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传音
听,在古代太重要了!
《老子》十九章曰:“绝圣弃智。”“圣”代表聪明,聪,就是强调耳朵听的功用。
古代的圣(聖)字,出口为听,入耳为听,闻声知情,通心为圣。其左边是“耳”,即一听就懂,不是完全依据观察,毕竟人的眼睛有限。
圣的本意是“通”,《说文》云:“圣,通也。”《风俗通》曰:“圣者,声也,通也,言其闻声知情,通于天地,条畅万物也。”
《白虎通·圣人》对圣人的解释:“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徳,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
由此可见,“闻声知情”是能否成为圣人的一个要素。能够具备“闻声知情”的能力,就能够“索天地之奥妙,听空谷之传音”。
《老子》四十一章曰:“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任何声响。“闻声知情”与“大音希声”的境界高度是一致的。
古人强调听音的思想,来自于天人一致。声音,是佛法修习体系的内容之一。佛教认为,修习到八地以上的菩萨,自然可以获得神妙的声音,洪亮优美,婉转深邃,有感染力。北京首都博物馆中有一张精美的唐卡,名为“辨音圣菩萨”,是一位专门通过声音的判断来分辨世界种种情形的菩萨。而在藏传佛教中,就有一个专门修声音的法门:音流瑜伽。修行到一定层次,就可以随时内听自身血液流动的声音,有时如瀑布般躁烈,有时如暗流般声息渺渺,千变万化。
据美国藏学家、藏传佛教专家亚历山大·伯金说:“宗喀巴一生中有两种不同的诵经方式,均依据主尊在他的观想中所示。一个叫山崩之声,一个叫瀑布轰响之声。两种都有极端的低音,起先是平坦的声音,然后是波动的泛音。拉萨的三大寺都用瀑布轰响之声。”
可见,“声音之道与天地通”。(张载《正蒙》)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通过听音,可以对很多事物进行判断。人的声音对应于五行,配以宫商角徵羽五音,通过对五音的韵律的解析,就可以彰往知来。因为,音为五脏六腑之灵苗,与阴阳五行相通,更“与天地通”。
历史上对音的相关事例的文献记载,并不少见。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对我们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音之大用!)
其一,关于诊病。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日:夫盐之味威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吵。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其中,有两句对声音的论述非常重要:“弦绝者,其音嘶败;病深者,其声吵。”即,通过听声音,可以知道病情的深重程度。这两种声音的情形,其结果就是“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
以上论述告诉我们:声音一烂,必遭其乱。它不仅仅是疾病判断的依据,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公共场所、小区、人群集结地等环境中出现的声音,都可以依此下结论。有的地区凶案或疾病多发、是非之事常现等等,也可以通过声音来分析。
当年晋平公听师涓演奏新曲,被师旷当场攻击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的例子,也是很好的佐证。
其二,关于听音知人。
据文献记载:楚王打算立商臣为太子,征询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的年岁还不大,内宠又多,倘若立了商臣再加以废黜,就会导致祸乱。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轻的。且商臣这个人眼如胡蜂,音似豺狼,是一个残忍的人,不可立为太子。”(《左传·文公元年》)
这个例子结合外貌(蜂目)和声音(豺狼)两个因素,从而作出了“(残)忍人也”的判断。
《左传·宣公四年》还记载了一个相同的例子:楚国的司马子良生了个儿子越椒,子文劝说:“一定要杀了他!这个小子,有熊虎的形状、豺狼的声音,不杀,则若敖氏必亡!俗话说:‘狼子野心。’这小子是一条狼,难道能够养着吗?”子文的说法与子上如出一辙。
《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类似的记载:“(尉)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易轻食人。……不可与久游。’乃亡去。”
尉缭是古代著名军事家之一,他从几个方面来判断秦始皇具有虎狼之心而不讲情义,因此,不能与他长久的交往。其中一个方面的判定依据就是:其声音宛如豺狼。
《大戴礼记》记述了曾子曰:“汤取人以声,……以治天下如此”。商朝的君王就是通过声音来甄别选拔人才。
《唐子》记载:“雄声而雌视者,虚伪人也。”雌视,即《吕氏春秋》所谓“烟视”,妇人之视态也。一个人的声音像男人,而视线却像女人,则此人一定虚伪。
《北齐书·皇甫玉传》:北齐相士吴士“双盲而妙于声相,世宗历试之”,皆验。
……
可见,通过听声音,可以对包括人才在内的种种事象进行分析判断。
其三,以音驭名。
清代学者、音韵学大家王引之,与段玉裁一起被语言学家王力评价为:中国语言学走向科学的重要里程碑。其代表作《经义述阐》、《春秋名字解诂》为研究音韵学的必读之作。其中,后者专门论述了古代姓名学的体例与原则——古人的名字通常是依据字音来拟定的。古人的名、字、号等等,往往是通过其“音”来弥补五行力量之不足。甚至,有的连姓氏也一并改换。如汉代著名易学家京房,就是以音改姓(原名李君明)。
关于起名,现在流行的笔划、五格剖象法等等,根本不是中国古代的传承。
由于礼崩乐坏,致使后来真正懂五音的人寥寥无几。中国人尚且如此,日本人就更研究不懂中国的音法了。于是,正路走不通就“别开天地”,创造了五格剖象法,并且在中国很畅销。
可事实是:天地只有一个,怎能别开?!
关于声音的鉴别,古人也有明确的阐述。
人的品性,动于心而现于声音。因此,声音是藏于气之中的。气连结众虚而成为音声,在内用来传达思想,在外则用以应付世事。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初气主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有柔,有浊有清,有好有恶。咸发于声也。心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斯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好。信气中易,义气时舒,智气简备,勇气壮直。听其声,处其气。”
三国刘劭《人物志》曰:“心气之徵,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气息相合而成为声音,其声音与律吕节奏相应和:有和谐平淡之声音,有清新流畅之声音,有迂徐悠长之声音。
人的声音犹如钟鼓一样,有的声音洪亮,有的声音短促。神清气和,则声音温润而圆畅;神浊气促,则声音焦急而轻嘶。
“好的声音,出于丹田之内,和心气相通,气势汪洋而向外发出。为什么呢?因为丹田是声音的根,心气是声音的末端,舌端是声音的外表。大凡根深则末梢重,根浅则末梢轻。
声为五行之造化,六腑之根苗,出于五脏,总诸灵而成响,内以传意,意以心会。心欲有言,声从口出,音韵以随之,神情以露之,善恶以分之,贵寿贱夭以定之,皆由中发外。但未有声不全而福全者。”(《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
人禀五行之形,声亦有五行之象。声音的分辨,要按照它的五音及相关的五行来确定。金声响,木声燥,水声急,火声烈,土声沉。
人的五行之音标准为:木音高畅(嘹亮条达,高畅清幽,激越清和),火音焦烈(发之如火之烈),金音和润(和则不戾,润则不枯,叩之为清,击之为纯),水声缓急(圆而清,急有余韵,坚而不散,长而有力),土声沉厚(沉重而不浅,深厚则不薄,浑然发在咽喉之间)。
以上所述关于音的五行分辨,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体现就是——寺庙中敲木鱼的声音为木音;撞钟或者敲罄的声音属于金音;篝火中木柴燃烧的声音为火音;流水的声音,或如粤语的尾音婉转较长者,为水音;砖混结构的建筑中,用砖隔墙敲击的声音为土音。
很多人的声音,不是单一的五行之音,而是多元存在;但不管如何,凡五行之人与五音合者为正象,最为可贵;不合者则凶。例如:木形人金音,金木相克,天地不配,活着受罪,行事坎坷。
对于声音,《太清神鉴》等著作叙述较多——
声气的作用。汉代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曰:“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说明声气具有密不可分性。
气深则声远,气浅则声弱,气清则声响,气暴则声粗。声与气相争出,谓之噪;声未出而气先出,谓之太溢;两者均不佳。说话过程中,语气不该中断而中断,说话不连贯的人,多有潜在的疾病存在。
好的声音可表现为——清脆而圆转,坚定而嘹亮,缓慢而强烈,急促而平和,舒长而有力有威等等。大则如洪钟发响,小则似寒泉飞韵。声音的质感若是悦耳、友好,悠远而不断,浅显而清晰,深沉但能内敛,宏大而不浑浊,余音激烈,宛转流畅,能圆能方,则为上品。
声音要有音有韵才行(横为音,纵为韵)。
音者声之余,说话之声散于左右前后者称之为音。声音坚实,音韵清爽,底气足,清亮、响远,大而有余音是美声。此外都是不足的声音。
声干无韵,为不易被他人所理解之人。
先晓此意,然后可知声音之善恶。有声无音者贫贱,有音无声者奸巧。
另外,声音亦有清浊之分。气有清浊之别,有清中之浊者,则内重而外轻;浊中之清者,则外厚而内明。清贵,浊夭。声音不圆润而含浊者,主破败。
声轻者断事无能,声破者做事无成,声浊者谋运不发,声低者鲁钝无文。
声亮必成,不亮无终。声之好者在亮,亮非声大之谓,惟发声有韵,方谓之亮。其出于丹田,来路深远。说话声音响亮、语句明朗的人,不论选择何种职业,都容易成功。
孟子曰:“读书唯求其放心而已。”真正要掌握声音的运用,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声是无形的,只能闻声意会。
文字和语言是对人类文化和精神最无奈的表达,而音以及音乐是最全部而准确的表达。
一个人声音好,最为紧要。
对儿童的训练,最宜着重训练发音。(培养儿童的重要措施)
练习方法:先张开口,让声音从嗓子深处出来,发出深深的“a——ao——”,再将嘴唇慢慢收缩,像把声音包了起来,保持简单的口腔共鸣;然后像八十年代流行歌曲的气声唱法,努力呼气,同时保持喉部深处的振动,并一点点加强这个振动,提高它的强度。等到杂音柔和,音量有明显提高,基音能降低到100赫兹左右,音色像在强大的力道外面包裹了雾、树叶或沙尘一样。如此,从声至音至韵渐次而成。
但这样的训练,至少需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