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开头说一句,这几张图片是转来的。本人还没有这么深的道行,木结构的道行也不深,计算机的道行也不深。在汉网上看到物化智力的这帖子,感觉霎时间豁然开朗,就转过来了。
这几张图形是根据《营造法式》的所载的一种补间铺作的大图样制作的。本人觉得很做得规整。
第一张:自下而上是栌斗,泥道栱,华栱。右边是组装图。
第二张:自下而上,慢栱,瓜栱,滑头子。右边是组装图。
第三张:自下而上,令栱(内),慢栱,耍头(内)。右边是组装图。
第四张:柱头枋,下昂,慢栱,令拱。右边是组装图。
第五张:自下而上,耍头,衬枋头。右边是组装图。
第六张: 左侧为屋内,右侧为檐下。左侧是平棊方,中间上面的粗的那根是压槽方,右侧是罗汉方,最右侧的是不是撩檐枋?
第七张:最终的成图。斗拱左侧是内,右侧是外。内侧可接平(门里一个音),外侧就是檐下啦。此处真下昂是个斜杠杆,下昂的上脚可以直接插在草乳栿下,作为平衡耍头荷载的施力点。而下昂的支点主要在柱头枋与下昂的交点那里,另外一个可以视为在华栱端部。下面的大斗直接坐落在柱头上。
第八张:成形斗拱外侧观。
第九张:成形斗拱侧面内面观。
其他的几句话与另一幅图:
选自《中国建筑史(第5版)》东南大学 潘谷西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这个斗拱算是单抄单下昂的典型。典型的唐宋式大斗拱,体型硕大,结构性强。如果要加深出檐,可以加一层华栱再加一层下昂,从而多出两跳。这个斗栱的形制,与《营造法式》中大木作示意图(殿堂)中下檐斗栱一模一样。此图中的上檐则采用了双抄双下昂(与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斗拱形制相同),比下檐多出两跳。这也是中国古代重檐建筑的惯用处理方法,上檐斗拱一般比下檐斗拱多出一到两跳。以造成上檐出檐较深,形成错落感。
这种形制的补间铺作很常见,随后即可举出实例:
再来一张小模型,从这里可以看到柱头铺作和柱、梁、桁、椽、飞子等构件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