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宝图片欣赏(图组)
元宝,人们今天在古装影视片中能经常看到它。
近年来,银元宝价格大幅攀升。2004年,一件元代扬州银元宝在嘉德春拍中以22万元成交,曾轰动了钱币收藏界。随着2007年这一银元宝拍卖价攀上156.8万元新高,银元宝这种在几百年前曾进出于豪门大户、在富人之间易手的大额货币,吸引了更多投资人的目光,成为2008年钱币高端收藏的新亮点。
皇帝私房钱
银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的银锭。银锭作为货币始于汉代以前,隋唐时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银锭”,元代称为“元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目前存世的元宝级银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
2007年11月,嘉德秋拍首次推出中国历代金银锭专场,拍品近500件,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元宝,是其中的压轴拍品。拍卖会上,这件银元宝受到买家的极力追捧,起拍价26万元,经过几十轮激烈竞投,最终以156.8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
在文物、公安等部门的联合工作下、在得到政府给予奖励的承诺后,黑龙江省庆安县新胜乡新清村村民陆续上交抢到的“银元宝”。
黑龙江省庆安县新胜乡新清村村民在挖地基时,意外挖出一箱“银元宝''属“光绪31年”(公历1905年),属于国家3级文物。
据专家介绍,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元宝为目前拍卖市场上仅见的带有年号的明代银作局银元宝。银作局是明代专为宫廷制造金银器饰的作坊。目前已知存世的银作局银元宝仅有4件,其中两件不带年号。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其《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有一段引自《明季北略》的话:“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疑为十)两,镌有永乐字。”而这件永乐年官铸银元宝上镌刻了38个字:“银作局永乐陆年十一月内销铸花银五十两重作头顾阿福匠人仇士平陆字一千陆百七十号”,铭文详细,字迹清晰。更难得的是,这件铸造于1408年的银锭,距今已整整600年,仍保存完好,银光闪闪,弥足珍贵。嘉德邮品钱币部专家分析,此件银元宝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拍出这样的高价也在情理之中。
一件明代“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元宝,在这次拍卖中也拍出了56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此件拍品为首次发现的内承运库银元宝。资料记载,明代内承运库设立于明初洪武年间,刚开始时用以贮缎匹、金银、珠宝、齿角、羽毛等,属国库,由户部管理。正统元年,英宗允许将部分漕粮折为金银,存入内承运库。从此,内承运库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有趣的是,过去皇帝的私房钱,如今变成了寻常百姓手中把玩之物,真让人感叹时代的变迁。这件“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元宝,是研究明代皇帝私库的重要实物资料,有着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金银价格的暴涨,钱币市场上银元宝的拍卖价格也被迅速推高,银元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以及数量稀缺的特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元朝泰定50两银元宝
重要史料
我国明、清两代,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形成“大钱用银,小钱用铜”的格局。银元宝是贵金属称量货币,体积可大可小,已知明代最大银元宝重500两,易于储存,因此,不仅是皇帝私库,也是国库储备的主要货币。直至明朝灭亡,内承运库所存金花银到底有多少,至今仍无定论。一派学者的观点认为,当年李自成率部攻下北京,打开崇祯皇帝的内承运库时,里面有镇库银数千万锭,皇帝有这么多钱也让李自成大吃一惊。时任工部员外郎的赵士锦在其所著《甲申纪事》一书中说:“(内承运库)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皇帝疯狂敛财且备而不用,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而另一派学者的观点认为,崇祯十七年时,内承运库早已空空如也,皇帝根本拿不出钱来补充军饷,最终在绝望中才走上煤山自缢身亡。但无论如何,如今已价值56万元的“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元宝,为人们揭开那段历史真相提供了一个实物证据。
千百年来,元宝一直是被政府和百姓当作财富储藏起来,或用于买房置地,或备于战乱饥荒。民国时期,中央铸造币厂曾回收大量元宝作为铸造银元的原料,加之“文革”的十年浩劫,如今存世的元宝少之又少。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及实物资料,因此,很少有人对元宝的历史价值和货币价值进行深入发掘研究,元宝收藏研究一直是钱币收藏和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李小萍在其所著的《元宝的收藏与鉴赏》一书中认为,元宝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媒介。但由于其造型原始,铸造缺乏规范,常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恰恰在这些简洁含蓄的铭文背后隐藏着深刻社会经济背景,因此,探求其历史根源,是研究和收藏金银货币的魅力所在。
银元宝具有较高的保值和增值功能,近几年在收藏市场上价格急剧上涨。明代普通五十两银元宝,两年前的价格是3万多元,目前已在10万元以上;清代最小的银锭,两年前百元左右就能买到,现在翻了五六倍。
明清银元宝分官铸和私铸两种。官铸银元宝大多铸有银局名,私铸的一般铸有私银钱号等,二者价格相差甚远,官铸银元宝往往是私铸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收藏者在购买时要注意分辨,不能一概而论。
辨伪识真
明清银元宝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感。银元宝是跨越钱币和艺术品之间的高档藏品,一般被纳入艺术品拍卖交易范畴。在拍卖市场上,近年来,银元宝的成交率迅速攀升。据统计,银元宝2004年的成交率为50%左右;2006年便达到了95%;2007年更是量价齐升,价格突破150万元的天价。
明代银元宝美观大方,现在大都以明代银元宝作为中国银元宝的代表造型。银元宝上一般没有任何装饰,部分大元宝上铸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偶见小元宝上铸有年号。
清代银元宝的形状和种类繁多,各地都有自己的代表造型,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按重量可分为4种:一种叫宝银,呈马蹄形,重五十两;第二种叫中锭,又称小元宝,多为锤形,重约十两;第三种叫小锞子,也叫小锭,为馒头状,重一二两;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叫法。后两种就不能称为元宝,只是银锭中价值最低的“小钞”和“零钱”。
随着银元宝收藏的火爆,大量赝品也开始充斥古玩市场,且造假之风愈演愈烈。早在民国初年就已出现伪造明清银元宝的现象,主要是降低银的成色和重量。现在的造假主要是针对收藏者,可以说是不择手段。银元宝造假主要有4种方法:一是银元宝中掺有铅和锡,其表面呈青黑色,此种比较容易辨认;二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元宝内部,外表鎏银,这种银元宝特征是体大而轻,手掂可以辨别;三是灌铅法,即在真银元宝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部分白银后灌入铅,再用银封焊洞口。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洞口留有填补痕迹;四是以新做旧,即用新白银铸造老银元宝,这种银元宝包浆、蜂窝、铸文款识都没有老银元宝的风韵。
由于银元宝在钱币收藏中属高端藏品,因此,对收藏者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有足够的财力;其次,要对银元宝的历史内涵和收藏价值有足够的了解;第三,要有较好的眼力。具备了这3个因素,才会收藏到有价值的银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