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摘录

王阳明《传习录》摘录

1.《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论道的专著,由他的学生辑录。钱德洪总结以“三变”概括说: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之学,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变也。德洪所述,乃是启发学者修身成德的三种方法,其中“致良知”统摄“知行合一”与“静坐”的道理,当是阳明晚年教法的定论。[王阳明全集卷四十一·序说]

2.徐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乖戾,违反)。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至“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P1》]

3.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两

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圣人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P3》]

4.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P5》]

5.先生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予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P15》]

6.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著。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P21》]

7.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P25》]

8.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欲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开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P28》]

9.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朱熹)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自然没有闲暇考证著述)。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未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著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先生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P28》]

10.崇一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故忙,无事亦忙,何也?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P30》]

11.先生曰:体用一源。……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先生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先生曰:天地间只有此一事,安有两事?若论万殊,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两?……日孚问:先儒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如何?先生曰:夫我则不暇,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P31-34》]

12.《答陆原静书》: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皆得闻所未闻。师曰:原静所问只是知解上转,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作分别解析)。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有扑人逐块之喻(佛经上有个狗被石块打后不追人却去追石块的比喻),见块扑人,则得人矣,见块逐块,于块奚得哉(看见石块就追石块,岂能追到摔石块的人呢)?[《王阳明全集卷二·语录二·P70》]

▲波魔摔下“物质”、“自我”分别石块,除师之学生外又有谁不是“见块逐块”的呢!

13.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P104》]

14.先生曰:已(以)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四句教”)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P117》]

15.先生曰:先儒(指宋儒程朱理学派,与阳明心学派根本不同)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P119》]

16.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P120》]

17.吾师(阳明老师)接初见之士,必借《学》、《庸》首章以指示圣学之全功,使知从入之路。……“《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于事事物物之中,是以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王阳明全集卷廿六·续编一·大学问·P967-970》]

18.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是年先生始悟格物致知。……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朱子所谓格物云者,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王阳明全集卷卅三·年谱一、三·P1223、1228、129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2259.html

更多阅读

《传习录》翻译学习之一_老A八班

题外话:XDJM们,想你们了。最想说的也就是上面这句话。不过,不再继续滥情鸟,呵呵。我才把《明朝那些事》完全看完,对里面类似于“独孤九剑”一样的王守仁的心学发生了巨大的兴趣;于是突发奇想,希望将记录王阳明心学的主要作品《传习录》翻译

旧文重读:《牛鬼蛇神录》 续

《牛鬼蛇神录》1992年完成,讲述其十年监牢生活中亲历亲闻。作为敏感的观察者,忠实记录下了一群“文革”囚犯的人生命运,是一现场历史著述。杨小凯对这部书自诩甚高,他在书的前言中写道:即使我在世时,此书被人遗忘,但我却自信“一定会身后成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我觉得,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一、“心”指“意向”,“物”指“事”。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

大明战神王阳明的宗师之路 大明战神李景隆

大明战神王阳明的宗师之路中华鬼谷子学院阿信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全面平息宁王之乱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表现王阳明用兵之神:“王文成与宁王战,尚锐。

声明:《王阳明《传习录》摘录》为网友阿男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