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到布尔津(七百五十公里的行程`)所见所闻
云随风飘(原创)
2011年7月上旬
驱车七百里,
问候二三人。
民稀多杂居,
路直少树林。
青毡无电器,
红土有焚痕。
荒漠骆驼瘦,
闹市瓜果馨。
巾帼也寂寞,
奔跳炼健身。
日落西山下,
见到布尔津。
与本主题相关的部分图片
附:布尔津
县因布尔津河而得名。“布尔津”,卫拉特蒙古语。在卫拉特语中
人文风貌(19张),把三岁公骆驼称为“布尔”,“津”则为放牧者之意。当地哈萨克语还称此地为“奎干”(为汇合处之意),因布尔津河在这里汇入额尔齐斯河。
在西汉时期是西匈奴的游牧地。三国时属鲜卑,隋唐时期属突厥。清朝在平定准噶尔部后,布尔津一带属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下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同时这里也是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属下的游牧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阿尔泰办事大臣的管辖地。1919年阿尔泰划归新疆省,设阿山道。同年,布尔津正式设县,先后属阿山道、阿山行政区、阿山专区、阿勒泰专区辖。1970年后属阿勒泰地区。
布尔津县高山逶迤,草原辽阔,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部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布尔津隶属阿勒泰地区,古称蒙古西部草原。历代建制均属中国地方政权,秦代与两汉时期均属匈奴,三国时期属鲜卑,宋朝后,布尔津一带恨铁木真统有,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元朝,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明代属卫拉特部首领管辖。清代,以满族为代表的中国中央王朝统辖蒙古草原和西域。清政府在漠北、职权勒泰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府、科布多参赞大臣行使军政权力。清光绪三十年,科布多、阿勒泰分治,设阿勒泰办事大臣,归清廷理藩院节制,布尔津归阿勒泰办事大臣管辖。民国初期,沿袭清朝旧制,阿勒泰作为特区,直属北京中央政府管辖。民国元年,北京中
布尔津县
央政府设阿勒泰办事长官公署 ,为一特别行政区。 1919 年后,人们省去“河”字称为“布尔津县”,属阿山道管辖。同年 8月委任鲁效祖为县治委员。翌年,任命鲁效祖为县知事。
1945 年 9 月 1日,伊、塔、职权三区革命,阿勒泰民族军击败国民党军他占领布尔津,建立了布尔津县政府,阿克扎木被任命为县长。
1949 年 9 月 25 、 26 日新疆和平解放后,伊、塔、阿三区组建的布尔津县政府继续行使管理权, 1950 年 8月,在布尔津县城召开了首次各民族各界人民代表会仪,选举产生了布尔津县人民政府。
附:途中路过的红烧山
火烧山实际上是位于准葛尔盆地东部的一处红色丘陵区,它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整个丘陵由数百个球状小山包组成,单体高20—30米不等,面积400—10000平方米不等。丘顶大致同高,多成平滑圆弧状,四周坡度平缓,一般20度左右。丘间以小块洼地相连。火烧山最大的特色在于众多和缓起伏的小山均由砖红色和桔黄色岩石构成,色泽鲜艳,质地坚硬,相击锵然有声,音质清脆。整个丘陵区在阳光下通体泛红,熠熠生辉,十分壮观,置身于此,可以想象几十万年前一片火海的壮观场景。
附:途中路过的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2011年7月3日,从乌鲁木齐向布尔津出发,全程七百五十公里,这里是路过。保护区内植被稀少,共有种子植物200多种,大部分地表裸露,仅有假木贼、沙拐枣、沙生针茅、梭梭、芦苇、芨芨、多根葱和琵琶柴等典型的荒漠植物零散地覆盖着地面,缺少高大繁茂的植物。保护区内共有兽类28种,鸟类50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11种,II级保护动物17种,包括600多只亚洲野驴和盘羊、鹅喉羚等有蹄类动物。山丘间起伏平缓的滩地,开阔坦荡,为它们进行长途奔跑提供了天然的运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