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东城垸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我参与了《秋天的怀念》同课异构教学的教学反思研讨活动。
会上,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得到了全体老师的肯定——
《秋天的怀念》 教学反思
一、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
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以开放的教学理念,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观。
这节课我十分重视正确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往往以教科书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多处安排了拓展:课始,出示史铁生的名字和照片,让学生看名字谈感受,而后出示他对母亲怀念的段落。这样的拓展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其次,在文本的空白处,或者说作者表达的简约处我也注意了适度的拓展。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
二、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能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缩短时空的距离,便于学生走进文本。可以说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中,我多次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响组合,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读中生情,读中感悟
课文写得非常感人,几乎处处精妙,处处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这样的文章最好的教学手段便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随后反复地诵读,把“读”贯穿课的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也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课中,我多处安排读的环节。通过读,感受到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深歉意;通过读,感受到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思念;通过读,让孩子们感受到史铁生将勇敢地直面人生的磨难。
四、挖掘教材,培养健全人格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充分挖掘教学中潜在的因素,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很好地做到了语文课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课文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我紧紧抓住母亲劝慰儿子的一个词“好好儿活”为主线,最后延伸拓展,让孩子们明白:人的一生总要经历磨难的,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怎样的艰难,都要记住母亲的那句话——好好儿活。它如涓涓细流,滋润、熏陶、感染、影响、鞭策着每一个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面对困惑,他们毫不惧怕;面对挫折,他们坦然面对;面对同学,他们友好相处。
以下是部分听我课老师的听课笔记及评价
之后,我还对余泽平老师的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课一世界
——听余泽平老师《秋天的怀念》有感
其实,评价别人、观照他人的教学,也是在内省自己的文学观和教学观。
余老师的这堂阅读教学给我印象最深、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三:
一、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一篇情感深沉、字字含泪的经典,倘使按照一般的教学步骤“破题、了解作者、读文习文”恐怕要使课文的人文价值打上一个不小的折扣,为了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史铁生产生心灵的契合,情感的共鸣,余老师开课伊始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课题”,以情动人,带着学生读出“怀念”之味,并随之追问一句“有谁知道为什么要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句似问实引的话便引着孩子们走进了史铁生的心,从而奠定了学生学文的情感基调。将学生的情感推至高潮的“读写”环节也是余老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达到效果的。古人说,情动乃辞发,我们课堂上的学生都是一个个有着情感的人,我们作为引导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课堂上点燃他们的情感火种,使之成为燎原之势,在课堂上或读或议或说或写,让情感之水涓涓流泻,让语文课堂最终成为学生的精神盛宴。
二、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全国小语学会理事长崔峦老师7月份在大连提出的向“阅读分析”说再见的观点,一时间激起了“千堆雪”!崔老师的这一观点并不新鲜,归根结底是将现在的“阅读学习”向“学习阅读”转变,让学生在自读自议自悟中提升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表达水平。这堂课余老师让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中,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尤其抓住母亲的几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细细咀嚼,语文味十分浓厚,在“工具性”的拓展中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由引导到自主发现,自读自悟,这正是授学生以“渔”的善果,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一堂好的语文课,设计必定独具匠心,充满了“书卷味”。余老师在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中游刃有余,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抓住了文脉,领会了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