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化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于1895年4月19日、5月18日在写信给斐迪南·拉萨尔评论了他的历史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在这两封信中不约而同地提出来了“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概念。并且两位导师都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文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什么是“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呢?

一、“莎士比亚化”

第一,是指莎士比亚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一方面表现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上,他的作品真实地本质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如《哈姆雷特》选自历史题材,表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化”表现在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莎士比亚的剧作,十分注意环境描写的典型性,例如《哈姆雷特》所描绘的时代,便是一个封建社会开始崩溃,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但尚未达到夺权的时代,而在这个典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哈姆雷特,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具有那个时代伟大思想的人物,是一个时代牺牲者的典型人物。

第二,是指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在莎士比亚笔下,有诸多著名的典型形象,如哈姆雷特、麦克佩斯、夏洛克、理查三世、李尔王等。这些人物形象,无不具有典型化,个性化的特征。如哈姆雷特,既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又同时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人物,具有性格坚强、敏感、犹豫、善于思考等特点。

第三、“莎士比亚化”是指“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特别讲到要把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恩格斯所说的生动性就是非常逼真,引人人胜,能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谓丰富性,就是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不单调、不雷同、不千篇一律。而这些,的确是莎士比亚艺术的又一特点。

总之,所谓“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一种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运用形象思维认识形象思维认识生活,通过典型化表现生活本质和规律的创作原则。

二、“席勒式”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化

所谓“席勒式”,主要是指席勒在从事历史、哲学研究时期,受康德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即不从现实生活的真实出发,而从抽象的观念出发;理想化,即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地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以致把人物当作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所说的“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简”。“席勒式”有以下三个所指,也是“席勒式”的特点。

第一、“席勒式”是指席勒把人物变成思想的传声筒,把人物抽象化,理想化、概念化,把人物的个性消融到原则里去,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物无个性或个性不突出的创作倾向。

第二、“席勒式”是指席勒以抽象的理想代替客观现实的唯心倾向。

第三、“席勒式”是指在他作品中把倾向特别指点出来。由于席勒把作品中的人物完全当成了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所以他便让人物离开情节发展大段的议论和说教,把作品的思想倾向特别的指点出来。

对于“席勒式”的理解,我觉得最好的例子便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和文学作品。样板戏创造了一批英雄人物的形象,从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一家三代,到杨子荣、少剑波为代表的解放军指战员,······六七十年代文艺创作对英雄主义的趋同,被江青提出的“三突出”原则(“三突出”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一种创作理论的指导下,样板戏全力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赋予他们近乎完美的性格,使其处于全剧矛盾中心和主导地位,不但大大加重他们的戏,而且在表演上规定他们处于舞台突出的位置,在灯光、服装、音乐诸方面对他们予以强调。高度的理想化,使人物的真实性受到了怀疑,因而他们成了今天批评家常常嘲讽的“高大全”式人物的代表。把“三突出”作为一种普遍的、绝对化的创作原则强加给一切作品,规定一切作品都要写高大完美的英雄,不准写有缺点、弱点和性格复杂的人物,从而造成了人物塑造上的公式化、脸谱化的弊病。······像那些脸谱化的形象塑造,就是“席勒式”的创作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席勒式”只是马克思作为一种文学观念所提出来的。

马恩反对“席勒式”,并非完全否定席勒的创作,而只限于对他的创作中的薄弱方面和严重不足进行了批评。

总之,对于“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马克思、恩格斯像是主义创作方法观念的一个方面,提倡“莎士比亚化”就是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作为一种创作原则,“莎士比亚化”在人物塑造上极为注意把所要描写的人物放在充分发展的现实关系中,让人物从历史背景走到具体生活舞台的前景上来,彼此牵连,互相影响,同时每个人物又按自己的性格意向承受外在的影响,表现的是异常鲜明的典型性格;在人物性格塑造上,莎士比亚戏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历程,不仅他们自己的运动的规律,也有他们自己的变化过程,而这些都是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来完成的。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不仅表现了做什么的结局,更表现了人物怎么样做的具体真实的过程;莎士比亚戏剧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主导性性格,在描绘人物性格时,他还特别注意运用对比

的方法,把人物互相区别得更加鲜明。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担心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就似乎会失去倾向性,而是恰恰相反,他们主张不要用观念的东西损害现实主义的东西,不要因倾向性而损害真实性。塑造典型形象、形象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莎士比亚化”的中心内容之一。

而“席勒式”,该就是指我们所常说的“概念化”的毛病——人物缺乏自己的生命和个性,而成了作者的代言人,甚至仅仅是某一思想概念的表达工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6089.html

更多阅读

关于莎士比亚你不知道的10件事 邮件 不知道对方称呼

你知道吗,有人认为倍受英国宠爱的诗人莎士比亚并不存在。有一个理论经久不衰,认为莎士比亚名下的巨作实际上是由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Edward de Vere)创作的。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假设,一起探讨有关莎翁一生及其遗产的其他问题。10.莎

莎士比亚生平与莎士比亚名句 莎士比亚的生平

不速之客只在告辞以后才最受欢迎。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隐藏的忧伤如熄火之炉,能使心烧成灰烬。一个人思虑太多

声明:《“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化》为网友你的微笑很刺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