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京:我的照片像是一面镜子
黄京的作品没有特定主题,每一幅都有他独特的故事。他很随意地挑选了一系列图像,这其中有景观,有动物或者只是一些杂碎的细节。可每一张照片都有它们自己的魅力,这些日常场景像是具有一种魔力,抓住了观者的灵魂。那些熟悉的看似琐碎的事物被好像赋予了一种深度,每个人对照片都有不同的理解。黄京对此的解释是:“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一个好作家,我难以用语言去描绘它们。”
photofans:你现在用什么相机?
黄京:徕卡m4p,28和35头。
photofans:去年你拿徕卡新人奖有台机器奖励,那台是啥?
黄京:m9p,35/1.4的头。
photofans:没用这台新的么?
黄京:是啊,数码还是不会用,出不了效果。
photofans:效果是指颗粒感么?
黄京:不是的,数码和胶片都有他自己的味道,要用好数码还是需要一定学习的,这方面我不是很懂,不过胶片我是有经验的。
photofans:你似乎对徕卡情有独钟,刚开始拍照就用徕卡么?
黄京:不是,最早用的是尼康d70。后来觉得不好玩,跟人换了台假徕卡,然后是福伦达,然后才是徕卡,一直用到现在。
photofans:还是徕卡最顺手。
黄京:嗯,中途好几次想换机器玩,都玩不溜。
photofans:去年拿奖的时候还在报社吧,现在怎么成了自由摄影师了?
黄京:转正了一会就辞职了,因为感觉在报社不太自由了,想去哪里拍照都比较少机会的,总呆在深圳也不是办法。
photofans:你现在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黄京:就算上班我也会拍很多,几乎一睁眼就拍,但是不上班就可以去深圳以外的地方了。
photofans:最近去了哪里?
黄京:杭州、上海、北京、河南,广东周边转个遍了,正准备去苏州、厦门……
photofans:随身都会带相机吧。
黄京:是的,即使不外出,在家楼下转,也能出几张片。总会在最无聊的地方拍到好片。
photofans:这个习惯由来多久了?
黄京:自拿相机以来,高中的时候吧。那会儿都听玛格南大师的话,天天背,大概有七八年了。
photofans:一直背着相机是不是在“最无聊的地方出好片”的秘诀?
黄京:是呀,其实无聊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最熟悉的地方,这种地方会让你觉得没什么激情,但是也会最有交流。我以前上班很近,15分钟的路程,我就在这条路上出了不少东西。出去旅行的话,出片一般也就在住处附近,比如常吃饭的地方,这之类的。
photofans:你的照片都是黑白的,有拍过彩色的么?
黄京:拍过的。
photofans:为何更偏爱黑白?
黄京:拍彩色不好看。
photofans:一天大概会拍掉多少卷?
黄京:一卷半。
photofans:《看的纯粹》是你觉得现在最成熟的一组作品么?
黄京:不是。只是当时徕卡奖要求就是12张。
photofans:这12张你是如何挑选的?
黄京:我就从所有照片里挑的。
photofans:凭感觉?
黄京:是的。
photofans:那你觉得你最成熟的一组作品是?很多人拍照,都有明确的主题与目的性,你的照片都是来源于生活,有没有想过专门拍一个主题?
黄京:怎么说呢,这个可能比较特殊,说起来比较奇怪。我先酝酿下……
没有什么成不成熟的作品吧。其实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平衡,犹如两只脚踏在跷跷板上,我用摄影来找一个平衡,当三点平衡的一刻,就能拍出非常动人的照片,这是我最乐意干的事情。至于什么专题,什么明确目的性的,好像跟我喜欢的不太一样。
我把摄影分为两类:一类有用,一类无用。有用的摄影,摄影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创作中去的;而无用的摄影,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有用的摄影服务于另一个领域的艺术;无用的摄影则更多的是关心摄影自己。我必然是属于后者,对社会没有什么意义,也没什么人文价值,但是对于我来说,他们很动人。所以我不是在拍一个什么专题,客观的显见的主题当然也是没有的,不过我会一直这么拍下去。
photofans:我也酝酿下……摄影的平衡是指?
黄京:形、神、心,三点平衡,就能出打动人心的片子,起码是一种我很喜欢的片子。所谓如有神遇,其实是你的内心达到一种平衡,你的潜意识在发挥能量。这种能量你是无法刻意去追求的,必须达到平衡。那个度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轻。
photofans:这是你所坚持的拍摄理念吧。
黄京:说简单点吧,我在法国的时候,也有人要我解释我的照片,我就跟他们打了一个比喻。我说,生活是条很长很长的河,我在河滩上往前走着,看见漂亮的石头就捡起来,揣兜里,回家再分类。
photofans:我喜欢这句。关于有用无用,我能不能理解为,你觉得有用的摄影是靠这个工具给人见到一些东西,然后给予社会一定的影响。
黄京:对的,把摄影作为工具。
photofans:在你听到过对于你作品的评价中,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么?
黄京:几乎都差不多。大概意思都是:很散乱,但是好像又有联系;很随意,但是好像又有故事。徕卡奖那个评委就说,我真心不能解释你的照片,就是看着喜欢,好像每一张都有一个故事,串起来好像又是一个大故事。
photofans:之前我给一个不怎么懂摄影的朋友看,问她,她说没有阳光。
黄京:对了,说到这个有个有趣的现象。我听到真的有好多好多种感觉。有些像她这种,有些说很温馨,还有些说很疏离,有些说很暧昧,有些说很暖和。你说怪不怪?
photofans:那你心中有希望听到的答案么?
黄京:我后来是这么理解的,我的照片像是一面镜子,来看的人,照到的都是他自己。像是某些勾起记忆感觉的元素,所以我的第一本画册名为RECALL《忆》。
photofans:我很喜欢你照片中的动物,猫、猪、鱼……
黄京: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们,哈哈。那只猪还在,每年过年我都去看她。卷尾巴的那张,是第一次见面,她玩得不耐烦了,临进屋一刻按了一张。出来鼻子的那张就是跟我熟了,我要走了,她拱起来送我。
photofans:猫、猪和鱼你最爱谁?
黄京:都很喜欢呢,没有之最。所以选封面是很烦的事。哈哈哈。
photofans:有特别喜欢的摄影师么?
黄京:很多。比如山本昌南、斯鲁本、寇德卡、科特兹,导演阿巴斯、桑德、荒木、须田、张照堂、杉本博司等等,还有很多无名的,太多了。
photofans:他们的作品对你是否有影响?
黄京:喜欢的话,就肯定会潜移默化。只是没有刻意学谁,但都能看到影子。
以上来源:http://www.photofans.cn/article/showarticle.php?threadyear=2012&articleid=72729&page=6
二、搜狐摄影师系列专访:新锐摄影艺术家黄京
主持人:你是1987年的很年轻的摄影师,您是学什么专业的。
黄京: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艺术专业。
主持人:很小就喜欢摄影还是有别的原因?
黄京:从高一开始的。
主持人:后来就报考了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吗?
黄京:不是,当时父母比较反对,因为一般设计专业的门路会比较广,最后没办法就报了一个家具设计专业,后来由于我的分数不够高就被调配到摄影专业。
主持人:是家具还是家居?
黄京:家具。
主持人:是工业设计的,更接近于研究材料和造型。
黄京: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主持人:由于分数不够被调到了摄影专业。
黄京:当时我还挺高兴的。
主持人:第一部相机是什么?
黄京:高中的时候爸妈给我买了尼康的D70,当时还挺贵的,后来我在杂志上看到徕卡的介绍,然后就到网上找,网上有一个人说用徕卡跟我换D70,当时我很高兴于是就换了。
主持人: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
黄京:后来有懂行的说这个是假的,前苏联仿的。
主持人:可能字跟徕卡非常像,结果却是一个前苏联的相机,后来那个相机你用了吗?
黄京:用了,一直用到它坏掉。
主持人:拍了多少照片?
黄京:100来卷,用了一年的时间,练就了一身人肉测光的本领。
主持人:是不是还得自己修那个机器。
黄京:修过一次。
主持人:什么时候开始用现在的这个机器。
黄京:大一的时候,老师说要配一个数码单反,爸妈给了我几千块钱,我没听老师的话去买了徕卡,当时用的是前苏联的镜头。
主持人:把你那个伤痕累累的相机给我们看一眼吧,我看到他时的样子摄像机前的朋友们可能不太知道,他就是这样跨着相机,背着一个黄颜色的包从电梯里出来,这是我看到他的第一眼,这是一个徕卡M4P的相机。
黄京:镜头是352的。
主持人:可以肯定相机上黑颜色的漆已经全部掉了,我摸到铜的边已经磨损得特别厉害了,他还给我看了这个相机刚拿到时的照片,是一个崭新的,他把能涂黑的地方全都涂黑了。
黄京:拿女士用的洗甲水洗掉了。
主持人: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这个相机用了多长时间?
黄京:五年时间。
主持人:这是你的主力机器,拍了多少卷?
黄京:3000卷左右。
主持人:一直用这个,这是一个标准的拍人文的镜头。
黄京:这个会好一些。
主持人:你用什么卷。
黄京:富士400度的卷。
主持人:以黑白图片为主。
黄京:基本没装过彩色的。
主持人:你的冲卷拿到外面去做吗?
黄京:自己在家冲。
主持人: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小组织,你们这个组织能跟我们说一下吗?
黄京:其实就是深圳的一帮人,特别钻黑白的那种。
主持人:可以说特别文艺的青年。
黄京:大家租了一个房间,一个小暗房,平时大家去放大、冲卷。
主持人:这是一帮什么样的人?
黄京:什么样的人都有,有老板、上班族、白领、学生,自由职业者。
主持人:我也看了他们拍的题材有些风格类似,有些非常不同。
黄京:对,有些还会拍人体。
主持人:什么都有,用135的多吗?
黄京:都有,一般抓拍的比较多。
主持人:跟我们说一下你是怎么参与到徕卡奖项的,或你之前的获奖经历、参赛经历。
黄京:之前在大学期间都参加过一些比赛,像三影堂、爱普生,但一直都处于入围去参展的状态,毕业后觉得没有信心就没怎么参加比赛,很好玩的是,在我毕业的时候电脑的硬盘烧了,着火的那种,没办法修复不了,只能把所有的底片全部再重新整理一遍,结果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很多整理的乐趣,我把照片都重新整理成组,发现很多挺好的片子。毕业后去工作,去的这个工作单位比较鼓励大家参加比赛,有一次是荷赛奖,但由于我比较懒没投上,因为要在网上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后来有一个跟我比较好的同事,说我千万别错过徕卡的,然后就逼着我一步一步的把照片进行上传。
主持人:然后就有了这样一个奖项了,你自己总结在学校里学到哪些东西?
黄京:一方面是给我充分的借口跑出去拍照。
主持人:并且非常正经八百的理由,因为这是你的专业。
黄京:我们的老师也比较好,给我们特别多的时间和自己选择的余地。
主持人:你们在学校也是一个一个的去报选题,老师帮你们看前期、中期、后期。
黄京:一般是上课然后交作业,老师鼓励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东西,除了课程之外的。
主持人:你自己拍的是除了作业以外的东西?
黄京:绝对不是作业。
主持人:你的专题是你后期整理出来的组图,拍摄时间的跨度多大?
黄京:挺大的,从2006年到2010年都有。
主持人:人也是在不段进步的过程,从你上学到刚刚拿相机出来拍东西,你当时可能不会有为了什么的想法,那时还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为了拍照片,觉得这个地方比较有意思就拍下来,在学校里学习及在工作的过程都是对自身历练的过程,当你自己得到了升华之后并有了感触再加上你硬盘烧了的契机,才让你有时间去重新回顾一下你自己走的路程,你大学毕业之后的思想一定比刚拿相机时成熟得多,再回过头整理这样的一组照片感觉会不一样,接下来你讲一下你获奖的这组图。
黄京:我的照片非常多,在初选时我选出了上千张。
主持人:选出来的有上千张,后来怎么精简的?
黄京:我一看要求的只有12张,当时觉非常烦恼,只能想想怎么浓缩成12张,我用了各种办法,动物的放一组、海岸线的放一组,但最后感觉都特别勉强,最后我就想还是按感觉来,挑了12张气氛比较统一的照片,我是挑完确定了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总结一下自己到底我为什么会挑这12张照片,我觉得对人是一种心理的反映。比如同样看一副照片你看有一种感觉,我看有一种感觉,别人看有另一种感觉,这个过程能够反映观者内心的感觉,我想这点会超过任何主题,会比别的主题更加吸引人。
主持人:我们在讲艺术的感受时,同样一个东西,不同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人看了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时候艺术家会强加一些自己的情感在里面,希望能跟他产生共鸣的一类人最直接的感受到他所想表达的东西,你的这组图片是从四五年时间里拍的照片中选出来的,最开始你还是一个什么都不了解的小朋友,甚至对摄影都一知半解的时候,那时候的感官是最新鲜、最直接的呈现,再加上你经过四年的学习之后,拍了作业和自己创作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
黄京:我还觉得特别懵懂,特别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拍出来的东西让我感觉很震撼。
主持人:你有了学习经历后,再回过头看原来拍的照片才会觉得这么好看,虽然在用光和构图上可能没有那么讲究,但恰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后来甚至觉得摄影只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很小一部分,一个艺术家,一个想表达自己情感的人,不一定会局限于摄影这个手段,甚至可以唱一首歌,画一幅画,写一首诗,只要能把我的情感宣泄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我的情感。你的作品也是,由于时间跨度比较远,同时是一个从未知到相对成熟的摄影师,这样的过程可能让小朋友都特别喜欢你的作品。接下来讲一下你的作品。
黄京:我把这张放在最前面,当时觉得挺好玩的,在鼓浪屿,这块石头后面有字,大家都爬到那上面去拍纪念照,拍照的人站在下面,所有的人都会低头看。跑到后面看,感觉像在悼念什么人似的(图1)。
主持人: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树的形态也非常好,从构成上来说也是点线面的结合,有大的色块、树枝的分杈。
黄京:开篇先预热一下。
这张是2006年拍的,刚拿到这台相机。我出生在广州,单一制没有广州生活过,之后就来去了深圳,到上大学的时候又回到广州,回来之后广州给我的感觉是特别亲切的(图2)。
主持人:有一种回归的感觉,因为你知道你是在那生的,到了这个城市你会觉得呼吸的空气感觉都不一样,脚踩在土地上的感觉也会不一样,还有你走在老巷子里时的感觉也会非常不同。广州和深圳最大的不同是它有很长的历史,有很深的文化积淀,而深圳全是新的。
黄京:在广州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提着笼子在遛鸟,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个被罩着的鸟笼,由于当时天气已经比较凉了,有一个老伯怕鸟冻到,就给鸟笼罩上了一个袋子。
主持人:你刚刚要上大学,到了一个你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带着浓浓的乡情去拍摄。
黄京:在大学的时候中间的空闲比较多,我经常到周边转转,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小渡船,结果一到对岸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船也停开了,我不知道怎么办,但一抬头看到了云和树林觉得角色非常漂亮,随便的一按就拍摄了下来(图3)。
这张是老家门前的小猪(图4),在2010年拍的,我在2007年时也拍过同样的一张,我每年的时候都会回去看看那只小猪还在不在,它可能已经认识我了。
这张是放暑假的时候,我找了一个小角落,这是一个被遗弃的凉亭,没有人去,我爬上去后感觉云像飞机一样非常漂亮(图5)。
主持人:并且在画面中心的位置,柱子上还有一个角,也是中国元素。
黄京:这张是老家的小猫,我跟它在小院子里玩,顺着墙边的木柴往上爬,我拍摄的时候也是随便拍的(图6)。
主持人:后来觉得这张放在组图里比较恰当。
黄京:对,这张是在2010年和女朋友去闲逛的时候拍的,看到了这个人工湖,突然就有一个非常干净的饭盒漂过来卡在石头上,刚开始我初选的时候还把它刷掉了,后来我女朋友说觉得挺好的,后来我看看觉得是挺有感觉的(图7)。
主持人:最重要的是符合你的系列组图里的调子,调子要对,味道对了才适合放在里面。
黄京:这张也是老家(图8),有人说看到这张照片觉得孤独,有人觉得看到这张照片挺好玩的。
主持人:不一样生活感受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这是特别生活化的场景,就是喂小鸡的盆,光线和影调都还可以,结构也非常好。
黄京:这张有点故事,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当时头脑一热就跟着朋友去了成都周边的地方,结果到了之后发现根本过不去,就停在了一个,发现旁边有一个凉亭,一个瓦片突然掉下来把荷叶打破了,形成了一条裂痕,然后就拍摄了下来(图9)。
主持人:一个完整的荷叶里有很大的裂缝,我觉得这个也可以隐喻一下地震的感觉。
黄京:这张是跟朋友在厦门的海边,由于是冬天下不了水,海边有特别多的垃圾,我们拿着小棍子在海边捡垃圾,看见有一个瓶子就拍了一张,当时也是随便按了两张,现在感觉挺好的(图10)。
这张当时的雾特别大,渔船都出不了海在休息,浪打过来感觉特别好,也是随便一拍(图11)。
这张是女朋友在学校的楼顶,我帮她去晒辈子(图12)。
主持人:白衣飘飘,一个穿着花衬衫的女孩。
黄京:这张我放在了系列的最后一张,表示到了一个高点就停止了。
主持人:你照片的排序,哪张放在第一,哪张放在最后,就象一个交响乐一样,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高潮、什么时候结束都排列好了。
黄京:接下来的是我同学的画册(图13),我毕业的时候出了两本画册,一个就是同学,这个也是因为硬盘烧了重新整理之后发现拍了这么多。
主持人:我觉得你的照片,全部都围绕着你的生活,我觉得一个有心人是有机会成为艺术家的人必备条件,有大把的时间,我觉得学生时代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候,可以无所顾忌的花大把的时间在创意上,我很多时候都愿意看美院或设计学院学生的毕业摄影展,工作了很多年的人需要有灵感的触发,恰恰这些学生有像放风筝一样哪怕很飘的想法,他们不会顾忌我这个东西到时候怎么做成真的,做成大批量生产,他们只会想把这个创意做成一个,就是他们的东西完全以创意为出发点,不会像成熟的设计师会想材料、工艺、成本多少,是否能卖出来,这些学生的想法非常的单纯。
艺术家就是在有非常好的想法时候有大把的时间,用一切去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你也是一个不停的在拍照片的人,你可以说是一个快枪手,很快的拍,花大量的时间拍、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并选择,当你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历练之后再选择片子和你在大一的时候还列提纲拍照片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像你这种方法有机会能挑出来这样一幅好的作品。
黄京:这张是在低年级的时候,当时还得上课,我天天跟朋友们一起混,也没什么可拍的就拍他们(图14)。
这张是上课或出去玩的场景,上体育课、游泳课、上游泳课的时候我偷偷把相机藏在泳裤里带到游泳池,偷偷的拍的(图15)。
主持人:这正是学生时代最自我的,表现自己生活的一些片子,非常平常。
黄京:四年大学生涯结束的时候。
主持人:同学看到你有这样的作品出来一定会热泪盈眶。
黄京:大家看了之后都哭了。
这张是获奖以外的一些作品,也是什么时候的都有,当时我拍照的时候没有想这张照片出来会有什么意义,就觉得好看(图16)。
主持人:这就是你自己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没有去想到底有多少人会响应你的东西,有多少人认可你,你做的只是你自己,在挑片子的时候有没有问过别人。
黄京:也有问过,前后的顺序什么也会问别人。
主持人:这张是我看了之后印象满深的一张(图17)。
黄京:这张是去吃饭的时候,突然跑进来两只一模一样的猫想要吃东西,我说先拍一张再给你吃吧(图18)。
这张是在老家拍的,是2011年也就是今年拍的(图19)。
主持人:其实你还是在延续,延续你之前拍摄的过程,只不过你看到了之后会提炼,知道哪些是你所想要的,比以前更加的有目的性了。
黄京:其实这样不太好,我还是想纯粹一些,只要我的脑子里带有目的性的照片,一般回来看后都会删掉因为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只有那些无意识,不自觉的状态,可能是顺手一按的我会觉得很真实,更加贴近内心。
主持人:能够更加抓住别人的心。
这张是你去阿尔勒展的展区里(图20),在一个小角落里,你去阿尔勒有什么感受?
黄京:还是挺担心的,第一次出国就要去法国。
主持人:阿尔勒摄影节应该说是艺术摄影界的奥斯卡,算是一个非常高级别的盛会,他们更愿意把这个节日叫做一个聚会,我知道你在出国办签证的时候遇到一些麻烦,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最后终于成型了,当时差点去不了。这就是你的小展区,除了你还有一些别人的片子(图21)。
黄京:感觉挺好的。
主持人:你去那看了一些别人的照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黄京:我觉得摄影节包容各种各样的类型,有新闻摄影、观念摄影、纪实等等各种类型,我隔壁的展厅有一个我就觉得非常棒,但是我没看懂,没记住名字,语言是一个问题。
这张是去领奖的晚上,特别激动,看见他们拿着两个袋子,相机就在里头(图22)。
主持人:阿尔勒摄影节的剧院,是2000多年罗马人修的,在一个剧场里那么多的幻灯屏幕,现场还有拉大提琴的人在那,有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那样的场景,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在露天的剧院里能够看到那么大的照片,还有一些现场音乐,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家去看你的东西,感觉非常不一样。
黄京:感觉非常紧张,紧张得头都抬不起来了。
主持人:你一直背着你的摄影机。
黄京:对,上台时还按了两张。
这张是当时颁奖的时候,没想到还让我说话(图23)。
主持人:你当时说了什么?
黄京:第一感谢徕卡,因为照片都是用徕卡拍的,第二感谢国家,我突然间去到法国之后,感觉没东西拍,觉得还是得回国来拍。
主持人:你觉得得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才能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特别自如的表达。
黄京:对,很舒服自在的感觉。第三就是感谢父母,感谢爸妈给我买胶卷。
这个段子是之前朋友问我上台之后讲什么,我就开玩笑说讲这三个,上台之后觉得没什么可讲的,就把在台下讲的讲了出来,台下我的朋友笑得都不行了。
这张在阿尔勒摄影学院的采访,紧张我脸红得像柿子一样,因为也没有演讲稿,一个是法语口音的英语,一个是德国口音的英语,再加上中国口音的英语搞得我特别紧张(图24)。
主持人:选种这些东西也是因为是他们看不到的中国的东西,一直以来欧洲艺术圈对中国影像的认知非常少,参赛的中国摄影师也非常少,中国很多摄影家都说英语不好,不知道有什么渠道可以参加这样的比赛,而且参赛之后表达的方式或某些观点不是他们所认同的,而你是一个新人,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人,你在用最真实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我想也恰恰是这样去打动了评委。你有没有问过评委为什么会选种你的照片?
黄京:有,当时和评委一起吃饭,这个评委是一个专题摄影师,负过伤,特别勇猛,当时我问他这个奖传统都是战争的东西,为什么会一改风格把这个奖给我,他说他拍了一辈子的战争,见过任何的大场面,什么大场面都见过,但看到你的照片的时候,被你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感动。
主持人:你的照片是一些很安静的照片,我第一眼的感受是非常安静的照片,你可以在那凝视着这些照片看一看,想一想,就象刚才所说的,每个人看到你的照片感触不一样,他是一个经历过大场面的人,经历了那些战争的事情后,看到比较平静的照片会比较感动。
黄京:而且他说看了我的照片让他回忆到了一些东西,大家也有这样的感觉,可能看到什么场景就好象曾经在身边发生过一样,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去拍。
主持人:这就是表现生活,首先我觉得人应该是有爱的人,有亲情和爱情。
这张照片里的老先生和他也聊过,他性格非常强烈,爱憎分明,年轻的时候拍过摇滚乐的照片,我说到这个的时候,他从他的包里拿出报纸,都是他年轻时拍摄的乐队成员的照片,我看过他的片子,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所以他能评选出你的照片(图25)。
黄京:照片获奖我感到很吃惊,因为跟他的一贯风格完全不一样。
这张是杂志在那边卖,印得非常好,我感觉这本照片放在杂志上,是我见过自己照片最漂亮的瞬间,印刷非常精美(图26)。
主持人:听说你近期会跟画廊签约。
黄京:当时那天颁奖仪式之后,已经有三个画廊直接递名片过来,最后我选择了一下,选择了一家巴黎的画廊。
主持人:你也是问过圈子的朋友,了解了画廊的实力,是主要经营哪方面的画廊?
黄京:主要是年轻人,和拍摄比较特别的摄影师,照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
主持人:你的照片和欧洲年轻摄影师的照片大的方向比较一致,在国外现在纪实摄影几乎无路可走了,那些在芬兰这些安静的国家,年轻人看不到我们中国摄影师选择的纪实题材,只能去玩一些观念和创意的东西。
黄京:我感觉他们年轻人的那些照片普遍偏向于想法,想了之后实现的。
主持人:希望你的摄影艺术的历程越走越远,希望更多的像你这样的摄影师出现在国际的舞台上。谢谢大家,这次搜狐摄影频道大师访谈节目到此结束,谢谢黄京。
黄京:谢谢搜狐摄影频道的朋友们。
以上来源:http://photo.sohu.com/20111108/n324899015_3.shtml
黄京
1987年生于广州,现居深圳。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艺术专业。
2007年于FOTOYARD杭州展厅举办首个个人摄影展
2009年于广州木马艺术平台举办个人摄影展
2010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忆》
2011年获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新人奖参加法国阿尔勒摄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