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北京的那场大雨,估计杨卫依然还会很火,因为有人在网上发照片爆料:《教育不行,玩牌在行!——浙大校长开会玩牌》,直指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南京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上用笔记本电脑玩牌,顿时网上争论不休,谩骂不止,有人说他不配做浙大的校长,有人骂他不学无术,也有人留言说他是浙大历史上最好的校长,还有人留言说是在茶歇期间玩牌。那么杨卫开会玩没玩牌,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骂他的人,绝大多数是不了解他的人,因为我知道杨卫不是不学无术的人,甚至是一个让你不得不尊重的人。虽然我一直不相信杨卫开会玩牌,甚至想象他根本就不会玩牌,但那张照片看上去却和真的一样。不管是真是假,还是希望你能了解一个真实的杨卫。以下是我在1995年12月9日采访完杨卫之后撰写的日记,那时他还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相信他后来的成就肯定更大。(部分章节曾发表于1997年10月出版的《走过青春》摄影集,全文发表于2011年10月出版的《记忆青春》摄影集。)
杨卫黑明 1995年12月9日 摄于清华大学
这是我1995年12月9日采访杨卫时,他向我提供的他和他弟弟少年时期的合影照片。
--------------------------------------------------------------------------------------------------
杨卫一家都是教授
1995年12月9日
星期六 阴
北京
记得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一家四口人都是教授》,说的正是我今天上午见到的杨卫,所说的一家四口人都是教授指的是杨卫和他的爸爸、妈妈,以及他的弟弟。
见到杨卫是在清华大学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当时家中只有杨卫一人。家中很是普通,几乎没有什么复杂的装修,也没有什么高级的家用电器,除了很多书能够吸引我的眼球之外,再就是一台普通的电脑。看着杨卫的家室,看着杨卫的衣着,看着杨卫脑门上快要掉光的头发,顿时让我想起了“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那句流行全国的顺口溜。
杨卫1954年生于北京,北京清华大学附中六八届初中毕业生。插队的那年他14岁,因为年龄太小,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他说服父母和老师走“后门”办齐了插队手续并登上了知青专列,1969年1月20日来到了陕西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聂家坪大队插队落户。
杨卫的父亲杨光华是1951年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曾担任过清华大学石油系主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石油大学校长等职务;杨卫的母亲孙以实曾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教授。早在杨卫提出上山下乡的时候,父母就要求他到农村不要放弃学习。因此杨卫利用劳动之余在土窑洞里昏暗的煤油灯下自学完成了高中的全部课程。197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与热加工系锻压专业。
1976年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江西景坡机械厂工作,当年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1978年杨卫调回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当了教师。在清华大学对三百多名青年教师的一次考核中,他取得了数学、外语两项第一的佳绩。不久清华大学开始招收“文革”后的第一届研究生,杨卫改换专业后在百余名竞争者中名列第四。
1981年研究生毕业,他又作为清华大学的公费生前往美国布朗大学学习固体力学专业。1984年末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完全有能力留在美国工作的杨卫,放弃了高薪,依然回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担任讲师,随后被评为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杨卫曾多次作为邀请学者和客座教授赴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地进行研究和讲学,深受世界各地专家们的称赞。作为我国力学界一名年轻的知名学者,杨卫在教学和科研中都肩负重任。目前他不仅在国内外数十家大学任客座教授和学报主编,还担任着国外许多大学和团体的不同职务和国际顾问。他参加并主持了16项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开设了8门不同的课程,其中3门是英语教学,指导过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专著、译著百余篇(部)。
早在1987年他就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第一个获得霍英东研究基金,1990年再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1992年他又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得亚太会议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和“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3年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和“北京市十佳教师”奖,1994年他再次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同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他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截至目前,杨卫已经先后13次获得国内外重大奖项,其实他的名字早在1991年就被列入了美国传记研究院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注:10多年过去了,不知杨卫又获得多少次科技进步奖,杨卫获得的奖项,并不像我们的摄影作品获奖,而是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但他那时依然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记得我在他的办公楼前见到他时,他正要去推他的自行车,我说你们教授还骑自行车上下班吗?他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教授都骑自行车上下班啊。这两排自行车基本都是教授的,教授又没多少钱。”
10多年过去了,“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虽然这些年再没有机会见到杨卫,但我相信杨卫早已不是10年前的杨卫,除了他的行政职务上升能够享受到一些特殊待遇之外,更重要的当然还是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对知识的重视。也相信杨卫早已得到了相对宽敞明亮的住房,也相信他早已脱离了“骑车一族”的行列。
10多年过去了,杨卫通过自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才华早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亚太断裂学会主席、浙江大学校长。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们在他身上吸取着知识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