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一棵树上吊死的说说

角度决定眼睛,角度也决定方法。换种角度看问题,换个位置来思考,一切便豁然开朗。----题记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文 卜思荣

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生活中有时候因为求稳的心理占据了主流,对于不断变换环境者、跳槽者颇有微词,标榜这些人有不热爱革命工作之嫌,不安份,不够成熟,耐不住寂寞云云。可是现实中正是呆在一个岗位或者单位的时间久了,不再有养眼润心的美感,熟悉的生活挑动不起自我的战斗精神,“灯下黑”掩盖了应该赋予的激情,然后滋生出许多的职业疲惫感,不仅不能长足进步,还会被大浪淘沙,沉淀成无法上扬稀释的“老顽固”。人们生活中都知道即使自己久居的卧室、办公室也喜欢换个方位,总想着给自己一点新鲜感,钝化那些几乎湮灭的“喜新厌旧”的情结,激发自我的善于审美的欲望。

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也可以让生活的“牛角尖”变得“柳暗花明”,其中不乏智慧与幽默。春晚上的“有的人死了钱没花了”,“有的人活着钱没了”,这些让人纠结的话语留下了令人思考的生活哲理。一个科学的案例记载道,1878年的一天,爱迪生让他的助手计算一下灯泡的容积。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结果。爱迪生走过去看到助手阿普顿写了几大张草稿纸的数据、符号和计算公式,爱迪生心生怜悯。然后拿起来灯泡看了一下,略微一想,将水注满了灯泡,接着倒进量杯,就得到了水的体积,计算出了灯泡的容积。记得一位班主任带着孩子们搬砖,同学们感到了劳累和枯燥,心生厌倦。班主任然后以“投掷”的游戏,看谁能够用砖头砸中另一方的目标。角度一变,孩子们感到了劳动的快乐,也想着表现一下自己的“命中率”,浑身是劲,不一会就将一堆砖头完成搬移任务。改变角度是思维的调整,是智慧的再现,会给生活带来遐想,让生活或者工作更充满韵味,为其镶嵌上了许多的花环,令人愉悦。

有时候换种角度看问题,可以将慵懒的变奏曲拥有舒缓的韵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是一位已经官居市级宣传部部长的“显眼”人物,因为到了退休年龄,就从原来的媒体穷追的热闹境地转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不显眼位置,最后著文立说,成了当地文坛名人。有人跟他开玩笑,说他位置越来越偏,地位越来越轻,却越来越有文化高度。他不以为意,笑着答道:“最初是,别人9分用我,我1分用自己,现在呢,光阴都为己有,我9分用自己,只容许人家用我1分了。”这可能就是变换生命的角度之故,带来的是生命的精彩和岁月的惬意,没有一点被雕刻的痕迹。如果从原来的高高在上的心理上不能变换角度思考,可能那份失落就会埋葬原有的才华,包括自我生命的沉沦。无独有偶,和其同殿称臣的一位局长,因为没有很快的调整心理落差,每日的埋怨着昔日提拔的某领导现在已经是什么高干了,也不来看望了,还有哪些领导也不念旧情,说的话语也没有用了云云,沉浸其间,满腹牢骚与怨气,终日自己憋屈,退休没有几年就患有癌症,撒手人寰。生活中的轨迹不同,阳光积极的心态还是会给生命更多的呵护,总觉得自己付出一生的工作怎能辜负自己,“曲终人散”后就不要再留恋原来的场景,马上更换舞曲,一棵树上吊死,只会将自己搁浅在那个沙滩上,或者没有绿洲的沙漠上,自我毁灭。

退下来就要学会忘记早先的成就,归零生活,重新思考“何去何从”,给自己一个定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大有越开发越丰富之势。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牢骚只会加重一种不平衡,郁郁寡欢也只会多一层心里负担,感喟原来付出的不值得,让生命在这样的日子里度过。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就要学会下一个站台才是自己的去处,上一段路已经属于昨天。退休之后还要秉持着一份热情,不要以为老之将至,实际上生活中不是因为自己觉得老了才不去工作,而是因为自己不去工作才老了。一个人有所收获虽然离不开组织、人脉和资金等因素,但最根本的还得靠自己,并且相信自己的定位,经过努力定能达到目的。美国的林克莱特,就是退休之后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世界著名建筑师的。他在世界各地创造出一个个令世瞩目的建筑经典,直到今天,他的建筑工程仍然是许多大学教科书上常用的范例。

“不再一棵树上吊死”,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品质。刚参加工作那阵子,总以为不断地变换单位不太好,也想着能够一劳永逸地生活在那里,可是还是不能随人愿,我还是需要挪动生活的环境,自己不断地换着位置,自己只能用一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来解嘲。多年之后发现自己之所以能够对于工作生活还能保持着一份追求和兴趣,就是因为在环境不断的变换中学会了适应,也在适应中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新途径。经常遇见鬼脸,就当做过眼云烟,自己还是用微笑和坚贞面对着生活给予你的,就当做对于自我的磨砺,或者当做一笔丰厚的阅历财富。面对不如意,被诬陷,不理解,没有心浮气躁,没有被琐事所累所伤,而是安下心来做事。记得从赵庄中学到了梁寨中学教书,没有当作“摊上大事”了来看,而是想着要做一番事情的机遇到了,总想着这是上天的考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到了梁寨中学,被老校长的尊重所感染,被新的朋友所感动,被新同学的热情所激励,我全身心地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每日的夜深人静能够独善其身,每一个窗明几净还能够静思己过,每一个黎明即起的瞬间还依然拥有“闻鸡起舞”的情怀,每一个黄昏散步聆听河水拍岸的声音,还似乎有种“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生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惆怅。但是当厉马秣兵后还给你的是称羡的业绩,百姓的口碑,证明了自己日复一日的努力是值得的,自己心里也特别欣慰。换一个活法,未必不是明智之举,“他乡遇故知”更是生活的喜剧,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生活中遇见逆境是常事,不能被气愤和不平蒙蔽了双眼,更不能自暴自弃,那样只会空耗自我的热情,因为气愤和不平只会空耗自己的热情,销蚀自己的斗志,麻醉本该灿烂的人生。总是在乎别人怎么看,人云亦云,失去个性,就会被虚名所累,被名利羁绊住前进的脚步,最终便失去了自己。与其感觉走路让自我感觉比较劳累,倒不如当做这是锻炼身体的绝好佳径。心态一变,万事科幻。“有只猴牵着”只是咀嚼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心生不满,还不能断然离开,束缚住了斗志。一位下岗工人改变了生命的常态,一位因计划生育被开除的公职人员下海后叱咤风云,多年后相遇还在感慨那样一次“开除”带来的先机。

带着思辨的眼光来看待“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理论,会给生命多一层思考解读的空间,开放的程度会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清净,新的思维,新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1022.html

更多阅读

命运在一念之间 爱与不爱就在一念之间

馆友“智者1111”:您好!您的馆藏文章“命运在一念之间”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4年5月4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职场/社交”下“励志/成功”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360doc个人图书馆赚

《佛祖在一号线》读书笔记 佛祖在一号线 pdf

最近看了李海鹏写的《佛祖在一号线》。读书的心情类似于以前读《瓦尔登湖》。不同的是前者更多的是通过审视、剖析外在的世界来探求自由和幸福;而后者是通过自身的改变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共同点就是:都涉及对自由和幸福的理解和阐

在古代,一两银子、一文钱等于现在的多少钱? 古代银子

在古代,一两银子、一文钱等于现在的多少钱?看什么时候了。还得看这一两银是银元还是银锭,成色如何,打的是谁家的记号(官银还是私银)。建议找一下《江苏历代货币史》,里边有从清中期到民国各个时期的换算比例。就其购买力来说,一两大概合人民

声明:《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一棵树上吊死的说说》为网友冷面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