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类比象”思维初探 类比迁移 发展思维

开学的第二周我们开始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听到“中医”两个字我是不陌生的,应该说还是十分熟悉的。我爸在做公安前就是个学中医的,是个十足的爱好者,家里至今还有许多老版本的中医方面的书。现在自己也来接触中医自然是很希望能慢慢深入下去学好它,虽说我们专业对于其要求并不高,但是毕竟也是一个传统文化嘛,我想学习下去不仅能在专业上,更加能在思想上有更多收获。

其实我一直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学好这个课程。毕竟它与以前的学科比太不一样了,可以说是文理兼蓄。但我想一步步循序渐进总是能学好的。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中医这个宝库的大门前,又有我们一个好的老师做引路人,真应该用心去体验这个奇妙的世界。现在当然就从它的基本思想开始了。

“取类比象”思维初探 类比迁移 发展思维

“取类比象”是我们一上来就碰到的一个概念,老师上课解释了,让我大致认识这就是一个“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课后去查了一些书籍文献,发现这短短的四个字还是很有探究价值的,许多的重点期刊论文都有这方面的探讨。刚入门的我也不尽能领悟,只能管中窥豹。从各个文献资料中对其做一个初探。

所谓“取类比象”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再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于是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应该说它也是中医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哲学中用了木、土、火、金、水五个最基本的物质做为推理演绎的基本分类与基础,然后根据这些物质具有的属性,再与身体的五脏相对应,而属性之间又有相生相克关系,也就自然的类比到了五脏上去了。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更有了五腑、五体、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一系列的概念。

从逻辑学上来说,类比推理这个方法得出的经验结论往往是不靠谱的,他的局限性导致它在科学研究中只能为发明、创造提供线索与假说,但整个中医的似乎都是建立在一个因果类比法的逻辑上,于是对于中医的科学性历来持怀疑性态度的大有人在。正因为中医在“重功能不重形质,重思辨不重实验”的方法指导下,基本概念上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类比出来的,于是大家谁也无法说服谁,只能以经典为标准,这样使得中医理论有了一个封闭性,限制了其发展。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种超前的科学,古代缺乏其它科学,于是类比在中医中的广泛运用不可避免,也为其发展做了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中医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修正,最大限度避免了走上逻辑上死胡同,但也确实变得难以捉摸起来了。

撇开这些不论,看“取类比象”这个方法在一些方面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我看到了一些有趣的资料,比较经典的例子有“提壶揭盖”一法: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整水道,若小便不利则与其有关。中医从日常生活的提壶揭盖以利出水得启示,用宣肺之法来通小便。还有“增水行舟”法(《温病条例》),对于一些老人、产后阴液不足、大肠失润而致便秘者,如用泻下法则事倍功半。前人观察到,船到了水少的地方则停下,似与其相类。于是应当以生津润肠之法通便,就像让船在多水之处顺畅航行一理。还有在药物和方剂上,我们学校在研究的水蛭,前人观察其吸血处会流血不止,于是推论其有活血的功效;天麻(兰科),古人观察其在风中仍能立住不摇动,称其为定风草,于是认为其有息风、定惊之功效;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名独摇草”,乃知其疗水湿伏风;葛根蔓延似筋有粉质而入筋吸收湿气而舒筋;沙苑子与五味子形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生血,肉润补脾,于是其为补脾要药……

老师上课举了一个“核桃”的例子,说核桃仁形似大脑沟回,于是有补脑的功效。说明“取类比象”还有一个大的应用方面,就是饮食与营养学上。我小时候大人就常说“吃哪补哪儿”,我小时总喜欢吃鱼时吃了那两个眼睛,也想着会明目啊。后来生长发育,就常喝骨头汤,也很确信其能有壮骨之效,似乎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许多一些生活的经验,仿佛都是靠类比即“取类比象”的方法得来的,在民间其广泛使用是一种自觉性的,当然会有以讹传讹的可能,可时间是检验的一切的最好武器,许多推论不得不说还真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能有一个正确的看待这个思维方式的心理,那就会感觉其中的妙处,而不去完全否定其地位。举几例比如说到的核桃,现代研究发现其中的磷脂对脑神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还有比如“猪心”,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对心悸失眠,心慌易惊有好的效果;羊肝能明目,于是对于眼睛干涩、眩晕等症的可以羊肝来补肝;其他如鸡胗补胃、猪肺利肺、猪皮中的胶质有利皮肤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在营养学上的应用是以形补形,这也是“取类比象”在民间最多的尝试。

现在回到最初,“取类比象”这四个字最早是《中医学概论》(南京中医学院编)上提出的。一直在现在的论文中还在沿用,有50多年了。《黄帝内经》作为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书,我想应该会有提到,于是查阅了一下,在《素问》的第二十三卷中,出现了八次“比类”二字:

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示从容论)

‚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示从容论)

ƒ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类也。(示从容论)

④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示从容论)

⑤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示从容论)

⑥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疏五过论)

⑦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疏五过论)。

⑧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徵四失论)

可见从中医一出现其就一直是一个基础的思维方式。在《内经》中的《著至教论》更提到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之语,这就要说明如果要做到取象时能合理不困惑,那就要做到这个。规范了人们要认识“主体意识与象的关系问题,象的获取和类的比照的规律问题,不同取象会得一不同比类结论的问题等等”(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屠执中)。任何理论都有他的局限性,“取类比象”也是。他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在现在实验科学的时代,我们对于这一重要的传统思想方法,当然是要批判的继承,毕竟有继承才有创新,就像前几日就看到了一篇论文《“取类比象”思维方式在细菌感染方面的临床运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10卷,第3期),也许其在新的时代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愈往下翻找资料,发现这个思想所涉及到的东西确实太多了,一下子也不能全去理解与吸收。其中不乏有对其的批判、新的研究成果、其他领域的运用……我想此番的初探也就到此为止了。

参考资料:

《吃哪补哪》,作者:王致效(《东方养生》2007年第1期,)

《到底是“取象比类”还是“取类比象”》,作者:屠执中(《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40卷,第10期)

《小议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在认识中药功效中的应用》,作者:聂伟(《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23卷,第3期)

《简谈中医学的取类比象法》,作者:黄景贤(《国医论坛》1989年第6期)

《取类比象思维方式在细菌感染方面的临床运用》,作者:杨金亮(《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10卷,第3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0584.html

更多阅读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作者:阿德力汗·叶斯汗 在即将进入21世纪时,农业作为新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对新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就现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的精彩段落

假期我们的作业中有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很好理解,我对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有些区分不开,通过上网查资料,我明白一些。比喻和类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含有一个“比”字,但含义不同。比喻中的“比”是“比拟”的意思,“

骂史:聊聊取类比象

《骂史:聊聊取类比象》  作为中医学术里用得较多的词,主要是为了解决很多大数据无法细分的问题,比如,五行,黄帝内经里确实提了不少相应对的物事,但一概都不是绝对的,用阴阳说的语境:阴阳可无穷尽推导,也可以有限推导。视乎医患之间的状态。

阴阳术数构系是打开人类神秘大脑的万能钥匙 阴阳师神秘

1986年秋,李阳波在南宁给广西中医学院部分学生讲授《运气学导论》课时,提出了一个阴阳术数构系概念。这是他从古人的智慧,从太极、从道、从老子的《道德经》、从《黄帝内经》的研究中提出来的科学体系概念,是一个恢复我国古代科学的全新

声明:《“取类比象”思维初探 类比迁移 发展思维》为网友老子从来不买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