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疼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患者以双下肢或单下肢疼痛为主,疼痛下至脚尖、上至腰椎处,有剧痛、隐痛、持续性疼痛,部分患者有麻木重感。食欲稍减,大小便无改变。笔者多年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效果满意。
基本方:当归15克,细辛2克,木通5克,桂枝20克,白芍15克,大枣12克,甘草6克,川乌30克,草乌30克。腰部疼痛加威灵仙30克,补骨脂15克;痛有灼热感,川乌、草乌减半,加金银花藤60克;游走性疼痛加秦艽20克,防风20克。治疗期间,不服其他任何药物。
病案举例:王某,男,61岁,双下肢剧痛,走路困难,以拐杖支撑,痛以夜间为甚,拄着拐杖在屋内转圈,不能入睡。已在医院住院3天,疼痛如初。来到我处就诊,症见双下肢从膝关节至脚尖剧痛,深至骨内,外达皮肤,食欲稍减,面色暗滞,舌苔白薄而腻,脉沉细。证属寒湿下注,阳气温煦失职,有形之寒湿阻滞经脉。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克,桂枝20克,白芍18克,细辛2克,通草15克,甘草6克,大枣15克,川乌30克,草乌30克。水煎服,当晚痛止,亦能入睡。后以本方连服一周,疼痛得止,痊愈离院。
体会:下肢为阳气到达的远端,因受寒湿、风湿等致阳气温煦失职,不能温化有形之邪,留滞经脉,不通则痛。本方当归补血、活血,与芍药合用而补血虚、散血滞,补充阳气之不足;桂枝温经散寒,与细辛合用以散内外之寒邪,加川乌、草乌祛风胜湿,散沉寒痼疾,通经络,疗痹塞,增强止痛效果;通草换木通,意在利湿兼能化热,以防寒湿化热;甘草、大枣益气补脾,脾主四肢,脾健则四肢健。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通脉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脚冰凉心得
入冬或遇冷后因手足冰凉求诊者不乏其人,西医认为肢端血液循环不好所致,天气转暖即好无需治疗.但患者痛苦万分。(不客气说西医也真没有什么好治疗方法)。而学生通过学习《伤寒论》悟出一方,临床实践甚效。现总结下来与同道分享。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方》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其功效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金镜内台方议》卷7:“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学生认为本病以女性患者为多,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恶抑郁,主藏血、主疏泄,“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刘河间云:“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由于社会的压力增大,女性肝失条达,抑郁日久,藏血不足,则血虚,又感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这与本方擅治血虚寒厥证颇符。
初用时当归四逆汤治之多效,但日久也有无效者,或初愈又犯病的患者。后来又来了些男性患者。我三思后,自认用初始之思路,可能有不妥之处。是否忽略了阳气不充,不能温煦四肢之因,再翻经典有些感悟,想起了“少阴病,手足厥逆”自觉应该在当归四逆汤基础上合用温阳之方,三思良久未定。一日网上瞎点,翻到了“陈湘君运用通脉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的经验”的文章,观后心得颇多。陈湘君老师认为人体四肢末节为少气少血、肌肉浅薄之部位,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若脉道阻滞不通,则手足厥逆。其成因在于人体正气先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外邪所袭,风寒毒邪壅塞脉道,留恋阻滞,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陈湘君老师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凡温阳通脉之剂,均为正治,而通脉四逆汤在温阳通脉方面效大力宏,应首选之。药理实际证明本方具有扩张周围血管、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抵御寒冷的作用。
据此,我将当归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合用之,其功效为温阳散寒,养血通脉,治疗阳气不足,外受风寒毒邪,壅塞脉道,气血失运之入冬遇冷手足冰凉者,临床实践疗效甚佳。赵某某,女,25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14日。主诉:手脚冰凉3年,平素二便、纳食正常,月经后错,经期大便溏泻,舌质淡红苔薄,脉弦。辩证:阳气不足,血虚寒厥证。方药:当归20g、桂枝15g、赤芍15g、细辛5g、通草10g、大枣10枚,炙甘草10g、附子20g、干姜15g、丝瓜络20g,每剂服3次。药渣泡手脚,服药3付后,手脚温度正常,原方再服3付而愈。
日期:2011年4月17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刍议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冻疮
古语云“夫禀天应地而生,得阴阳五行之全,历风火寒暑燥湿,莫贵乎人。”2008年春节前后,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20年一遇的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因时令太过,往年冻疮鲜有发生的东南之地,去年冻疮患者亦显著增加。笔者寒假随祖父诊治期间,随其诊治,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和简便民间验法治疗冻疮多有验效,兹不揣浅陋,勉文侯酌。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冻疮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风寒湿从“玄府”而入,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冻疮好发生于手足和耳部,初起表现皮肤苍白无感觉,缓解后呈紫红色,微肿微痒,逐渐结成硬块,肌肤坼裂,痒痛难忍,有时亦麻木,也叫“冻瘃”。气血怫郁久者,瘀久化热,热盛肉腐,表现为创面周围现青紫,高肿刺痛,或流血脓,形成溃疡,也有肌肉色黑,造成肉死形损,骨脱筋连,转化为“坏疽”。
祖父认为去年冻疮患者显著增多原因有二,首先外因,“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之六气”——“风”“寒”是冻疮形成的主要原因;东南之域湿邪较重,“地之六气”——“湿”则对冻疮的形成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生活中的例子如在同样的低温条件下,潮湿的地方要比干燥的地方冷,也就是说湿冷比干冷更冷。其二,内因,东南之人腠理多疏松。“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腠理本疏,卫表不耐,冬季西北刚劲之风尤易侵袭,使气血怫郁不通而患冻疮。
2 治法方药
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祖父常以当归四逆汤加麻黄、大黄二味,内服、外洗相配合,取得满意的效果。用法如下:当归15g、桂枝12g、白芍9g、细辛6g、大枣4枚、炙甘草5g为基本方。当然,药的分量的多寡,因病的轻重而定,并非一致。而麻黄、大黄二味的量则根据用法而变之。内服者麻黄用9g、大黄9g(同煎)。首煎服后,药渣夜复煎温服,日1剂。小孩等不愿服药者可外用,当归四逆汤原方用量加倍,麻黄用15g、大黄20g(同煎)。药煎好后,将药物倒进盆中以热气熏蒸患处,待热度能耐受时将手足放入盆中浸泡并用药渣热敷患处(溃疡部位只用热气熏,不浸泡、热敷),待药凉后重新加热,重复2~3次。
初病未溃者,内服、外用同时用药。久病已溃者,内服方大黄可增至15g(同煎),外用仅用熏蒸。配合民间验法萝卜叶加食盐熏洗患处(亦可入白酒少许以助药力),或以山药捣泥敷患处,隔夜见效,亦为祖父常用的方法。
3 典型病例
胡某,女,68岁,面色较黯,神疲怯寒。诉每逢入冬后,两小腿以下逆冷,夜间需得热水泡脚方可入眠,往年有冻伤史,经日会自愈。刻下症,双手背肿胀,色红紫,右手中指、无名指中节增粗,瘙痒疼痛,以中午气温回升为剧,夜间亦然,苦不堪言。触之患处肿硬欠温,有压痛,但尚无溃疡,舌淡红,苔薄润,脉沉弦细。祖父分析为证属年老营亏,寒凝经脉。治以温经散寒,和营通脉。投当归四逆加麻黄9g、大黄9g(同煎),日1剂,日1服,夜复煎,两剂后复诊。并嘱其待药煮沸时,先以热气熏蒸患手十五分钟,再倒出温服。外用萝卜叶加适量食盐同煮连渣熏洗患处。第三日复诊,患者神清志爽,雀然诉述,病已愈七八。药已见效,祖父再随原方减麻黄5g、大黄5g,一剂而愈。
按:冻疮的发生多是平素气血不足者,冬季防护不当,感受风寒湿邪以致犯病。久者瘀久化热,热胜肉腐则死形损。所谓“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而为热也”。但根本是人体阳气虚弱,腠理疏松,亦即《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归四逆汤载于《伤寒论》,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阳虚血弱证。其中当归、芍药养血和营,甘草、大枣益气养血,补之义;桂枝、细辛温经散寒,通草通行血脉,通之意。祖父加入麻黄、大黄者,一走气分而散寒,一入血分而行瘀。李杲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之述;而大黄苦寒,气味俱厚,阴中之阴,寒可去热,苦能泻火燥湿。《本草纲目》阐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本经》称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祖父加减之方,通补合用,寒温并行;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悉以运枢机、通经络为妙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故治冻疮效如桴鼓。以上为笔者随诊期间所得肤见,未知然否,请酌明贤。
值得强调是祖父常教诲:正气有虚实,时令有太过不及之异,其病情也有差异,不可一见冻疮就下此方,应遵辨证而论治之,此即喻昌所谓“临证之际,要在结合年龄、形气色脉的差别、四时及五方异宜情况、病在气分或血分、标本先后等,判断其病名、治法、方剂、主方加减及配方、预期效果等,一一详明,纤毫不爽”。
日期:2010年12月23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当归四逆汤治肩周炎
朱某,女,52岁,退休工人。因“右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月余”于2009年4月11日来诊。患者素体弱,形寒怕热,1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右肩部疼痛,疼痛以夜间为甚,不能入眠,右上肢活动受限,右肩冷痛如寒风刺骨感,痛甚时前臂及手指麻木沉重,需家人协助穿衣梳头。查体:右肩部未见明显肿胀,右肩关节压痛点广泛,右肩活动度:上举110度,外展80度,后伸15度,内收20度,右手后背触及骶尾椎。脉细涩,舌质淡,苔薄白微腻。CR片:右肩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肩痹(气血不足,寒客经脉,筋脉痹阻);西医诊断:右肩关节周围炎。郭剑华予当归四逆汤加减,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处方:当归20克,白芍20克,桂枝15克,细辛5,甘草6克,大枣10克,通草6克,桑枝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10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剂。嘱患者早晚坚持做肩关节功能锻炼操10~15分钟。
患者药后右肩关节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守上方加川芎10克,服用12剂,临床诸症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肩关节周围炎,是由于肩周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阻碍肩关节活动所致,又称为粘连性肩关节炎。中医认为人到中老年,经络阳气逐渐不足,气血日趋衰少又复感风寒湿邪,致肩部经脉不通,气血凝滞,筋肉挛缩而为“肩痹症”。《黄帝内经》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卷,缩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治当“寒则温之”。郭剑华根据此患者的病因、病机,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意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症状减轻后守前方加川芎以增强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力。
当归四逆汤是仲景为伤寒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所设之方。病机为血虚寒甚,气血运行不畅。郭剑华认为凡属气血亏虚、寒客经脉为患的疾病,只要把握病机,用本方随症加减,异病同治,均可收到较佳疗效。他还强调,在内服中药煎剂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患肩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可促使肩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日期:2010年7月15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当归四逆汤应用心得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洽》,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是治疗血虚寒凝证的经典方。一般认为本方是治疗冻疮的专方,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冻疮、下肢关节疼痛多例,效果满意,经得起临床验证。经典相关原文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其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是本方证关键。从构成本方的药证分析来看,不难发现本方也是桂枝汤类方,即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方中当归可以养血补血,如《本草正》所言,“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材并未言其主治痛证功效,《本草正》言其主治筋骨疼痛,即“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本草汇编》载其主治头痛、胸痛,确实是临证有见地之言。细辛可以解表散寒,大凡经络脏腑沉寒痼疾用之可驱,正如《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方中配伍通草似乎不太好理解,教材谓其通经脉以畅血行,这样解释似乎有简单堆砌以随文敷衍之嫌。笔者认为可能和四肢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局部水肿有关,如冻疮常常见有手背肿胀。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外散厥寒,温通四末。方中芍药甘草还可以缓急止痛,主治平滑肌和骨骼肌的痉挛疼痛。综上所述,全身疼痛(头、胸、少腹、四肢),尤其以四肢关节的沉寒痼疾疼痛(如多年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等)或肿胀,脉沉细是本方证特征。此外,日本汉医从腹诊角度对本方证特征进行探索,认为“腹皮掏挛者似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之腹证,且有左侧脐旁天枢(脐左右各一寸)之上下挛痛者,又似当归芍药汤、当归建中汤证。在右少腹腰间有结聚者,而手足冷,脉细无力者,属当归四逆汤证。”
值得注意的是,四逆散、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均主治“四逆”,但三方证主治迥异。四逆散以柴胡证为主,侧重于气郁不舒,见有全身不凉,唯独感觉手冷特别明显,不容易出汗,经前反应明显,容易乳房胀、腹胀、胃胀等,在年轻人中极为常见;四逆汤以附子证和干姜证为主,侧重于脾肾阳气大虚重症,见有全身畏寒汗出,精神极度疲乏,衰微欲寐,容易腹泻清稀,脉微欲绝等,在久病大病重症中较为常见;当归四逆汤证则以当归证和桂枝证为主,侧重于正虚寒凝经’络,以肢体关节沉寒痼疾为主。
兹举该方治验案例及误治案例各一以供参考指正。
案一膝关节疼痛医案
仇某,男,40岁。2009年12月18日初诊。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3天。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外观不红肿,局部皮温正常;胃纳好,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脉未见异常,余无特殊不适。既往无关节炎病史。中医诊断:痹证,考虑寒湿凝滞经络。拟当归四逆汤原方, 处方:当归6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
细辛10克,通草10克,生甘草10克,大枣5枚。5剂,水煎服,日一剂。3剂药后膝关节疼痛减轻,5剂服完疼痛消失。
按:病愈后患者告知夏天贪凉,可能与此有关,且素有慢性胃肠炎病史,受凉感冒后必定肠鸣腹泻,提示患者属于中阳不足证,正是使用桂枝汤的指征,并可作为《伤寒论·不可下篇》中“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条文的参考备注。
案二误治“冻疮”医案
王某,男,43岁。2.O08年2月17日来诊。
主诉:双手冻疮4年。患者4年前双手即开始生冻疮,手背胀痛,纳眠俱佳,余无不适,察见息者双手肿胀,按之凹陷不起,颜色苍白微青紫。手背冻疮较多,手凉,耳边有冻疮,舌淡红,脉沉细。正处方之际,患者诉说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无力症状,不能长时间举重物,无肩颈酸楚疼痛不适,曾于当地医院检查颈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期间未做任何治疗,后自行缓解。目前上肢无力症状基本消失,再查:颈椎活动度基本正常,双侧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挠压试验、旋颈试验均为(一),双上肢肌张力无明显异常,肌力无明显减退,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对。称引出,霍夫曼征左(±),右(一)。笔者未加考虑,认为是冻疮末梢循环差导致双手无力,继续处以当归四逆汤原方,处方:当归30克,桂枝l5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10克,炙甘草6克,小红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5剂。后再未随访药后情况。
2008年5月家人电话告知患者断断续续服药,改善不明显,亦未重视,4月份出现左半身麻木而前往医院就诊,查头颅CT和颈椎CT,但均未发现异常,5月份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查颈椎MKl诊断为“颈椎脊髓内肿瘤”,并行手术治疗。
按:接诊时笔者未能详查,按照既往治疗冻疮经验粗疏断定为当归四逆汤证,且手背肿胀是通草证,沉寒内伏、病程久、疼痛是细辛证,本以为药无虚发,丝丝人扣,切合病情,不料药后改善并不明显,说明方证不对应。与其说本案是经方误治,还不如说是误诊更合适。
颈椎脊髓内肿瘤是发生在颈椎的髓内肿瘤,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很有可能与其他能引起脊髓和神经根功能损害的疾病相混淆。另外,因肿瘤生长缓慢,加上脊髓具有极大的耐受力,且病情时有缓解,致使难以在早期做出诊断,临床误诊率极高。“运动障碍通常是髓内肿瘤第二常见症状。颈椎肿瘤常在下肢出现症状之前,已有上肢乏力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与位于脊髓中央的肿瘤导致的前角神经元细胞的损害和压迫出现的症状相符。一大多数病人主诉有活动不灵、疲劳和活动能力降低”。在辅助诊断上,“髓内肿瘤在平片所见多为阴性,平扫CT又多不能显示,MRI能清晰显示脊髓的大小及有无形态异常,可确定肿瘤为囊性还是实性,多数肿瘤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颈椎脊髓内肿瘤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是诊断本病的关键之所在。笔者虽然当时考虑到做神经系统相关检查,但还是因为对该病的诊断治疗陌生,所以未能提高警惕,误以为是冻疮所致。从本案中笔者吸取了教训,在明确西医病名诊断的前提下再进行纯中医的诊断治疗是很有必要的,病证结合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期:2010年5月20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当归四逆汤医案两则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是治疗血虚寒凝证的经典方。一般认为本方是治疗冻疮的专方,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冻疮、下肢关节疼痛多例,效果满意,经得起重复验证。
案一:膝关节疼痛验案
患者仇某,男,40岁。2009年12月18日初诊。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3天。患者电话中告知,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外观不红肿,触摸局部皮温不升高;胃纳好,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脉未见,余无特殊不适。既往无关节炎病史。
中医诊断:痹证,寒湿凝滞经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原方。处方:当归60g,桂枝15g,白芍15g,细辛10g,通草10g,生甘草10g,大枣5枚。5服,水煎服,日一服。服3服药后膝关节疼痛减轻,5服药后疼痛消失。
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其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是本方证关键。从构成本方的药证分析,不难发现本方即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方中当归可以养血止痛,“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细辛主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可以解表散寒,大凡经络脏腑沉寒痼疾用之可驱;通草用意不太好解,教材谓其通经脉以畅血行,这样解释似乎有假药物功效主治简单堆砌以随文敷衍之嫌,笔者认为可能和四肢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局部水肿有关,如冻疮常常见有手背肿胀。综上所述,全身疼痛(头、胸、少腹、四肢),尤其以四肢关节的沉寒痼疾疼痛(如多年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等),或肿胀,脉沉细是本方证特征。此外,日本汉医从腹诊角度对本方证特征进行探索,认为“腹皮拘挛者似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之腹证,且有左侧脐旁天枢(脐左右各一寸)之上下挛痛者,又似当归芍药汤、当归建中汤证。在右少腹腰间有结聚者,而手足冷,脉细无力者,属当归四逆汤证。”
案二:误治“冻疮”医案
患者王某,男,43岁。2008年2月17日来诊。
主诉:双手冻疮4年。患者4年前双手即开始生冻疮,手背胀痛,纳眠俱佳,余无不适,察见患者双手肿胀,按之凹陷不起,颜色苍白微青紫,手背冻疮较多,手凉,耳边有冻疮,舌淡红,脉沉细。正处方之际,患者诉说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无力症状,不能长时间举重物,无肩颈酸楚疼痛不适,曾于当地医院检查颈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期间未做任何治疗,后自行缓解。目前上肢无力症状基本消失,再查:颈椎活动度基本正常,双侧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旋颈试验均为(-),双上肢肌张力无明显异常,肌力无明显减退,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对称引出,霍夫曼征:左(+-),右(-)。笔者未加考虑,认为是冻疮末梢循环差导致双手无力,
方药:当归四逆汤原方,当归30g,桂枝15g,白芍10g,细辛6g,通草10g,炙甘草6g,小红枣5枚。五服,水煎服,日一服。
2008年5月家人电话告知患者断断续续服药,改善不明显,亦未重视,4月份出现左半身麻木而前往医院就诊,查头颅CT、颈椎CT均未发现异常,5月份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查颈椎MRI诊断为“颈椎脊髓内肿瘤”,并行手术治疗。
按:接诊时笔者未能详查,按照既往治疗冻疮经验断定为当归四逆汤证,且手背肿胀是通草证,沉寒内伏、病程久、疼痛是细辛证,本以为药无虚发,丝丝入扣,切合病情,不料药后改善并不明显,说明方证不对应。与其说本案是经方误治,还不如说是误诊更合适。
颈椎脊髓内肿瘤是发生在颈椎的髓内肿瘤,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很有可能与其它能引起脊髓和神经根功能损害的疾病相混淆。另外,因肿瘤生长缓慢,加上脊髓具有极大的耐受力,且病情时有缓解,致使难以在早期做出诊断,临床误诊率极高。“运动障碍通常是髓内肿瘤第二常见症状。颈椎肿瘤常在下肢出现症状之前,已有上肢乏力的上运动神经元的病变,与位于脊髓中央的肿瘤导致的前角神经元细胞的损害和压迫出现的症状相符……大多数的病人主诉有活动不灵,疲劳和活动能力降低。”在辅助诊断上,“髓内肿瘤在平片所见多为阴性,平扫CT又多不能显示,MRI能清晰显示脊髓的大小及有无形态异常,可确定肿瘤为囊性的还是实性的,多数肿瘤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颈椎脊髓内肿瘤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是诊断本病的关键之所在。
笔者虽然当时考虑到做神经系统相关检查,但还是因为对该病的诊断治疗陌生,所以未能提高警惕,误以为是冻疮所致。从本案中笔者吸取了教训,在明确西医病名诊断的前提下再进行纯中医的诊断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日期:2010年3月13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当归四逆汤临床治验三则
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该方具有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之功,主治厥阴伤寒,症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笔者将此方用于临床治疗冻疮、痛经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疗效颇佳,举例如下。
冻疮
患者,女,25岁,2002年12月1日初诊。自诉近5年来每逢寒冷季节双手必发冻疮,不能从事清洗等劳动,就诊时可见双手泛发铜钱大小红肿痒痛,少数红肿处破溃流水。患者形瘦,面色苍黄,常常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辨证为阳气不足,气血亏虚,寒邪乘虚入侵,致气血运行阻滞,肢端经络不通发为冻疮。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酌加温阳益气品。处方:桂枝9g,当归15g,白芍12g,熟地黄10g,黄芪15g,苏木10g,三七10g,细辛3g,鹿角片10g,木通6g,甘草3g,地龙12g。5剂而愈。
痛经
患者,女,17岁,2003年10月12日初诊。自诉2年来每逢月经来潮前2~3天即开始小腹疼痛,有时疼痛难忍,经服止痛药才得以缓解,直至经净后疼痛才得以消失。诊时面色萎黄,形体较瘦,食欲不振,小腹冷感,喜温喜按,平素有贪凉饮冷的习惯,舌淡,苔A,脉细涩。证属血虚寒凝胞宫,胞脉阻滞不通。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化裁:当归15g,A芍12g,川芎9g,川牛膝12g,香附10g,桂枝9g,川楝子9g,延胡索10g,细辛3g,甘草3g,高良姜9g,大枣5枚。服药3剂后疼痛消失,又嘱每次经前服3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告愈。
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男,40岁,2003年3月15E1初诊。自述早晨不慎闪腰,突发腰痛且伴左侧下肢冷麻胀痛,步履困难,就诊时患者左侧腰部疼痛难忍,休息平卧时减轻,活动或站立时症状明显加重。腰部板硬,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腰5~骶1椎旁压痛明显,且放射到左下肢大腿后侧、小腿后部及足小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者颜面虚浮,形体肥胖,素体形寒喜暖,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弱。证属阳虚寒凝,经脉阻滞。治当温阳散寒,通脉止痛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2g,细辛6g,川芎9g,葛根20g,地龙15g,三七10g,吴茱萸9g,砂仁9g,木通6g,延胡索10g,桃仁9g,红花6g。连服5剂,患者疼痛大减。再服5剂,疼痛完全消失。
按语
当归四逆汤本为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其证手足厥寒者乃阳气不足,寒邪内中,经络阻塞,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乃阴血内虚,经行不利所致。本方即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现通认为是木通)而成。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甘草、大枣补益中气,通草(或木通)通行血脉。全方具有和厥阴以散寒之功,调营卫以通阳气之效。笔者师其意运用于临床,所治三案其一为寒客上肢末端;其二为寒客胞宫;其三为寒客腰腿。皆用当归四逆汤化裁治疗,取其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凡属气血亏虚、寒客经脉为患的疾病,只要把握病机,随症加减,均可收到异病同治、药到病除之功。
日期:2010年1月29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当归四逆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1例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称为“漏肩风”、“肩凝症”。笔者用当归四逆汤化裁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5~73岁,平均52岁;病程3个月~6年;左肩发病3例,右肩发病7例,双肩发病1例。
治疗方法
以当归四逆汤为主方: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木通10g,羌活10g,炙甘草10g,细辛3g,蜈蚣粉3g(冲服),大枣15g。加减:气滞者,加陈皮10g,木香10g,香附10g;气虚者,加党参l0g,白术10g;血瘀者,加五灵脂10g,红花l0g,桃仁l0g;寒凝者加熟附子10g;游走疼痛者,加威灵仙10g,乌梢蛇15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通过上方治疗,11例患者经1~3个疗程后均获痊愈。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上肢外展60~l20。时做外旋、内旋、内收动作无任何不适感觉。天气变化时有酸困不适感觉。
体会
中医学认为肩周炎是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骨失于濡养,加之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使筋脉不通,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迁延日久,致筋肉广泛粘连,造成关节疼痛,自主活动受限。故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原则。以当归四逆汤加味治之,方中以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甘草、大枣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木通之淡,而通行其脉道。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年龄小、病程短、身体强壮者治愈率高,一般服4~6剂即可痊愈;病程长、年老体弱者治疗时间长,服药剂数多。
当归四逆汤治疗硬皮病20例
硬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小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皮肤、内脏纤维化,免疫系统活化和自身免疫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组织广泛的血管病变、胶原组织增生、纤维化为本病的病理特点。属中医“皮脉痹”范畴。笔者对20例硬皮病患者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选自2007年3月至2008~10月本诊所就诊患者,均符合硬皮病诊断标准20例硬皮病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38(27~54)岁;平均病程2.1(14月~3)年。全部患者均出现典型雷诺现象和皮肤病变;其中兼肾性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者10例;兼肺间质纤维化者6例;兼肺动脉高压者2例。全部患者均有四末不温,肌肤甲错,舌质淡红,苔白或腻,脉沉细等症状。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给予当归四逆汤,水煎服,l剂/d,头痛者加葛根、白芷;胃脘灼痛者加瓦楞子;肾性高血压、蛋白尿者,口服氯沙坦25mg,1次,d;肺间质纤维化或肺动脉高压者,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5mg,1次,d。治疗时间为6~15月。1.3疗效标准:显效:受损皮肤弹性恢复,能捏起,有皱纹,有汗出,感觉及皮肤外观正常,关节活动自如,生活、工作、学习正常人;好转:受损皮肤有柔软感,无坚硬感,弹性比治疗前改善,可见捏纹,张口及关节活动较灵活,能胜任生活、工作、学习。无效:症状无改善。
2结果
20例硬皮病患者经治疗后,显效6例(30%)、好转12例(60%)、无效2例(10%)。血沉、C反应蛋白显效率为95%;雷诺现象发生频率减少50%以上;指(趾)发凉疼痛麻木症状改善;皮肤硬度改善。
3典型病例
DOI:10.3760/cma.j.issn.1673-4246.2009.02.052
张某,女性,46岁。患者于2006:年冬天,自觉四肢末端冷痛,认为受冻而未加注意。翌年秋天,肢端疼痛加重,皮肤有肿胀感,按之无凹陷,自觉乏力,关节不适,按“风湿”治疗5个月后未见好转,诊断为“硬皮病”。病史3年余,症见四肢、颈部、额部、颜面、胸背皮肤硬如蜡样,以四肢为重,不能捏起,无皮肤皱纹、肢冷无汗、麻木胀痛、关节屈曲不利、张口不大、口角见明显放射状沟纹,断经多月,舌质胖淡,舌苔白滑、脉沉缓;患者血压正常,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辨证:患者素体阳虚、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于肌肤,络脉痹寒、气滞血瘀而发为皮痹。治以壮阳助肾、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处方: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 g、细辛6g、炙甘草5 g、通草3 g、大枣10枚、仙茅15 g、仙灵脾15 g、丹参30g,水煎服,l~J/d。二诊:服药15 d病情无明显变化,但见肾亏血虚症状,于上方加巴戟12 g、鹿角霜20g、黄芪15g。三诊:服上药15 d,自觉四肢不冷,疼痛消失,麻木感减轻,活动稍便利,上方减白芍,加肉苁蓉15 g、枸杞15g,连续治疗13个月后,皮肤弹性恢复、活动自如,病告痊愈,嘱其注意防冻、加强活动,随访2年未复发。
4讨论
硬皮病临床先以四肢末端疼痛、皮肤肿胀、紧张,继而硬化、蜡样、无皱纹、无汗出,失却皮肤功能而麻木痹痛,至活动障碍,并可波及全身皮肤和内脏。舌质多表现淡白,脉象以沉细缓为主。多为肾阳虚衰,风寒湿邪痹阻于表,凝于肌腠,滞于经络,久则内舍于脏腑。当归四逆汤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味甘,益气健脾,既助当归、白芍补血,又助桂枝、细辛通阳,更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伤寒论》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沈尧封曰︰叔和释脉法,细极谓之微,即此之脉细欲绝,即与脉微相浑。不知微者,薄也,属阳气虚,细者小也,属阴血虚,薄者未必小,小者未必薄也。盖荣行脉中,阴血虚则实其中者少,脉故小;卫行脉外,阳气虚则约乎外者怯,脉故薄。况前人用微字,多取薄字意,试问︰“微云淡河汉”,薄乎?细乎?故少阴论中脉微欲绝,用通脉四逆主治回阳之剂也。此之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主治补血之剂也。两脉阴阳各异,岂堪混释﹗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大枣二十五枚擘,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即前方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切,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温五服。
王和安曰︰厥阴经气来自足少阴经,宣于手太阴经,成循环不息之常度。若以血寒自郁于脏,脉象应有弦凝之征。今脉细欲绝,可知少阴经气来源先虚,及复本经受脏寒之感,则虚寒转甚,细而欲绝也。治以当归四逆汤,意在温肝通郁,而必以桂枝、白芍疏浚经气之源,细辛、通草畅达经气之流,内有凝寒,重加吴萸、生姜,温经通气,仍加入原方以全其用,解此,则治经气之定义可三反矣。
『来源』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薄芝片联合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4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薄芝片、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40例口服薄芝片,当归四逆汤;对照组口服当归四逆汤。结果 两组治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薄芝片、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皮疹消退快,溃疡愈合满意。
【关键词】 薄芝片;当归四逆汤;冻疮
冻疮(perniosis,chilblain)是机体受到寒冷侵袭后发生在末梢部位限局性红斑炎症性疾病。常见损害为局限性瘀血性暗紫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严重者可发生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或溃疡,愈后有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瘢痕,痒且受热后加剧。多以手背、手指、足趾、足背、足跟、面颊、耳廓、鼻尖受损伤[1]。对患者工作、生活、学习有很大影响,心理压力也大。我们2006年11月~2007年4月、2007年11月~2008年4月应用薄芝片、当归四逆汤等口服治疗冻疮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冻疮损害典型好发部位为面颊、耳廓、耳垂、鼻尖、手指、足背、足跟。皮损特点:局限性瘀血性暗紫色或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严重的发生水疱破后形成糜烂或溃疡。每年秋末冬季、春初气温低时发病。排除心肾功能不全、肝功损害较重、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严重低血压、孕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患者[2]。
1.2 一般资料70例冻疮患者随机门诊分组,治疗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8~60岁,平均34岁。病程2~40年,平均21年。对照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8~62岁,平均35岁;两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都用当归四逆汤。当归10 g,桂枝6g,芍药10 g,细辛2 g,甘草10 g,木通10 g,大枣15 g,外寒重者加麻黄4 g,内寒重者加附子6g(中药制成水丸),成人早晚各20g,青少年减半或酌情。同时口服烟酸片、维生素E丸,外涂10%樟脑软膏,溃烂者50%硼酸软膏、冻疮膏外敷,二氧化碳激光局部照,全身防寒、保暖、均衡营养,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薄芝片(浙江瑞新股份有限公司)每片0.16g,青少年每日3次,每次1片,成人每日3次,每次3片口服。
1.3.2 疗效评定项目及标准治疗起效时间(皮疹红肿消退部分、色泽变暗、肿胀痛减轻),皮损消退时间(皮疹红肿完全消退、色沉、溃烂愈合、瘢痕形成、无疼痛)。
2结果
2.1 起效时间两组治疗起效时间,见表1。从表1可见,治疗组3天开始起效72.5%,7天即达100%,明显快于对照组的43.3%,73.3%,皮损消退时间见表2,治疗组15天皮损消退率达95%,高于对照组(83.3%),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表1冻疮治疗起效时间表2 冻疮皮损消退时间
2.2 安全性治疗组患者血尿常规、心功能、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3 讨论
冻疮由外寒引起,肾阳不足,手足厥冷,脾阳虚损,温煦失于寒邪阻于经络,小动脉收缩,久之血学麻痹而扩张,静脉瘀血,以致局部血营循环不良而发病;亦有些相关疾患如循环异常,皮肤潮湿末梢血管畸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障碍运动量少等因素更易发生本病[3]。薄芝片抗炎抗缺氧,减轻炎症反应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少瘢痕形成还有一定扩血管作用,促进药物吸收,当归四逆汤诸药合用,滋补强壮、扶正固本,温经通阳,散寒化瘀,通脉消肿,消炎止痛,内服外治,治疗组皮损消退起效时间快,消退速度均高于对照组[4],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冻疮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白立仁. 薄芝注射液治疗皮肤病301例应用价值分析. 中医药研究,1993,4:15-16.
2 张锦章.薄芝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适应证. 医药科技市场报,1993-04-19.
3 杨海华,李青松. 薄芝制剂加CO2激光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华中医学杂志,1999,23(6):封4.
4 边天羽,愈锡纯.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79-180.
作者单位:湖北仙桃,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日期:2008年12月27日 - 来自[2008年第6卷第6期]栏目当归四逆汤
当归 (三钱)、白芍 (三钱)、桂枝 (二钱)、细辛 (一钱)、生姜 (三钱)、 大枣 (四枚)、木通 (一钱)治手足痹痛寒冷。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卷八]栏目【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加吴茱萸生姜。
【组成】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二两 通草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擘以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组成】于前汤内加吴茱萸半觔,生姜三两。以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温五服。
【注】凡厥阴病,则脉微而厥,以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若受其邪,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而厥也,然厥阴之藏相火,游行其间,经虽受寒,而藏不即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寒虚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汤。若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藏,通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荣,倍加大枣,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减去生姜,恐辛过甚而迅散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并举则志遂而神悦,未有厥阴神志遂悦而脉微不出手足不温者也,不须参苓之补,不用姜附二峻,此厥阴厥逆与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内有久寒,非辛温之品所能兼治,则加吴茱萸生姜之辛热,更用酒煎,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藏,迅散内外之寒,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雷诺病的体会
雷诺病是一种原发于寒冷刺激下的指(趾)动脉痉挛,非继发也不伴其他相关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肢端受到冷刺激后,肤色由苍白变发绀至潮红,然后再恢复到正常颜色,同时伴有局部发凉、麻木、针刺样疼痛等,好发于20~4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1∶10,笔者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20~39岁,平均29.5岁,有指端浅表溃疡5例,皮肤硬化萎缩3例,皮温降低、麻木刺痛25例。
1.2 诊断标准(1)多发于20~40岁女性,多由寒冷刺激诱发,一般双手受累,呈对称性;(2)肢端皮肤在发作时有间歇性颜色变化;(3)少数病例晚期可有指动脉闭塞或手指皮肤硬化,指端浅表溃疡或坏疽;(4)束臂试验阴性,血小板计数正常。
1.3 治疗方法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药用:桂枝9g,当归9g,赤芍6g,北细辛2.4g,木通6g,吴茱萸6g,艾叶4.5g,桃仁9g,红花3g,炙甘草2.4g,红枣5枚,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加清酒同煮,分早中晚3次服药,连服1个月。
1.4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恢复正常无复发;无效:症状无缓解,反复发作。
1.5 结果 25例患者中,23例痊愈,2例无效。
2 讨论
雷诺病病因尚未明确,中医认为本病为血虚寒厥证,素体血虚,复因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故人卧血归于肝……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本证病机关键是阳气外虚,阴血内弱,复加寒邪凝滞,故其治在温经散寒同时,又宜养血通脉[1],当归四逆汤以桂枝汤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服之能使阴血充而客寒除,待阳气振则手足温,经脉通而脉气复,加入吴茱萸、生姜以温中散寒,降逆和胃,加入艾叶、桃仁、红花并加清酒同煎,以助活血散寒之力,故可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明,张印生.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500-501.
(编辑:于 伽)
作者单位: 678000 云南保山,保山市人民医院
日期:2006年8月27日 - 来自[2006年第4卷第3期]栏目自拟黄芪当归四逆汤治疗尿道炎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评价黄芪当归四逆汤治疗尿道炎后综合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开放性对比研究观察,治疗组58例用黄芪当归四逆汤,1剂/d,分2次服用;对照组33例服用洛沃克(盐酸黄酮哌酯片)(海王药业提供)0.2g,3次/d,连用1个月后评价。结果黄芪当归四逆汤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洛沃克组,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治疗组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对照组有轻度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短。结论黄芪当归四逆汤治疗尿道炎后综合征效果好。
【关键词】 尿道炎后综合征;黄芪当归四逆汤;洛沃克(盐酸黄酮哌酯片)
尿道炎后综合征迁延难治,笔者近3年用黄芪当归四逆汤治疗该病5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既往曾患淋菌性尿道炎(GU)或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年龄18~60岁,病程≤36个月,正规治疗后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白色念珠菌培养与毛滴虫涂片镜检连续3次(间隔2周)均为阴性,前列腺液(EPS)中WBC数≤10个/HP。有不同程度的尿道不适感、刺痒、刺痛、排尿灼热感,残尿感,小腹坠胀不适或隐痛,会阴、腹股沟、精索、睾丸不适或疼痛,腰背酸困疼痛,下肢麻木,疲软,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周身乏力,失眠,性欲减退或力不从心,早泄阳痿,外阴皮肤蚁行感等。20种临床症状轻重程度记分,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共入选91例患者,均否认有贫血及严重肝、肾、心血管病史。
1.2 治疗与观察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服用黄芪当归四逆汤(自拟方):黄芪30g,半枝莲、菟丝子、女贞子、川牛膝、川楝子、麦冬、熟地、茯苓、白芍、川芎、当归、远志各15g,人参、肉桂、通草、大枣各6g,木防己、白术、甘草梢、郁金、赤芍、乳香、没药、穿山甲、皂角刺各10g,细辛3g,1剂/d,分2次服用;对照组33例,口服洛沃克(盐酸黄酮哌酯片)0.2g,3次/d。两组均服药1个月,每周复诊,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根据症状积分标准记分,最后作出临床疗效评价。
1.3 疗效判定标准症状缓解率=(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痊愈:症状缓解率≥90%;显效:症状缓解率为60%~89%;进步:症状缓解率为30%~59%;无效:症状缓解率<3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算。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见表1,两组痊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相比,χ2=8.14,P<0.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相比,χ2=10.73,P<0.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除少部分人服用汤剂感觉轻度恶心,无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8例上腹不适,5例恶心,2例呕吐,2例头晕均为轻度,给予对症处理即可,不必停药。
3 讨论
由于部分淋病及非淋患者,治疗不及时或年龄偏大,抵抗力低下,致使尿道黏膜柱状上皮细胞损伤范围大。或由于解脲支原体的特殊结构,变形性、可塑性,游动性进入深层组织间叶中引发盆腔底部肌肉习惯性痉挛。使正规治疗时间延长,而相关的治疗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等药物,都有不同的脾胃损害。《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养五脏气”,胃气衰,与胃相表里的脾亦虚,脾胃虚弱,不胜湿邪,而聚湿(内外之湿)生痰,痰湿过盛而流注下焦,积阴成形,结聚宗筋,督脉不通,气血不畅,肾阴阳俱损。而所有病人诊见面色晦暗,小腹隐痛,舌质暗红,苔微黄,脉弦紧、沉,俱为脉络瘀阻之征,治当以气血双补,阴阳并调,健脾利水,温经散寒,托毒和营,活血化瘀。
自拟黄芪当归四逆汤由《外科发挥》内补黄芪汤,《伤寒论》当归四逆汤,《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外科正宗》透脓散等古老方剂化裁而来。方中芪、参、术、归、甘草补中益气,配茯苓健脾渗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佐以肉桂、菟丝子、女贞子补肾强腰,温阳化气,以收阳生阴长之效。麦冬养心除烦,有护阴以配阳。远志宁心安神“长肌肉治一切痈疽”《本草纲目》。熟地大力滋阴补血,半枝莲抗炎利尿,郁金、川楝子、赤芍、炮山甲、皂角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而乳香、没药宣通十二经络,活血化瘀,推陈出新,去毒、消肿、定痛。木防己既解表又不伤已虚之正气,得芪、术、甘草之助,卫阳复振,驱湿下行。白芍养血柔肝,营养宗筋,合甘草梢缓急止痛,又甘草梢能清热解毒,以除茎痛,还能引诸药入于精室,甘草、大枣之甘,既益气健脾,又助归芍补血,桂、辛通阳,合川芎、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细辛性温,归肺肾二经,具有解表散寒、补风止痛,温化痰饮等功效,既能发散在表之风寒,又能祛除入里之寒邪,辛而不耗气,温而不烁液,辛则升浮,宣开气机通调水道。川牛膝利尿行瘀,引诸药下行直达病所,诸药配合,气血充盛,湿腐祛,邪毒清,通补并用,焉有不效。《医林改错,脾症有瘀血说》:“黄芪甘草汤治老年溺茎如刀割,不论年深日久,立效”,单味黄芪亦补中益气,既能鼓舞真气运行,又能兼顾脾、肺、肾三脏之真气,脾气升而浊阴自降,配甘草梢药力更宏,李时珍说黄芪“补丈夫虚损”另芪、芍、桂、大枣益气温经主治血痹症,而芪、归、山甲、皂刺、川芎为透脓散组方,益气养血,托毒和营消散通透,“通则不痛”。
洛沃克系平滑肌松弛新药,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平滑肌具有选择性解痉作用。使肌肉松弛,消除尿道不适、刺痒、刺痛、灼热感及尿道膀胱平滑肌痉挛引起的下腹部疼痛、睾丸、会阴疼痛。
总之,黄芪当归四逆汤治疗尿道炎后综合征效果突出,方便简捷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 264200 山东威海,威海市泌尿专科医院
(编辑:文 静)
日期:2006年8月19日 - 来自[2005年第5卷第11期]栏目当归四逆汤治疗肩周炎68例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细辛、通草所组成。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本方原主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之症。笔者近年来,运用此方为主治疗肩周炎,凡属血虚、阳气不足、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失荣则不用”、“不荣则痛”、“不通则痛”诸症,符合血虚寒阻之症的肩周炎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0例,女38例,年龄48~70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2年;左肩33例,右肩28例,双肩7例。全部病例均以肩部疼痛和抬肩困难为主症。痛点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肩峰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最为明显。
1.2 治疗方法内服当归四逆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15g,桂枝10g,白芍30g,羌活10g,细辛5g,制川、草乌各10g(先煎),川三七15g,炙甘草10g,大枣15g。加减:寒邪痹阻证见肩关节疼痛,夜间及阴雨天或受凉加剧,舌苔薄白,脉细弦,加制川、草乌各10g(先煎),威灵仙15g;痰瘀痹阻证见肩关节疼痛不剧,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舌紫苔白,脉细涩,加全蝎6g,乌蛸蛇15g;经络血瘀证见有外伤或久痛不愈者,舌暗红或瘀斑,苔薄白,脉细弦,加红花5g,川芎10g,桃仁10g,丹参15g。用法:每日1剂,文火煎煮2次,分服。药渣装袋,扎口放药锅内再煎煮30min,先热熏患处,待药温适宜后,用药汁擦洗局部至潮红,再把药袋放置患处热敷,边敷边活动患肩。连用10天1疗程。无效者停药,有效者继续用药2~3疗程,巩固疗效。
1.3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好转: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功能活动有所改善;未愈:病情无改善。
1.4 治疗结果 经1~3疗程治疗,68例中痊愈58例,显效7例,好转3例。
2 病案举例
患者,男,54岁,2001年3月12日初诊。左肩关节疼痛2月余,夜间剧痛,寐不安,功能活动障碍,抬肩困难,梳头、穿衣均感作痛,抬举受限。近半月来,因气候变化症状加甚,检查:右肩关节肩峰突部,肱骨大结节处及关节后侧压痛明显,牵拉受限;右肩关节上举120°,外展60°,后伸30°,内外旋30°,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痹证(肩凝)气血虚寒邪阻滞经络。治以补气血,温经除湿,通络止痛。拟当归四逆汤为主。处方:当归15g,川芎10g,桂枝10g,北芪30g,制川、草乌各10g(先煎),川艽10g,白芍20g,细辛5g,羌活10g,川三七15g,炙甘草10g,大枣15g。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并嘱药渣复煎熏洗热敷患处,活动关节,以上方加减连用28剂而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3 讨论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韧带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属中医学痹证(肩凝)范畴,乃因中老年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或肌肉筋骨失养,不耐外伤和劳损,致筋脉痹阻,气血凝滞,痰瘀胶结,筋腱肌肉间胶结粘连活动受限。拟当归四逆汤为主治疗,方中:北芪、当归、川芎补益气血;桂枝、制川、草乌、细辛、白芍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羌活引药上行,祛湿,通络;川三七、川艽活血祛湿通络止痛;大枣、炙甘草调和营卫,诸药配伍,标本同治,共奏益气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取药渣复煎熏洗热敷患处。乃可共助药力刺激和皮肤渗透作用,促使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并有止痛作用。并嘱患者每天坚持局部关节的活动,能促进疗效。
作者单位:514021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24)
(编辑 曲全)
日期:2005年9月22日 - 来自[2004年第2卷第5A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