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太极拳 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的养生功效被证实,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缓解压力,修身养性,修复身体病灶。那么,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的关系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欢迎阅读!

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

太极拳在中华武术史上仅有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太极拳养生却不可小觑,中医原理是太极拳的理论依据,练太极拳能延年益寿。

在时间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和积累,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在祖国传统文化中,中医学与太极拳则是其孕育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而今天,许多经验性的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相继被实验科学淘汰,而中医学和太极拳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备受推崇。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本身优势所决定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中医学所具有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的思想与太极拳体系中阴阳转换、刚柔相济,动静相随的理念不仅符合现代人对于医疗、保健的要求,而且相较西医和国外拳术更显示出其本身的特点和价值。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符合人体构造,练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使血液循环更顺畅,血液畅通则减少疾病。

倒不是说孰优孰劣。实验性科学固然看得见摸得着,经验性科学却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在实验性科学的发展的同时,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不全面的地方,而经验性科学往往没有具体标准,概念模糊,认识不够全面。我们唯有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和太极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深受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等古典哲学的影响,而太极拳更是结合易学阴阳五行的变化及中医经络学说、吐纳、导引等为一体的具有技击、养生、修心等功能的内家拳术。《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极拳论》云“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二者都在追求着阴阳平衡的状态,在矛盾中寻求统一。

不同的是中医药是以药物之偏性,矫人之偏。而太极是通过不断地习练,从招熟到懂劲,从一阴九阳跟头棍到五阴并五阳的妙手。中医与太极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因为都涉及到人体本身,关乎生命健康,又都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有一定互相参考的意义和价值。

太极拳重视阴阳变化,练太极拳阴阳可调整身心,同时还能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多种疾病。

就拿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特点举例,中医学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与完整性,且认为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从生理上来说,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通过经络“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组成了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等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脏腑之间,有主升、有主降,有主宣发、有主收藏。既有相辅相成的协调作用,又有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从而维持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间的动态平衡。同时形体和精神也是一体的,“形乃神之宅,神乃心形之主”,它们是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这是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观念。

而对于人们生活的自然界,春夏秋冬,昼夜晨昏,地理气候等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与我们人体的生命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大的整体,这就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治病会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就像诸如木火刑金、风邪犯肺、思则伤脾等词语,分别涉及了多个脏腑之间的影响,外界六气对人的影响以及情志的影响等等,治疗也会从整体上辨证论治。而西医更加严谨和微观,相应的诊断和治疗也更加具体和客观。

相较于中医学在医学领域的侧重,再看太极拳的理论更多的侧重于技击的用法和指导。能更好的掌握太极拳技击的要领,也就是更合乎规范的练好拳,对我们的拳术的提高和健康也就更有意义。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提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可以看出对于太极拳来说,人的头颈、四肢与躯干也是一个整体,上下相随,互相配合的。类似于中医五脏属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协调与制约的关系,太极拳也有虚灵顶劲和松腰垂臀的相互协调和制约。

顶劲有利于更好的松沉,松沉也有利于力沉脚底,使顶劲虚虚领起。类似这样的矛盾还有诸如手臂的掤劲和松肩沉肘(如懒扎衣)、手上的掤劲和含胸拔背(如搂膝的定式)、前拳(掌)后肘的对称劲(如掩手肱拳、玉女穿梭)等等,几乎所有的招式都是存在这种相互协调和制约的,也正是这些相互协调和制约的劲,在体内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让我们的拳架沉稳松柔,肌肉高度协调,像弓一样在身体各处蓄势待发,在需要的时候爆发出整劲。

同样,不仅我们身体各个部分是一个整体,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意识也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思想意识指导着我们的动作,大指小指的领劲,拳架中的开合,顶劲与松沉等等都离不开我们的思想的引导,就像《打手歌》中说“化解来劲随意动,意动神随劲相连”。

甚至在技击中,对方的动作和来意也和己方变成了一个整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从而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我想这就是太极拳中的整体观念。对于其他的技击搏斗,种类繁多,笔者不甚了解。相较于直拳、勾拳、摆拳来说,太极拳“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原理大概就是因为身体各处都存在协调和制约的矛盾吧。

而参考现代健身房运动,大都是建立在运动解剖学的基础上,针对固定的肌肉或特定的肌群进行固定运动轨迹的刺激,增加薄弱肌群的肌肉纬度和密度,使得特定肌群和相应的拮抗肌群更加协调和稳定,达到健身的效果。而太极拳中也有训练整体爆发力、耐力、和强度的方法,如太极大杆。至于平常太极拳习练如何更好的结合现代的锻炼方法还有待于研究考证。

而对于太极拳中提到的“气”的概念,如“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等等,我想只能从中医学中去寻求解释。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精气学说,这时候气是标示世界本源的抽象概念。如《易经·系辞》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精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十分深刻广泛的影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人体内的气,是一种活力很强、运动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流行于全身,无有不到,无处不有,气的运动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脏腑经络等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

而经络则运行着全身的气血,联系着脏腑肢节,沟通着内外上下,传导信息,调节平衡。针灸中的针法就是使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对于太极拳来说,只有我们身体的内气畅通运行,才使得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了相应的功能。

若出现了挑肩架肘、栽膝顶胯等拳病,则气必不能畅通的运行,气不通则无法梢节领劲进行顺逆缠丝,从而变成“我背人顺,自为人制”。针灸中有“得气”的概念,指施针部位有酸、麻、重、胀、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

太极拳习练过程当中,有时也会有指肚发麻发胀等感觉,但不用刻意求之。通过做到太极拳中松肩沉肘、松胯屈膝、立身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使得我们的内气在体内畅通的运行,养生上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养气怡情等强身健体的功效,技击上则可更好的引进落空,柔化刚发。

除此以外中医与太极拳在技击和养生方面还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和参考的地方。在推广上,中医和太极拳可能会因为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说中医的经络、中药的药性、太极拳中的“虚灵顶劲”和“气达四梢”等让现在的人们觉得摸不到头脑。

其实这些概念和理论虽然可能通过目前的实验和科技的手段无法解释清楚,但是无论中医也好,太极拳也好,它是朴实的,是劳动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和方法,并且也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去认真的理解,并且不断客观理性的去总结和发展,而不要盲目的迷信,以玄解玄,最后弄的连自己也不明究竟了。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1、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

太极拳理论是源于古代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所以阴阳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

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85岁。

练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可以排除内心的杂念及生活中的烦恼。帮助人们缓解精神压力,释放大脑疲劳。

《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其外在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 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全身放松, 经络疏通, 气血流畅。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 以意导气, 以气导动; 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 毫无杂念, 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

事实上太极拳的动作节节贯穿, 重心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总之, 意念不止, 动作不息体现了太极拳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的特点, 从而达到内外合一。

3、太极拳运动调节呼吸,怡情易性

中医理论认为: 七情是致病的因素。《素问·举痛论篇》“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说明情志活动失调, 将会影响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 在中医的养学中非常注重调摄情志。

祖国医学太极拳 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到调摄情志的要领: “恬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四部医典》中养生论的“空观提倡人们需有“无我”的精神修为, 从而杜绝情欲、嗔怒和荤味病因的产生。

太极拳运动对精神情志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首先,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 可使呼吸变得深、长、匀、细。同时, 太极拳还讲究拳式呼吸,即是把呼吸与动作特点结合起来节节贯穿于运动当中。

例如: 凡以出为主导的动作均需呼气, 凡以收为主导的动作则以吸气为主。腹式深、长、细、的呼吸可以平缓人体内心躁动的情绪, 而呼吸与动作特点相结合的拳式呼吸又可将人体潜在的杂念慢慢的转移到动作的变化当中。

4、太极拳运动健肾固腰

中医认为, 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 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因此, 健肾固腰在养生中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太极名家武禹襄指出: 太极拳运动必须“主宰于腰”, 即太极拳运动需以腰为轴心。通过腰系的左右抽托, 旋腰转脊带动四肢的屈伸、旋转、收展从而形成的一种以腰为轴的缠绕运动, 会对腰部乃至全身的腧穴产生。

太极拳养生的好处心脏血管系统

血液循环是由心脏收缩,将血液挤压至组织血管,再流回心脏。如果组织血管很通畅;心脏收缩的作功不必太大,就可以将血液挤压到各组织。

反之,如果组织血管有堵塞或变窄,心脏收缩的作功就必须加大,以维持正常的血流。一般的拳术运动,多半是将肌肉紧绷,成等长收缩,组织血管被压扁,阻力增大,而且运动中,血流量增加,心脏收缩的作功更形增加。

太极拳则不然,轻灵松软,肌肉成自然放松状态,血管通畅性更好,运动时,心脏反而作功减少。夏威夷大学的临床研究,显示太极拳是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性运动。

呼吸系统

太极拳的呼吸强调是细、慢、深、长。这与临床上,我们教导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的呼吸训练方法不谋而合。缓慢而细长的呼吸,可以训练横膈肌,增加对于疲乏的耐受力。

另外有二篇文章显示,长年打太极拳,会减少呼吸的生理死腔,增加呼吸效应。这个现象可能是因为打拳时,身体上下运动,肺部血流均匀,气体交换的效应性增加。然而,肺部并不只是气体交换的器官,也是很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因此血流分布均匀,生理死腔减少,不但有助于呼吸的有效性,对于身体的新陈代谢,也含有一定的助益。所以说,对于慢性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太极拳是一种很好的复健运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61/713472524.html

更多阅读

春季为何火气大?纯上火吃什么好? 火气大吃什么降火

春季为何火气大?--中医教你春季对症灭火春天是个干燥的季节,刚到春天人们经常会感到干燥,身体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舒适,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春季火气。春季为何火气大  其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春天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易扰动人

医学新闻及资讯 | 医纬达医学新闻 医学最新资讯

一项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小型研究的结果证实,三联综合疗法可长期获益患者。19例PAH患者(平均年龄39岁, 89%为女性) ,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 )心功能分级(FC ) III / IV,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2007年12月和2013年7月之间分别用依前列醇(静脉注

潍坊寒亭汗癣初期图片 潍坊寒亭

  潍坊东方银屑病研究院,位于潍坊市奎文区北宫东街与虞河路交汇处。是一家一九九二年成立的银屑病治疗专科医院。成立二十余年,始终坚持精品治疗,平价医院的服务理念,二十多年从这里走出了数十万的康复大军。医院始终坚持专业治疗与心

声明:《祖国医学太极拳 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为网友現恠想囙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