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油画作品欣赏 刘大为油画作品图片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北国风光油画1979年作 (3024万,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根据作者的回忆,《北国风光》是1979年为完成首都机场装饰工程任务所创作的装饰壁画画稿。为求顺利通过审查,吴冠中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的意象绘制了这件作品。

从本作画面的构成上来看,前景为几株平冠苍松,与后方高高雄起的雪山共同组成了画面的主景。雪山上逶迤的长城将画面的近景、中景与远景串联起来,不仅密切了画面各部分间的联系,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使观者有“舞”的感受。画家在描绘时,通过明暗的变化勾勒出群峰的阴阳向背。在主峰的阴面脚下,作者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片林海,林海之后还有一列火车正在驶出远方的群山,驰骋于雪原之间。主峰的阳面连接着不远处的另一座峰峦,在那座峰峦的深处,建立了一座高坝。高坝又蜿蜒到主峰的背后,引导观者的视线环绕主峰并向更远的群山背景投射过去。远处连绵的群山,虽是用寥寥数笔勾出,但依然很有层次感,营造了“千里冰封”的意境。总体上来看,整个画面的布局围绕前景主峰展开,四周的配景与主峰产生环绕形的呼应关系,而配景彼此之间也通过林海、火车、水坝等保持着虚虚实实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无论是那简单数笔画就的长城,还是环抱主峰的远山,都体现出画家在经营构图时的良苦用心。


北国风光 油画木板 1973年作(3024万,2007年5月香港佳士得春拍)

长江三峡 油画 人民大会堂 1977年作

长江万里图油画长卷约1973-1974年作(1.3亿元,2011年11月北京艺融国际)

吴冠中以长江和长江万里图为题材描绘过的长卷作品共有3幅,其中《一九七四年长江》和《长江万里图》是油画作品。2006年,吴冠中亲自将《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油画《长江万里图》成为目前市场所见吴冠中同类题材的孤品。

这幅作品将雪山高松、三峡险隘、太湖园林、江南水乡、上海市貌等从西至东的长江主要景致尽收于高3.55米、长5.3米的画作中。作品的构图、用光、色彩、点线、意境处理,无处不透露着吴冠中对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充分吸收与消化后的独立探索,不仅是吴冠中本人艺术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浓重的一笔。《长江万里图》油画作品,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造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内容,5米长卷将时间和空间融合于一,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该作品不仅表现了吴冠中高超的西画功底,同时也将西画技法与传统的“江山卧游”概念相结合,并拓展为中国式的“饱游沃看”,彰显了吴冠中这一时期对油画艺术和水墨艺术卓有成效的探索。


木槿布面油画1975年作 (6325万,2011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

“我爱花,但从无工夫侍候娇嫩的花,所以不栽,但孩子们随便种的向日葵、野菊、木槿、葫芦等却疯长。有一株木槿长得高过屋檐,满身绿叶素花,花心略施玫红,这丛浓郁的木槿遮盖了我家的破败门庭,并吸引我作了一大幅油画,此画已流落海外,几度被拍卖,常见图录,但画的母体却早已枯死了,愿艺术长寿。”这是吴冠中先生在自传中说出的话。先生话语中所描述的生活环境是他在50年代之后就一直居住的北京什刹海畔的会贤堂大杂院,这也是吴先生一生中住得最久的一处住址。《木槿》正是先生在自传中提到的那件作品,它记录了大师在上世纪那段岁月中的生活。先生对这件作品是比较看重的,这里面蕴含了吴冠中对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画面中郁郁葱葱的木槿花铅华洗尽,只有点点绿叶映衬着素雅的小花、显得温馨静谧,就像一股无声的生命之泉在画面中汩汩溢出,永不枯泽。吴冠中的笔法是那么清新、自然,看着大师的作品,人们仿佛不仅是用眼睛在观赏,而是在呼吸他的画,呼吸着他画中的花朵和生命,我们似乎也被先生发出的“愿艺术长寿”的感慨所感染,顿感身心焕然一新。


紫竹院早春 油彩 画布 60×81cm1973年作 (1242万元,2010年12月弘盛秋拍)
《紫竹院早春》创作于1973年初春。其画面兼具写意性与韵律感;其用笔质朴而大气;其构图不拘一格又极具张力;“树叶落光了,但那浓密的枝条却毫无萧瑟之感”,遂可见近景的河流、岸边的树、远方的土丘层层递进,那遒劲的树枝舒展在春风中,像是要冲破画布一般。吴冠中在70年代这个时期思想境界与艺术抱负越来越浓郁。画布上的树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生命,画家赋予树其坚韧不阿、风骨独立的人格与品性。


坦桑尼亚大瀑布布面油画 (3080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秋拍)


油画1960年作


大昭寺 木板油画 1961年作(1150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

西藏佛壁 木板油画 1961年作


西藏寺庙 木板油画 1961年作



拉萨龙王潭 1961年作


帕里之晨 油彩 布面 1961年作


西南山村 油彩 布面 1961年作


抗英老人——达瓦顿珠 油彩布面 1961年作


油彩 1962年作
吴冠中的油画写生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与韵味。这件作品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江南风景。近景是六只停泊在江边的渔船,两只与画家视线一致,另外四只则平行于横向的画面。沙滩蜿蜒伸向江中,如一只胳臂将停泊的渔船揽入怀里。江面占据画面的大部分,偏绿的水面与略紫的天空由隐约的远山或横桥连接起来。江上由近及远点缀着三只劳作的渔船,更远处则是数点白帆。画家在简洁的画面中力图营造精致的氛围。泊船浓淡相间的长长桅杆、随风飘扬的绳索、在空隙中精心点出的白帆,以及富于对比的笔触,使画面清新自然,耐人寻味。


向日葵


向日葵 双面作品
此幅作品是吴冠中画于1962年前后的一幅“红色经典作品”,正面画的是高大的向日葵,下面是江南小镇上人们宣传-思想的情节,墙上的红色标语:“伟大领袖-万岁”则是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整个画面突出的是:画家以世界级大师梵高的画法画出醒目的黄色与当时的生活情节。


瑞金风景 木板油画 60年代作


富春江畔 1963年作


京郊山村 油画 1963年作


油画 1963年作


桃 花 木板 1963年作


山村晴雪1964年作


梨 树 油画木板 1964年作


池 塘 油画1972年作
《池塘》画于1972年,吴冠中时年53岁,十年后,他又将此画修改一下,并在画上题写:“抽暇改老画,好似故地重游。一九八二年”。画面以他下放的农村为题材,崇高山岭,迎面而立,有中国北宋时期国画的崇高美感,中景是茂密的树林,充分体现出他在欧洲所学到的绘画技艺,近处是池塘,点明要有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


桂林山村油画1972年作


风 景 布面油画 1982年作


北国之秋 1972年作


油彩纤维板 1972年作


五牛图


洗衣歌 木板油画 1972年作
《洗衣歌》表现了河北青年妇女在北方河道中的洗衣场景,那优美朴实的动态身影那水因洗衣而起的圆浪,以及中景与远景中的白鹅与桦树,使画面赋于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与诗意。作品应作于1972年或1973年的春天。画家以赤子童心般的眼光与感情选取题材,以千锤百炼的自家语言加以表现,为吴冠中“粪筐”时期的典型作品。


高粱与棉花 油画木板 1972年作


瓜藤 1972年作


百花齐放油彩·木板·框 70年代作


白皮松 纸本 1972年作

《白皮松》是一幅构图十分讲究的作品。前景的松树与远景的房屋,虚实相接,前后呼应,空间层次丰富而有具有章法,错落有致,密而不乱,其中经营有道的关键,正在于图形和色彩的高度概括性组合,雪景中浅灰的色调,造成了基本色彩的表现契机,而纷繁的树枝变化,有赋予了线条将不同的色面加以连接,于是形成了场景高度的平面化,自然空间逐渐远离了客观对象中那原本的繁杂和琐碎,不知不觉中转化为画家主观意象中那宁静而简约的世界。事实上,自然树木类型的风景描绘,之所以能够成为画家所擅长艺术表现对象之一,就在于画家独具慧眼的敏感,精致的构图比例,有条不紊的组合效果。在此,中国式的写意变形和西方的表现主义得到了奇特的协调。


苏州园林 1973年作


山 竹


黄山竹林 油彩 木板1973年作(974.4万元,2010年12月上海朵云轩)


黄山松 木板 1973年作


黄山人字瀑 木板油画 1973年作


黄山飞瀑 油彩 画布 1974年作


初春1974年作(成交价:1380万元人民币)

我们从1974年创作的这件风景写生《初春》上,感受到的是一股清新扑鼻的纯粹的艺术真实,而完全没有被政治绑架的那种“红、光、亮”和“高、大、全”的虚妄。《初春》的画面主要表现了群山映衬下的几株白杨树,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茕茕孑立于天地间。看着这些挺拔而略显萧肃的白杨,突然让人想起倪云林“正直特立”的《六君子图》,倪瓒的画反映的虽是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却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纯真淡然的审美理想。这种精神和吴冠中在当时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坚持是多么的相似啊!所以,《初春》既是一件风景油画,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件具有人格倾向的寓意作品。吴冠中在70年代曾经以各种树木为题,画过一系列的写生作品,在这些写生中,还没有出现后来我们所熟悉的纯粹形式语言的构图,但画面中几乎都有一种非常典型的特征,就如《初春》的画面,画中的树木几乎都呈现一种满构图的倾向,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画幅,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吴冠中在构图上的这种考虑,这种为树木赋予纪念碑性的立意,何尝又不是在表示一种精神呢!?


山间春色 1974年作


北国山村 油画 1974年作


溪畔金秋



苏州虎丘 油画 1974年作


富春江 油画 1974年作
这是一幅统一于灰绿基调的富春江春色图,吴冠中先生充分运用了大刀阔斧铺陈块面和细笔精勾小树枝条的反差对比,画出了富春江畔湿漉漉的春意。远山环抱的一组白房和近处树下的一簇黄花遥相呼应,为春天的山光水色平添了一抹明媚。


金 秋 油画纸板 1974年作


枣 树


石 榴 1974年作



石 榴 1974年作



玉 米 油画木板 1974年作


红 莲 油画 1974年作

太湖鹅群1974年作

《太湖鹅群》是其1974年在太湖渔船上的现场写生作品:画家以迅急跳荡的笔触描绘鹅群充满活力、富有节奏的场景,画面洋溢着鲜活的气息和生命活力。


鸭 塘 布面油画 1975年作


乞力马扎罗雪山油画 1975年作 (2016万元,2010年6月北京保利)


崂山山村 1975年作


翠堤春晓 油画 1975年作


北戴河


紫竹园风景 布面油画 1975年作


御花园 - 故宫白皮松 油彩 画布 1975年作


故宫白皮松 油画 麻布 1975年作

黄山三岛 油画木板1975年作


崂山新屋 油画木板 1975年作


崂山松石 油画 麻布 1975年作

青岛红楼1975年作


青岛红楼 油画 1975年作
青岛红楼知多少,笔底红楼颂青岛。七十年代上景山,俯视北京,故宫以外,极目皆青砖灰瓦,倔强的枣树不甘寂寞,欲刺天空。忽去青岛,这被赞为蔚蓝之角的避暑胜地,早地德国人的洋楼占满。但红瓦碧海的绮丽风光却并不入我画境,环顾四周,感到自己被红楼包围,便推开蓝海,营建红色围城,红色迷宫,对城中绿树,则弃其鲜碧,易以墨黛。赋红楼入一统统赤赭兮,实亦如北京之青灰宁宇也,不过画外有话:红楼铭记了殖民时代。——吴冠中


漓江风景


漓江竹林人家 油彩 画布 1976年作

在《漓江竹林人家》重迭掩映的明暗交错中,简朴的屋舍与翠绿的竹林才是他寻寻觅觅的景色,艺术家在朴实无华的寂静空间里创造了丰富的细节与景深,画里细腻流畅的线条:前景蜿蜒的小径、环绕的竹篱笆、一旁的小树与一丛丛修长的竹干不仅仅勾勒出轮廓与细节,同时也在垂直与水平的视觉引导中平衡整体画面。
而吴冠中多样化的笔触或许来自传统绘画元素的继承,大片竹叶的挥洒、方向和力度,隐含着抑扬顿挫的意味;右边褐色调的削壁屏立于竹林后,画家利用木板本身与油彩创造出肌理纹路,在大笔写意间形成干擦飞白;虽然我们依稀可以分辨得出远山暗面油画笔的刷痕,但因吴冠中运用之巧,反倒成了山水古画上的点点苔痕,既是客观的自然再现,却又是经由艺术家内在精神转化的心灵风景。


漓江两岸




桂林的村庄


桂林山水 1976年作


漓 江 木板油画 1976年作
这幅《漓江》是吴冠中经桂林赴贵阳探望岳母途中,在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所得。吴冠中用自己的匠心,把漓江山村的复杂物象,归纳为灰、绿、白三色,而横江、直树与线条优美的层峦,虚实相间,山环水绕,最终统一在温润的银灰调子中,盈尺之幅中有恢宏气象。画面技法非常丰富,可以说是集吴冠中这个时期技法之大成,主体的山峦有复杂厚重的肌理,近景的树枝都是用笔端划出来的,尖利而洒脱,船上和岸边的人物都只用一两笔,就表现出各不相同的身姿形态。天空和水面都是银灰调子的,但天空明净,水面润泽,山的倒影形成的投射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又和远景中种种叠叠的山峦形成呼应,这种细微的统一与变化,创造了作品独特的意境。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寻寻觅觅的是朴实无华的寂静空间里丰富的细节与景深,画里细腻流畅的线条,继承了传统绘画元素的多样化笔触,表达出自己对漓江景致的眷恋。漓江是吴冠中创作中多次表现的题材,他创作的漓江风景,淡雅清新,优美婉约,写实的手法中穿插着写意的笔意,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中国式审美意韵,常常触动和温润着观看者的内心和情感。


绍兴东湖 木板 1976年作


海岛渔帆 油画 1976年作

《海岛渔帆》作于1976年,此时十年浩劫已近尾声,社会空气变得较为开明,吴老又能重拾画笔,进行他最喜爱也最看重的写生创作。人生的大变故丰富了他的阅历,也改变了他的作画方式。此画用色单纯明朗,以线条造型,海岛上的山石隐隐使用效擦的手法绘籹,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独特韵味。在创作时,吴老胸中必然满怀喜悦,绘画所带来的最单纯直接的欢乐让他的作品显得胸襟开阔,视野高远,《海岛渔帆》也因此成为吴老的得意之作。


渔港木板 1976年作


渔 港 布面油画 1976年作


打渔船 油画 1976年作


油画 1976年作



松与海油画 1976年作


飞跃的海鸥 油画 1976年作


油画 1976年作


崖 屋 油画1976年作


苖 圃 油画木板 1976年作


滨海鱼村木板油画1976年作



小院春暖1976年作


滨海树苗 油画 木板 1976年作


桃花油画 木板 1976年作


北方农家 1976年作


风 景 1976年作


绿满园 油彩 三合板 1977年作


井冈山



井冈山风景


井冈山刘家坪风光 油画 1977年作


井岗山 1977年作


江边古木 油画 1977年作


金色田野 布面油画 1977年作


乡 间 布面油画 1977年作


江南小镇 1973年作

鲁迅故乡 油画 1977年作中国美术馆藏


鲁迅的故乡


鲁迅故乡 木板油画 1977年作
吴冠中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杂交。在他的油画中,尽管用色及造型源于西画,但却予人更中国化的美学意念。在作品《鲁迅故乡》中,几栋白墙黑瓦的江南古宅,一泓蜿蜒而出的清澈溪水,点缀着几抹树木刚刚抽芽的新绿,便把人们带进杏花春雨江南的无限遐思之中。画面构图简约而不简单,看似漫不经心,实际却是经过画家精心敏锐的安排,点、线、面恰到好处的穿插运用正是体现了吴氏的形式美感和独特情思。色彩清朗淡雅,带着南方特有的温润,使人不觉沉浸于白居易《忆江南》的诗情之中。画面里萦绕着作者对江南水乡一草一木的细腻情感,细看耐人寻味。


鲁迅故乡 画布 1978年作



鲁迅的故乡油画画布


鲁迅故乡 油彩画布 1981年作



鲁迅故乡 油彩画布 1979年作



鲁迅故乡 油画木板 1976年作


《鲁迅故乡》组画之二
吴冠中画笔下的江南是鲁迅(1881-1936)笔下的《故乡》,因喜欢鲁迅而开始描绘江南,并将鲁迅的故乡视为自己的故乡,此题材自然也成为他画中的最佳主角;《鲁迅故乡》系列属江南系列,但其构图方式及表现手法在此类题材中却是相当罕见的。
他在画中,擅以全景式、俯瞰或鸟瞰的方式描绘江南水乡,因此,画笔下有着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门前柳树垂挂的夏江南,而此类的构图方式是较为常见的。在此画中,他改以近景及一点透视的构图,画中依旧是江南白墙黑瓦的建筑特色入画,但主体场景是仅容身过的窄巷穿越两壁高墙。画面空间经此安排,营造出深巷巨宅的幽邈,空间亦无限延伸,让人不禁想入画中,一窥巷后风光;宅前的老树新枝,门上的红联更是刻划出送旧迎新之感。此画描绘的是江南之冬,而此类题材在他画中是较为少见的,故此作成为他《鲁迅故乡》系列作品中具特别风味之作。


鼓浪屿 油画 1977年作


韶 山 1977年作


韶 山 木板油画


云南西双版纳村落1975年作


西双版纳榕树 1978年作
此作绘于一九七八年,尺幅巨大为早期油画作品中罕见者。作品中以古朴苍劲的老树作为画中主角,其盘根纠结、生意盎然之感,强烈地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而其浓厚亮丽色彩的使用及近景构图的方式,令它有如预跃出于画布之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西双版纳位处热带雨林的地方特色;远景以西双版纳的建筑特色点绘出,其青翠郁蓊的树林环绕着三二屋舍,仿如人间仙境。全画构图大胆直接,空间安排巧妙有序、色调使用层次分明,着实为吴冠中油画作品中具代表性之作!


侗家山寨


玉龙山下丽江城 布面油画 1978年作


西双版纳村寨 布面油画 1978年作
20世纪70年代末期,59岁的吴冠中曾到云南写生,《西双版纳村寨》即是当时所作,画面右下角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所熟悉的吴冠中“荼”和“七八”的落款。整幅画面以赭石、熟褐、墨绿色为基调,油画肌理感和形式感都很强。《西双版纳村寨》虽然尺幅不大,却是一件形式主义与自然风景巧妙结合的佳构。吴冠中在作品中用大笔触的色块描绘了西双版纳常见的茅屋,带有非常强烈的形式意味。特别是村寨旁河边的鸭子,似乎已经能够看出吴冠中未来的创作路径。吴冠中的油画技法直接来自于法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系统,在他的创作中,很少靠明暗、对比、素描关系等传统学院派的老手法,他的油画强调的是一种来自于绘画本体的形式语言的表现力。


北京雪 1994年作


北京雪 布面油画


北京雪·一九七八 布面油画 1978年作
《北京雪·一九七八》完成于1978年年初,这对吴冠中先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段。这是一幅写生之作,同时也是一幅划时代名迹,正如吴先生所说:“写生并不是抄袭对象,写其生,重在对‘生’的体会。”七十年代以前,吴先生的油画作品比较具像,从这幅作品开始,吴先生开始以中国水墨融入油画创作,以实写虚,大胆进行形式美探索,色彩明快、笔触奔放,空间感独特,从冬雪中透出了春的消息。作为吴冠中先生在新时期的开山之作,这幅作品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中具备重要的原创意义和深远的艺术史价值。


风 景 油画 1978年作


江南园林 木板 1978年作
一九七四年在吴冠中的绘画历程中是一个很大的分界点,在1974年前吴冠中只作油画不作国画,而1974年后吴冠中才开始同时创作油彩墨彩。在创作题材上,他不仅东寻西找,寻找一种单纯的东西方艺术的光通:而走向南北,尝试南北艺术的融合。
此幅江南园林同样是吴冠中于七○年代完成,为知名的江南创作系列作品之一,画中尽现了吴冠中于江南庭园中所得到的灵感启发,庭中幻妙的山林奇石,曲折抛弧的线条,在吴冠中灵活的笔下,以近抽象的曲线与结构,将江南之美呈现于眼前。
1974年,吴冠中发表了《关于抽象美》一文,其中说到: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于1990年完成的高原人家,延续了吴冠中八十年代抽象水墨理论,进而在九十年代中再出发的油车他人上得到了新气息。在此幅作品中,水墨线条在油画中纯熟自由的挥洒,让宽广辽阔的山水气势在油画中展显。


雨山风景 1979年作


村 路


人字瀑布 1979年作


桃花季节 布面油画


大巴山中 油彩纸板 1979年作
作于1979年的《大巴山中》属深刻反映艺术家70年代末的创作要旨和特色的作品。《大巴山中》以棕色、灰白等为主调,写出了重峦远景、及眼前的山石嶙峋。色彩的调配,显然渗入较多水份,挥洒出较为流畅转动的形态,确实写出了四川烟雾蒙蒙、深邃冲澹的情境。棕色、灰白色调最被吴冠中所喜爱,因为它们都能赋予风景一种中国特有的乡土风情与恬静雅致,也直接连系到他的文化修养。《大巴山中》在画面层层相迭的棕灰之中,又加入了翠绿苔点、红,写出雨后氤氲、山花烂漫。左右方,分别用细挺的刀锋或笔杆勾勒出错落有致的线条,表现草木枝欉的形态,节奏尤为明快生动,也是吴冠中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点点的斑斓色彩看似漫不经心,其位置却错落有致,在灰色调的分布中显得更为夺目,虽然传统文人画讲求用色淡雅,吴冠中却大胆地将民间穿戴及装饰住所的色彩用于画面。


嘉陵江边 1979年作


桂林象鼻山


漓江岸 油画 1980年作
漓江景色之奇,在于山光水色的变化,在于群山围绕、竹林掩映中的宁静。在《漓江岸》作品里,画家表现了桂林甲天下特有的山形,山水共一色,有清秀之美,远方浓绿处是竹篁林,岸边有矮屋人家,沿着江畔成线性的构图。


风 景 1980年作


水 乡 1980年作


山村小景 木板油画 1980年作


江南乡居 布面 油画 1980年作
《江南乡居》是画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以远眺的方式描绘了江南村庄的秀丽繁忙之景,画面层次丰富,色彩鲜明,冷暖色和谐搭配,这种源于生活的作品,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要求,具有高超的文化品格,充分体现了他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生活的宽大胸襟和视野,此仍是稀见的大制作。《江南乡居》于1980年创作,为上海展览中心所作,画上有『上海展览中心惠存』一行。其历经辗转,流于海外,终获回归,弥足珍贵。


青鱼丰收


舟山渔港 油画木板 1980年作
吴冠中为目前少数艺术家中能同时游走于水墨及油画两种创作媒材之间,两者皆得心应手,在他的水墨创作中注重空间结构及“形式美”,而油画创作追求的是“油画民族化”,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两种不同的媒材,描绘相同题材及相同构图,却创作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此作为最佳证例!
作品绘于1980年,画中所绘之处乃舟山群岛;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也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故此处停满了渔民赖以为生的大小渔船,一九八○年吴冠中至此处写生,取其地方特色纳入画中。
依其写生稿发展而出的,一为水墨、一为油画;一为黑夜、一为白天;在水墨版的作品中,艺术家利用水墨“墨分五色”的特性,渲染出黑夜作为描绘的场景,描绘的是愉悦欢乐、忙碌繁华的昼渔港;在绘于板上的作品中,以浓厚鲜艳的色块堆叠出大小渔船,描绘的是桅杆竖立、绳索交错的书渔港。比较两件作品可见画家不受题材的限制,灵活掌握媒材的特性,充分表现他旺盛的创作力及丰富的想像力!


小 镇 布面油画 1980年作


碾 子 木板油画 1980年作


江南水乡 油画 1982年作


水 乡 油画 1982年作


湘西风景


藏区风景 布面油画 1983年作


山菊花 布面油画 1985年作
油画,典型的西方画的技法,菊花,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的存在。两种文化的代表在一幅画纸上完美融合。而正是吴冠中的那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才会让这幅画出现在观者面前。吴冠中的这幅山菊花,用油画的构图去描绘。色彩鲜艳,却不失其纯朴。一块灰暗的巨石,几株凋零的枝干,显示季节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寒风中万物凋零但菊却一直傲然存在。无关乎风霜,只因心中不惧一切。几抹黄色的油彩,随意点缀,但却是氤氲着花蕊的清香。构图疏密相间,白色的花或紧密相拥或彼此相距却在总体上有一种心旷神怡的美。菊花,世人心中傲然于世的存在。在吴冠中的笔触下,更昭示着他笔墨技法的纯属。不管什么技法都能去表现传统文化的气息。正是他的博大精深之处。


瀑 布


雨后山泉 布面油画 1985年作


桂林农家 油画 1985年作
这幅《桂林山水》是吴冠中先生1985年游历广西桂林时所作。除了吴冠中常用的习惯笔法之外,这幅画还运用了刀法如远山立面的砌法和迎面的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很恰当地表现了山的质感。而同类色调的三个山峰,却分别用堆笔法、减笔法和刀法,既拉出山与山之间的距离,又从山的造型上以轻重虚实和方圆加以区分。近景中以树为主体的竖向黑线和以叶为主体的小平面,相互穿插交织,是整个画面节奏最强烈的部分。下端一排白色江南房屋更增加了风景中的人间气氛,也是最明亮的部分。黑白灰、点线面的精巧布局充分体现了吴冠中注重“形式美”的艺术主张。


茶 花 1986年作


赶市集 油画画布 1985年作


小 巷 1984年作


油画 1985年作


江南水乡 1985年作
吴冠中先生致力于探索油画民族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毕加索+城隍庙”。《江南水乡》将油画的色感、光感和浓郁与国画的流畅、风韵揉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语言样式。点、线、面的抽象元素变成了江南风景的具象描写,吴冠中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中西绘画多种对立的矛盾。


大户人家 布面油画 1985年作
《大户人家》是吴冠中先生的油画走向世界的代表作之一,这件写意油画也是中国油画获得国际市场认同的里程碑式作品,它曾以让世人震惊的高价被国外收藏家珍藏。吴冠中说,这件《大户人家》“处于包围感的形式构成中。大片黑屋顶、大块黑门窗、墨绿的水,串连了树枝之线、山墙之线,都为守护这家而携手合作,也是相互抱合,抱合之间有起伏,有摇摆、画面包涵波状运动。显然,在整体波动中,屋顶面对着水之荡漾,心情也活跃起来,不安于自己呆板的形体,得意忘形,“变形”了。左方大块的黑门窗,为了镇守自己的重要岗位,顾不得是否与山墙错了位;山墙也忙于自己的前卫任务,并要与树枝打交道,对门窗的错位也就视而不见了。白墙统统被包围住,成为家里的银库。心脏处突出极小的黑色的窗,窗前有人,看来深远。绕过桃花疏柳下台阶,黑道道的阶梯联合了廊下黑色的小桥之洞,水从那里流过来。几只白鸭是白墙的娇儿。薄薄透亮的天空,灰色砖块砌成的墙角,是低调,伴奏黑与白之高腔。我竭力想在油彩中吸取笔饱墨浓之酣畅,书写浓郁之乡情,油画写意,写意油画,正是初衷”。通过吴冠中自己的话我们不难感受得到,在大师的艺术理想中,形式化的艺术语言同样也充满了可阐述的内容,也是富含生命力和表现力的美的表达。


水 乡 1986年作


水 乡 1987年作


古 镇 1986年作


江南春晓 油画1987年作


油画 1987年作


春 雨 油画 1989年作

吴冠中这件题为《春雨》的作品意象和画面元素非常的简单:绿色的地面、一颗出芽的柳树、远处朦胧的树影等;作品的右下角有艺术家的落款和创作的时间——无需太多的文字便可将画面的内容交待清楚。但是对于吴冠中作品背后的蕴含的深刻艺术思想来说,却不是短短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楚的。单就这件作品来说,与纯写实艺术追随自然形象所受到的局限性相比,吴冠中的这幅《春雨》里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艺术家将这些可能性从完全模仿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画面中的点、线、面与色彩显示出了作为自由形式元素的表现力,色彩流淌出的是音乐的诗、是无声的春雨,线条渗透出的是构造的活力,画面因此显示出了明净的广袤与辽阔境界,这些元素汇合在一起,变成了作品自身独立的主题。吴冠中将对现实与自然的提炼,转化为感觉的浓缩过程,通过结构形式的简化,实现了作品的内在平衡。在这一单纯化的过程中,通过简化,艺术家一方面实现个别特征的单纯化,另一方面,最大可能的释放出了画面语言的表现力。这件作品以意象作为画面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确立了意境的核心。在这件作品中,画面意境体现出的季节的气息和声响,传统的青绿色彩表现,加上现代西方绘画的形式法则,共同构成了作品美与情感的意境以及艺术家对自然的礼赞。


草原风景 油画 1989年作


印度风景 油画 1987年作


夜咖啡 油画(珂罗版) 1989年作


巴黎协和广场 画布 1989年作


香港夜景 珂罗版画
此作表现了香港维多利亚湾繁华的城市景色。画家用抽象的色块和线条概括了香港的高楼、广告牌和灯光,给人以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此作乃是油画原作的有限印刷品,发行数量极少。



新巴黎 布面 油画

巴黎蒙马特 1989年作

一九八九年,在巴黎之行中,吴冠中共绘了三件以蒙马特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分别取景于蒙马特的街头,本幅取景于咖啡馆林立的Placedu Tertre,以巴黎著名的餐厅Le Consulat为画作主角,街道背后高耸的圣心堂伴随着蓝天白云,点绘出画家当时愉快喜悦的心境,画中街道背后隐约可见圣心教堂。


鸽 子 油画木板 1989年作


塞纳河畔 1989年作


塞纳河 1989年作


塞纳河风景 布面油画 1991年作


街头纪念碑 画布 1989年作


巴黎公路 画布 1989年作



巴黎大皇宫 油画 1989年作
吴冠中先生此件油画作品题为《巴黎─大皇宫》,作品构图简洁,色彩明快亮丽,兰色的塞纳-河上是巴黎最著名而且最多人拍照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周围绿树环抱,桥的一端这座雄伟壮观的白色园顶建筑便是举世闻名的大皇宫。整个画面所采用的灰白色调将巴黎这座国际大都市在喧闹之余所呈现出的宁静祥和的气氛表现的淋漓尽致。


荷塘清趣 1989年作


绍兴湖


江南水乡 油画 1989年作


水乡小镇(鲁迅故乡) 布面油画 1990年作

在这件《水乡小镇》的油画中看到的,吴冠中用极为简略的手法,将南方水乡的自然地貌、生活风情生动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在吴冠中的画中,我们从来也找不到一点不必要的细枝末节,他永远是把对象简化到极致,使之达到增之一分太多、减之一分太少的地步,画面中的水乡世界也因为这种简约的形式语言而显得分外的端庄、沉静。这是一件画幅不大的小作品,但是却充满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大气度。


燕 语 油彩 画布 1990年作


高原人家 画布 1990年作


倒 影 油彩 画布 1990年作


楚国兄妹 油画 麻布 1990年作



油画 1990年作


海 婴 1990年作


野 草 布面油画 1990年作


油画 1990年作
命名为《夜》的作品,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米开朗琪罗为美第奇家族礼拜堂制作的不朽群雕《昼、夜、晨、昏》,这一组伟大的雕刻,曾以象征性的手法,将文艺复兴时期纷繁复杂的精神内涵展现在人们面前。站在吴冠中的《夜》面前,人们将不得不说同样的话,这次被展现的,不是一个时代的宏大的精神,而是整个现代的灵魂。画家不惜用成片的黑色涂抹这寸土寸金的画面;把用阔大的笔触把这纪念碑一般、却带着令人心碎的柔弱的女体,呈送到我们面前:她俯伏在她的手臂上,她的身体作极不舒服的扭转,我们看不见她的表情,但却本能地感觉到她并非睡眠,她甚至也不是沉思,也许,说她是个“女体”是不准确的,因为她是一种精神,一种在抑制中寻求解放、在尘土里想象飞翔的精神。她的背后是成片的漆黑,时而奇异地闪现出一两点光明,跃动着音符般的鲜明色彩。这是现代的灵魂在苦苦挣扎,在吴冠中的画中,它被捕捉,被展现,如同一只黑色的小鸟,在这貌似平凡的画中悄然翱翔。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一样,这幅画也是象征性的。


东京之夜 油画画布 1990年作
〈东京之夜〉中,作者利用油画颜料的材质特性,用大色块堆叠出都市密集林立的雄伟建筑,加以漫天彩点错落散布,弥漫其中,以俐落流畅的线条贯穿,此种安排带出现代都市的生气活力、生动刻画出夜晚的喧嚣繁华,而这更是画家笔下稀有题材中难得一见的油画创作的作品。


瓜 藤 木板油画 1991年作
吴冠中的作品多为写生之作,从上自述中可知,此作属特例,乃是阅读一篇文章后,有感而发,将平面文字转化为具象画面,故画面空间的经营及构图乃他精心设计,画面中利用瓜藤的布局及描绘来展现他对生命的热爱。


旧上海 1991年作


桂 林 布面油画 1991年作
吴冠中在《桂林》这幅作品中,用油画特有的笔触,加以人化的语言描绘了造化的自然山水,并且,凭借着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熟悉和理解,在他的油画中,你能隐约感受到一种东方的气韵与意境。虽然山是波状、弧状的,房屋是方的,山墙是三角的,但这些波、弧、方、三角之间并无矛盾,反而彼此相适应,甚至相似,都属于水波扩散的运动旋律圈中。山是灰色,属中间调,所占面积大;房屋面积小,但色重。似乎存在一个公式:面积(山)*明度(中间调) 面积(房屋)*明度(色重)。这也是画面上不同部位间的平衡规律。山由淡墨块及线组成,块与线之间不即不离,若因若离,仿佛二重唱。重唱为了表达山丛形象之多样,避免僵死轮廓之单调,同时,山之线呼应了房屋之线。


丁 香 1991年作


花 卉 油画 1992年作


英国乡村旅店 油画 1992年作


教 堂 1993年作


夜渔港1993年作


梦 乡 布面油画 1993年作
《梦乡》画于1993年,此图是吴冠中三个“三方净土”的代表作品。吴冠中品尝了西方禁果又苦恋东方伊甸园,创造出优化混血独具个性的新体系,开拓了“水、油、墨”、“灰、白、黑”、“画、文、诗”三个“三方净土”,成为林风眠之后中国新艺术的一位杰出代表,博得了东西方专家和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春秋布面油画 1994年作
《春秋》画於1994年,这是吴冠中最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也是他成功后的一个标志性作品。画面以灰黑色构筑了大地母亲的形象,数株树苗长在大地母亲的怀抱,这是画家把大地比喻为母亲,每个画家都像小树一样。

经过一系列合乎逻辑的蜕变过程,吴冠中80年代后期逐渐出现了一批大写意油画,这是他的第三次顿悟,以“写”和“虚”的观念确立为标志,找到了自己融合中西的又一个契机,色调趋向简洁的黑白,用笔成竹在胸一挥而就,与西方绘画浓烈、厚重、反反复复地堆、压、改、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稀释、薄涂、自由洒脱,在西方现代绘画中亦不乏实例,吴冠中只是将这种画风转化成了艺术的整体态度,转化为中国的笔墨观和色彩观。此图又提供了造型观念的新尝试。是吴冠中揭开了中国油画崭新的一页。


渔 港 油画 1994年作




风 景 版画 1994年作


沉沦布面油画 1994年作
《沉沦》画於1994年,此年是吴冠中创作最好的一年,他的一幅《北京雪》也是在这一年画的。此图以灰黑蓝为底色,将夜晚里的万家灯火、群星璀灿的情景画出来,真叫人拍案称绝。无论是水墨还是油彩,吴冠中最有潜能的实验均是逼近抽象的。正是吴冠中在研究西方几位大师后,才有如此的成就。


彩面朝天


油彩 1994年作


江南水乡 1994年作


运河桥 油彩 1994年作
在画面中,作为主体的桥、桥下的水和桥后的天,都是灰色调的,这个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但是作者用对颜色以及不同笔触纯熟的运用巧妙地化解了这个矛盾。桥上的行人仅用彩色和黑色错落地点出,用笔轻松而放逸,使这些小点成为画面中最亮眼的部分,不仅提高了画面的重心,也和桥下黑色的小船构成了呼应。作者大胆地置入了一叶扁舟,其画法很明显来源于中国画。江汀渚岸上白墙黑瓦的中国民居更是和小舟一起,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整幅画将西方的材料技法和东方审美的内涵和韵致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墙上秋色 油画画布1994年作(1232万元,2010年5月北京保利)


双 燕 布面油画 1994年作


思 蜀 布面油画 1994年作
《思蜀》画於1994年,以吴冠中最常用的灰白色调为基调,将情调画出来,是吴冠中最具有个性的作品,点、线、面的运用使吴冠中的抽象有别於写实派,又区别於西方抽象派,而且也比中国传统写意派更具现代感和形式感,做到了“吴冠中就是吴冠中”的画风。


雅加达印象布面油画 1994年作 (2242.5万元,2011年12月北京保利)

1994年,吴冠中曾受邀出访印度尼西亚,并作写生,《雅加达印象》就是此间完成的一幅写生作品。吴冠中长期以来,曾一直以乡村、民居等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艺术家开始了对城市题材的关注。后来,经过一定时期的创作实践和思考后,他甚至提出了“城市山水”的说法。90年代之后,城市的景象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雅加达印象》可以看作是吴冠中城市风景的一个代表。尽管这件写生油画创作于国外,但基本延续了他在国内创作的风格。


印尼宅院 画布 1994年作


海南岛风光 1993年作


送子图 布面油画 1994年作
这是吴冠中画于1994年的绝无仅有的一幅精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受时势的影响,吴冠中的创作从他原本看重的人物转向了风景,原因正如他自己在一些回忆性文字中所说的,他在教学中介绍西方现代绘画,宣讲个人艺术观点,不合时宜,受到批评,画人物又被批判为“丑化工农兵”,所以在他的传世作品中,人物作品罕见而珍贵,而人物作品的取材也以早期的藏民和晚期的人体为主。此幅作品以东王公和送子娘娘为题,在油画中融入中国意境和民族审美精神,又在画面上十分融洽地反映出来,在吴冠中的作品中也堪称是绝无仅有之孤品了。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风筝不断线”理论,他的创作从不脱离生活,人物风景均重视写生。此幅作品虽是塑造想象中的神祗,但依然离不开画家的日常视觉经验和生活经历,人物形象借鉴了民间艺术,显得亲切朴实,仿佛邻家翁婆。作为吴冠中75岁时的作品,此作透露了许多晚期风格转变的特征──形象洗炼概括,用笔朴拙大气,色彩浓郁厚实,以色块对比形成的丰富的意象,更加重视形式的节奏、韵律和美感。


裸女一源 油画画布 1995年作


青高粱 1995年作


桂林人家 布面油画 1995年作
本作品《桂林人家》尺幅虽不大,却有着恢宏气象,即描写了由桂林漓江边的村落人家。峰峦叠嶂的山势和开阔宁静的江面之间,铺陈着色彩斑斓的村落,和前方江面上的小舟遥相呼应,构成了既安谧又灵动的诗意画面。吴冠中强调意境创造的重要,风景画的引人入胜并不在于对景色的如实模仿,而是经过艺术家倾注丰富的情感,在“形式之中蕴藏着情意”,造型艺术必须以特殊的语言表达特殊的意境,在描绘具体事物的同时,吴冠中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以独创的吴氏语言──点、流动的线与块面的连接,表达出自己对大好山河的眷恋,正因他所运用的是最简单而基础的点、线、面,才能同时将丰富浓厚与简洁单纯这两种南辕北辙的特征并陈于画面,造就了画面那种慑人心魄、难以忘怀的生命力。


水上人家 油画 1996年作


嘈嘈皆乡音 木板油画 1996年作
江南的风景最先让人所想到的就是水的存在,水是江南的灵气所在,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江南。画面中水也许是一弯池塘,也许是一道溪流。院落的倒影,是水的清净的体现。画面中出现最多的还是一只只充满活力,引吭高歌的大白鹅,红与白的笔触点缀其间。虽然错综复杂,却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力,道道简短的篱笆,隔开了一个个小小的生命,却使得画面更有秩序感。白鹅有了自己的范围也就没了一份狂野,有的是在江南水乡映衬下的安静与和谐。岸边的白墙黑瓦,两个临水而立的人,是人的气息,在蓝天绿树的环绕中更加深了这种和谐的存在。动与静的结合在吴冠中的画笔下,更显得安静,淡雅。临水而居的小院落,是一种传统的存在,在传统的笔触下使这种审美理想更能打动观者的内心。


春 回 布面油画 1996年作


遗忘的雪 1996年作


雨后玉龙山 油画 1996年作
这件作品是吴冠中老先生1996年重新创作的,根据其于1978年创作的相同题材作品《玉龙山下》重新创作的一幅油画精品。早年创作的《玉龙山下》65×76cm,曾多次发表和展出过,但因这幅画创作时间较早,几经辗转,保存欠佳,布面破损严重,吴老先生便忍痛亲手将其毁掉。但缘其对玉龙山的强烈感情,最终于1996年重新创作了这一幅相同题材作品《雨后玉龙山》。

长江山城 油画木板 1974年作


老重庆布面油画 1996年作


春 风 油画 1996年作


又闻杜鹃


桃花季节 油画 1996年作


苏州网师园 1996年作


忆故乡 油画麻布 1996年作


水 巷 1997年作


红 莲 1997年作


红 莲 1997年作


荷 塘 布面油彩 1998年作


山 花 1998年作


羊 圈 油彩 1998年作


春归何处油彩1999年作 上海美术馆藏


荷塘春秋 油画木板 2002年作


渔 船 布面油彩 2001年作


白墙与白云 布面油彩 2002年作


秋瑾故居布面油画 2002年作 (7475万元,2011年12月北京保利)

吴冠中以《秋瑾故居》为题进行过多次创作。上世纪80年代,他就曾用水墨画过《秋瑾故居》,画面的构图与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油画《秋瑾故居》接近,都是以黑白构图为主。作品的画面虽然和艺术家在同一时期的其它一些以江南民居建筑特征作为画面主要构成元素的作品相似,但女革命者的主题却为作品近乎纯粹抽象的画面赋予了一种厚重的纪念碑性。这幅油画是吴冠中在2002年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水墨画改造创作而成的。


玉龙山下古丽江油画麻布 2003年作


长江山城布面油彩2003年作


又见风筝 油画画板 2003年作


荷花岛 2003年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2160.html

更多阅读

艺术大师吴冠中简介及部分作品 马的艺术作品简介

1919年 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 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1943年 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展。1946年 与重庆大学附小教员朱碧琴结婚。通过教育部留欧考试。1947年 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

吴冠中画作《北国风光》 吴冠中作画视频

吴冠中画作《北国风光》李瑞环 (资料图)中国广播网12月3日报道李瑞环同志将珍藏30年的吴冠中先生油画《北国风光》,捐给天津市桑梓助学基金会。今年11月21日,这幅油画精品经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成功,拍卖款2700万元全部捐赠给天津市桑

吴冠中生平简介 宜兴历史文化

(吴冠中 图片来源:资料图)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

转载 《我读石涛画语录》作者:吴冠中

原文地址:《我读石涛画语录》作者:吴冠中作者:十指闲人好剑!好剑!佩剑之人不知使用,剑渐渐生锈了。国宝!国宝!国人不识,束之高阁。成为国宝,正因其价值是世界性的,不限于本国。《石涛画语录》篇章不多,却是货真价实的国宝,置之于历史长河,更是世

声明:《吴冠中油画作品欣赏 刘大为油画作品图片》为网友小青春丶段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