为受宠的嫔妃也不一定都是位居首位的,唐高宗李治的萧淑妃,还有李隆基的武惠妃都是很好的例子。说到这里,长孙粉们可能又要不平了。我的意思当然不是杨妃就一定受宠,包括后来的徐贤妃,说太宗如何如何宠她,其实也不然,这个最后可以补一笔。
而真正让人们知道还有这么一位杨妃的,是她的儿子恪。

吴王李恪
历史上的李恪是个低调的人,决然不是所谓正剧的《贞观长歌》里所描述的那样!不管是唐人还是后世的史家,对于这位吴王都没有过坏话。
史书上是这样说的:
“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望,海内冤之。”——《旧唐书》

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新唐书》

总之,恪很出色。这里描述杨妃“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太宗想立恪为太子,长孙无忌认为不行。太宗不悦,就说莫非因为他不是你的亲甥子你就不许?而且恪的英勇果断很像我,如果继位,对你也不会不好。无忌说,晋王李治仁厚,是战乱之后安抚天下的良主。况且储位的立定不能随意改换。太宗也就不好说什么,而长孙无忌却因此而嫉恨吴王。后来因为高阳公主谋反的事,将吴王牵扯在内杀掉了。“海内冤之,绝天下望”是说朝廷内外,官府平民,都认为吴王冤屈,天下人因之绝望。
又有说,太宗想立杨妃为后时,长孙曾说,杨妃为后则杨妃之子当为太子,而我李唐天下则复归于杨氏。因此大臣们多有反对,而长孙当时已在朝廷中有了一定的势力。长孙皇后曾经多次告戒,临终也对太宗说过,要防外戚弄权。说明长孙无忌的居心是有所表露的。他拥立李治也是为了自己可以独掌朝政。
从欲立后而不能之后,杨妃在正史上就再也没有了记录。

蜀王李愔
蜀王愔是杨妃的另一个儿子,是一个出了名的皇家浪荡公子,放荡不羁。李世民为了他的作为,总是很生气,为此,蜀王愔几次遭贬,但最后依然位居大都督的高官,而且还在贞观时代,封邑增到千户(这是王子时代--就是他们的父皇还没死的时候,可得的最高封邑,一般只有八百户),而其他庶子(除了吴王恪)都是只有八百户,有两个做父母官作的很好的,也是在高宗时代,才增封到千户。如此一个放浪的皇子,却让李世民在某些方面如此“纵容”(李世民生气归生气,还是对他好的),可见他母亲的因素,绝对不可以忽视,如果李世民不是喜欢杨妃,能对这样的儿子如此纵容吗?
不过这一点有些长孙粉论证为是因为杨妃早死,太宗可怜他们兄弟。(总之你再怎么好,就是不能让李世民喜欢你;要喜欢你,你就得早死)可惜这一点无法证明。

从上面的种种引据,我们再来看一看杨妃本人吧。在她还没有成为太宗妃子前,是个公主,真正的皇室公主,这点毫无疑问。有疯狂的长孙粉查资料证明长孙皇后爷爷的爷爷,外公的外公是皇族,以期证明长孙皇后比杨妃的身份高贵,这未免很徒劳。隋炀帝有记录的公主只有南阳公主,是个烈女!其他的都历史遗忘了。
杨妃一生生于皇宫,长于皇宫,老于皇宫,死于皇宫。对于这样一个女子而言,是否幸福就很难说了。历史上的杨妃一直都只是一个影子,从她两个儿子的名字可以看出,她也是一个低调的人。她的心里对于李世民是不是还有仇恨,这确实难讲。从目前的史料上来说,她的本性柔美恭谨,似乎把前朝旧梦忘得很彻底了。可以想象她是一个淡雅高贵,温柔婉约,又带有淡淡的忧郁的女子,教导出像吴王恪那样出色又隐忍的王子。
昭陵葬有一位杨妃,却是生了赵王福的小杨妃。而这位隋炀帝女杨妃,就像个谜一样,不知死于何时,不知葬于何处,连生平都一并在历史中消失了。
这里又说说李的其他妃子们。韦妃在归属于李之前已经嫁过人,并且生过一个女儿,正守寡;阴妃是李家大仇人阴世师的女儿,后者杀过李渊的儿子,刨过李家的祖坟;杨氏是李元吉的妻子,李世民杀了他丈夫。于是又有人证出了无数轰轰烈烈的爱情来,每一个都足以编出一部轰轰烈烈的电视剧来,它们冲破了贞操的狭隘,惨烈的世仇,伦理的束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实这位李二先生没有考虑到这么多,也没有这么泛滥的感情用以挥霍。只要是美女,他都不会拒绝,这一点是经过历史验证,并且经得起考验的。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并不是宋代以后的保守,在长年的战乱,在各民族的融合下,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


现在来说说颇受赞赏的徐贤妃。太宗在世时,她是个充容,属于九嫔之列。是才女,写过劝阻太宗不要征伐高丽的谏书,太宗没听。但是也写过长门怨,说明她心里是有怨的,虽然受宠,但不能专宠。后来阴妃因其子齐王佑谋反连罪遭贬后,贤妃的位置空了出来,但是太宗也没有封她。再后来太宗去世,她十分伤心,一年以后也死了,才24岁。因为她死得有殉葬的性质,又有才华,所以唐书的撰写者们认为这是个上得了台面的妃子,就给她立了传,成为继长孙皇后之后唯一一个立传的太宗的妃子。她的贤妃是李治追封的,死后陪葬到了昭陵。又有人说,她的位置是昭陵里离太宗最近的一个,所以太宗是最爱她的。(又来了一个“最”字。长孙粉和杨妃粉们争的就是这个最爱)实际上她放什么位置已经不是太宗说了算了。还有人论证说,徐的死其实非出自愿,而是受李治逼迫不愿沦为他的妃子,不得以殉葬了。这一点我细想了一下,觉得很有些可想之处。
她与太宗年龄悬殊,太宗晚年颇有些昏聩了,能让个年轻美貌的女孩子爱到哪里去。太宗死时,她不随殉;反在一年之后哀哀而亡,死后却又得到李治无比的殊遇。而且李治既然和武则天对上了眼,胆子自然也大了,对太宗的其他妃嫔未尝就没有意思了……当然,这些都只是臆断了。
最后要隆重出场的是长孙皇后了。这个大家都看多了,我要说的话,起码要比杨妃的篇幅还多一倍。长孙皇后确实是个好皇后,曾经在一本史书的评论上有一句论注曰:太宗不能无过,长孙后实是完人。
我曾经也觉得她是个完人。后来越读得多却越觉得做完人的不易。这个完人是封建意义上贤惠妻子的完人,是对于男人而言,一个最理想的完人。这个完人被当作一个符号而大书特书,为后世女子作为教导。我也一直觉得长孙是有一些压抑的。通读她的故事,我都没有看到她的幸福。她时刻都在为他的声誉着想,为自己的言行是否规范而考虑,为他选美人,为他安置形形色色的女人,为那些女人抚养孩子,在玄武兵变前慰劳将士;在他病重时把毒药挂在身上,随时准备同死;抱病跟着他出宫,结果自己病情加重
怎么说呢,这些细节可一而不可再,太多了就让我觉得有些偏执,有种极隐蔽的歇斯底里。
她为长孙安业求情一节,看了让人心里一酸。本来一个罪人,杀就杀了,她却怕别人说是因为自己是皇后而对安业的报复。这也太过于小心翼翼,太累了。倘若一个女子能感觉到爱,感觉到幸福,决然不会这样。喜欢长孙的,估计多是男子。自私的男人都渴望这样一个女人。
临终时语语可为天下法。但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却是:妾生无益于时,死不可以厚葬。初看时感动,再看时辛酸。是什么感情让她觉得自己生而无益?身为皇后,死时可以想到很多很多,可是这个女人还在固执地想着,房玄龄是忠臣,不要轻弃;我的家人不要再加恩,以免外戚弄权;我死后不要破费,以免增添我的罪过;陛下要亲君子,远小人,省劳役,止游赏……人说正史不言情,她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了。我唯愿他们还说过更多的话,不止于这些规谏。
唯一可以看到李世民对她的感情是在她死了之后。他修了个高台,遥望昭陵。很多人引用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世民带着她,说明他们同生共死。我在史书上只看见说,秦王引甲士往伏玄武门时,她亲自出来慰劳将士。而正当玄武门兵变时,她应该是不在场的。她去了也无益,这件事本来就是一荣俱荣,一亡俱亡的。倘若秦王失败,她能活么?她根本不需要跟去以显示生死与共。那个年代,妻子是丈夫的附庸,不论她愿意与否,生死都得由他。她依然在尽一个妻子的本分。
写到这里问题又出来了。翻了翻书,玄武门兵变时,秦王的人把住了门在里面杀太子齐王,外面东宫齐府的人马就转攻秦王府,秦王府险被一锅端。这是事实。长孙粉们说秦王为了安全起见,是将王妃带在身边的。总不能这边赢了,让那边老婆孩子玩完。这么说也有道理。那么这个问题我无法考证了,有谁有明确记载的,给我一看。
又有人说,长孙皇后死后的十三年里,太宗只有一个儿子出生,他的激情似乎都随着她的去世而消散了。表面上看来如此,而恰恰相反的是,长孙皇后去世几个月就有皇女出生,也就是说,在长孙病重的时候,他一样的寻欢作乐。在长孙死后,他也广选美女充入后宫。很多长孙粉将这解释为是在寻找长孙皇后的影子,最后没有找到。试问,后期选入宫中的大名鼎鼎的武才人可有丝毫长孙皇后的影子。徐惠倒是有那么一点,不过也不怎么见宠。(据长孙粉说太宗是因为情有独钟,实在是找不到人可以替代长孙)。
在贞观后期,李世民颇有些昏聩,求仙问道,好高务远。这些做为一个有大建树的封建帝王,其实是难以避免的,反观秦始皇,汉武帝,概莫能外。可是有的长孙粉让我哭笑不得,说这是因为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她一去世,李便事事不顺。其实万物有其繁盛之时,必有其衰落之时。当李世民年老,过去随他征战天下的旧部渐渐离去,昔日的辉煌逐渐消散,这个天下不再是兵戎相向的快意豪迈,而是宫廷内阁的争斗算计。太子谋反,兄弟叛乱,儿女反目,征伐高丽的失败,这一切对于一个前半辈子顺利的人是很沉重的打击,这一切也不是一个长孙可以化解的。
太宗当然是爱长孙皇后的,他不能不爱她,这样一个女人,倘若他不爱,他实在该天打雷劈。但我不赞同很多人说的太宗对长孙皇后有着终极的爱,相反,是皇后对太宗有着终极的爱。而这个男人回报她的爱是绝不可能对等的。李世民在她死后心里是有愧疚的,是十分怀念的,她就在他的愧疚和思念中无限完美起来。他宠爱她的儿女们,放纵长孙无忌。她的儿子做了皇帝,她的哥哥独掌朝政,她的历史是由他们写出的,这不能说没有美化的成分,她在人们的心里也就无限完美起来。
但我不得不说的是,这个女人爱得太没有性格了。我不是要你撒娇邀宠,不是要你争锋吃醋,但是你可不可以不要爱到接近一个奴隶的边缘?

最后要说一句,其实无论喜欢杨妃还是长孙,大家心里不过都是那么一份渴望,希望自己相信曾经那么一种爱,可以纯真美好,抑或相濡以沫。大家各自在心里美化完善着英雄美人的故事。但是就李世民而言,我不认为谁做他的女人会是很幸福的。太成功的男人身边的女人都是一种牺牲。女子多是仰慕英雄的,而英雄却未必是女子的归宿。无论如何看去,每个人总有可怜之处。

再论李世民的杨妃(转) 李世民杨妃小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69912.html

更多阅读

论侮辱、诽谤罪的出刑入民 侮辱罪与诽谤罪

论侮辱、诽谤罪的出刑入民专业:法学姓名:刘飞指导教师:祁全明摘要侮辱、诽谤类案件作为自诉案件是法律常识。近几年不断出现本该由当事人自行提起自诉的侮辱、诽谤案,公安司法机关由于某些原因滥用公诉权对该类案件提起公诉,不尊重公民

关于法老的宠妃,关于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

前几天的时候在网上当了一份电子书——《法老的宠妃》。其实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看穿越文,也并不怎么热爱古代的言情小说,但可能是前几年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法老的宠妃Ⅱ荷鲁斯之眼》看着觉得意犹未尽,因为之前没能借到下一部所以还保留着

再论句柄(HANDLE) 再论大白鹅的战斗力

//jiachao Ren Ideas是时候讨论句柄是什么了?当然真正清楚的是微软,我就是猜猜,呵呵。不妥的说法:1.句柄是一个指针,指向它标识的资源。2.句柄是指向指针的指针…这样的说法不如说句柄就是一个资源的标识更准确,因为句柄不是指针。

试论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对朝政策 李鸿章以夷制夷

试论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对朝政策——以劝导朝美立约为中心刘 晓 敏“以夷制夷”,又称“以夷伐夷”或“以夷攻夷”,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在处理与外族关系时采用的一种策略。进入到近代以后,西方列强依靠炮舰政策打开了

声明:《再论李世民的杨妃转 李世民杨妃小说》为网友叫思念不要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