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懒”木匠培育出“懒人稻”
文字出自:《重庆晚报》
栽一次可多年收割 亩产高口感好 明年可望批量上餐桌
在重庆忠县马灌镇,一块块金黄的稻田中镶嵌着一片片吐穗不久的青色稻田,估计半个月后就能收割。在这一片片青色稻田背后,有一张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越年再生糯稻种植方法》。
越年再生糯稻俗称“懒人稻”,不需每年播种、插秧,只需栽一次即可多年收割。马灌镇最老的两株“懒人稻”,已生长了28年。“懒人稻”最快明年可走上市民餐桌。
■口感好似东北米
“这种米做的饭,又香又和,糯糯的,有点像东北大米。”忠县马灌镇大凡村村民张明文说,他家种了5亩多水稻,既有常规杂交稻,也有“懒人稻”,家里人吃的都是“懒人稻”打的米。
在马灌镇,农民种植的“懒人稻”随处可见,东一块西一片镶嵌在常规杂交稻田中间。较常规杂交稻,“懒人稻”生长周期要长近一个月,如今刚吐穗不久,青色一片。
张明文从米缸中舀出两盅大米对比,“懒人稻”米颗粒较小,椭圆形,色白。“懒人稻”是马灌镇村民对越年再生糯稻的俗称,属全国甚至全世界唯一。越年再生糯稻种植方法已获得国家专利,发明人胡代书是马灌镇大凡村一名木匠。他说,该品种目前已在全国11个省市100多个县进行试种,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万余亩,亩产在600公斤上下,比常规杂交稻略高。
■母本来自野生稻
胡代书说,“懒人稻”能实现多年收割,关键在于突破了植株的越冬问题。因为少了耕田、播种、栽秧等环节,每亩地每年能节省500元左右。
胡代书回忆,1982年春,他去梁平县走亲戚,在途中的精华山上发现一片植物,他怀疑是野生稻,拔回4株回家栽种,存活两株。随后,胡代书在屋边的三分水田里,利用两株野生稻的花粉,先后与数种水稻品种杂交,希望培育出能越冬的水稻。
1989年,试验终于成功,胡代书为杂交成功的水稻取名为“89-1”号越年再生稻。次年试种,实现亩产550公斤的奇迹。2000年1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胡代书“越年再生稻”发明专利权,颁发专利证书,权限20年。
■“懒”木匠喜欢发明
记者在胡代书家试验田看见,28年前移栽的两窝“水稻王”都有2-3平方米大的根系,秸秆如高粱,粗如人手指,异常坚硬。胡代书说,这两窝高龄野生稻主要用于品种杂交的父本和母本,由于秸秆坚挺,培育出的杂交越年稻还有抗倒伏的特性。
68岁的胡代书只有初中文化,他总结自己获得重大发明专利的原因,“我是个懒人,不爱干活儿,所以啥事都想琢磨个方便出来。”
胡代书说,他观察发现靠田边秧苗长势好,谷穗饱满,分析原因是光照充足,于是他发明了宽窄行插秧法,并在稻田中掏沟养鱼。全国先后有50多位书记、县长前来他家取经。
发现野生稻时,他眼前一亮,对越年再生稻长达20多年的研究由此开始。
■负债10万元推广
几十年来,为了自己的发明和推广,胡代书已负债10多万元。
马灌镇政府许多干部都记得,胡代书常常拎着一袋袋大米,到各个办公室转悠,免费送大家尝尝。
胡代书说,“懒人稻”试验成功后,他就开始云游全国进行推介,每次出门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广东番禹市科协、湖南郴州农业局证实,胡代书去过多次,都是免费送稻种并提供技术支持,请当地农民试种。
胡代书说,所有亲戚、朋友、熟人和领导,都接到过他免费赠送的“懒人稻”种子,要求帮忙推广试种。原西南农业大学沈福存等教授多次前来观察指导。专家教授们告诉他,他家的那两窝野生稻不光是他的宝贝,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贝。
胡代书老伴介绍,家里人都不支持他搞再生稻。胡代书因此一直很内疚,他多次筹划将自己获得的世界首届农业成果博览会国际金奖奖牌出售,换钱补偿家人。他说找人鉴定过,该金牌是纯金制造。
■可望批量上餐桌
早在2003年4月,时任重庆市政府参事、市政协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的张学良,就提出在重庆推广越年再生稻建议。张学良认为,“懒人稻”像韭菜一样,只栽一次就可多年收割,希望农业部门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其进行审定,组织示范推广。
虽然张学良的建议当时得到多位领导签字批示,遗憾的是最终未引起足够重视和支持。胡代书说,现在全国11个省市试种的“懒人稻”,都是自己10多年来跑出来的。开始纯粹免费,如今每亩收840元技术转让费。
最近,忠县龄童米业集团公司向忠县政府打报告,称经检测越年再生稻蛋白质含量为8.7%,而普通大米不到8%;出米率72%,超过普通稻谷平均67%的出米率。该公司愿以高出普通稻谷0.2元/公斤的价格广泛收购。
胡代书说,目前他和该公司的协议已拟好,只待签字。龄童米业公司希望年收购量能达到2万吨,深加工后,打造一个像泰国大米那样的品牌,向国内外销售。胡代书说,“懒人稻”米大批量上市民餐桌,明年就可能实现。
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