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我们怎么会“觉得”古典作品有横平竖直的印象呢?不是因为它们直,而是因为它们挺!点画的质量,就来自于它们的承载能力,具有承载能力的点画,就会给人留下横平竖直的印象。至于具体纸面上是不是水平,是不是垂直,其实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怎么达到横平竖直的效果?答案是:将点画写成弧线。
这个答案听起来有点怪异:我们刻意想写直都不容易,你往弧线写,反倒能达到横平竖直的结果?事情就是如此奇怪:我们越想把线条写成一根直线,结果写出来的越是一条锯齿线;反倒是以手腕为中心划一条弧线,落在纸面的却是一条具有支撑力的直线。
看图说话:
第一条横线,是楚简的写法,清晰明白的弧线;第二条横线,可以想象为隶书横线的片段,墨迹隶书的横画,大多是弧形的;第三条横线,就当作是褚遂良的横画吧;第四条横线,不妨当作欧阳询的横线。它们之间有区别吗?不同的形态下面,其实是一样的运笔动作,都是一条将力量压在上缘的弧线。
![横平竖直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http://img.aihuau.com/images/02111102/02070154t01421ff62ed2d6c23e.jpg)
与此相似,不同竖画也是弧线构成的:最左边的是楚简的竖画,中间算是篆书的竖画吧,最右边就是楷书的竖画。形态虽异,轨迹相似,当然动作也相似。老赵说过,用笔千古不易,诚然!
顺便说一下流行的“中锋”概念。宋代沈括说啊,毛笔的尖行走在墨迹的中心线,这就是中锋用笔。现在的美院系统,对此信以为真,于是纷纷拿李斯风格的小篆来练习所谓中锋。这样写字,一个问题是写得过于小心,速度提不起来,另外一个问题是拖着毛笔走路,反正不会好下场。在这种观点看来,我们要求把力加到笔画的边缘绝对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其实呢,仔细看古典作品原作或者高清图片,会发现很多点画的两侧边缘痕迹都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横画加力在上缘,竖画加力在左缘,这是因为书写时手腕位置的缘故,请自己思考一下。这个道理,就如同汽车转弯时,压力会放在外侧轮多些一样。既保持一定的过弯速度,又要保证毛笔给纸面形成压力而不是轻轻飘过,这就是笔法训练的核心。没有速度不成,没有抓地的力量也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