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 熹
【智海踏浪】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语出朱熹的《与陈师中书》:“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朱文公集"与陈师中书》)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本是程颐说过的话,这里朱熹又提起,于是就有人认为这是罪恶的朱熹提出的“反人类”的语言,因此朱熹就成了迫害中国妇女的罪魁祸首。于是就有众多的人骂朱熹,说他是封建卫道士,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刽子手。
这里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绝对不能理解为是朱熹针对妇女而提出的,朱熹的一整套理论学说可以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字代替他的思想宗旨,可以说他的学说是做人的哲学,是教导人做一个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朱熹本人从没有针对妇女提出些什么具体要求,朱熹更没要求女性要比看待生命还重要的看待自己的贞操。这里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更主要的是针对知经识理之君提出的,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这指是一个男人的气节与骨气。“失节”重于“饿死”“气节”重于“生命”,这涉及到一个人的人生关、生死关的问题,这是对男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要求。
【知心小语】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们知道了这句话的来龙去脉,也许就能明白:朱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经典儒家语言一样,都是针对知经识理的大男人提出来的。
民族英雄文天祥就义以后,人们从他衣带中发现的了其生前书写的“衣带诏”,其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就是一个知经识理的君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洪承畴倒是“饿死事大,失节事小”,所以他投降了,背叛了国家,背叛了民族……所以他毫无节气可言,成了民族的败类。十七岁的夏完淳坚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他没有失节,和文天祥一样是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令人敬佩的人。所以,他是民族英雄。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一种崇高的品德与境界,是儒家思想中宣扬的自强不息与不畏强暴的精神与信念,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同流合污的高尚的气节,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大丈夫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