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就是80-90年代流行的850功放,很多爱好电子的人都玩过,它是乙类功放,很省散热器!
它是现在的很多功放的爸爸,很多电路都是他改进而成的。不要改,改了就不是850功放了。把关键元件换成好元件就可以了,滤波电容很多玩家都说只要1000UF-2200UF之间的最好,用2200UF的最不错。
网友评论:
Q4Q6复合管,Q5Q7复合,纯乙类放大。
Q1,Q2差分对,Q3放大管,D1,D2偏置管,Q4,Q5缓冲级,Q6,Q7是A类推挽输出,闭环增益=R6/R3,R6是反馈电阻。
想要计算静态点,输入接地就行。
850声音比较干脆,速度明快,做好了LM1875也不是他的对手,我用变压器和线材解决声音单薄的
我的经典OCL两声道都已调试好了,中点电压2.9MV,另一声道路是-1.6MV,(如有可变电位器调零不是问题)静态电流20MA,加大了散热片面积,发热量很小,昨晚驳接CD机听了几张碟,声音清爽,没有冷硬。
改进:降低滤波容量,用一对1000到2200uF之间的优质滤波电容,用交流双15伏试试,这电路没有恒流源只能用低压,高压的话不安全,效果也不见得有改善。
R4换680欧,使前级差分工作电流在1mA,R2换10k,R5有2个2k2电阻串联代替,串联电阻中点接一个电解100u/50v的负极,正极接输出中点,相当于加自举电路,拆掉D2并在R9两端,D2处安装一个1k可调电阻,调整末级工作电流在10-20ma即可,注意电阻在调整前旋到0欧姆处,以免烧管。还有就是降低放大倍数,原机是470比33k,考虑到直流平衡,建议把470欧姆修改为3k3或4k7,我就是采用的4k7,R5改为3k和1k串联,3k在上,中间接自举电容。R4和R2必须同步更换的,硅管按0.68v导通电压计算,680刚好1ma,差分2个就是2ma,供电电压正负20v计算,R2=20/2=10k,所以R2必须同步刚换为10k的电阻。还有在输入端33k电阻并联一个150p的电容,反馈电阻470欧姆改2k很关键。自举部分我现在是2.7k+1.2k串联,自举电容50v100uF。工作电压在正负17v左右。
C1输入隔直电容、R1输入电阻、R2为Q1、Q2差分管恒流电阻,R4为Q1输出负载兼Q3偏置电阻,C4消振电容,D1、D2为推动管Q4、Q5提供偏置电压,R5为Q3负载电阻,C3也是消振电容,Q6、Q7组成准互补输出,R6、R3组成反馈网络,放大倍数大略为R6/R3,C2为直流全反馈电容,R12与C5组成感性负载均衡网络。
修正一下这个,Q6Q7不是A类,基本上可以说是B类,也可以勉强说是AB类闭环增益应该是=1+(R6/R3)这电路的工后极工作点主要取决于D1+D2两头的电压。。也就是偏置电压。
实现了全金属国产管子的梦想,还没加电试机,先上图:3DG6C-J配对差分,3CG23C电压放大;3DG12C+3CG23C推动3DD15D厚板,滤波为3300uF/50V,加自举电容,调高差分管工作电流为0.6mA和电压放大管电流为5-6mA。
对于电脑输出电平足够高了,功放没有必要设到放大100多倍,有个10倍就行,把R8 33K换成3.3K,音质立即就会得到改善。
这个电路,在AB之间的两只二极管串联支路中再串入一只电阻。这只电阻功率有半瓦就足够了,阻值要从零开始,慢慢地把输出级的电流调到10-100毫安(此电流大时,散热器就要加大)。此时声音就会好听得多。但这样做,必须注意安全。在调试过程中,加的这只电阻,只能从零开始慢慢增加。并且,不能产生任何断路的现象。否则,必烧输出管无疑。
调中点时,要用固定电阻和可变并联,这样安全。
在4148上串个2.2K的可调慢慢调下电流吧,调到50-100mA就行了
其实不错的,以前有买过类似的电路板,自己实画图,大管是场管,小音量下有失真,在偏压二极管串联了个几百欧的电阻以后,小音量(非常非常小)下不失真了.差分是1815,电压级是a733,推动管是b647/d667,声音真的很不错,尤其睡觉前开着小音量,细细品位,音质绝对比IC功放好的多!正常工作了很9,后借给朋友听,结果烧了,发现那边电压240V+,我以前调好工作点是在220v下调的,240v就烧了,说明这种电路适应电压能力差,.动手能力强的人完全可以稍微改造下,加恒流负载什么的...话说这种电路是基本的OCL电路,没什么好喷的,那些对这种电路嗤之以鼻的人其实完全缺乏diy精神,为什么不自己分析下提出改进的思路呢,或者自己真正作过(制作,调试)这个电路吗?(刚刚装机也是小音量失真严重,小中音量好点。大音量更不行,我是在二极管后面串联两二极管并联,声音就有质的的变化。顺便说下。买回来的大管都不好用,我去拆机拆了8个2N3055回来才有点感觉,用的是+_25V,高了电压大音量失真,低了好像也不怎么爽。我看好这个版,恳求大家多给点意见,不知道大管换成2SC5200会有什么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