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优质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 闪烁( )朦胧( ) 覆盖( )疲倦( )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板书设计:

理想

光明星星 美好

星星变奏曲

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案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朦胧诗《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朦胧诗萌芽于动乱的六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开始开花结果,蔚为大观,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诗潮。我读初中时,正是朦胧诗盛行的时候,那时我哥在上海大学读书,每到暑假回来时,都会带回一些书,其中就有朦胧诗集,诗选。我记得中午午休,我常会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朦胧诗。由于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尽管许多人对朦胧诗感到很陌生,觉得它隐晦难懂,但我却觉得它很亲切。这节课就让我引领大家走进朦胧诗。

首先,大家用心地默读这首诗,感受它的诗意诗情,然后出声地朗读两遍。

(生默读——出声朗读。)

师:刚才听大家朗读,感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好朗读的节奏,诗歌是很富有节奏感的。大家朗读的速度快了些,急促了些,试着把它读得舒缓些。听听录音的范读。

(生听录音。)

师:再来一遍,跟着轻声和读。

师:欣赏诗歌有没有什么方法呢?是有方法的,一般方法是从品味语言入手,进而感知意象,进入情境,从而理解思想感情。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品味语言,大家在读这首诗时,有没有感觉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很怪?

生:有一点。

师:感觉到了,说明你语感不错,很细心,找找看,看那些语句写得怪?

(生发现并发言。)

生1:“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怪。

师:为什么觉得怪呢?

生1:星星在天上,静止的,怎么会在睡莲从中游动呢?

师:是啊,星星怎么能游动呢?想象一下诗中的情境。

生1:因为星星倒映在水面。

师:体会到了一点,还有没有?

生2:因为在水波的晃动下,星光一闪一闪的,像在游动。

师:嗯,体会得更真切,还有没有呢?(生沉默)我补充一点,大家看有没有道理。因为萤火虫的飞动和水面的星光交织在一起,在视觉上造成错觉,感觉星星在游动。(生首肯)

接着找,找到了就按照“我觉得那句怪,因为什么,但细想又觉得不怪,因为什么。”的思路句式来自由发言,好不好?准备两分钟。

生:我觉得“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怪,因为“闪闪烁烁”是视觉感受,而声音是听觉,怎么能“闪闪烁烁”呢?但细想又觉得不怪,因为声音是从远方飘来的,听起来应该是断断续续的,感觉上就像光一闪一闪,一明一暗的。

师:说得好!诗人把视觉和听觉沟通在一起,这种修辞方法就是通感。“通”就是打通连通沟通,“感”就是感官感觉感受。所以通感就是打通不同感官的感觉和感受。接着发言。

生:我觉得“蜜蜂在心头颤动”怪因为蜜蜂怎么能在心头颤动呢?但细想又觉得不怪,因为——(说不下去了)

师:我提示一下,这句诗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蜜蜂在花心采蜜。

师:进一步往下联想到什么?

生:酿蜜。

师:嗯。联想到酿蜜,联想到甜。诗人把每天比作一首诗,又把每个字比作一颗星,最后又把它们比作“蜜蜂在心头颤动”用这些形象来表达一种美好生活,唤起读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联想。你能产生这种联想就可以了,这就是诗人要达到的目的。这几句是层进式的比喻,是一种博喻。比喻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修辞方法,它就像结婚,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经过比喻牵线搭桥的撮合,就统一在一个句子里,成了一家子,有的比喻还会生孩子呢。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领会,多运用,多创造。它会使你的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继续发言。

生:我觉得“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怪,因为风不可能吹落星星,另外,用“瘦小”来形容星星也很怪。我想大概是因为星光很暗,所以觉得瘦小吧。

师:瘦小的星?难道还有肥胖的星,丰满的星。(笑)你的想法是对的,诗人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把它拟人化了,主观化了。星光暗淡,所以瘦小,风把它吹落,让我们想起一个成语——弱不禁风。

他这是在第二节里找了一句,注意,第二节里的星星和第一节的星星是不是一样的呢?比较一下。

生:不一样。第一节的星星是明亮的,第二节是暗淡的。

师:还有呢?

生:第一节的星星是生动活泼的,第二节的星星是颤抖僵硬的。

师:还是冰雪覆盖着的寒冷的星星。他说“生动活泼”这个感觉真是太好了。——第一节里还描写了夜晚和春天,去感受一下那个夜晚和春天。先把它们读出来。

(生读诗。)

师:夜晚是什么样的?

生:柔软的。

师:诗人说它是柔软的。你能不能从他的描写里感受到更多?它还是——

生:优美的。宁静的。温馨的。

师:我以前也写过一首写夜的诗,抄给大家看看。

《夜》山撑起夜/夜从山头披拂下来/长裙的下摆飘落在水面/河水把它流淌得很远、很远/一直漂泊到/布满星星和河卵石的天空。

春天又是什么样的春天呢?“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生:很明亮。很安静。 很有生机。

师:感觉不错。加上后面的白丁香,就有了朦胧的美感。作者对他描写的夜晚、春天、每天的日子,是什么一样的感情呢?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向往、喜爱的感情。从“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可以看出来。

师:在第二节“谁不愿意”则变成了什么?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了“谁愿意”。感情由向往变为否定。

师:对什么的否定?

生:对黑暗寒冷现实的否定。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对一二节进行比较朗读。两节都可分四层,第一节的第一层和第二节的第一层对照着读,其他各层也一样。

(生分层比较朗读。)

师:通过对比阅读,我想大家肯定会有一些发现。

这首诗我就讲到这里,留些余味让大家自己去咀嚼,留些问题自己去探究和实践。自己的领悟和发现,更能让你感到阅读的快乐。

思考探究与实践:1、诗题为什么叫《星星变奏曲》?

2、写一首诗。

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优质课教案

【课堂小结】: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4、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

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5、理解“星星”的象征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明确: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分析: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6、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课堂小结】:

“星星”是光明的使者,诗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星星”是诗歌意象,暗含诗歌的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因此,欣赏诗歌要学会抓住诗题和诗眼。

【本课总结】: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3494.html

更多阅读

《雨巷》公开课教案 雨巷公开课一等奖视频

《雨巷》公开课教案刘祖富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教学重点了解诗歌

《三峡》公开课教案 长江三峡 公开课

《三峡》教案教学目标:1、 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2、 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3、 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

《错账更正—红字更正法》公开课教案 红字划线更正法

《错账更正—红字更正法》教案授课教师:卢贤慧指导教师:端木传泰授课班级:11大专会计(1)授课时间:2012-6-13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红字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2)掌握红字更正错账 方法及步骤。2.技能目标:学生能独

声明:《《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优质课教案》为网友大橙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