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报纸杂志创刊词汇集 杂志创刊词

各大著名报纸创刊词!
原文地址:报纸杂志创刊词汇集作者:三月鹰飞

报纸创刊词撷趣

  报纸发刊词,是在发行的第一期刊出的一篇“自白”,它道出编者创办该报的宗旨及其追求的风格。笔者喜爱读报,品读过若干回味无穷的发刊词,这里汇集数则,供大家欣赏。
  创刊于1993年元旦的《辽沈晚报》创刊词汇只有28字:“从今天起,你的家庭成员将按下列顺序排列:孩子、妻子、丈夫、《辽沈晚报》。”28字,相当于一首七言绝句,堪称当时全国报纸中最短的发刊词。
  1994年元旦,新诞生的《深圳晚报》创刊词:“每晚走进您温馨的家,感谢为我备一杯清茶。”18个字,写出理想的读晚报的家庭环境,应算是最短的晚报发刊词。
  1992年12月16日创刊的《沂州晚报》,在头版醒目位置上标明:“本报无发刊词”几个字;但又排上了四句话:“我们的办报宗旨已融进文章的每一行每一字,我们的编辑方针已展在每一版每一期,我们的竭诚努力请您在每个标题每篇文章中体味,我们从来不相信‘上帝’,但我们确认‘救世主’——这就是你!”标明无发刊词,却又有这么美妙的几句话(后二句话更道出了办报只有获得读者认可才能存在、发展的道理),真个是此处“无”词胜有词。
  1996年1月1日创刊的《鸭绿江晚报》发刊词,竟然是一首儿歌:“手拉手,向前走,你我是朋友。陪您经风雨,为您分忧愁,伴您一生不分手。”编者的用意奇特,行文活泼有趣,显然是为了突出贡献晚报的“晚”味,还隐隐含有“办报坚持好质量,让读者从少儿时期一直读到晚年”的意思,让人称奇叹绝。
  1996年1月4日创刊的《黄州晚报》,在其头版画右上角刊登了一幅漫画:一个老翁领土完整着一个少儿奔向报刊亭,报亭上写有“黄州晚报”四个字。漫画下边附注一行文字:“从8岁到80岁都买《黄州晚报》”,这可说是别出心裁地宣传了该报“老少咸宜”的办报宗旨,让人芫尔一笑,留下深刻印象。

《南方人物周刊》1:“人物”诞生

2004年,这个“人物”诞生之时,没有人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模样,能有多大出息。
我们只是单纯地坚信,“记录我们的命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这个个体被形形色色的宏大事件、观念所遮蔽的时代,我们触摸到了具体的、生动的、能够与这个时代相互印证的个人,将他们真实地、生动地呈现给了我们的读者……
进入2006年,它已被誉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媒体,承载着众多的荣誉与期待。
但它不会改变初衷,将一如既往地打量那些和我们一样、也和你们一样的人物,它将最大限度地撕掉神话和误读,抵达人的真实、时代的真实。
我们如此面对未来。


《南方人物周刊》2:让你的前路更远更亮

  是在三月的北京,我坐在北京人艺的剧场里。戏不精彩,演员谢幕时,我却感动了,从他们真诚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了一种久违的圣洁之光;也许在庸常的日子里,他们和常人一样,有着世俗的纷争和欲望,可一旦走上舞台,理想主义的纯净令他们庄严而神圣。我把掌声献给了他们,我知道,这掌声也是献给我的同事们——一群年轻的新闻圣徒。此刻,他们正在挑灯夜战,把心中的梦想付诸行动……
  于是,有了我们,有了《南方人物周刊》。 
  人,都有梦想,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无论你是从零点起步、梦想的终点只是他人的起点,还是成功者追逐更大的成功与荣耀,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理想的激情永远激活着人性的张力和想象,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程;而所有的梦想汇集在一起,便是人类的成长,我们的命运。记录他们,是新闻从业者的光荣与职责。
  记录,是我们表达梦想的方式,客观、公正是我们的标尺,心底珍藏的是普世的道德操守——正义、良知、爱心;而作为一本人物杂志,它要以平等、宽容和人道的立场,去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仅关注那些,对人类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同时也关注那些,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出人性向善力量的普通人。他们是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他们是民间英雄、公众领袖、人民代表、芸芸众生,他们参与变革,他们影响时代。而历史便是由一个个的人物传记书写而成。记录他们,便是记录历史,记录人物,便是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
  还是在三月的北京,南方周末20周年庆典会上,众明星登台献艺,打动我的,却是北京大学合唱团的同学们,西服、晚装,优雅、飘逸,无伴奏的合声似天籁穿越我的耳际,想起的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名字——马加爵。他们都是“天之骄子”,如今天差地别,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失去了人性,仅仅是因为受困金钱?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精神的滋养被浮躁与奢华湮没,道德的滑坡让世间失去了信任与尊重。但依然有一批人葆有人性的光辉和伟力,他们传承人类的文明,拓展思想的边界,创造丰腴的财富,引领人类走向正确的路径;他们的精神像黑夜里的光芒滋养着人类的心灵,照亮我们的前程。
   我们记录他们,一同分享成功的智慧与喜悦;
   我们记录他们,让向善的力量打动每一个人;
   我们记录他们,感慨命运的沉浮,仍怀梦想;
   我们记录他们,让你的前路,更远更亮!


《每日经济新闻》

  其实,这是件很普通的事:有了一份新报纸,叫《每日经济新闻》。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充满了变化,太阳每天都新。创新求变,原就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在盛世巨变的浪潮中,沪蓉两地合作、全新机制的《每日经济新闻》应时而生,只是滴水随涌。
 与企业人共成长,这是我们的愿望。读者乃报纸衣食父母,《每日经济新闻》必须为企业人服务,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关注者服务,应市场之变,听读者之声。继以小康、进而大同,民族的振兴,天降大任舍我其谁?我们与企业人同负使命,共尽绵薄。
 资讯、见解、价值,这是我们的理念。以精选资讯立身:因为地球是个村,信息是个港,良莠并存;以独到见解立言:因为社会多元化,瓦釜黄钟齐鸣;以创造价值立德:因为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
  没有业务研究和业务创新,就没有新闻价值的体现。
 坚持定位、把握导向、做出特色,这是读者的要求,也是市场的要求。《每日经济新闻》不会是千篇一律的,我们谋求与众不同;不会是高谈阔论的,我们立足中国的坚实大地;不会是可有可无的,我们看到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走自己的路,树自己的品牌。
 基于上述的想法,《每日经济新闻》今天奉献给读者的只有16个版,每个工作日出版。当然期待百年大报的成功,当然渴求振臂云集的影响,可是没有今日何以百年?没有细流何成江海?我们深知,在上海、在中国办一份经济类日报的艰难,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现成的标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微言笃行,求真务实,每日成就更高。
  事情就这么简单。是以告读者。


《外滩画报》:我们的声音

  今天,《外滩画报》创刊。
  从此,我们每周与您见面。
  我们别开生面。
  我们与众不同。
  我们希望传递清晰的声音。
  清晰来自理性,理性来自洞察。
  我们清醒地看到,今日的中国正站在一个巨大的突破点上,这个突破点的基础乃是二十年来滔滔不绝的发展洪流,这股洪流挟持泥沙翻越荒野而至,在一片坚硬的土地上刻划下了自己的轨迹,这轨迹是规范未来中国发展之路的制度。
  激情、喧嚷而纷乱的时代渐行渐远;理性、稳健而深刻的结构性演变正在酝酿。
  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尚在构建之中,而由它带来的其他社会变革也势不可挡。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在推动这这场变革的发展.昔日,外滩是中国开放的急先锋;今日,上海是中国改革的晴雨表。
  上海,一个恢宏而又细腻的城市,稳健、坚毅地探索;上海,一个批量生产高楼大厦和小弄堂的城市,真切地展示着发展中的深刻矛盾。
  而我们,则是这种探索和矛盾的记录者。
  我们希望传递有公信力的声音。
  事实上,公信是我们的生命力。
  我们深知建立媒体公信力的艰难,但是我们仍然试图做一家庄重的媒体,严肃得体,不夸张,不浮躁,不讨巧,不文饰,不回避,不苟且。
  我们刊登每一个合适的报道和评论。
  出自新闻,归至新闻,惟有新闻,不做新闻以外的任何交易,也不滥用媒体职权,越俎代庖,包打天下。
  我们深知媒体本身也是改革当中的事物之一,曾经是构成激情、喧嚷而纷乱的社会的因素之一,而我们认为,中国正在走向成熟,理性而独立的传媒时代已经来临。
  我们希望传递有力的声音。
  我们的力量来自公众,来自读者,来自您。
  在现代社会,新闻传媒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建设力量,承担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它提供信息,消解信息外面的层层伪装;它畅通言路,构筑舆论的公共广场。
  新闻的力量,是我们的主张。
  社会的进步,是我们的梦想。
  我们相信,上海将越来越开放和繁荣,中国将越来越开放和繁荣,我们和所有积极成长的力量一样,既是成果的享受者,也是成果的种植者。
  我们希望发出真诚的声音。
  这是《外滩画报》的发刊词,是我们对您的承诺。
  今天,《外滩画报》创刊。
  从此,我们每周与您见面。

《南方都市报》:还原与再现

斗转星移,白云苍狗。这世界变化真快。曾几何时,我们还是台下的看客,现在已是台上的拳手。混战已经烟消,局势已经明朗。序幕正在打开,好戏正在上演。命运对我们说,去做一点事情吧,现在是直捣黄龙的时候了。
台上只有两人,因为这是决赛。从来只有两人争夺冠军。我们站在这里。一路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胜似闲庭信步。我们偏执地相信,山那边是鲜花美酒,一马平川。山那边不会总是山。走过了山沟沟,就不唱信天游。丢掉了小米加步枪,我们告别游击时代。拔剑四顾,平原如海。命运对我们说,去做一点事情吧,现在是重建秩序的时候了。
江山从来都是一拳一脚打下的。花拳绣腿怎敌我钢筋铁骨南拳北腿。快来看看我们的一招一式一撇一捺。今天我们汇报演出。既然站到台上,我们就不打算下去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当冠军呢。今年我们忍气吞声地说,从来只有两人争夺冠军。明年我们要扬眉吐气地说,从来只有一个冠军。
我们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比好的更好。我们都是搞实业的人,我们都想搞大。办报纸与种地并没有什么两样,卖报纸与卖苹果并没有什么两样。千万不要把我们看得太重太高。
不要指望从我们这里得到教诲。我们也是一群俗人,我们并不比你多一份美德。你们有的缺点我们都有。
不要指望从我们这里得到裁决。我们不是居委会大妈,我们不是警察。报馆不是法院。
不要指望从我们这里得到眼泪。我们不会煽情,我们不是催泪弹。
甚至良知。甚至正义。我们没有被赋予这样的权势。请继续指望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只有国家、政府才能提供良知主持正义。我们渴望并且需要良知和正义,我们只是良知和正义的受益者。我们不是真理的化身。
我们只是真理的追求者。我们试图记录一些真相。我们只是努力还原与再现已经发生的事件而已。我们并不认为这件事情那么简单。声音和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无数缺失和走样的可能性。我们只是努力克服这种可能性而已。每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时候,都未必准确无误,更何况转达别人的思想。主观叙述永远是相对真相,因为我们不是天使,长着翅膀,先知先觉,俯瞰人间。
我们在人间。我们以仰望的姿态面对大众。我们不能承诺,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准确的。但是我们承诺,在追求真相的路上我们争先恐后。如果说责任,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对社会的理性责无旁贷。请给我们机会,我们会成熟起来。请给我们机会,我们会理性起来。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距离理性到底还有多远。让我们现在就从小事做起,看完我们的报纸请不要随地乱扔。


《人才》:诞生正逢时

《人才》杂志创刊于2008年1月,刊名题字采用的是邓小平同志的题字集成。月刊,总编辑:吴玉叶,其发刊词由总编辑吴玉叶撰写。他的发刊词写的有点特色,好象不太愿意写这个发刊词似的,言犹未尽,其后他又写了一篇有关写作该发刊词的文章(一并附后)。社址:北京市南三环东路顺三条21号嘉业大厦2号楼1112室。
几乎每个报或刊的诞生,都少不了一篇“发刊词”,——不知这是从何时起、由谁定的“规矩”。
我无心翻查其历史,更无意去刨根问底。既然有了这个“规矩”,我就按“规矩”办,也写篇发刊词吧。说什么呢?思来想去,总觉得能说的不多,但又不愿无病呻吟,凑字为篇。那怎么办呢?再三思考决定,就说句大实话吧:《人才》诞生正逢时!
为何说她正逢时,其根据又何在呢?喏!请看: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第一次写入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又第一次载入了党章,并将“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三大战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恰巧,《人才》——就在这个时候诞生,能不说她正逢时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哎,偏偏就让咱们的《人才》给赶上了,你说这该有多巧、该有多好。来,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为此干杯,以示祝贺吧!
新春将至,借此机会向一直关心着我们的各位领导和朋友问好,给你们拜个早年,并祝你们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人才》发刊词为何“能说的”不多?
《人才》创刊时,按“惯例”,要写篇“发刊词”。谁写好呢?请领导,有些小题大作——何况他也不完全了解“下情”;安排副总编、部门主任或编辑记者写,又有些不够分量——况且他也未必能完全把握住“上意”。因此,这类文章,通常最好是由社长或总编写。
由此说来,作为《人才》的社长兼总编辑,写发刊词就非我莫属了——推也推不了,滑也滑不掉啊。可我呢,说实在的,又十分地不愿意写。为什么呢?因为要说的很多,能说的却很少。如果要是把未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未来说得好了,会有吹牛之嫌,让人反感;反之,要是说的调子低了,不仅不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而且还会使士气低落,不利于工作。这是左右为难的事情——既不能不写,也不能瞎写;既不能说高了,也不能说低了!否则,都会出现负面的作用。基于此,我才在《人才》发刊词中说:再三思考,觉得能说的不多。是为故。


《东方早报》:触摸长三角喷薄的心跳

  申城代有名报出,今日娇子又临风。《东方早报》,海量新闻,前所未有,今日大早,款款出街,遍布长三角15明星城市。
  一个重要的日子,带给我们一份沉沉的历史感。
  再过不到两个月,上海近代开埠将整整满160周年,在这160年里,吴越江河大地上,人流、物流、文化潮流聚散荟萃于此;江浙共蓄的太湖水汩汩东流,汇成浦江日夜喧啸。上海县---大码头---而大都市。
  开埠160年的头几十年里,上海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日报、最早的晚报、最早的画报、最早的英文报---数以百计的报纸见证了上海从屈辱的开埠到自信的开放的公共历史,报纸也同样记录了全球各色移民特别是长三角"邻居"们来沪奋斗发展、失败或成功的个人历史,叙说着码头岸边不变的通江达海之梦。
  我们今天带着一样梦想,也在奋斗,也在被记录。我们今天出版了上海历史上最厚的日报--对开48版的《东方早报》而必将载了报业史册,我们为此深感荣幸。
  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一天也离不开媒体,但这并不是我们创造一份新报纸的理由。
  昔日的长三角哺育了上海,沧桑百年逝去,上海已成为长三角这支浩荡船队里的明星,正领航前行。我们是谁?我们是船队了望台上努力攀得最高的守望者。我们每天在努力,努力使自已目光锐利,一刻不打盹。我们要将船队航线上出现的冰山或岛礁,好消息或坏消息及时传递给船队里的每一个乘员。我们努力使每个乘员第一时间分享到船队里其它成员的喜事;当有人偏离航向时我们善意地提醒,遭遇狂风恶浪时,我们守望相助。航程上我们有共同的远大目标,眺望彼岸时,我们能感受到彼此喷薄的心跳。
  识者如是说:当今世界经济靠亚洲旗舰拉动,亚洲经济正是靠中国动力推进,而上海和长三角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力船队。虽然我们不能就此得出世界经济靠上海和长三角的推论,但我们为这样一支充满希望的船队守望而激动不已。
  今日的报业一天也离不开商业,于是我们有了自已小小的利益。我们在此向我们的读者郑重宣示:我们一定将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一定将社会公共利益高置于我们的利益之上。我们将用100%的精力守望船队的利益,我们的渴望是我们拥有足够的影响力。
  长江、浦江、钱塘江,江江达海,江苏、浙江、上海,处处富庶,媲美欧美,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国家的梦想。
  当我们今天出版的报纸开始泛黄,露出年岁的浸迹时,当今日守望的我们目力开始不济而新人辈出时,我们新出版的报纸一定能报道我们今日的梦想成为现实的消息。只是我们无法知道《东方早报》到时每天出多少版新闻纸,也许是200版或更多,不过价格最好还与今天的《东方早报》一样,每份卖一元钱。
  苟日新日新又日新,今早东海日出时,一张大报款款来。

《飘人》杂志
再微小的尘埃也有飞扬,飘的再远也有生根的地方,再久远也有落定的时刻。
飘,我们的生命就是漂泊的过程,谁不在飘中度过?浩瀚的宇宙在飘,绿色的地球在飘,生命也在飘。
飘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更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飘能让我们思考,飘能让我们坚强,飘更大的快乐是让我们得到自由,不是给我们自己的心放个假。漂泊的人是孤独的,而飘人则是飘一族的人生的驿站。
漂泊了生命,我们得到什么?
飘中,我们可能错过时代,错过时代我们会得到了什么?我们可能错过时光,错过时光我们会得到了什么?我们可能错过知音,错过知音我们会得到了什么?我们可能错过爱情,错过爱情我们会得到了什么?
飘,你飘,我也在飘。那是我们的生命需要这样一个简单而艰辛的过程。越是简单的道理和哲学越是具有实用和震撼的价值。平民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付出可能是生命和全部;富人一百万的捐赠可能是一滴水,也许就是为了沽名钓誉、欺世盗名。
飘,不是江湖!飘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无奈。
飘人,谁不是漂泊的人?谁不在飘?飘不是流浪,思想的漂泊才是真正的流浪汉。人生的翼让我的梦想有高度,所以我们飘。精神的家园才是人真正的家园,所以我们处处为家。
错过时代我们抱憾终生;错过时光日月轮回;错过知音烛光剪影;错过爱情一生伤悲。人生谁没有遗憾?
让我看清你美丽的音容,我很在乎你一个回眸,漂泊中的人,我们是同路人。说声我爱你,我已经不在乎什么,在乎的是你是否伤悲。岁月无情我有个心杯,血做的琼浆倾注不休,你是我生命里的马槽,生命和爱情要的就是路不归,要的是飘的境界。
飘也是一种旗帜,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飘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种自我的生存状态。生存就是简单到柴米油盐酱醋茶,需要一种定力和朴实、朴素的近乎俗气的而又不俗的追求。
飘在海外的游子,飘在大江南北,飘在长城内外的人,你哭过吗,陷入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处境吗?飘中的人,你笑过吗,几次是由衷的开怀?飘人你孤独过吗,谁曾经安抚过你?飘人,为了一寸生存之地,为了一口饭,为了一个活路,你委曲求全过吗?
飘人,你是主人,也是客人,是我人生相逢的知己,尽管我们都是飘过的路人,只要我们曾经相逢,只要你知道我是你的朋友,那么岁月的苦杯有多少苦酒,我们一起饮,时光有多少甘甜我们一起品尝,只要我们能用心简单而真诚的交流一次,也许受益终生的不仅是你,还有我。


《百姓文娱》:爱,要刻骨铭心;战,应星光灿烂

一支山歌,以一种非常独特而出色的粗糙正式地产生于中国21世纪之声的空旷,但却是特别自然特别地道特别直白特别通透特别“拉山”的“原生态”味道,其“粗糙”的程度特别排斥一切媚俗作态的虚荣伎俩的“耳朵”们:确实,只有“洗耳”才能“恭听”。
一朵山花,以一种特别女儿情怀的“撕裂”感新奇地绽放出冬去春来的清明世情,期间所饱含着的生命能量和青春爱恋之中的“情志”,怕是在通常情态下必须经历一番生活味道和生命沉思之人才可以释怀,但她却来得那么简单明目亮耳亮心,这么通体透胃到位。
一种“声”音,以一种极高“辨识度”的“金属”味道的“钢音”高亢地“喊”出中国21世纪“声”乐可能的新格局——介于“主流”和“流行”之间的“第三极”音乐——百姓音乐:自然、生活、粗糙、原真、硬朗、土朴、含混……石头、水和地土的相碰相依。
以上抒发的是成都--天府之国的“驻足”,至于橘子洲头的潇湘时光以及之后月月年年的光阴世界和必定积攒在那些“纠结”之人心中的光景,或许这本杂志会在将来的某个情景中以各种不同的视觉解读漫漫为你“释放”,其中包括人人中的每一个人——你自己。
这是一个起点,但它仅仅只是一个“点”——一种“百姓音乐”的标识。关于“快乐女声”黄英个人的未来歌唱之路以及她个人的行事作为以及做人的格调,我们只能说“说不清”,但是由她“喊”出来的这种“声”音,确实会被中国寻常的小老百姓大面积地认读着。
目前看来,阴霾是有的、乌云是有的、烈日必然存在、暴风雨就更不用说了……这正是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本杂志——《百姓-文娱》:即使不能保驾护航,也要在那靠近江岸的港湾,建起可以随时随地可以依靠的“避风港”。至少,流浪之心可以修复步入新征途……
记得呀,一个人的杂志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可以变成一家人的杂志——这点绝对不会有问题;一家人的杂志也没什么,但它可能会因为闻香识玉而在某个不经意间牵系着亲切朋友和爱人们的心、情;家家连动着家家的时刻,人跟人在一起的味道才真是百姓情趣。
关于“百姓”一词的由来,大约要追溯到姜太公姜子牙“钓鱼”的古老年代,据史料传是达官显贵之名门望族,今天之意义实在相去胜远,甚至反了过来。我不想作一个确切的概念来定义,简单地说一个大概概貌:目前,就中国而言,我认为在广大农村亲自下地干活的和在城市里“挤”公交车上下班的皆在“百姓”之列,其余的有待考量(仅仅目前想子的个人之见)。
在“百姓-文娱”这个文本里,“映山红”将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探讨和再现。说开来,就算“映山红”不一定是个好东西,也要引导向好的道路上进发,取向清明的境界。记得,一定要记得,“映山红”仅仅是百姓娱乐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一个微妙的组成部分。黄英本人也仅仅是“映山红”中的一份子,但同时她也是一个“亮点”,一种火星——点燃并且引爆了“映山红”的激情,这是共识的:黄英仅仅只是一个“映山红”,但她可以暂时解读为“映山红”中的“精英”——精英之中的“精英”。毕竟,她在她的“声”乐中刚刚取得相当了不起的成绩(成绩不等价于成就)。吃透了这句话的人,大概就能明白我所认读的“映山红”。
“映山红”,与其说是一个人群或者组织团队——“粉丝”那种有形的东东,不如说是一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业中正在打拼中的“中国脊梁”(鲁迅语)压抑了很久的凝聚起来的情感能量的释放和真实的情绪体验“大集合”——比较粗糙但确实相当入骨的真诚而又极真实的百姓思想和百姓情感(想子语)。“黄英唱腔”如同一门“高射炮”直截了当地把这种情绪体验高高地射向半空中,悬着……如何有效地升降和如意地伸缩、扩展、发展、开拓、创新……这正是《百姓-文娱》将来应该探索的工作。
“百姓-文娱”集团将完全独立于任何团体和个人而独立存在,但它永远隶属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娱乐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来,黄英本人可以本着个人自愿(而且必须是心甘情愿)的前提下在互爱、互敬、互助、互惠、互利等的基础上选择加入或者不加入“百姓-文娱”传媒集团,那是她自己个人的事。接收或者不接受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个人加入“百姓-文娱”,这是这个载体所尊奉着的那些原则或者“规矩”,不是任何一个人的“批文”:想子所推崇的至根本上还是一种真正的“集体智慧”,它是一切“精英智慧”的根本。
所以,在“百姓-文娱”这个文本里,“映山红”仅仅是一个开端,一个信号。今后,“玉米号”“郁金香号”、“可爱多号”、“萤火虫号”、“水滴号”等等会紧跟着再现出来。这些,也仅仅是一种先前的风景——引人瞩目的“热闹”。真正的“百姓-文娱”要进入未来中国——“第三代中国”【2008.9.28--2042.8.22】(想子的自定义)百姓真切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他们苦乐悲欢的思想感情中,科普文学要进来,家庭教育要跟进……等等,等等。百姓,不仅仅是中国的,外国的也是,比如美国的、德国的、塞内加尔的……所以,未来三十三年间,我是巴望着《百姓-文娱》可以走向世界。正如一支叫《小草》的歌词里写到的:“春风啊春风,您把我吹绿……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您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生生相生,生生相惜,生生相亲,生生相知,生生相解,生生相爱,生生复生生……这便是“百姓-文娱”所遵循的生境观跟生命的道德律。中国《百姓-文娱》主张话语发自内心,文字从地土、山石、水草和风云以及星月的银汉间生长伸张出来,达成生命、友情和亲爱:美德、慈悲、善待……修身、修心、修行并重而驰骋纵横:爱,刻骨铭心;战,星光灿烂。
走出书斋,集跬步而小天下,集细流而亮银汉……去吧,竹子也是一种草,有谁真能明白我所崇敬的那种百姓的“清高”和“清明”呢?

《时代信报》:做一个愉快的分众
记得二十年前,刚学新闻的时候,遇到一个词叫报林。很好奇,想搞清楚,这“林子”到底有多大———中国的“林”,世界的“林”。但限于资讯条件,“林”,成了一个谜团。
时光如刀,生生刻出了一个中年。现在,那个昔日的“林子”不知大出了多少倍。仅仅列一下品种,便有党报、晚报、都市报,生活服务类报纸,财经、体育等各种专业类报纸……还有新技术催生出的数字报、手机报等等,不一而足。
在即将十岁了的年轻直辖市,从今天开始,又诞生了一张新报纸———新版《时代信报》。她将是上述哪一个家庭的小女儿?不只一位朋友这样问我。我总是胀紧了腮帮去一一作答:
———她是一个混血儿。既要有党报传播主流价值非常主动的传统,又要很好地学习晚报、都市报新闻性强、服务性强、可读性强的优点,而且还要借鉴专业类报纸分析、思辩、专业的特点。她是主流价值的传播者,而不是权威渠道的简单传声者。她更多地体现出思想、观点、知识、品位,但又必须在每一个版面,每一个栏目,每一篇文章中,都彰显新闻纸的特质。曾有一位新闻学者说,西方的主流传媒,每时每刻都在传播着他们的价值观,但却让你看不出丝毫的刻意,很值得思索。我想,抛却其新闻观不论,我们为何不能办出一张艺术地、潜移默化地传播我们的价值观的主流报纸,办一张中国化了的《泰晤士报》、《费加罗报》呢?
———她不大可能是一个集万千眼球于一身的宠儿。3位资深传媒人对本报的贺信基本说清楚了这一点。南方传媒集团的老总杨兴锋说:在分众化的时代,《时代信报》的问世可谓正逢其时,关键是找准定位,服务目标读者。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原新华社资深记者胡孝汉说:报道时代信息,服务信息时代;面向知识精英,传播精英知识。《瞭望》周刊的总编辑姬斌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对高品质、有价值的新闻资讯,表现出特有的且强烈的需求欲望。相信《时代信报》能把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新闻资讯的选择、整合、分析等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有效传播中,在对位满足知识阶层这个目标群体需要的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的影响力和聚合力,实现自身的主流价值。三个关键词:分众、精英、知识,同时,还有具体的实现形式,彰显了新时代新闻人的新追求。我们也为自己的目标读者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决策型、经营型、知识型。我们愿意在充分研究大众心理的前提下,做一个愉快的分众,做好目标读者的资讯管家。
———她有3件色泽不同的晚礼服。黑色———新闻板块,尽可能深入地报道发生在国际国内市内的重大新闻,通过背景的介绍,相关的分析,深度的开掘,对位满足知识人群喜好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阅读需求;蓝色———财经板块,通过大量即时的财经资讯,做活色生香的财经报道,做阅读有益的财经报道,拒绝将财经报道社会新闻化、娱乐新闻化,力求专业而不生涩,有用而不庸俗;紫色———文化板块,这可能是本地文化新闻品位最高、比例最大的一个板块,其服务指向不言而喻,知识人群,格调人生,不能不做。
———她是一个快节奏的白领。重庆第一张真正的下午报,当天的国际国内市内重大资讯,都有机会及时地传递给读者。
说了这么多,其实仍不如一位始终关注、关怀这个“混血儿”诞生的重要读者说得言简意赅,他就是我们直辖市的市委书记汪洋同志。汪洋书记殷切期望我们:大胆去探索,走出新路子。甘肃能办出全国最好的《读者》,我们也应当能够办好《时代信报》。
《读者》———一份高品位的、红透大江南北的名刊物。轻松中透着睿智,质朴中发散思想,淡淡中含着趣味,墨香中溢出营养。我们理解,汪洋书记是在用《读者》激励我们,办出一份高品位的、轻松耐读的主流价值日报吧!
惭愧!我们还是一个很丑很丑的小丫———稀疏的黄毛,核桃般的小脸,长不盈尺的身材……我们多想能早一点真正穿上那一件件优雅的晚礼服!我们会一直很努力,长大、长高、长靓!

《大武汉》杂志:一座城市和他的《大武汉》
五月份,回家探亲,我在一家四级星酒店里休息时意外发现一本叫《大武汉》的杂志,感觉眼前一亮,且很有品味,封面设计不错。在网上一搜,发现不少武汉人认为这是一本可以代表武汉的杂志;有网友也称《大武汉》的确把武汉拉上了层次······没错,尽管这样下定义还为时过时,但我还是有一些同感,我也觉得武汉的传媒正与“武汉城市圈”的新特区机遇相互辉映,毫无疑问,湖北、武汉文化正在复兴......
《大武汉》的出现,是在中国城市类杂志日渐衰败下、网络强势崛起下的另一种新生。这新生是源于自信,是对自我文化、历史的高度认同,也是自我的激励与自觉传承。笔者曾发过这样的感慨:“报纸越来越浮躁,杂志越来越从容”,其实把这用在城市中也是比较合适的,没有好杂志的城市无疑是浮躁的,他们只能是关注表面的、流行的,甚至不着边际的东西。而《大武汉》杂志,把目光聚焦自身,瞄准城市的新主流人群,关心周边发生的事,总结、解构、报道、描述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事件与状态,一句话关心该关心的人,关心该关心的城市,杂志才会有强大的吸引力。
当然,一本杂志的诞生并非易事,但能够保持激情,并有做百年老店的胸怀与气魄更不容易,因为传媒始终是一个城市的先锋和精神领袖。如果一个城市处在极其困惑与浮躁之中,那么,你会发现这样城市传媒不会好到哪里去,武汉前几年就是如此,“中部塌陷”的悲观之声不绝于耳,"武汉在哪里"的声音显得极其无力,传媒发展也处在低潮期。深圳也是如此,自“深圳,你被谁抛弃”前后,深圳的传媒业一直低落不振,可谓是“保守之后又保守”,与特区称谓甚不恰当。
能否让杂志基业长青,也意味着城市精神是否不死。如果一个城市一直徘徊在十字路口,那么一定要“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一定要看当地的传媒是不是太“保守”了,或是“《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了”!
幸而《大武汉》有所坚持,其传承的精神正是九头鸟的“不死精神”,其创刊词上深情地写道:“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每天躺下是她,醒来是她,不管现在怎样,曾经怎样,我们与她呼吸与共。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这座城市。于是,我们确信,爱,只有爱,才对得起大武汉。”
如果一个城市有一本杂志可以为他的城市而代言,这是一件幸事。《纽约客》如此,《大武汉》也应该更值得期待,因为这本杂才不到两岁,但其寄托了一个城市的梦想与希望。


《大武汉》:2006年10月10日创刊号

直到这本杂志正式命名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了肩上的重量。
大武汉——中国只有两个城市可以这么叫,另一个城市是大上海。曾经,这三个字,带给武汉人多少自豪。可是,现在,大上海依然是大上海,大武汉——却总有些底气不足。
为什么?
借用武汉市长李宪生那句著名的发问——“武汉在哪里?”,我们也想问一句:大武汉在哪里?
东径113°41''''''''''''''''至115°05'''''''''''''''',北纬29°58''''''''''''''''至31°22'''''''''''''''',占地面积8467.1平方公里。是这个答案吗?似乎不是。
自古号称九省通衢,水陆通达,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达广州、西去西安,均在1000公里左右行程。是这个答案吗?好像不是。
历史悠久,盘龙古城,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三国时代已形成商业中心,明末清初汉口镇已成“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是这个答案吗?似乎,好像,也不是。
好在,历史还是留下了一些线索,让我们去探寻。
117年前,一代名臣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督鄂18年,开拓风气,勤笃务实,修铁路,兴实业,办教育,新城市……奠定近代武汉的现代化基础,直追上海。
95年前,清军工程第八营共进会代表“熊秉坤们”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中国这头沉睡了几千年的“巨狮”开始初醒。
94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首次提出“武汉”名称:“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还计划武汉未来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转载]报纸杂志创刊词汇集 杂志创刊词
由此上溯到先秦甚至更远的古代,楚人以桀骜不羁的九头鸟为图腾,几千年来引颈高鸣:“不服周”……“不服周”……
是的,我们好像找到了。
大武汉,在滚滚东去长江里,在“白云黄鹤”的千载悠悠里,在兴盛一时的“汉阳造”里,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度里,在“保卫大武汉”的壮烈里,在永不服输的武汉人的心里。
是的,是精神。有这股子精神,武汉才能不失底气,有这股子精神,武汉才成其为大武汉。
我们,或者生长在这座城市,或留守在这座城市。问作家方方,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武汉?她说,她在这里生活,这是她最熟悉的城市,武汉,就像她的一个最好的朋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她说。
对于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每天躺下是她,醒来是她,不管现在怎样,曾经怎样,我们与她呼吸与共。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这座城市。
于是,我们确信,爱,只有爱,才对得起大武汉。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爱大武汉吧。

《今日咸阳》:以爱一座城的名义

以爱一座城的名义,我们来了。
以爱一座城的名义,在这个依然惠风和畅的咸阳的五月,我们来了。街市上,所有的车水马龙,所有的盈盈笑意,所有的对白与静默,都像正在发酵着的一场爱情。一座城市和一张报纸的一见钟情,在这个五月,注定要成为传奇。

即将面世的今日咸阳

以爱一座城的名义,今天,五月的第二十一天,这个因谐音“我爱你”而荡漾温情的日子,我们――《今日咸阳》,带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感恩,在今晨出街,与你见面。“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从此以往,我们天天见(注:此前咸阳人自己的报纸只有《咸阳日报》)。
以爱一座城的名义,这张由华商传媒集团、华商报社携手咸阳日报社联合打造的全新城市消费生活报,诞生了;这张以“走进咸阳、深入咸阳、服务咸阳”为宗旨,主张“温暖、干净、向善”的办报理念的报纸,诞生了;这张咸阳几千年历史上真正具有现代报纸属性的民生媒介,诞生了。(华商报社进驻咸阳,也许能预示着一些西咸一体化的趋势)
以爱一座城的名义,我们将学习与这座伟大的城市交往、结合。咸阳几千年前就已经荣耀了世界,到了今天,这座中国始都呈现的,是越来越加剧的城市化演进速度,是越来越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越来越需要与更大的世界接轨与融合的冲动和需求。所以,我们必须以尊敬和热爱的名义,为这座正在更新绽放的城市,搭建一个配得起他的前身与后世的舞台。(然而这座几千年前荣耀世界的城市,却被强令无条件的融入西安。
以爱一座城的名义,我们将秉承华商传媒集团优秀的传媒精神和企业文化,以“责任、务实、融合、创新”为传媒价值观,以“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为报道指向,以“敢说话、会说话、用一颗热爱城市的心说话”的建设性态度,为政府分忧,为民生解难。
以爱一座城的名义,以“民本成就公信力”的立场,以“平民情怀,大报风范”的力量,以“你快乐,就是我快乐;你痛苦,就是我痛苦”的担当――我们,将会以咸阳前所未有的媒体影响力,让每一个热爱这个时代,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座城市的人,信赖生活。
以爱一座城的名义,我们会关注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关注这座城市里每一个能打动人的细节,关注这座城市里最正常的生活状态、情趣和人情味。我们会以“记录我们的时代”的报道视野,以“记录我们的命运”的报道态度,以开放、时尚、理性、厚重兼具的报道理念,为时代建言,为城市著史,为命运立传。
以爱一座城的名义,我们将志向成为咸阳500万人的家庭一员。当你在每一个清晨坐到早餐桌前的时候,第一眼看到《今日咸阳》,看到这张充满阳光的笑脸,看到这个你生活的城市以及你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如此美好,是如此充满希望,是如此可以设计、可以触摸、可以感动。你一定能会心一笑,然后拥抱你的爱人,亲吻你的孩子。
以爱一座城的名义,我们来了。以爱一座城的名义,我们,从此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直到永远。

《泰晶月刊》:写在月产亿之时

终于,我停下浮躁的脚步,坐在办公台前----为我多年的心愿,给我们的月刊,写一篇发刊词。
这已是第三期了,我的文章无论放在哪一页,都是迟到的!我为此深感惭愧和不安----为王进先生和编辑组的赤诚,为我的怠慢,也为泰晶文化迄今的荒漠……
小荷已露尖尖角!两个月前,像一颗穿破岩石、裹住泥土的幼苗,似一朵含着微笑、绽放芬芳的鲜花,《泰晶月刊》诞生了!
相对近五年高速发展,迟到的《泰晶月刊》,初生而幼小。然而,阐述理念、构建文化、促进管理、增进沟通……《泰晶月刊》的诞生,有如一轮旭日冉冉升起,给泰晶园区的生活,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这些可敬可爱的编委和作者们,很多都是企业文化小组的骨干,他们来自不同的生产经营一线。他们的业绩同时是最好的!他们的感受是最质朴的,他们的心声是最真诚的!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凭着对企业和团队的无限热爱,凭着对音叉事业的赤胆忠心,谱写了开启泰晶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就在我们身边!王进先生的基座分厂,长期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他以近七十的高龄,带领一群年轻人,孜孜不倦的践行着自己的信仰。他们的良好业绩,正是良好企业文化的最好见证!
泰晶的高速发展反复证明,创新是泰晶跨越发展之本,而优秀的文化则是创新的源动力!只有锐意创新的文化,才能为新的变革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正履行着崇高的历史使命--振兴我国晶体工业!我们的事业正在快速扩张!同时,我们面临许许多多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尚待健全完善的机制;创新中不断变化的格局;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竞争环境力量的快速消涨;年轻的团队,充满活力、满怀理想,同时又毛糙、冲动、容易蛮干......我们的道路漫长而充满挑战!
勿庸讳言,尽管我们聚集了行业内各工序的精英,我们的文化仍然处在荒漠边缘!重生产,轻文化;重说教,轻培训;重指挥,轻规划;重眼前,轻长远;重业绩,轻素养;重规模,轻体系……不少干部看不到事情的实质,自己不进步,搞不出一个象样的文件,还给他人搞文化活动设置障碍;三十年代“拿摩温(NO.1)”式的作风,依然盛行在企业的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向“月产亿只晶体”进军的时候,深感管理体系的制约,深感文化和干部的不足。看看公司内部,哪一个落后的部门,不跟他们团队的文化氛围有关?再看看国内外同行,哪一个企业的衰亡,归根到底不是文化的衰亡?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此提醒我们的干部和员工:音叉市场的竞争,是科技、管理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只有人的身心、行为与资源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的论述,早已精辟的告诉我们:登高望远,顺势而为,就是企业文化之所为。参与国际竞争,只有打造卓越的文化,才能使我们挺起脊梁走向世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晶体巨人!
这个理想信念必将成为泰晶人的文化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实现目标的强大力量。
希望我们的月刊,成为大家用心呵护的初生的婴儿!成为领导干部转变发展思想的有利载体!有思想的出主意,有权力的出资源,有热情的出爱心,有文采的出华章。大家在文化中奉献,在文化中成长!
希望我们的月刊,面向未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高质量,出精品,成为塑造泰晶优秀文化的重要媒体,充分展示企业的文化之真、之情、之美、之力,以山的气势、海的胸魄,推动团队大步向前跨跃!
希望我们的月刊,永远让大家感受到春天的活力,感受到创业的激励,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文化的滋润,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希望我们的月刊,如同与我们同行的知心朋友,在通向民族晶体工业振兴的征程中,不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与我们伟大的理想一道,乘风远航!
新的一页,已经从月刊的创刊开始了!


《湘中文学》
许久以来我们怀有这样一个心愿: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可以不受文学之外的因素制约,尽情尽性地交流;能够让文学的暖色,如夏天葱茏的绿一样,不经意间就舒爽着朋友们的视线;能够如和煦的风一样,虽然只是轻轻撩起你的衣角,却能把鲜活的气息弥漫于全身。于是,我们选择在这个激情夏日与浪漫秋天交融的八月创刊了《湘中文学》,我们带给大家的绝不是短暂的惊喜,而是向往永久的承诺。
在涟河的岸边,是我们热爱的家园。缓缓流动的清纯的河水,见证着沧桑巨变;一如这块热土的碧血,连接着昨天和今天。河中摇曳的水草,岸边轻拂的柳丝,长空里袅娜的炊烟,这些鲜活的律动,便是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情感。我们想要在这方美丽的山水之间,做一份美丽的文学刊物。以一市最美的文字,以一省最美的文字,以一国最美的文字,滋养湘中乃至全国最优秀的子弟和所有求善向美的人,这是我们的目的。当然,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所有的读者,但只要能够改变我们周围的很少一部分人,使其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懂得爱,明白真,能够向善向真向美向雅而生,能够在红尘中具有清洁的精神和高尚的善行,我们将无比欣慰。
知者,谓我们有所思;不知者,谓我们有所痴。当我们沉浸在浓郁的文学气息中的时候,我们并不会窒息,因为我们的双脚已经深深地扎根在现实当中。同样,当我们存在于纷扰的现实中的时候,我们也不会迷茫,因为我们还有极为神圣而又精致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我们也许要付出很多,但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仅仅是因为爱好,因为痴迷,还因为我们恒久不变的信念。
 《湘中文学》追求大气,追求贴近。它有一种胸怀,就是培养文学新军;它有一种境界,就是追求艺术高端;它有一个目标,就是繁荣文学创作。亲爱的朋友,《湘中文学》将以她特有的灵气和朝气定期与你相约,等待着你,等待着你更加开放,更少偏见,不失风骨的文字,等待着你的热心参与和支持。在未来的岁月中,她的歌吟将响亮而感人,她的外形将可爱而美丽,她的表情将真诚而生动,她的血脉将来源于你们,她的呼吸将同步于你们,一切因你们而生动,一切因你们而精彩!

《销售与市场》1994年第1期

只要有市场,只要有商品经济,只要有营销活动,中国,就需要—
有一组数字令人心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有50多万家公司、677万家工商企业、768万家乡镇企业、5000多万名推销员。
有两个事实令人遗憾,其一,数千种报纸期刊,却没有一种真正致力于演绎营销学问;其二,我们有机械工程师、铸造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唯独没有销售工程师。
数字与事实构成了强烈的黑白反差,于是,我们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便有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薄薄的《销售与市场》杂志。
中国,一向以农业为立国根本,形成了整饬森严的官本位体制,商人忝列士农工商之末,倍受压抑歧视。即使如此,在历史悠远的背景中,商人们在商业营销活动中闪现的智慧之光依然是亮丽璀璨。
战国时宋国有一人家世代以漂丝为业,善制不皴手之药。一客商闻之,欲以百金买其秘方。宋人聚族而议:世代漂丝,所得不过数金,今一朝而得百金,何不为?客商购得秘方,往说吴王,适值吴越两国冬季水战。吴王使之率军征讨,将士手不皴裂,大败越人。客商裂地封疆,所得岂止百金?
西晋末,王导为琅玡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南京。大兴元年,司马睿登基称帝,王导任丞相,然库帑虚乏,仅有綀布万匹,却又售之无门。王导乃命朝臣着綀布衣上朝觐见。江南士人纷纷附庸风雅,竟成时尚。綀布价格扶摇直上,一匹可售一两黄金。王导因之敛聚了东晋王朝运作的第一笔资金。
我们不得不叹服,即使是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古代,营销,正可谓愈研究愈有学问;市场,已然是愈深入愈有意境。
著名作家张爱玲女士十二岁时作小说,皓腕浓墨,兜头写下:“话说隋末唐初时候。”她喜欢那个年代,以为“那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
或许是吧。但真正“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应该说是我们的时代:市场敞开了,生产力解放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给了每一位富有活力的中国人。
中国,需要企业家、工商巨子,更需要销售工程师、销售大师。
因此,如何围绕着市场与销售,培养出销售人才,正是读者与我们要作好的大文章。
本刊希冀达到的境界是:文章做到极处,无有奇笔,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异行,只是本然。
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本刊同仁真诚祈望,各界人士鼎力相助,我们共同泼洒一片蓊郁的绿荫。


《崆峒教育》杂志
最是春光能致远,教育承载大有为。朋友们,相伴着春风的节拍,应和着前进的步点,《崆峒教育》应运而生了!
正当崆峒区的建设者们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全力建设甘肃东部新型工贸旅游经济强区、倾心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之中,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凝聚智慧、人才迭出的唯一摇篮,必然也更应该积极配合全区经济建设步伐,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奏响属于自己的第一声。基于此,崆峒区教育局以实施教育“三名工程”为统揽,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坚持软硬件齐抓、德智体并重的兴教方针,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力求为建强区、奔小康撑劲助力,勇立新功!
值此春和景明、百业丰茂的盛世年代,《崆峒教育》季刊的诞生,无疑昭示着崆峒区教育事业正在健步迈向新的起点和新的征程。我们崆峒区全体教育工作者深信:新的起点,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征程,展示着新的未来。
宣传教育改革的政策,培育开放交流的风尚,展现学校建设的风貌,培植研究探讨的土壤,褒扬为人师表的模范,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积淀深远厚重的底蕴,远眺蓬勃盎然的前景,是我们萌生的初衷,也是我们办刊的宗旨,更是我们不懈的目标。
“情蕴芝兰芳自醇,心念桃李总是春”。有道是事业在勤,不搏何获?我们深知:在教育这块丰沃的园地里,只有勤耕不辍,方能志存高远。桃李每从肩上过,人才多是梯上来,自古而然。是啊,天行健,学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园丁以厚德载物。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文章千古事,立片言以居要。我们由衷呼唤那些笔底波澜恰似行云流水,见解独到令人拍案惊奇的作品。同时,我们更愿意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角逐中,采撷精华,发现人才,真正为教育、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造福谋利!出于这样的信念,区教育局领导和本刊全体编辑人员将真诚为大家的惠顾辛勤努力,爱并奉献着。
承前启后望来年,岁月如歌,豪情万千。朋友们,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前方风景如画。最后,祝各位作者和读者神笔在握,学业精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174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报纸杂志投稿邮箱大全一 2016杂志投稿邮箱大全

人民检察报:web@jcrb.com.cn《时代青年》杂志编辑郜艳 cngaoyan@263.net《风流一代》杂志编辑郑儒凤zhengzheng911@163.net《深圳青年.国际》杂志编辑慧慧: hhwwjb@163.net/jessica@zhaoni.com《女友》杂志编辑莎梨wsl_23@163.com《爱

20年前轰动全国的三个孩子:苏明娟、张天义、胡善辉(组图)

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

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 企业形象调查报告

中国网 china.com.cn时间: 2012-12-20“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是第一份由中国研究机构发布的涉及到多国公众的大型国家形象调研报告。“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选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和南非6个国家的

声明:《转载 报纸杂志创刊词汇集 杂志创刊词》为网友人世多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