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陈兰森的碑,转进来宗祠.陈氏宗祠是到该村的人去得最多的地方了.陈氏宗祠分三进,第一进是头门,第二进是中堂,第三进是后堂,各进之间有天井.
一进来就见2小狮子,这狮子造型可爱,村民说这2狮子原来也差点被人偷去了.而这两只小石狮,原是放在御书楼门口的.御书楼是皇帝念榕门公一生为民,勤政廉洁而特许建造的,楼中收藏有榕门公的遗作《培远堂文集》,楼上曾堆有《培远堂文集》全部刻板上千块,可是历经战火,早已不复存在.
最醒目的是乾隆的御笔石刻,1757年,碑高约1.5米,宽0.6米,行楷书法,圆润流畅,字迹清晰:“东南繁剧地,抚治寄贤良。为我苏徐海,宜民简召王。允惟为沟洫,方可课耕桑。实政斯应树,虚名尚谨防。一心要于敬,五字示其纲。勖尔推行善,芳同桂岭长。”诗后有“御笔赐江苏巡抚陈弘谋”落款和“所宝帷贤”和“乾隆御笔”两枚印章,当时陈宏谋已经61岁,调任江苏巡抚,乾隆皇帝赠诗送行,对其寄予厚望.
乾隆皇帝御赐陈宏谋诗刻宗祠内原存三件,但有两件已经下落不明了,那仅存的一件,也几乎被敲碎,幸好被及时发现,才得以保存。而现在看见的这碑,也得来不易.1983年4月四塘中学因修路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准备将教学楼后面倒伏在水沟上的一块石碑打烂抬走,阳仲喜老师刚好路过,隐约觉得这石碑不同寻常,紧急叫停,把碑上的烂泥扒开,石碑逐渐露出雕龙图案,并隐约看到乾隆御笔的字样.横山村陈家族长陈安林闻讯召集村民赶到,将这块乾隆御碑抬到刚从县教育局“借”回的陈家祠堂中.
在乾隆御笔石刻旁,另有一碑,村民们称为“暗碑”<墓志>,“暗碑”高、宽各0.5米左右,是从榕门公墓里挖出来的.据说上世纪60年代,红卫兵在横山村附近的东畔岭榕门公墓地,将墓前的石牌坊、石兽仪仗、乾隆皇帝御赐族表碑等全部砸烂.当时,他们以为陈乃朝廷大官,墓里一定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但撬开坟墓后,除腐朽的棺木和尸骨外,只发现一块石碑,即村民所称的“暗碑”,其他则一无所获,只好悻悻离去,这块石碑得以保存.
题刻“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予告在籍食俸、赐祀贤良祠、赐祭葬、谥文恭、榕门陈公之墓”
反面碑文字迹部分已经剥蚀,径2厘米,刻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
和其他地方的宗祠不同的是,在洞屋两壁墙上,镶嵌着许多平整光滑,镌刻着字体各异,大小不等的碑块,这些就是被人们叫作“横山石刻”中的一部分——陈氏宗词墓志铭.陈氏宗祠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祠内所存有的匾额、石刻和木刻板等.
其中碑文分别由进士及第、光禄大夫彭启丰撰文,赐进士及第、资政大夫梁国治篆额,赐进士及第、资政大夫王杰书丹,吴县国学生穆大展镌;夫人杨氏墓志6石,额书《皇清诰封一品夫人陈夫人杨氏墓志铭》,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其父陈韫壁墓志铭10石,刻于雍正九年(1731);其母刘氏墓志铭6石,刻于雍正十年(1732).
陈氏宗祠里有如此众多的墓志铭,在广西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墓志铭除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之外,还为研究陈氏谱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进到后堂,正堂上端正的陈宏谋画像映入眼帘,画像前摆放着香炉.
陈宏谋(1696-1771)雍正元年(1723)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任浙江道御史、扬州知府、江南驿盐道、云南布政司、直隶天津道、江苏按察使、江苏江宁(今南京)布政司等职;后又历任甘肃、江西、陕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苏等省巡抚和陕甘、两广、两江、湖广等地总督。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奉调进京,历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深得乾隆皇赏识和器重.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陈宏谋病逝于山东兖州韩庄舟中,享年七十六岁.乾隆皇闻讯哀悼,诏令入贤良祠祀奉,赐祭葬,并追谥为“文恭”.其留世著作有《培远堂全集》、《重订正史约》、《湖南通志》、《大学衍义辑要》、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材《五种遗规》等近300万字.
两旁则是陈继昌所书集句联“苇管书柿叶,瓦瓶担石泉”,借以激励子孙寒窗苦读,砥身励志.
两旁则是陈继昌所书集句联“苇管书柿叶,瓦瓶担石泉”,借以激励子孙寒窗苦读,砥身励志.
墙上悬挂着县近代名人及陈氏家族历代的功名表
从前三进祠堂挂满了金匾,可惜在文革时被毁.“南洋世泽”,是1996年榕门公300周年诞辰时福建长乐的陈氏后人赠送的.“三元及第”,是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在陈继昌连中“三元”之后书写并请人镌刻的.现在这四个字也刻在桂林靖江王城正阳门城楼上.还有陈兰森的进士匾,这些牌匾也多是后人所做了,这些牌匾功名表不仅向世人展示了陈氏家族辉煌的历史,而且也成为后人研究陈氏家族的重要资料来源.目前,陈氏宗祠已成为临桂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内容,成为临桂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景观.
在中堂左侧墙壁上并排挂有“蔚为国光”、“德业永昭”、“高山景行”3幅镜框装的题词,这是1946年在陈宏谋诞辰250周年之际,蒋介石、白崇禧、朱家骅分别为陈宏谋所题.
出得宗祠又回到草坪,再见这2大狮子.
庚寅年,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
这对石狮子原来摆放在陈家相府门前,当年太平军北上攻打桂林时经过该村,一把火将相府和御书楼焚为灰烬,只剩下这对石狮子,我站在草坪上向前望去,宗祠就在横山脚下的正前方,背有靠山,不错不错.
在陈氏宗祠正前方约150米的村旁田边,看见这有300多年历史的四方井.横山豆腐乳好吃,除制作工序多,且都用手工制作相当繁杂外,跟所用的水有很大关系.这就和茅台酒一定要赤水河的水是一个道理.横山人制作豆腐乳所用的水都是来自村旁的“四方井”,村民们认为,没有“四方井”的水,做不出横山豆腐乳的香味.
既然看了四方井,豆腐乳是一定要买的了.
横山豆腐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已名声在外.清代诗人袁枚曾对横山村豆腐乳赞誉有佳,曾在他的《随园食单》中写道:“广西以白腐乳为最佳”横山村豆腐乳以其独特的口感深受乾隆皇帝喜爱,曾作为朝廷贡品年年进贡.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乾隆年间,陈宏谋家人进京,带来了家乡豆腐乳.一日,陈宏谋有幸与皇帝共进晚餐,以家乡腐乳待之.乾隆皇帝一见那碟“腐烂”的豆腐,大败胃口,脸现不悦之色.陈宏谋深知皇上心思,恭敬地献上一块豆腐乳,说,此乃家乡名菜,恳请皇上一尝,家乡人定深感荣幸.乾隆皇帝碍于面子勉强尝了一丁点,谁知味道好极了.再细看,颜色黄爽;闻一闻,清香扑鼻;入口细品,香味久留不失.于是食欲大增,那一餐竟吃了三大块,饭量增加一倍,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乾隆皇帝对横山豆腐乳情有独钟.<当然,我们在介绍荔葡芋头的时候,也是套用这个故事,嘿嘿>
带路的村民说他家有放了一年的豆腐乳,带到他家去,打开瓶口的竹叶一闻,那是非常的香啊,搬了一箱走,哈哈.这些放了些日子的豆腐乳很软口柔滑,香味盐味完全渗透,不象现在超市买的那些都是刚做好就拿来卖,方块腐乳的质地香味都还很生硬得很.
<回来后得知附近还有个龙华古寺,居然漏掉了,真不该.提醒自己下次去其他地方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做功课,到村后多向当地人了解,也就是多扯,哈哈>
出来村后,右转大路不远到东畔岭,陈宏谋墓地就在路边.
阴雨绵绵中,陈宏谋墓和一般墓没有什么更特别.四周杂草丛生,更显冷清.但是在当年由于是诏令入贤良祠祀奉,赐祭葬,因而墓地原来有非常壮观的石人石马群,高宗御赐旌表浮雕双龙碑等,以及离墓地400米远的光禄大夫陈文恭的神道碑.陵园的规格并非普通的官员能有,可惜除陈宏谋墓碑唯一幸存外,其余均于文革中被就读于榕门中学的红卫兵毁坏.
呜呼!陈榕门地下有知,不甚悲哉.
回来路上,想起原来路边见过一石桥的,寻去.
几个月没见,县城的建设发展甚快,堆积的泥土已经到了桥边,很快的,相信下次再来的时候这会是平地了.
小桥的存在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它也无力去改变它自己的命运.
虽然新时代要除旧呈新,但是看着这小巧的石桥,我还是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