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不言功的郑位三同志 郑位三应该授什么军衔

功高不言功的郑位三同志

——在湖北红安老年大学的演讲实录

胡 耿

各位老同志、老同学:

你们好!

今天是1990年7月27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安人民敬仰的革命带路人郑位三同志逝世15周年。同志们建议我讲一讲郑位三同志主要的革命功绩,来表达我们对郑位三同志的哀思与怀念。我感到这个建议非常之好,也很必要。因为郑位三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虽然是一位为党为人民建立了卓越功绩的老革命家,但他为人一向谦虚谨慎、埋头苦干、严于律己,是一位有功不言功的人。为此,今天我就以《功高不言功的郑位三同志》为题,来谈谈他的主要革命功绩。

郑位三,原名郑植槐,1902年10月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紫云区马鞍山村。16岁那年,他到武昌投考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今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时,位居第三名,故改名为郑位三。

郑位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中共黄安县委委员、代理县委书记、书记。此后,担任过的重要职务有:鄂豫皖省委常委、代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委员长、鄂东北道委书记和游击总司令、中共鄂东特委书记、鄂豫皖区党委书记、淮南区党委书记兼路西军政委员会主席、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二师、第五师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中原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他与董必武、李先念同志三个人被选为中央委员。郑位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新四军第二师、第五师及中原军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当年黄安县流传着“董必武、郑位三。领导人民把身翻”的歌谣,人民群众把他和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同志,都看做是穷苦人民求解放的带路人。人民群众在尊称董必武同志为“董老”的同时,也将郑位三同志尊称为“位老”。你们知道被称为“位老”的郑位三当时是多大年纪吗?我告诉大家,当时被人们称为“位老”的郑位三同志,只有33岁。(众笑)可见他的威望之高。

下面,我就讲一讲郑位三同志立有大功的几件事情:

一是郑位三同志,在白色恐怖极为猖狂的情况下,为重建中共黄安党组织立下了大功。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后,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茅草也要过火,石头也要过刀”的反动口号下,国民党反动派悬赏通缉捉拿包括董必武、郑位三在内的黄安92名共产党人。敌人把抓去的共产党员、农会干部,用剖腹、挖心、分尸等惨绝人寰的手段进行杀害。中共黄安县委委员、县妇女会主席夏国仪被捕后,敌人无耻地剥光她的衣服,用烧红的铁丝穿进她的乳房,吊在屋梁上,严刑拷打,残酷地将她折磨而死。在这种白色恐怖下,吓坏了一些革命意志不坚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县委常委的几名成员也被吓破了胆,先后脱离了革命,脱离了共产党,县委常委只剩下郑位三一个人。他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不仅没有被敌人的屠杀所吓倒和脱离共产党,而且冒着生命的危险,秘密地将一些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组织起来,重建了新的中共黄安县委,继续坚持斗争,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为此,郑位三同志被大家选为新的中共黄安县委的代理书记。他对大家说:“现在国民党已叛变革命,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坚持革命到底,无论环境怎么恶劣,也要做到永不叛党。”大家知道,在革命斗争中,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员的英勇战斗,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郑位三这段铿锵有力的讲话,不仅表达了郑位三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信仰,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党员的革命斗志。判断一个共产党员是不是合格,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信仰是首要的标尺。尤其是在当年白色恐怖极端险恶的环境下,能够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不脱离中国共产党,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信仰是办不到的。郑位三同志不仅自己做到了,而且将其他意志坚定的党员组织起来继续斗争,这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郑位三同志为重建中共黄安党组织,继续领导革命活动作出的重要贡献和立下的大功。

今天在座的有些老同志,就是当年在郑位三的领导下,高举革命火炬进行英勇斗争的党员代表。我们在怀念“位老”功绩的同时,也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热烈鼓掌)正因为这样,我们当年的黄安县才流传着“董必武、郑位三领导人民把身翻”的歌谣。因为他们一位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位是中共黄安党组织的重建人。这首歌谣就表达了这个意思。

二是郑位三同志,在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领导黄安“九月暴动”和为举行“黄麻起义”所作的准备工作上立下了大功。

“八七会议”是在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革命处于十分危急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秘密召开的紧急会议。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由于当时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会议只开了一天。出席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及中央机关、地方代表共22人。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候补中央委员毛泽东、中央秘书邓小平等出席了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及两位俄国同志也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纠正并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总方针。把群众基础较好的省份,举行秋收暴动,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次“八七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全党在白色恐怖面前没有惊慌失措,并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9月上旬,郑位三等同志在并不知道已经召开了党的“八七会议”的情况下,为了恢复黄安党组织与上级党委失去的联系,正在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的郑位三与陈定侯、程翰香等人,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经过艰苦地跋涉,在沿途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秘密掩护下,到达了武汉。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上级党组织接上关系。经过一番艰苦的秘访,终于通过董必武的两个学生,打听到了中共湖北省委机关就在汉口法租界协和里5号。他们得知这个地址后,真是欣喜若狂。于是,在一天晚上,郑位三和陈定侯等同志秘密地找到省委机关,洽好这时省委领导也正在为与黄安党组织失去联系而发愁。双方人员突然相会,真是喜出望外。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郑位三详细地向他汇报了蒋、汪叛变革命后,黄安县的政治形势和组建新的黄安县委的情况,请求省委对下一步工作给予指示。罗亦农同志听了汇报后,首先肯定了郑位三同志在白色恐怖下,敢于把党员组织起来及时成立新县委,继续组织党员领导群众坚持革命斗争,是非常正确的。接着向郑位三等同志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关于发动秋收起义的计划。郑位三、陈定侯等同志听了罗亦农传达的“八七会议”精神和起义计划后,心里豁然开朗,极为兴奋。他们为“八七会议”指明了斗争方向和举行起义的计划,备受鼓舞。虽然当时正值中秋佳节,他们也无心在汉口过节,便日夜兼程的迅速地回到了黄安,立即在七里坪文昌宫主持召开了全体县委委员和党的活动分子等20余人的会议,向大家介绍了与省委联系的情况,详细地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的暴动计划。

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不仅统一了思想,而且有力地鼓舞了斗志。会上还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一是由郑位三起草的传达湖北省委关于组织武装暴动的指示;二是由戴克敏起草的中共黄安县委暴动计划。会议还改选了中共黄安县委,郑位三同志当之无愧地被选为黄安县委书记。

9月中旬,在郑位三同志的直接指导下,共产党员程昭续等人,率领紫云区檀树乡程璞畈一带村庄的300余农民,打响了“九月暴动”的第一枪,处决了大地主程瑞林,拉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这也是郑位三同志在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后,黄安的首次起义行动。此后,由于他生了重病,卧床40多天,未能直接参加11月份举行的“黄麻起义”,但他在传达“八七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的暴动计划,和领导中共黄安县委,为“黄麻起义”所做的策划和农民武装等各项准备工作方面,立下了重大的功劳。

三是郑位三同志,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了大功。

1928年春,郑位三同志病愈。当他得知“黄麻起义”胜利后,由于敌人疯狂地反扑,起义部队被迫突围至黄陂县的木兰山一带打游击,改称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嗣后不久又转移到河南光山南部的柴山保坚持斗争时,他想立即返回黄麻地区,找到工农革命军一起战斗。于是,他抱着刚刚病愈不久的身体,于1928年6月下旬,独自一人踏上了奔赴鄂豫皖的路途。他一路长途跋涉,昼藏夜行,步行半个多月,克服了千难万险,躲过了敌人的层层搜捕,于7月上旬到达柴山保地区,实现了他与工农革命军一起战斗的愿望。从此,郑位三同志和工农革命军第7军的主要负责人吴光浩、吴焕先、戴克敏等同志一起,开始了创建鄂豫皖苏区和工农红军的斗争。尽管柴山保是一块地处鄂、豫两省,黄安、麻城、光山三县边界的“三不管”地区,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有着便于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但面临三个困境:一是自然环境恶劣。该地是崇山峻岭的大山区,气候阴冷潮湿,郑位三因此生了一身疥疮,得了严重的胃病。二是生存环境险恶。山上有土匪,山下有白匪,敌人对山区进行严密地封锁和围剿,我军缺吃少穿,物资匮乏,立足困难。三是内部思想不统一。有的同志主张党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城市,不应上山打游击和开辟根据地。

面对以上种种困难,郑位三和第7军的其他领导同志,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打破了敌人的严密封锁,和打败了敌人的多次“会剿”、“清剿”和“围剿”;统一了内部对开辟柴山保根据地的认识。为了加快根据地的发展,1928年7月,决定将“黄麻起义”胜利后成立的工农革命军第7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1929年5月,商南起义胜利后,成立了红11军32师。1929年11月,六霍起义胜利后,成立了红11军33师。1930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将红11军的31、32、33师依次改编为红1军第1、2、3师,实行统一指挥作战。对已经建立起来的鄂豫边、豫东南、皖西3块革命根据地实行统一领导,从而使鄂豫皖边界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逐步连成了一片。

1930年6月,中共鄂豫皖特委在黄安县七里坪,召开了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郑位三同志被调至特区苏维埃工作。从这时起,至1932年10月,他先后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和代理特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委员长等重要领导职务,挑起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担。他深知,发展和保卫革命根据地靠的是红军,而巩固和建设革命根据地靠的则是地方苏维埃政府。为此,他到特区苏维埃政府工作后,全力领导苏区人民狠抓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是狠抓农业生产,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吃、穿、用等各方面的供应问题。二是狠抓军工生产,解决红军部队武器弹药的补充和被服、药品的供给问题。三是建立苏区银行,组织苏区货币的发行与流通,统一金融和财政管理,促进生产发展,巩固苏区的经济和政权。四是发展商业贸易,建立经济公社和供销合作社,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郑位三同志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1年11月,成立了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的红四方面军,下辖红4军和红25军,总兵力约3万人。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于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先后发动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共歼敌6万余人。形成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连成一片,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350万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是除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外的第二块革命根据地。郑位三同志在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是郑位三同志,为创建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武装部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创建革命根据地,没有革命的武装部队,是无从谈起的。郑位三同志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和“八七会议”精神,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大力发展革命的武装部队。

一是创建农民自卫军。1927年4月初,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国共合作期间允许农民武装合法存在的情况,指示各地迅速建立一支脱离生产的农民自卫军,作为党的武装力量。郑位三与中共黄安县委接到湖北省委的指示后,立即对在农民运动中表现突出的积极分子里,挑选了100多名阶级成分好,在斗争中积极勇敢、身强力壮的青年农民,组成了共有钢枪70多条的黄安农民自卫军,为“黄麻起义”准备了农民武装。这支农民自卫军,不仅成为后来举行“黄麻起义”的骨干力量,也为鄂豫皖苏区工农红军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郑位三说:“农民自卫军是红四方面军的老祖宗”。

二是招募扩大红军。郑位三同志不仅亲自创建了农民自卫军,而且,还十分重视扩大红军队伍的工作。1930年春,郑位三在黄安亲自主持招募红军的工作,在檀树岗、七里坪等地设立了红军招募处,亲自深入乡村进行宣传,组织青年农民参加红军。在檀树岗招募处,有一天就招收了800余人,仅黄安一县就有2500余人报名参加红军,为扩大红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组建地方游击部队。1932年10月,在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之后,时任鄂豫皖省委常委的郑位三同志,任鄂豫皖省苏维埃主席,兼任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和游击总司令,挑起了领导鄂东北地区革命的重担,在他的直接领导下,鄂东北地区很快组建了6个游击师和地方武装,兵力达到5000余人。为了重建红25军,他将鄂东北的游击武装输送到红军部队,做到了要人给人,要枪给枪。

四是倡导建立便衣队。1933年3月,郑位三在调查各县、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时,发现一些县、区、乡的干部三五人一队,携带短枪,袭击敌人,保存自己,组成一个小型游击队。便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提出以县区乡和苏维埃的干部为核心,成立三五人、七八人不等,身穿便衣,农民打扮,携带短枪、匕首等武器,偷袭敌人据点,抓捕反动分子的便衣队,有效地袭击了敌人。使便衣队成为革命武装部队的一种好形式。

为此,郑位三同志从建立农民自卫军开始,为创建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武装,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五是郑位三同志,为保卫和保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特殊贡献。

1932年6月,蒋介石以30万大军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4次反革命“围剿”。红四方面军由于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而被迫西进。为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尤其是鄂东北地区,由于敌人疯狂地“清剿”,根据地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到1933年,整个鄂豫皖苏区,只剩下六分之一在我们手里,革命形势极为严峻。在这危难时刻,鄂豫皖省委常委郑位三同志临危受命,接任了鄂东北道委书记兼游击总司令的职务,挑起了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特别是鄂东北地区的重担。他在稳定人民群众的情绪和坚定革命斗争信心的基础上,组织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积极配合重建后的红25军,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战斗。1933年下半年,是鄂豫皖苏区最残酷的斗争阶段。郑位三同志领导鄂东北道委和游击部队,在天台山、老君山一带的深山老林中进行艰苦地战斗。在敌人严密地封锁下,他与红25军和游击队员一起,以野菜、树叶为粮,穿着单衣,光着赤脚,穿梭于深山老林之中,跨越在沟壑之上,过着极其艰苦的战斗生活。这里,我讲一个红25军军长吴焕先的母亲和妻子乞讨送粮的故事。

吴焕先一家被敌人杀害了6位亲人,他的母亲和妻子由于敌人来时不在家中,而幸免遇难。但敌人并不放过她们,仍然到处追捕。年迈的母亲和年轻的妻子,只好背井离乡,四处飘零,沿门乞讨。有一天,她们在一家乞讨时,该家主人认出了吴焕先的母亲,便对她说:“你的儿子当了军长,住在山上,长得又白又胖,你还在山下到处要饭干什么?你若不信,可以到山上去找他看看呀!”吴焕先的母亲和妻子听了以后,便带着讨来的米面和饭菜,找到吴焕先打游击的山上,一见吴焕先果然“长胖了”,于是生气地说:“有人说你当了军长,在山上吃得胖胖的,而我和你的媳妇都在山下到处以讨饭为生,躲避敌人的追捕,你还好意思吗?”吴焕先听了妈妈的话以后,把单薄的军衣的裤腿往上一搂,用手按下浮肿的皮肤,笑着对母亲说:“您老人家看看我,到底是长胖了,还是浮肿呀?”母亲摁了摁儿子腿上的皮肤,发现果然是浮肿,于是难过地说:“伢子,娘错怪你了。”说完,眼泪哗的一下流了下来。吴焕先安慰母亲说:“娘,您老人家别难过了。”接着将他的母亲和妻子带到煮饭的大铁锅旁,将锅盖一揭地说:“你们看看吧!”母亲和妻子只见大铁锅里煮的竟然全是野菜和树叶。于是母女俩二话不说,将讨来的米面和剩饭、剩菜,全部倒在煮饭的大铁锅里,难过地流着伤心的眼泪离开了吴焕先,离开了游击部队。然而她们并不知道,正是吴焕先的母亲和妻子,用她们乞讨来的米面和饭菜,让红军战士吃了一餐带有粮食的饭菜,维持着游击部队战士的生命。

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当年的革命斗争环境是多么的艰苦!但是,作为鄂东北道委书记兼游击总司令的郑位三同志,不仅始终和游击部队战斗在一起,而且经常给大家讲根据地初创时期的革命斗争故事,坚定大家的革命信念,激发大家的革命斗志,树立战胜困难的革命勇气。这样,在郑位三的领导和鼓舞下,使红军部队和根据地的群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为保卫和保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六是郑位三同志,为坚持陕南游击战争和创建陕南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9月,红25军遵照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决定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时任红25军政治部主任的郑位三同志,于同年11月随红25军开始长征。红25军主力于12月上旬到达陕南。12月中旬,决定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郑位三同志仍为省委常委。红25军主力则继续西进甘肃,北上陕北。留下部分红军主力及600多名伤病员,在郑位三、陈先瑞的领导下,留在陕南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和创建新的根据地。任命郑位三同志为鄂豫陕特委书记,陈先瑞为红74师师长。此后,郑位三同志确定红74师今后的作战方针是:采取运动游击的战术,同敌人“兜大圈子”,避免与敌主力作战,保存有生力量,求得发展。为红74师的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为此,在敌人以20多个团的数万兵力,对陕南实行“划区清剿”和不断围攻时,郑位三、陈先瑞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陕南的深山老林中,孤军奋战,独立坚持了近两年的游击战争,转战于鄂豫陕三省边区的24个县,进行了上百次大小战斗,共歼敌人4000余名,缴获枪支3000余条,使红74师迅速发展到2100多人枪,为坚持陕南地区的游击战争,和开辟陕南革命根据创造了有利条件。被指战员们称为“红74师的‘诸葛亮’”的郑位三,受到贺龙同志高度的称赞,他说:“红74师在陕南顽强坚持两年的游击战争,位三同志的正确领导起了重要作用。”这是郑位三同志的又一功绩。

七是郑位三同志,在重返鄂豫皖后,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主持改编红28军为新4军第4支队,与国民党军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位三受党中和毛泽东同志的委派,从延安重返鄂豫皖,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他在延安出发前,毛泽东同志亲自接见了郑位三、肖望东、程启文、张体学等同志,并对他们说:“这次请你们四位同志来,就是派你们到鄂豫皖,找红28军政委高敬亭同志。”并指着郑位三、肖望东说:“你们两位为党中央的代表,由你们向他们传达党中央有关抗日的主张和指示。”这样,郑位三等同志,于1937年7月15日从延安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8月下旬,终于回到了他们战斗过多年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与阔别三年之久的战友们重逢了。一位老游击队员见到郑位三同志后,走上前去,激动地拉住郑位三的手说:“你们走了以后,我们日日盼、夜夜盼,盼了两三年,希望你们早日回来继续领导我们战斗,今天终于把你们盼回来了,我们真是太高兴了!”老乡们听说“位老”回来了,也自发地站在道路两旁,热烈地鼓掌欢迎他们。郑位三看到这种场面,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1937年9月,郑位三、肖望东等同志到达黄安七里坪,会见了红28军军长兼政委的高敬亭同志,向他传达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指示。但是,由于红28军长期分散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消息不灵通,不了解当时的全国形势,和不了解党中央实行国共合作的政策。高敬亭对红28军改编为新4军第4支队,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特别是部队的指战员,对要脱下红军的军衣,穿上国民党军队的服装,抵触情绪很大。有人认为这是高敬亭要投靠敌人,不跟他走。对此,郑位三对高敬亭和部队指战员,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和教育。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地说明。指出红28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军第4支队,名义上是在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但我们仍然有独立自主权。我们的军队仍然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不允许国民党派人到我们部队来指挥。从而提高了高敬亭和部队指战员对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认识,促成并主持了高敬亭与国民党军队的代表在七里坪的国共合作谈判,将红28军改编为新4军第4支队。1938年3月,抗日第4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政治委员郑位三地率领下开赴抗日前线。5月12日,在安徽巢县东南蒋家河口设伏,全歼出扰的日军,打响了新4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枪,开辟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新局面。这是郑位三同志为争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作出的一大贡献。

八是郑位三同志,在领导鄂豫边区军民,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鄂豫边区,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湘鄂西和湘鄂赣三大苏区的大部或一部。1943年春,战斗在鄂豫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鄂豫边区党委书记李先念及五师副政委任质斌等同志向党中央发电,请求党中央派干部到鄂豫边区加强领导。同年9月,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派郑位三同志作为华中局的代表到鄂豫边区,参加鄂豫边区党、政、军的一切领导工作。11月下旬,郑位三到达鄂豫边区后,与李先念、任质斌和陈少敏等同志在一起,领导鄂豫边区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扩大人民武装。到1943年冬,新四军第五师和地方武装发展到近4万人,我军的作战地区扩大到51个县,涵盖边区人口1020余万人。鄂豫边区党委及新五师的工作与战斗,取得了巨大成绩。刘少奇同志称赞说:“鄂豫边区的党在完全没有基础的条件下,创立了大的武装部队,并建立了相当大的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直到汉口近郊,在不断的战斗中打击了敌伪,锻炼了部队的战斗力,胜利地坚持了武汉附近的抗战,是一个伟大的成绩。”在这个成绩中,郑位三同志又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是郑位三同志,在解放战争初期,与李先念等同志一道,率领中原军区部队,为取得中原突围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6年中旬,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中原军区政治委员的郑位三同志,与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获悉蒋介石的密电,密令国民党30万大军,准备向6万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围攻。郑位三在6月21日,代表中原局就“关于突围问题”发电向党中央请示说:“国民党军队对我边区军事上的包围、封锁,最近已愈益加强”,“因此,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在突围过程中虽可能遭受一定损失,但如再不主动突围,则以后更难了。如何?请即复示。”6月23日,党中央毛泽东复电称:“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望团结奋斗,预祝你们胜利。”

郑位三、李先念接到党中央的复电后,立即按计划部署我军的突围。首先,根据国共签订的《汉口协议》,合法地将中原军区1000多名伤病员及部分干部家属,转移到华北解放区治疗和安置。另将一部分干部则在化装后,通过人民群众的掩护,转移到其他解放区。从而为中原军区部队轻了装、精悍了部队。其次,是布置突围的“迷魂阵”。一是在突围方向上,布下分路突围的“迷魂阵”。二是在突围时间上,布下我军毫无准备突围的“迷魂阵”。这里,我讲一个有关“迷魂阵”的故事。

1946年5月,正当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向我中原军区发动全面进攻的时候,由于周恩来同志的积极斗争,国共双方及美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同意成立军调部,由美方代表白罗素中校、国民党代表李柱流中校、中共代表任士舜中校组成三人执行小组,进驻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情况。

6月26日晚饭后,我中原部队从宣化店、定远店悄悄出发,披着夜色向西前进。28日晚,部队隐蔽集结于平汉铁路以东的九里关地区,准备突破敌人防线向西挺进。

就在这时,蒋方代表为了探听我方动静,突然提出备忘录称:“据了解,共军集结,准备突围。”按理说,你国民党阴谋向我进攻,我们为什么不能突围呢?但为了防止泄露军事秘密,我方退还备忘录,严厉驳斥说:“纯属造谣!”蒋方代表试探无果,美方代表耍了一个新花招,他要求会见李先念将军。他想,如果李将军仍在宣化店,就说明我军没有采取突围行动。其实,李先念已率主力部队离开了宣化店。于是中原军区司令部回答美方代表说:“李将军身体欠佳,改日再行会见。”29日上午,美方代表又提出:“要向李将军送药,表示慰问。”我驻守司令部回电话说:“先念同志非常感谢,欢迎白罗素中校立即前来。”于是,美方代表在我方人员陪同下,来到竹竿河东岸,看到驻地部队一切如常:操场上,有的战士在出操,有的在唱歌;司令部里的干部们正在学习。白罗素代表接着走进李先念同志的卧室,李先念从床上坐起来表示欢迎,并对美方代表的“友好关怀”,致以谢意。从而完全消除了美、蒋代表的怀疑,他们回到河西驻地后,一个个喜形于色,相信我军对国民党军即将发动的进攻毫无准备,全歼中原军区部队的美梦将会得以实现了。

殊不知,留在宣化店中原军区司令部是张体学的部队扮演的。当美方代表要求会见李先念同志时,李先念同志已率主力部队离开宣化店30里了。他接到张体学同志的电报后,果断地快马扬鞭返回宣化店,决定接待白罗素中校,使美方代表陷入五里云雾之中。

为了将这场“迷魂阵”演得更真实,6月29日下午,为答谢美方代表对李先念同志的所谓“关心”,我方为美蒋代表摆下了丰盛的筵席,供他们开怀畅饮,打牌取乐。

29日夜,李先念、郑位三率领北路的一万五千余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神不知鬼不觉地越过平汉铁路,突破了敌人的第一层包围圈。此时,我方代表对美蒋代表说:“很遗憾,国民党军队撕毁《停战协定》,向我们进攻。我们突围了。”酒气熏天的美蒋代表这时才如梦初醒,气急败坏,深感上了“迷魂阵”的当,但又无可奈何。(众笑)

此后,我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司令员和郑位三政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发扬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机智灵活的战略战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突破了敌人的层层重围,战斗行程3000多里,粉碎了蒋介石30万大军的包围、封锁、追剿和堵击,打败了5倍于我的美式装备的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在突围中,我军的指战员们吃大苦,耐大劳,冒着酷暑,忍饥挨饿,勒紧裤带,在敌人的空隙中穿梭,在敌人的围堵中奋战,以神速地行动、速战速决地战斗向前突进。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形势下,我中原部队于1946年6月26日晚,以撤离驻地宣化店为标志,是中原突围战役的开始;到7月31日,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先后实现了战略转移,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中原突围战役的胜利结束。在突围战役中,我中原军区5万英雄儿女,杀出了国民党30余万大军的重围,在历时36天的战役中,牵制国民党32个旅的兵力,并给以重大杀伤,自己的军队保存了4万余人。取得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嘉勉。刘伯承、邓小平称赞说:“没有一年前的中原突围,也不会有一年后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原突围”中,郑位三同志的身体很不好,党中央曾多次要他事先转移。他说:“我是主要领导人,不能离开部队,我若先走了会影响干部和战士的思想情绪。”为此,在整个突围战役过程中,他始终与李先念等同志和部队指战员战斗在一起,冷静地分析敌情,有力地指挥战斗,为夺取“中原突围”的伟大胜利,郑位三与李先念等同志一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

郑位三同志到达延安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都先后到他住的窑洞来看望他。住进医院后,刘少奇、陈毅、邓子恢等同志也到医院看望“位老”。这充分说明,中央领导同志对郑位三所作贡献的肯定。

以上,我讲了郑位三同志在9个工作和战斗岗位上的主要贡献和功绩,这只是讲了他功绩的一部分。实际上,我认为他还有两个最大的贡献和功绩:

一是,郑位三同志的一家,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先后献出了4位亲人的宝贵生命。这就是郑位三任乡苏维埃主席的父亲郑维翰,因长期生活战斗在深山老林,身患毒疮,无药医治而去世;母亲为保护儿子的安全,躲避敌人的残害,在“跑反”途中因饥寒交迫,吃野菜中毒而亡;妻子曹茂云在敌人追捕时,躲进山洞藏身,冻饿而死;三弟郑植棠因腿残疾,被敌人监控在家,被活活饿死。他们都是为了革命工作或保护革命亲人的安全而献身的。这是郑位三同志的一家对革命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

二是,郑位三同志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以及他那忠心耿耿,无私无畏,严于律己,功高不言功的高尚品格,为我党光荣的革命传统,贡献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此,1975年7月27日郑位三同志在北京逝世后,邓小平同志为他主持了追悼会,李先念同志代表党中央致了悼词。他说:“郑位三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革命老战士。他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几十年来,积极工作,艰苦奋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各位老同志、老同学:

通过我们对郑位三同志,在长期革命生涯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功绩的介绍中,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地说:郑位三同志是一位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屡建奇功的人;是一位百折不挠,不避艰险,不畏强敌的人;是一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风骨傲然的人;是一位顾全大局,无私无畏,胸怀坦荡的人;是一位勤奋学习,联系群众,严于律己的人。一句话:是一位功高不言功,位高不自恃,深受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崇敬的红安人!(热烈鼓掌)

让我们永远学习,永远铭记,永远怀念郑位三同志的丰功伟绩,做一名像他那样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品德高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热爱人民的人吧!

谢谢大家!(热烈鼓掌)

1990年7月27日演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308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远征军》中韩绍功的原型是谁续 让青春继续程璐原型

前面提到,《中国远征军》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乃是郑庭笈将军。但是,看到后面,才知道从兰姆伽训练开始,韩绍功的原型就不是郑庭笈将军了,而是陈鸣人将军。陈鸣人(1910-1984)号柏琴,江苏金山(今上海)人。他生于清宣统二年,15岁时前往亭林镇一烟纸

卧虎功的神奇功效 香砂养胃丸的神奇功效

更多精彩请关注:养和颐家的博客微信号:yangheyijia【卧虎功的神奇功效】一、卧虎功功法该功法类似于世俗之俯卧撑,但效果却远比俯卧撑大。卧虎功为练习手指及足趾二部之力者。练时先将身俯卧于地,然后两手掌按于齐肩之地上,两足伸

男扮女装雷死人不偿命的30位男星图 笑死人不偿命

男扮女装在影视剧里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被剧中那不雷死人不罢休的男扮女装镜头笑得直喊肚子疼,他们有的美到让美女都妒忌的地步,有的则雷到让人不得不叹一声幸好是男人地步。明星男扮女装,总是令人忍俊

我读韩少功的《日夜书》 月夜韩少功阅读答案

本文被《常州日报》2013年6月29日A3版“文笔塔”版节选发表我读韩少功的《日夜书》周其 伦今年三月,《收获》第二期率先推出了著名作家韩绍功的长篇小说新作《日夜书》,于此同时,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倾情出版发行了这部蕴含着醇厚历史

痛而不言,笑而不语! 不言放弃的搞笑段子

痛而不言,笑而不语 短短两句,囊括了做人之最高境界。为人沉敛,不大惊小呼;为人谦让,不傲慢自居。痛而不言是一种智慧。人生在世,往往会因这样或那样的伤害而心痛不已。罗素

声明:《功高不言功的郑位三同志 郑位三应该授什么军衔》为网友丨灬转身回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