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康家——康百万庄园·主宅区
康百万庄园的确是大,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地主庄园”,就是走马观花,也非得半天不可。这还是现存部分,如果复原解放前原貌,估计还要大上五六倍的样子,令人瞠目啊!四川的刘文彩庄园,名气比它大得多,但论规模在它面前只能算是“小巫”。其实在中国没有几个真正经营土地的大地主,要么是皇亲勋贵、达官显宦靠封赏圈得,要么是做豪商巨贾赚的钱;只因为国家“以农为本”,高官也要衣锦还乡、叶落归根,有权有钱的都要将权势和钱财置换成土地传世,才都变成了“大地主”。刘文彩靠的是他做军阀的兄弟并当袍哥老大而敛财。康百万家靠的是“尽忠发财”——这四字是庄园里介绍康家兴衰简史的一个标题。自明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此地,到清末民初败家,抗战中十八世康庭兰中兴失败饮弹自尽,1949年之后仍被划为“地主”成分,康家兴衰史历500多年,近20代人。
从栈房区出来,走过作坊区,就到了主宅区。
“康百万”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1900年,八军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向西安,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又“风光”地从西安经河南返回北京。由于当时河南连年遭灾,巡抚寿松又要求沿途丰厚接待,集十个县的知县在康家南大院召开了十县府的会议,商讨接待资金,康家十七代庄园主康建德独资修建了黑石关行宫,架设浮桥,铺了御道,在慈禧临走时又奉上了一百万两白银及价值连城的“一桶(统)江山”。慈禧就非常高兴,说:“不知此地尚有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的这个称号就随慈禧的金口名扬天下。康氏家族从六世祖康绍敬到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其农业经济横跨豫、鲁、陕三省,土地达18万亩;其商业经济船行洛、黄、运、泾、渭、沂六河,财富无以数计。当时有“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房里借的康家钱”之说。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民间称其为“三大活财神”,并制成年画,家家张贴,年年祭祀,都渴望富起来。民国时期,康百万同样是中原巨富之一。建国以后,康百万庄园与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并称为全国三大地主庄园,康氏庄园无论在时间跨度,还是占地规模,都居于首位,名闻天下,声震中原。
从这条甬道上去,就进入了主宅区。
康家的发展史:康家的发家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始祖康守信随母亲赵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洛河边,为了维持生计,在洛河岸边开了一家小店铺,取名为康家店,主要经营餐饮、住宿之类的生意。因为讲究信誉,对人谦和,这个店铺慢慢有了名气,在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这个地方正式根据康家店铺的名称更名为康店,现在康店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康守信的后代。家族生意从第六世康绍敬开始慢慢有了起色,他任山东东昌府大史,管理地方盐业和水陆交通。盐业自汉代以来都由国家专营,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官督商办,使官与商交往甚密,为康家后来经商山东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到十二代庄园主康惠时,与明朝皇族后裔联姻,获得丰厚经济基础,实力大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生意发展到十二代康大勇时有了重要转折,这个时期是清朝初年,康熙皇帝非常重视漕运,康大勇紧抓机遇,毅然改变传统仕不经商的世俗观念,开辟了自家的船队,当时的康家大小船只应有尽有,最大的船叫做“太平船”,一次可装运粮食、货物20万斤,在山东和河南之间贩盐贩粮.康家的土地在这个时期已达到数千亩.到十四世康应魁时,他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机,贿通清廷百万大军的将领勒保,供应全军十年的粮食、棉花、布匹,发了横财,开辟了三原、泾阳、富平等棉花基地,家族生意已经遍及豫、陕、鲁三省十八县,船行洛、黄、沂、泾、渭、运六河,土地达18万亩,家产达到鼎盛时期,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匾额。这个时期的家业之大被形容为“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但是,任何一个庞大的家族,有兴盛也必然有衰落,康家也不例外。康氏家族的衰落有几个因素:首先在太平天国运动时,康家所有船队在清军实行的“坚壁清野,划河圈地”运动中全部被凿沉入江底,康家从这时开始无法再进行大规模经商活动。其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途中路过康店,由康家独自出资迎驾两宫,花费十分巨大。再者,清朝末年,鸦片大量泛滥,家族中25个后人18个人抽大烟。综合这几个因素,康氏家族在兴盛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后,民国中期彻底衰败,解放后,家族一些有志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当然大部分都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耕读人家”砖墙屏风
叶氏井:“此处原为叶氏所居,名叶氏胡同,井为叶氏先人所掘,泉水汩旺而甘洌。清乾隆甲午(公元1774)洛水暴涨,叶氏庄园被冲毁,遂移居他乡。康家为扩充家院,买下荒园,并出重金买井,叶氏卖园不卖井,从此在康家庄园中有一口叶氏井。”
叶氏子孙为保留祖宗的创业遗迹,不为钱财所动心,固然值得赞赏;康家历代主事者不仗势欺人,尊重叶家的产权和心愿,殊为难得。否则,以康家的财大势雄,一百多年间有哪个当家的起了吞井之心,不是很容易就可让叶家屈服吗?这种仁义之事,在古代就是佳话,在当代更是绝响。不由让人想起慈溪蒋宅旁的周顺记来,这两处异曲同工的建筑也算是对现今强制拆迁最强有力的讽刺了吧?!
庄园以其古建特色见长,无处不在的细节使其韵味十足,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人称道。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等刀法细腻、工艺纯熟,还有家具、珍玩、名人书画等珍贵文物4000余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研究我国古建筑史及中原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李传泽称该庄园是“全国硬山式建筑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代表”。庄园东院第三道门内的大厅里,悬挂有被称作全国“十大名匾”之一的“留余匾”,象书卷,象旗帜,“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展示了这个家族文化的灵魂。“克慎厥猷”、“疆勉学问”、“致中和”等匾额,告诉人们,康家把“读书”、“行善”、“谨慎”作为了传家宝,这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为了保持家庭和谐,康家即使在被称做“活财神”的年代里,也一直坚持一夫一妻,从不纳妾,堪称“好丈夫”、“好男人”。
更房:更房是康百万庄园的保卫措施之一,由数名更夫日夜守卫。一夜分五更,每更打一次梆或锣。如有兵匪,即紧急打锣,以引起主人和附近群众的重视,团练、乡勇马上集合。
庄园触手可及的例证,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豫商代表聚财、理财、散财的“商道”。康家是明初迁民进入巩义的人家,原先在伊洛河边开了个康家小店,经商与耕读并重,这也是庄园所在地“康店”的来源。清朝初年,逐渐富裕起来的康家利用康熙朝发展“漕运”的国策,利用门前的伊洛河,做起粮食、棉花、药材等生活必需品的物流生意,从伊洛河做到黄河,从河南做到山东、陕西,最远做到了日本东京,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为打理自己的生意,康家没有“任人唯亲”,建立了名为“相公”的专业管理、参谋、会计人员队伍,最多时曾达到200余人,还采用了类似今天“股份制”的经营方法。为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康家在柜台外设立了2米多高的“明算盘”方便客商算账,设立宿舍方便客商歇脚,设立“医诊室”为客商和村民免费看病。康家更善于处理与官府、与百姓的关系,打造“企业形象”,他们捐资修黄河大堤、建学堂、赈济灾民,焚券免除了几百人的债务,被清廷称作“德泽齐鲁”、“义赒仁里”等,也在百姓中赢得了“康善人”的美誉。慈禧太后一句“不知此地尚有百万之富”,终于让康百万家族名扬天下。
康百万家族兴衰之谜:
康百万家族的兴起,既有历史的机遇,又有人为的努力,还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它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节拍,经过几代人的开拓进取才获得的。它的兴衰基本上和大清王朝相始终。
康氏家族自明初迁来巩县,直到清朝建立,一直尊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生活方式,历代中虽不乏考取功名的学子才俊,但由于官品不高,况且多是清廉忠直的儒学之士,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富足。只是到了清朝初年,康氏第十代传人康复吉娶了明朝福王朱常洵落难的孙女,即弘光皇帝的女儿后,生了康惠,才渐渐显现发达的端倪。康惠三子,大勇,大椿,大鉴,真正称得起康百万发家祖先的,恐怕该从康大勇算起。
1.历史机遇。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经过康熙皇帝内除鳌拜,外平拥兵自重的三藩和统一台湾,征剿葛尔丹等斗争,基本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社会空前安定。繁荣经济,发展生产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初级的恢复发展阶段,商品的生产交流,货物的运转便上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当时,康大勇利用门前河洛交流的水上优势,首开大河航运之先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加快了商品流通,抢占了致富先机。
2.人为的努力。在清王朝建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汉族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思潮都十分活跃。康大勇是大明弘光皇帝的重外孙,自然不愿在清朝入仕为官,但随着清政权的日益巩固,知识分子的“复明”之梦越来越虚幻,康大勇选择经商之道,属无可奈何之举。在当时,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一次了不起的思想革命。康大勇文武兼备,具有雄才大略,他对弃仕从商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独到的见识,他开创的商船航运队伍来往于开封,济南,苏杭,京津之间,奠定了康百万家族兴旺发达的坚实基础。之后,其子康士路其孙康应魁继承了它的雄心壮志,继续披荆斩棘开拓进取,随着康家航运队伍的扩大和商业门店的发展,又和土地兼并互为依托,这更是康家的商业活动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可以说,正是由于在康大勇开山奠基的基础上,康应魁审时度势,展示了更高的经营谋略,才创造了康百万家族的鼎盛和辉煌。
3.文化因素。康百万家位于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域,正统的儒家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康家世代读孔孟之书,行孔孟之礼,即使进入商界,指导他们行为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儒家文化。如坚守中庸之道和务实创新精神,遵循自然规律和拥有宽容的胸怀,另外如集权思想,民本意识,安土倾向,乐天情趣等等,所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商业实践中,把这种儒家文化的宽泛变得更具体,更实际。他们可以毫不吝惜的拿出大把银两修整河防为国分忧,从而得到官府的嘉奖和倚重;他们赈饥荒,修学堂造福一方,使自己的商业活动远离“无奸不商”世俗目光,洋溢着“达则兼济天下”的色彩。这些善行和义举,又给他们的商业活动营造着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开辟着新的,更广阔的财源。
在康熙,雍正,乾隆直至嘉庆一百余年间,康氏家族经过四代人的创业奋斗,达到了康百万家族的全盛时期,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多达十八万亩,民间称其为“头枕三原,泾阳,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中原巨富。
康百万家族是怎样衰落的呢?像海水有涨有落,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康百万家族也没有超越这个规律。康家从创业到全盛,经过四代人的努力;而从全盛到衰败,也是经历了四代,这决不是巧合,而是规律使然。
康百万家族全盛时期是在19世纪初叶,当时正是大清王朝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先是嘉庆年间历时十年的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到了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东捻,西捻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此起彼伏,也正是在这时,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相继进入中国,外国资本的输入,打破了清王朝因循保守的经济管理体制,陈旧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连年灾荒,各种社会危机一触即发。
动荡的社会环境不可能不波及到康百万家族,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康家开始走下坡路了。而加速康百万衰落的,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大河沉船断财源。1862年前后,清政府为遏制捻军活动,封锁黄河,运河等河道,并烧毁,凿沉河流上的所有船只,康家的航运船队遭受了灭顶之灾,断绝了主要财源,此即“大河沉船事件”。航运船队是康家招财进宝的经济命脉,这个损失对康家来说是致命的。以后康家虽多次想重组船队,却始终没有恢复起来。再往后随着铁路的修通,水上航运失去了固有的优势,因此,“大河沉船”可以说是康百万家族由全盛进入衰败的转折事件。
2.大修庄园耗财产。从康大勇到康应魁,三代单传,也是康家兴旺发达的创业阶段,第四代弟兄三个,第五代三个,到第六代弟兄八人。随着人口的增多,康百万家族从第四代开始大建庄园,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规格之高都是罕见的,一直持续到第七代,在数平方公里范围内建成以龙窝沟,南大院,寨上区等庄园住宅为主体,以商业管理,饲养,匠作,祭祀,书院,花园,接待等为辅的二十来处建筑群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
3.建璧坐监二十万。康建璧是康百万家族第六代的掌门人,因杀了行为不端的弟弟,坐了大牢,光是打点官府的银子粗算就有二十多万两。耗费银两只是表面现象,“建璧杀弟”事件本身暴露了康百万家族内部潜藏的危机,它是家族的衰败迹象由隐蔽转向表面化,动摇了康家世代形成的经济管理体系。在康建璧坐监期间,山东的产业几乎流失殆尽。
4.接驾慈禧上百万。为迎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北京,康百万家族第六代传人康鸿猷独资修浮桥,建行宫,花去大批银两。其时康家已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为了装脸面,康鸿猷大事铺张,又给皇上敬献了黄金珠宝打造的贵重礼物,基本掏空了康家的积蓄。(有人说康鸿猷献给慈禧太后百万两银子,因此被封为“康百万”。这只是一种想象中的传说。康鸿猷连年大兴土木,存款早已不多,一百万两银子,对于康百万家族已是天文数字。当时县知事的年俸是四十八两纹银,县衙役是六两,一百万是县知事20833年的俸禄,是衙役166666年的工资。)
5.坐吃山空吸鸦片。康百万家族的第七代,第八代,享乐成习,不思创业,坐吃山空,光是吸食鸦片的就有30多人。因吸毒卖地鬻(卖)妻者有之,沦为盗贼乞丐者有之,家破人亡者亦有之,曾经显赫二百年的康百万家族此时真正到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
不过,毕竟康百万家族是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是博施广济的儒商之家,后代子孙中不乏学识渊博,目光远大的志士才俊。
北院
主宅一院
北院建筑群座北朝南、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共五个院落,是互通的。这里是主宅一院的入口。
主宅一院:这个院子是康家第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于乾隆初年建造的,俗称“老院”。老院的建筑格局是中国典型的前堂后寝三进式四合院。东西花厅,是康家用来招待一般客人用的。古代有句话叫“男尊女卑”,东为上,因此东边一般用来招待男宾,而西边则接待女宾。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世。而康家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这与康家有着良好的家训是分不开的。楹联:“志欲光前唯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意思就是说,想要光宗耀祖,必须读书教子,要造福后代最好的办法是勤俭持家。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豪华轩敞的大厅就是当时康家的主客厅了,这是一个“方三丈”式的建筑,三丈见宽,三丈见长,古时候只有达到举人以上的身份才能拥有这样的建筑。“进入康百万,先看留余匾。”在此,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康家庄园文化的象征、镇馆之宝———“留余”。请抬头看,过厅正上方悬挂的这块别致的匾额就是康家的家训匾“留余”。前面这两个突出的篆字就是留有余地的“留余”二字,它上面的内容,开篇提到:“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里引用了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铭来告诫子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禄寿财都享尽用尽占尽,把它留给需要它的人。接着,又引用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可以说把留余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又总结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昌家之道就是留余忌尽,这句话就道出了康家繁荣昌盛四百年的秘诀就是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满,过犹不及。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块匾现在已经被列入中华名匾之一。
其实不单是它的内容,这块匾还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独特的造型。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的造型像不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呢?这就是说,康家主人希望“留余”思想像一面旗帜代代流传。更为别出心裁的是,您看“留余”二字上留余天,下留余地,以此来告诫子孙后代,要上对得起国家朝廷,下对得起黎民百姓。有人从读书的角度看,这块匾又像是一幅展开的书卷,让人想起开卷有益。此匾是当时巩县著名文状元牛瑄所写,他的父亲牛凤山是武状元,父子齐名,当时被传为佳话。
东西两边的两幅中堂画:东边这幅是明代著名画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山水作品;西边这幅是晚清的一幅汴绣精品————八仙祝寿图。
出过厅的这扇门叫扇屏门,平时都是关着的,只有办大事,像婚丧嫁娶,或者是有贵宾的时候才打开,他们忌讳大门敞开,让外人一眼望到底,从风水上说就是财不外漏了。
这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它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前堂后寝这一建筑格局。房屋构造有“厢不压正,西不压东”之说,后为正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东西两边为厢房、耳房,过去男女、尊卑,长幼有序,上房最高,厢房稍次,耳房最矮。因此,东厢房是长子居住的地方,西边的房子,比东边的房子要稍低一些,是次子居住的,耳房是下人居住的。
新婚居: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礼自古至今被视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康家娶亲,讲究排场,洞房温馨华贵,迎新队伍绵延数里,用三班鼓乐,六乘彩轿,彩旗飘扬,待客数百家,热闹非常。这里我们展出有富有生活情趣的新婚场面。请看八仙桌,上面的盘子里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园、栗子,象征早生贵子;斗里放的是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葱呢是希望后代子孙聪明伶俐;马鞍子和柽子,则是新娘子进门要“骑鞍跨柽”,取其谐音,有一生平安之说。正面这幅中堂画是“婚姻神”和合二仙,象征婚姻和谐美满、夫妻百年好合之意。两边对联写的是“眉柳绿描京兆笔,额眉红点寿阳妆。”取张京兆用墨绿来描绘妻子的柳叶眉,寿阳公主将红梅花装点在自己的额头上之意。请看左边有几个非常有趣的“喜”字,写法各不相同。长“喜”表示常常欢喜,圆“喜”表示圆圆满满,双“喜”就表示“双喜临门”了。虽然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还设置了一个隔断,隔断里面是新娘子从娘家陪嫁来的丫头所住的。
中年居:这儿是我们象征性地布展了一个中年居,同新婚居总体摆设差不多。但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摆设也相对简朴一点。左边有中年夫妇所用的顶子床,右边的这张称“罗汉床”。主人可以在上面聊天、下棋,但清代鸦片传入我国后,罗汉床就改为抽大烟的烟榻了。这幅中堂画是关公的“夜读春秋”图,可以看出关公的义与罗汗床前的德字相呼应,可见康家以“德”、“义”来教育子女。
上房是庄园最高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康家的历代长辈都在这里居住。上房外面的这幅对联写的是“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楦棠棣芝兰满庭芳”意思是入户问家庭声望,奉行礼乐诗书孝悌世代相传,千古不朽;卷帘看满园春色,父母、兄弟及优秀子女和睦相处,一派生机。
上房(老年居):正面这幅中堂画“松鹤延年图”,这是康家第十六代庄园主康无晏的夫人肖老太太过百岁大寿时,别人赠送的寿礼。古时曾说“人到七十古来稀”,肖老太太活了105岁,五世同堂,德高望重,无怪乎别人要把她当作仙人来敬重了。
康百万庄园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砖、木、石三雕艺术展览馆,而它的木雕就体现在顶子床的雕刻上。这是目前康家保存下来最精美的、在国内也是屈指可数的一张顶子床。根据资料记载,它是用金丝楠木雕刻,由十个能工巧匠,耗工1700多个工时,做了将近五年时间才做成的。这张床不但形体庞大,而且雕工细腻,完全是用透雕、镂空雕刻的技法,从里到外分为三重,形如一个宫殿楼阁,上面雕刻的图案有80多种。请大家观看床柱的雕刻,都是竹节型的,象征竹报平安、节节高。中间雕刻的有福禄寿三星,象征“三星高照,福寿安康”。最上面一层雕刻有一官员骑高头大马,两边有整齐的仪仗队,象征青云直上。第二层雕刻春、夏、秋、冬,象征四季平安。第三层雕刻有礼让、课读、对弈图等人物故事,下面雕刻有小孩戏金鸡、麒麟送子图,有“吉祥如意”之意。总之,雕刻这些人物、花卉图案象征意义是多子、多福、多寿,是人们良好心愿的反映。这张床的另外一个精妙之处,是它可以自由拆卸,它由37个部分组成,通体没有用一颗钉子,完全是铆上去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合家俱。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上房没有下人床呢?您请看,下人临时休息的地方就在脚踏板前面长方形的这一块地方,因为他们侍奉老人要随时听候老人使唤,所以就睡在老人床前,随叫随到,由此可以由此体会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右边的这个类似我们今天火锅的装置叫铜炭火盆,是当时的取暖工具,双层,下层放炭,上面放水,既可取暖,又可以净化空气,与我们当今的“空气加湿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这张床并不是庄园之最。东院原来的一张顶子床在解放后因为太大,挪不出去,就被砸后烧掉。那次烧掉的是用3000工时做成的顶子床,另外一张花1700工时做的顶子床因个头小,被搬出去了。这张小床侥幸保存了下来,今天成了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
藏宝洞:这个藏宝洞是2003年4月份发现并挖掘的,是从康家第十九代康素禅女士口中得知的。经勘察测量之后,出于安全考虑,目前只挖了50多米。藏宝洞设计巧妙,具有两个用途:富时藏宝,乱时出逃。这个洞里面是洞套洞,窑套窑,洞洞相连,巧设机关。据说有两个出口,一个通到2公里之外的康家军事要塞——金谷寨上,另一个通往邙山岭上,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原战争年代居民的处境与中原建筑的特色。
窑楼: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窑洞的代表——三层窑楼。这种形式在中原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称它为窑楼,一方面大家可以从外观上看到是上下三层的,就像我们现在居住的楼房,同时又具有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这孔三层窑楼的上面两层均用木制棚板隔开,用来存放货物,又因窑洞通风条件不太好,非常潮湿,木制棚板能起到防潮作用。这是一孔土窑洞,但大家却看不到一点土的痕迹,原来外部是用一米多厚的青砖券砌起来的,不但起到加固作用,也显示了康氏家族财力的雄厚。
从这里拐出去,就到了主宅二院......
主宅二院
现在我们来到第二个院落.因为这儿的主人比较特别,从院落的名称“秀芝亭”可以看出这是康家未出嫁的小姐们生活的场所,严格遵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不但院落空间狭窄,就连阳光也被高墙和树木遮挡起来,而当年康家的小姐们就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十六年。
这个院落的窑洞同样是上房窑,这是康家的一位女长辈的住所,因为窑洞自然条件好,老人可以在这里安然地享受天伦之乐。女长辈之所以住在这里,不单单冲着冬暖夏凉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她需要把自己遵守一辈子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社会所谓的伦理道德传授给自家的小姐。
闺房:这是康家未出嫁小姐们的闺房,布置清新雅致,跟大家闺秀的尊贵身份十分相符。康家的小姐像所有大家闺秀一样,三岁缠脚,长度只有三寸,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三寸金莲”。这是封建社会对女子残酷束缚的一方面。闺房中间的这台绣架,对小姐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精于女工是封建社会衡量女子娴淑的重要标准。六岁之后,他们就在这里专心致志地培养自己高雅的性情和气质了。在院子里,我们再从外观上来欣赏一下闺房,它有两个门,宽敞的是主人进出走的,狭窄的是丫环专用的,就表现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儿童居:康家未成年小孩们居住的地方。康氏家族是世代书香世家,因此非常重视对儿童的培养和教育,这是维持其家业世代不衰的重要手段。康家长辈跟现在所有的家长一样“望子成龙”,这种思想从中堂画“魁星点斗”图中就已经完全表露出来了。儿童居内有书桌和琴台,提醒孩子们要劳逸结合,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藏葡萄树:庄园的活文物,200多年的葡萄树。这棵葡萄树是清朝乾隆年间种植的,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葡萄作为藤类植物能够长成树非常罕见,而像这样一棵枝干穿墙而过覆盖两个院落的葡萄树在全国其他地方就绝无仅有了。这棵葡萄树虽经二百多年风雨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每年硕果累累,而且品种是新疆的无籽葡萄,成熟季节在每年七月中旬,将举办声势浩大的“葡萄节”。
主宅三院
康百万家族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其后代文武兼修,不乏英武之才。在这个院子里特别展有文职居室和武职居室。文职代表人物有康道顺,武职代表人物有康道平。
文职居室:“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康百万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许多子孙通过科举考试和捐纳等官方允许的形式,取得教谕、知府、主事衔等文职官员之职。
武职居室:庄园地处战略要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为了“尽忠求官”,康百万家也培养了一些武职子孙。通过科举考试和官方举荐,出现武秀才和被皇帝封为昭武都尉的四品武职。
三大活财神:明清之际中国民间广为推崇的三大活财神:他们是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中间是明代巨富沈万三,富可敌国,曾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并出资建了半个南京城城墙,但到了后期,功高盖主,出狂言说替朱元璋犒赏三军,激怒了朱元璋,就把他贬到了云南,客死异乡,他只富裕了一代。右边的这位便是“康百万”,他为皇帝尽忠,两次出资修筑黄河大堤。阮子兰是哪里人,我们还在考证,据说是江苏扬州人,但至少也是山东人熟知的一个大富豪。山东人过节的时候家家张贴祭祀这三位活财神,希望来年也像他们一样富裕。
三院还有个世系人物展室,里面是游客最为感兴趣的康家历代人物。康氏家族从明代到现代有功名的人物共412位,我们从中选取了154位为代表。您请看:(指表格)康家12代庄园主康大勇打破“仕不经商”的思想桎梏,开辟了大河行船;14代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招牌,土地达18万亩,达到鼎盛时期;15代庄园主康道平,耗资万两白银,修筑金谷寨,抵抗捻军,为康百万家族中历代职最高的人物,三品武官;17代庄园主康建德耗资百万两白银,迎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两宫回銮。康家后代也是人才济济:其中19代王国权,原名康午生,曾任我国民政部副部长;20代康定军现任郑州市委副书记……在这个人物系列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康家后代高级知识分子居多,由此可以想到康氏家族不仅仅是一个土财主,它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
主宅四院
垂花门楼:最上面绿颜色雕刻的是三狮舞绳图,取谐音也就是五世同堂,绳子缠缠绕绕无尽头代表富贵不断头,狮子舞绣球好戏在后头。下面四个篆体大字“端洁退让”,教育后代子孙做事要正直清廉,谦虚礼让,这也是康家的家训。康家主要奉行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处处可见的匾额、楹联是康氏家族儒商文化的见证。
拜月桌:它是康家人当年仲秋节拜祭月亮时所用的石桌。康家每年拜月之时,在此石案上除了陈设一些寻常家庭常见的供品之外,还要摆放上金条、元宝之类贵重物品。一则显示主人生活的富有,另外也取“今(金)夜团圆”之意。
更为奇特的是在石案的底部还镌刻着一段发人深思的铭文:“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康氏家族在赏月、拜月、祭月的时候就借用铭文来提醒警示子孙,这段文字称“石案铭”。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经过长期的雕琢会变成美玉,一个人只有经过坚韧的磨练,不断进取,才能成功。这就是石案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揭示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材”的道理。
石屏窑:康家当年的石屏窑,窑壁上镶嵌着十六块青石雕刻石屏,宛如一幅幅中堂画,悬挂在墙壁上。碑文的内容主要记载了清朝咸丰年间,康家第十五代康道平组织团练,抵抗捻军,保一方平安之后,当地的社会名流,为其歌功颂德的颂词。因此这孔窑洞也被称为功德窑。捻军是19世纪初发源于安徽北部及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部分地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捻党”。以反抗封建压迫、寻求生活出路为宗旨,队伍逐渐扩大,势力范围波及到大半个中国,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咸丰十一年(1861年),张乐行率领一支捻军长驱河南,由汜水攻陷巩县县城,康家十五代庄园主康道平为保自身平安,“筑砦据中峰,倾囊制火器”,在圣寿寺组织团练,自出钱粮,购枪管饭,日夜操练,又花巨资建金谷寨,并会同洛阳、偃师等地的团练、乡绅、官员、水军严守黑石关隘,“塞险扼成皋,联团固洛汭”,终于守住了洛河以西。康道平的这种义举阻碍了捻军的发展,对当地百姓也起到了一定庇护作用,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意义。捻军退却后,清廷为表彰其功德,特加“昭武都尉”及“知府衔”。而十六块石屏的撰书者,大多是晚清各地达官贤贵和书法名流,其中有清朝翰林院御史刘毓楠的“蕲国将材续前史,岳家军令严如山”;荥阳翰林孙钦昂的“纾难自毁家,斯人久不作”;成皋牛状元(牛凤山)之子翰林院庶吉士牛瑄的“洛水之滨,邙山之阳,居民辐辏,相助守望”;中牟进士仓景怡的“大河南北莽烽烟,仗义如君众口传”;南阳知府傅寿彤和开封名流高泽、江南扬州薛成荣等人的作品。十六块碑文的书法艺术在过去甚至现在的中原地区都堪称一流,真、草、隶、篆、行各种字体应有尽有。刘毓楠流畅娴熟的行草,孙钦昂苍劲有力的颜体,牛瑄工整遒劲的楷书,许静丰满又有骨力的汉隶别具一格,尤其是王承枫钢骨柔丝、苍劲有力、笔法娴熟的行草,为十六幅书法之首。从十六幅石屏完整保留了古人之正法,一字不缺,是一个极为罕见的书法珍品宝库。另外,这些石屏上的花纹也各不相同,可见古代工匠雕刻技艺之高超。
西席室:这里是寨上主宅区第五个院子。您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个“西席室”,也可以说是“医诊室”或“私塾窑”。过去的西席都身兼数职,大都具备教书、诊脉两个特长,有的还具有“礼宾师”的优点,既教书,又看病,还主持红、白大事。当时康百万非常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所请私塾老师都是远近闻名品德高,学问深的秀才、举人。比如偃师的赵凤鸣、鲁庄的孙涵三等,他们都为康百万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有能力、有成就的继承者。
砖雕艺术:在四院的这个上房窑的二层窑门上有四个方格,每个方格内都有两个字,我们从右往左,依次来看,分别是青气、南元、方便、财主,这是一组藏字游戏。青气为天,南元为官,方便为赐,财入为福。所以,我们这个四院称“天官赐福”院。
相公窑: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康家的相公窑,也称“管家窑”,管理帐目的人就称为相公,康百万历代重视罗掘地方人才,最鼎盛时期,在各地设栈房,并经过考验、磨励,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管理人员,分别设置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和无数的小相公,由上到下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栈房不仅管做生意,作仓库,还兼管当地购置土地的出租及买卖,这样层层负责,互相竞赛,栈栈开花,使康百万的财富如众泉汇流,滚滚而来。
这个院落门楼高大宏伟,院落宽敞明亮,由此可以看出这个院落是康家在鼎盛时期修建的。过去标准地主庄园的象征是:葡萄、石榴、大水缸。曾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葡萄、石榴、大水缸,先生、肥狗、胖丫头。葡萄一脉多枝,象征家业兴旺。我们俗话石榴比喻多籽多福。大水缸是当时的消防工具,南方称大海,是安定的象征。
康家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虽然不及原家产的百分之一,但精美的工艺,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习俗及康氏家族的奢华生活。这里展示的金属礼器和部分生活用品,造型神秘,结构巧妙,雕艺精细。瓷器里有迎接慈禧时所用的满汉全席餐具,有瓷枕、青瓷花瓶等等。东西厢房分别展出的是古人字画、精美木器。陶、石、玉器展室展出的有象牙笏板、暖手炉、大烟枪、烟嘴以及一些帽饰、石头镜等。
四院里还有接驾室: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在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北京的时候,路过我们巩县,由于当时河南闹饥荒,财政亏空,当地的知府,无力接待,于是呢,就让康家出资迎驾两宫,由于他们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是走水路还是旱路,因此做了两手准备,一呢在东黑石关修建了一座行宫,并在洛河上驾起了一座浮桥,另外,又在巩县的洛河边上建造了五艘龙船,为了停泊这五艘大船,又特意在南窑湾村北洛水东岸建船坞五座,俗称龙窑。您请看正面墙上这幅会恢宏壮阔的《东周迎驾图》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而真实的情况是由于当时洛河发大水,慈禧没有走水路,因此到达巩义之后,只在这座行宫里住了一个晚上,在第二天临走之间,当时的庄园主康家第十七代掌门康建德通过李莲英向慈禧捐献了100万两白银,慈禧非常高兴,赞道“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如果说此前的“康百万”只是民间绰号而广为流传的话,此后“康百万”就成为皇封借慈禧的金口而名扬天下了。展室里还展出有保存下来的龙榻、五龙屏风等珍贵文物。
据史料记载,1901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西安回京时路过巩县,为接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康鸿猷独资修浮桥,建行宫,花去大批银两。当时,康鸿猷呈上了一只银桶,桶下边是银子作架支撑着的一幅金板,上面用金块装饰成高山、丘陵,北京是一颗硕大耀眼的夜明珠,象征“一统江山”。慈禧见了很高兴,说:“真想不到,这山窝窝里还有这样百万之富的人家。”于是,“康百万”成了“御封”称号。据说康家接驾慈禧是迫不得已的。当时河南境内连年遭灾,而此时,慈禧、光绪回京途经巩县,地方官员商议后,认为要解决财政问题,只有让地方大户出钱。康家是远近闻名的大户,康鸿猷是长子长孙,且是家族中最为富裕的,自然,这副重担就落在康鸿猷肩上。实际上,当时康家给皇上敬献的贵重礼物花掉了康家大部分的积蓄。然而,散尽千金之后不见回复的迹象。在内忧外患和连年不断的战乱中,康百万家族的财富土崩瓦解。
走进康百万庄园就如同进入一个砖、木、石的三雕艺术博物馆。它的石雕充分体现在正面这两个门墩上,其精湛的雕刻工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且是我国一级石刻的定级标准,堪称国宝。
这对门枕石是整块青石分三层雕刻,最上面一层雕刻的是雌雄卧狮。狮子的形象在宫廷、庙宇、陵园里都非常多见,或蹲或站,怒目圆睁,威风凛凛,俨然不可侵犯,使人望而生畏。这对狮子却俯卧下来,憨态可掬,显得温顺可爱。那么康家的狮子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呢?据说有三个原因:首先,狮子的温顺象征着康家的生活非常富足、安逸,就连威猛的狮子也吃饱了懒洋洋的,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其次是显示康家庄园的防卫设施完善,它的三道防线层层严守,使整个庄园固若金汤,易守难攻,镇宅的狮子也可以高枕无忧,不用看家护院了;不过最后一个原因才是最主要的,这就是雕刻工匠的独具匠心之处。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狮子是蹲着或着站的话,就显得过高,整体上看起来就会不太协调、美观,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门枕石第二层采用剔地突出的雕刻手法,刻出一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人物故事。更为绝妙之处是这组图案与门上对联相映生辉。这是一副出自清代监察御史刘毓楠的对联,上联是:“处事无他莫若为善”,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孝以善为本”,因此门枕石上正面雕刻的就是一幅“尊老爱幼”图。内侧雕刻的则是“妯娌和睦”图,“隐寓家和万事兴”。下联是“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相对应的就雕刻了一幅“拜师求读”图。读书要知礼,您看,年轻的后生低头弯腰,双手打拱,毕恭毕敬,慈祥的老者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捋着胡须,眼睛中流露出赞许的目光。由此可见,这位年轻的后生是夜读时遇到了难题去求教老师,足以见他的诚心和苦读的精神。内侧雕刻“宾客宴饮”图,教育后人以礼待人,父子情、妯娌情、师生情、朋友情,在这里被工匠刻划的淋漓尽致。
门枕石的第三层雕刻的是一组中国传统的图案,正面雕刻“凤凰牡丹”,隐寓荣华富贵;内侧雕刻“麒麟送子”和“金鸡报晓”图。在封建社会,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豪门富商,都希望自己的后代子孙,能够走上仕途,获得高官厚禄,以达到光宗耀祖,泽被后人的理想。因此,许多家庭就把自己一时难以达到的愿望寄托在建筑及装饰物上。康家也不例外,他们通过雕刻在门枕石上的这此内容,让后代子孙进进出出都能看到,并且还要做到,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为康百万家族的振兴,付出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兴盛了十二代四百余年的原因所在。这对门枕石别具匠心,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南院
三上成文:在此请各位欣赏一下过去的“卫生间”,在卫生间的门楣上面有四个醒目的大字“三上成文”。这个“三上”指的就是枕上、马上、厕上。古代文学家欧阳修有非常著名的“三上成文”之说,当时康家采用欧阳修的做法在厕所里边布置了一个书房的场景,用古人的“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谚语鞭策自己,教育子孙读书、求学问,积极利用在枕上、马上、厕上略微闲暇,打腹稿,写文章。康家就是以此来督促自己的子孙后代抓紧时间求读、上进的。
团练室:清末,太平天国、捻军相继起义,多次进攻巩县,巩县人民处于战乱之中。康家第十五代康道平为保自身平安,在圣寿寺组织团练,对抗捻军,不但对当地的百姓起到了庇佑作用,也保住了自己的家园。这里边是我们后期布展的一些蜡像,就是当时组织团练、商议军机大事的场面,供游客观赏。
这里还有两个是吸毒、赌博展室。康百万家族历经数百年的积累,繁荣终至衰败,其原因除了社会因素之外,与其家族内部子弟的日渐堕落也是不无关系的。在十七、十八代的二十五个子孙中有十八个都吸食大烟,号称“十八杆大烟枪”的这些纨绔子弟肆意挥霍,坐吃山空,终于使这一显赫家族日渐败落。据说当年康家子孙一天吸大烟耗费的银两相当于五千人的口粮。
这里竟然是南院的出口,这几进院子的设计太过精巧,让人称羡。
新中国建立时,康百万第十八代子女共有40多人,除在外上学和迁居外地的15人外,其他人全被划为地主成分。土地改革时,康百万的田地和庄园全部收归国有,如今还保存完好的仅为主宅院。
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轰隆隆勇往直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给人一丝喘息之机。机遇稍纵即逝,就看你怎样把握了!这也是我想对儿子说的话啊!
——201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