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支持联名反对‘统一’化翻新行动!”2011年5月5日下午,一个身穿白色T恤的男孩在地铁烈士陵园站B1出口附近手举自制牌子,反对地铁一号线全线翻新。因派发传单、向人们解释征集签名的原因,他不得不把牌子绑在书包上。当他频繁穿梭于人群时,如果不认真看、耐心听,他和其他兼职派广告传单的学生哥没什么两样。
然而,正是这个自称平凡的广州仔,用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引起了媒体和广州市民的关注与围观,成功叫停地铁公司不合理的“统一化”翻新。
2010年6月,广州地铁公司发布翻新地铁一号线车站的招标公告,鲜少人注意;2011年4月,16岁高中生陈逸华在微博上反对“抹杀一号线特色”的统一化翻新,转发和评论量约为400人次;5月初,“举牌哥”照片在网上被大量转载,《中国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迅速跟进报道,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质疑“地铁翻新项目的立项、评审、招标等程序是否合法?”
资深地铁控举牌反对地铁统一化翻新
一号线共有16个站,从广州东站到西朗站40分钟左右的过程中,陈逸华最喜欢地铁驶离坑口隧道的一瞬间,那种豁然开朗的明亮让人将整颗心都打开了。
陈逸华是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一名高一学生。朋友对他的评价是“资深地铁控”:喜欢混迹地铁论坛,爱在地铁游荡,甚至把手机短信铃声设置成地铁关门时的“叮咚叮咚”。
2011年年初的某一天,坐地铁路过杨箕站时,陈逸华发现站厅一夜被拆掉了一大半。他的第一感觉是“好心痛”。于是他不断给地铁公司打电话、向意见箱投意见,以一个16岁高中生能想到的所有平和的办法去尝试向地铁公司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每次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会跟进,但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对于陈逸华来说,原本明媚的五月逐渐阴暗,因为他目睹体育西路站原来象征游泳馆的蓝色墙面渐渐变成灰色的大理石墙。陈逸华开始着急了,而地铁公司一成不变的说辞就像按下了重复键的录音磁带,播到电池耗尽声音变形,让人莫名烦躁。叮咚!一个效仿病人家属因医疗纠纷举牌抗议的想法一下子跳进他小小的脑瓜子里。
于是,5月4日、5日,连续两天放学后,在学校附近的地铁站,陈逸华举起了反对牌。这个牌子是他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亲手制作的,虽然简陋、粗糙,但从内容来看,可以判断出经过一番斟酌:下面的“请支持联名反对‘统一’化翻新行动”字体较大,而且用鲜艳的红色颜料书写,而上面的字体虽然稍小,但从像素不高的图片中也能辨别出写的是“地铁一号线特色将抹;站站统一或致识辨难;三年完成劳民伤财的全体翻新工程;铲去原来墙面及天花板换作‘统一’的灰色石板。”
陈逸华举牌的画面一下子被定格,在网上迅速被转载,流传甚广。网友美其名曰:举牌哥。
谁动了我的权利?
“举牌哥”迅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媒体和网络的跟进使得地铁公司不能再以一句简单的“会跟进”来敷衍。
5月8日下午,地铁公司派工程维修部杨经理约见陈逸华。“地铁公司约见前我并没有太多的准备,我自以为有理由驳倒地铁公司。谈的时候他们对我不断地笑,表现出很关心我的样子。但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说什么,他们总是找理由来反驳。”
当陈逸华追问瓷片松脱造成安全隐患的具体情况时,杨经理毫不含糊地列出数据:“去年杨箕站站厅有4平方米墙面的瓷片脱落。此外,2008年1月广州东站、2008年10月长寿路站、2009年1月东山口站也都出现过瓷片脱落的问题。若重新贴瓷片,若干年后同样会松脱。石板有固定件,可以一劳永逸,而且石材容易清洗,不容易出现划痕和污损。”
“为什么又更换天花板?”陈逸华没有轻易松口。
“一号线的吊顶方式传统,导致天花板经常掉落,近5年来便出现了160多次天花板松脱故障,而且还影响站台的照明度,加上灯具老化,使得站厅的照明度满足不了设计要求。”
地铁公司采取的策略是利用一大堆专业术语和数据来逼退一个稚嫩的高中生。他们当时的确成功了,仅仅几轮对话,陈逸华就“蒙了,无言以对”。即使不在现场,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的陈逸华是何等尴尬。就算他那个时候退场,也不会招致非议。毕竟和大部分不闻不问、甚至完全没发现地铁翻新的市民相比,陈逸华已经表现出了他对广州的深厚感情。
然而,他没有被地铁公司的专业腔调吓跑,而是选择坚持。与其说这是一种感性的地铁情结,不如说是公民责任感的驱使。“作为公民应该有一份关心社会的心,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会有种想改变它的心。虽然有些东西很难改变,但总要试一下。”虽然陈逸华还有两年才成年,但他已经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行使了一名公民的基本权利:知情权和监督权。而且,他做的不仅仅是“试一下”。回家后,他上网查专业资料,跑去咨询专业人士;之后,又挨个站台去敲瓷砖、观察吊顶,以验证地铁公司的说法。结果发现“他们的回复有很多缺漏和以偏概全的地方”。于是,他继续“试一下”,又“试一下”,结果,地铁公司一周之内作出三次回应,最后公开表示“改造工程将不再对全部材料和设施都翻修,仅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进行改造。同时,对目前仍未开始改造的车站,未来动工前都将征求社会意见。”
至此,人微言轻的高中生取得完胜。有人批评学校没有支持陈逸华,让一个16岁的高中生独自和一家阵容庞大的国企“作战”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其实不然,正如高亚洲所说:“虽未见该校在此事上的慷慨陈词,但对学生不动声息的保护和引导,恰恰是培养现代公民的最好方式。”
在整个事件中,最重要的地方不在于地铁公司改变强硬态度、推翻地铁全线翻新的决定,而在于16岁的“举牌哥”采取看似过激的行为、实则理性的态度,引起了广大市民对此的关注和围观。陈逸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打破了集体的沉默,引发我们去思考,去反省:虽然有时候有些外力会阻碍人们行使公民权利,但更多时候,是我们本身没有唤醒公民意识。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南方都市报》和《中国新闻周刊》采访陈逸华的报道
图文/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