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业故事 80后企业家创业致富故事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看看那些80后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勇敢面对困难。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80后企业家创业致富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80后企业家创业致富故事一

衣+创始人张默自述的励志创业故事和80后的人生感悟

我是图像识别搜衣引擎 “衣+”创始人,获得了包括硅谷大佬、小米总裁林斌、Discuz!创始人戴志康、雄心资本王冠雄、张峰等知名投资人的投资。我也和CSDN、知乎等极客企业一起,是中关村极客咖啡的创始股东。

"和解"傲慢与偏见

每一个在你的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是有原因的。

贴在我身上的标签与朝我投来的偏见向来不分伯仲。美女CEO、微软、IBM、程序员、北大、南洋理工、斯坦福、模特、极客……而那些围绕在耳边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高科技的东西女人能做好?这不可能!”“如果你是男人,我马上投你。”“女创业者都不理性,情绪化。”“如果我投你,两年不许恋爱!。”“你看起来不像女强人,怎么能带好团队?” “为什么你一个温柔的姑娘要创业?这很难。”

你曾经一定有个梦想,心中有个比现在更美更好的自己,也一定像我一样曾经被打击破碎过。如何面对社会给予你的傲慢与偏见?

曾经我学不好理科,也不是天才,很苦恼。“你们女生不擅长。”我不服气奥数班男生的骄傲,便和他们打赌,闭关修炼几个月后拿到了全国数理化所有的奥林匹克奖,并在相当长时间里每次统考都名列全市第一名。让那些目不斜视的数学王子、物理王子、化学王子大跌眼镜。这不代表任何什么,只是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只要用心,人生没有不可逾越的挑战,其实自己比想象中要强大。最不被看好不擅长的都做好了,还有什么能难倒你的呢?

记得我导师的男女学生比例是10:1,微软研发机构里的比例是 17:1。占了少数名额却还可以写文字、做模特,这样才稀有么。时装行业女人有先天的优势不是吗。当女人天生的直觉、感性、视觉敏感、理想主义、好人缘和强大的理性结合在一起,当女人掌握技术力量的时候,她可能解决“没人能解决的问题”。

一个新女性,勇敢追求欲望的女人不是性解放那么简单,也不是高喊女权,因为幸福和力量的源泉来自内心:拥抱内心自由,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做自己爱做的事,并且,拒绝不想做的事。姑娘我微不足道,来自祖国边陲小城,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上大学每月生活费也只有600元,但是我从小就有个独立自主的个性,大一就开始最初的创业,到之后留学、求职、买房、创业...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赚的,每道关都是自己闯的,谈恋爱可以不谈钱只讲爱,只有我自己面对世界时也可以宠辱不惊。

发现朋友圈中,斯坦福的衣着普通性格阳光,创办企业为的不是钱是改变世界,成功了拼命捐款出去,他们把这当作使命;哈佛的真正热爱读书尊重真理,他们读过的不是几本是几整座图书馆,真正的博学多才,心中想着的是帮助别人,回馈社会,慈悲天下;北大的无论多么世风日下,是中国最把忧国忧民当作责任的一群人。贵族也有分别,有的贵在身份,有的贵在骨髓。我无意宣扬这几所名校,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名校的标签,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人生来自由而平等”这句话很贵很重, 是无数人争取来的。每种独一无二的美都应该被尊重和欣赏,而不只是好莱坞红毯一种标准,她们应该按照自己个性喜好去打扮自己。因此不应该由编辑导购来猜测迎合,而是该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基于编辑的门户网站,无论推荐得再好,也没法精准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求。于是搜索出现了,所有喜欢时装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你在一张照片里看到一个明星,穿着一件迷人的连衣裙,或一双美到必须拥有的鞋,但不知道设计师是谁,品牌是什么。你找遍了整个互联网也找不到一样的。你上Google输入了一个关键词,例如“碎花蕾丝裙”,得到了让你绝望的5000万条结果。这里最基本的问题是基于文字的搜索引擎在服装行业不起作用。拍照、买衣服,这就是女人的最大爱好吧。所以我和伙伴们做了这个小东西“衣+”。用这个以图搜衣App 可以通过“所见即所得”方式寻找身边喜欢的衣服,通过拍照或上传图片就可以搜索出相同或相似款的服饰,然后就是购买和社交分享了,还有好多达人分享的明星同款共翻阅挑选。收录了海内外100多家主流时尚电商商品。更专业的说法可以这么讲:通过新一代图像识别搜索和深度学习技术来挖掘移动互联网海量图像数据中潜在的商业信息。

我们很快汇聚了曾经在名企名校和极客小伙伴们。“我辞职了,不领薪水来和你一起改变世界吧!”这是我收到的最动人的话了。我公司的帆帆,从巴克莱投行辞职,用一年半时间周游世界五十多个国家,雅思8分上了剑桥,钢琴十级,乐队指挥。她曾经在危地马拉做义工,萨尔瓦多街头做摇滚歌手,在肯尼亚支教,搭车从中国到英国。人人都有梦想,可大多数人只做梦,而她马上就去实现。

每一个在你的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是有原因的。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自持。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你宽容与尊重。不喜欢你的人,让你自省与成长。上帝派他们出现,是为了帮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自己的成长、心性的磨炼、能力的提高,就是创业路上最好的礼物。有时候,上天没有给你想要的,不是因为你不配,而是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和解"梦想与现实

冰冷里也有温暖,俗世里也有童话。

创业不容易,可能99%的公司都会在残酷的社会中死掉。可能你的朋友不看好你,投资人挑战你,对手打压你,创始人要对所有人负责,所有人的问题你要解决,功劳是大家的,失误是自己的,最困难的时候你要倾尽所有,鼓励大家。很多童年时的美好和梦想都在现实中不断的被击碎,这个社会更残酷的现实是,有时它让你三观尽毁,逼你变成你最讨厌的那个人。创业的过程当你感受到以前没有感受到的新奇的时候,也会感受到原来没有感受过的痛苦的时候,你还觉得它是值得的吗?

当你真正爱上某个事物,才开始学会怎样去爱这个世界。

有一次,为了沿途的风景,我高兴地搭乘灰狗巴士从洛杉矶开往旧金山。在抵达终点的前十分钟,被小偷偷走了我的钱包,所有的现金、银行卡、驾照、ID都丢了。我只能滞留美国,周游,和投资人聊我的Idea…也因为这个不得不滞留,我了解了大大小小的创业公司,遇到扎克伯格、马斯克等大佬,和拉美、印度、犹太等创业小伙伴混在一起,也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

最近不少投资界人士提醒创业者警惕ABCD轮死、IPO后死。就像生命一样,如果仅仅为了结局,我们可以从出生直接走到死亡。时光赠与它包裹住的礼物,我们不带遗憾地前往。或许,登山者死在山上,战士死在沙场,创业者死在路上,就是最好的结局。

我创业以来不领薪水,坚决不乱花投资人钱,不稀罕头等舱和上流社会生活,但对优秀人才绝不吝啬。马航出事后,我出差乘坐最最便宜的马航,结果被拍砖“千万别乘马航了,投资人要吓哭了,应该给你买保险!”想想有道理,就再不买马航了,后来马航又出事了。

大家都在吐槽北京雾霾的时候,只有我兴奋地说北京是个梦幻憧憬的城市,能回到北京吸雾霾,过前途未卜的生活,大抵对创业都是真爱吧。直到雾霾导致我咳嗽发烧,每天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雪上加霜的是,投资协议只差签字,却因为泡沫论等大环境变化投资人又选择观望,在这样的窘境中,因为坚信,我把我所有的钱都投了进来,而天使也挥着翅膀降临。转眼间北京阳光普照蓝天澄澈。

黑客攻击,报道被对手删,被对手手机助手无理由下架,我们都遇到过。强大的对手和巨大的压力反而让我们更团结,彻夜解决问题。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失去信心或要离开,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我背负的是整个团队的期望和理想,也因此我必须抛弃曾经懦弱的自己并坚信这些无非是沿途的风景和小插曲,就像陈欧说的“暗箭是先行者的荣耀”。

睡办公室、上线前几天每天凌晨4点把同事挨个送回家,也是寻常小事,我们是氪空间孵化器从上千的项目里选出来的提供免费服务十几个团队之一,在那里大家互相打气。有一次凌晨一点半我离开那里回家,发现还有成员全在的团队,于是又鸡血满满。

我曾经出过车祸,在床上一个月几乎不能动,每天只有做梦,而后来这些梦几乎都实现了;曾经关键时刻脚踝骨折;曾经被骗子骗惨;曾经弹尽粮绝……每一次绝境都会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对梦想的渴望和行动。创业路上也是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事,险象环生的,毁掉三观的。

曾经在澳洲乘直升飞机,在空中挨着我的舱门开了,险些掉下来;那一次云南山路雨崩,一个巨大石块如精确设计般砸到了我的车前面2米处。还有在普吉岛遇到地震和海啸,所有的人都抛下行李和一切向山上狂奔。是谁设计了死亡的局,是谁又在关键时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我在那些时刻都是无比平和的,我知道了要学会接受,接受自己,接受无常,和生命的虚无。

所有的挫折,都只是我们在创造过程中,不得不妥协的一些事罢了。你要先不顾一切地相信你想要的,然后再谈妥协。到最后,死亡也只是不得不妥协的最后一件事。

“为什么不跃出去?”- 这是世界上最高蹦极跳61楼窗户上的标签。 你还记不记得你上一次挑战自己,跃入未知?你还记不记得你上一次不需要理由去做一件疯狂的事?你还记不记得你上一次让自己疯狂的去爱?然后你发现,也许恐惧不是真实的。

我们的创业公司也一样,度过死亡谷,开始快速发展,成为了投资人追逐的对象。

请记得你有一个梦想,抓住它,不要让自己后悔。哪怕曾经支离破碎,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微茫,用你全部的爱去追求,它一定会如你所愿。你拼命的努力,成全更好的自己。终有一天,你会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你会发现那个更美好更强大的自己,值得拥有所有的美好。

80后企业家创业致富故事二

邓锦宏一亩田的创业故事:12个月交易额从50万到100亿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三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最后创建了一亩田。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百度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应该是这样的。城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农村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于是2011年我离开百度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当时创业就3个人,我们尝试了六个方向,五个都失败了。

第一个是帮农民团购饲料。现在有很多农资团购网站,当时我做得早了点,农民、经销商和资本的意识没到,大家合作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方向是鼓励农民在我们网站上填写养殖档案,我们给他发虚拟货币,有两万多个农户填写了档案,但依然难以撼动当时的流通体系。

三是帮农民卖东西给贩子;四是找大学生村官合作,每个村搞一个网站,让村官来编辑内容,做农村社区;五是帮批发商把农产品卖给饭店的后厨。

这五个项目都失败了,我们总结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时还没有到来,很多农民都是在早上七点到九点上一亩田,然后就是晚上登录,白天有12个小时农民基本不在网上。但买家恰恰是白天活跃在网上,两批人像平行的轨道,永远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当时我们这块业务只有一个人在兼职维护,但每个月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和广告费。

2011年到2013年9月份,一亩田主要靠这个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做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每天有好几万人登录我们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我们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除了信息平台定位外,我们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时也没有国外的模式可以参考,国外不存在这种信息鸿沟。于是我就开着车去农村调研。

以前在百度,我们去乡下出差都是当地市长、县长接待,住在县里最高级的酒店,吃最好的东西。自己创业后,我每天在农村都是跟农民就着花生米喝点小酒,跟农民吃住在一起,呆了两三个月。每天教他们怎么上网。农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种。

让农业交易精准匹配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企业家创业故事 80后企业家创业致富故事

2013年年底,我发现一个很让我兴奋的数据: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

2014年6月,我们正式尝试做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八成是从本地招聘,过去他们都在当地卖房子和快消品,我们给他们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水。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用我们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就是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我们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村庄,未来我们希望线下团队是1万人,到时候将覆盖10万个村庄。我认为这是一个临界点。覆盖10万个村子,一亩田的品牌就会让种植大户主动使用我的服务。未来,我们会加大从应届毕业生里去招聘线下人员,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恰好也是我们想要的。

2014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之前,这两类人发生交易主要是通过很多中间人和经纪人来完成。很多时候甚至连中间人也找不到货。我们的出现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对称,就连中间人和经纪人也是受益方,因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散户,都需要经纪人去做工作,才能实现大宗交易。

一亩田正在让农业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

以前投资人对我们不了解,后来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看了后台数据。当时很多投资公司在抢。先后有六七家机构投资了我们,我们可以说不差钱了。很多机构错过我们,因为每个月我们的价格都在涨,很多人接受不了。也有很多投资人不太了解农业,他们投资别的电商有代入感,因为自己就是消费者,但对于农产品没有代入感,他们就算用我们的App,也提不出优化意见。

在撮合交易环节之后,我们还会做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以前是生产之后找需求,以后是按需生产。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介入农业生产,比如我们要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现在一些从台湾进口农产品的贸易商也在使用我们的服务。过去这些贸易商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中间商才能把台湾的农产品卖到大陆。但他们缺乏一亩田这种瞬间把货铺到全国所有批发市场的速度优势。要知道,速度就是农产品流通的生命,延迟一天损耗就很大。

挖掘农业大数据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8月底,我们会跟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主导这个产品的是我们从加拿大挖过来的一个技术团队。这个产品买卖双方甚至是记者都能用上。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这对政府的物价调控会有帮助,过去政府稳定本地菜价的菜篮子工程主要是靠补贴,未来不用补贴了,只需要调控好供给关系就行。

媒体也可以从中提前知道哪个城市可能某个农产品要脱销,哪个地方的农产品滞销。对于脱销和滞销都可以做出预警。

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

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金融是我们跟地方银行比如一些地方邮政储蓄合作,给信誉好的批发商做贷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大数据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物流是通过交易大数据解决货车空跑的问题。未来我们还将在农产品的分级和行业标准制定上做许多尝试。

我们不会去赚农产品差价,也不想赚这笔钱,这些收入应该属于农民。我们的模式是C2C里的B2B,每个用户都是个人,但交易额又非常大。淘宝的一笔交易都是几十几百,我们一单是几万元。

我们也不会去做B2C,这些生意让给其他公司去做吧。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B2C网站、微店、超市和淘宝店从我们这里进货。比如乡村基,以前是从经销商进货,现在是从合作社产地发货,一笔订单就要省几百万元。

我们也不担心巨头进入,基因不对,模式也不同。别的电商进农村,走的工业品下乡路线,目的是寻找原有模式的新市场。他们也尝试做一些农产品上行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一亩田只做一件事:就是农产品上行工作,我们只帮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让农民赚更多的钱,让菜不要烂在田里,不要扔在沟里,不要花费过多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费太多的交易时间。农民有了钱,他们才会去别的电商平台购买工业品。

十年后才有回报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

这几年农业电商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流通效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但现在有互联网和风险投资进入,国家突然有了抓力,政策有了附着点。其次是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小户的土地流转到大户,我们只需要对接大户就行了。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尤其是很多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程度,超出我们想象。最后就是冷链运输行业和批发市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联网等投入应用,各方面的资源都在加码这个市场。我们只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

目前这个市场发展的最大阻力依然是用户的习惯。很多农民还是不太相信我们,我们让他们下载我们的App,他们觉得我们是骗他们流量,不相信能通过手机这个小屏幕把10亩地的产品卖掉。就跟15年前很多人不敢在网上买衣服一样。

很多农民依然习惯找经纪人,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过,一旦他通过一亩田赚钱后,他就会彻底成为我们的粉丝。我们的愿景是创造新农业文明,简单说就是让流通更高效,让生产更科学,让食品更安全。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生产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利诱机制和农业规则的重塑解决。比如订单农业,就能让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和可追溯。

尽管国家提出鼓励农业电商,推动互联网改造农业,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理解这个事情还是需要时间。一些县长希望我们去投资建个大楼,拉动下GDP和就业,然后产生税收。他们更关心硬实力的提升,对于互联网这种软实力提升不感兴趣。

我们很多员工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比较大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我是大股东,全体公司员工加起来的股份占到了公司第三大股东。我希望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能比较迅速地在一亩田实现经济自由,然后再去回报他们走出来的村庄。

现在围绕农民、农民和农业的创业者很多,除了我们这种模式外,还有的创业者在农资产品、农业技术、农民服务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尝试,甚至有一些很细分的创业项目出现,比如有的专门做穆斯林市场、东北市场和西藏市场的农产品电商。但要真正让沙漠变成绿洲,就要看大家有没有耐心了。我们已经走了四年,但我们觉得至少要过十年才会有回报。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80后企业家创业致富故事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361/523228189.html

更多阅读

三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挣钱好项目

纵观我国的亿万富翁,很多都是从白手起家开始的,有的从摆地摊开始、有的从摆水果摊开始,有的甚至曾两度白手起家,本文就总结了几个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的创业故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和帮助!一、新大陆集团总裁胡刚两度白手起家成亿万富

80后创业 讲述“80后”不同人的创业故事

系列专题:研究80后养鸡、设计、家教都是创业之路 编者按:作为80后的年轻一代,创业似乎离他们有些遥远,有人将他们说成垮掉和自私的一代,为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点燃创业的理想,团省委、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主办了“青春闪耀

创业故事:企业家们是怎样长大的呢?

创业故事:企业家们是怎样长大的呢? 所谓财务直管,即分公司财务主管由总部直接委派并对总部负责。财务主管根据一系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分公司的回款问题和资金流向实行监督。鉴于国内不少企业的分公司失控主要来自于财务失控,新希望此

80后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3位“80后”的创业故事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寻找“80后”的创业故事   养鸡、设计、家教都是创业之路  编者按:作为80后的年轻一代,创业似乎离他们有些遥远,有人将他们说成垮掉和自私的一代,为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点燃创业的理想,团省委、省委

励志创业故事:80后创富军团踏浪而来

   励志创业故事:80后创富军团踏浪而来  元旦之初,《福布斯》中文版便发布了其2012年度首份榜单“中国潜力企业榜”。其中,在2012中国最具潜力非上市公司TOP20的榜单中,汉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其中。作为专业从事建筑智

声明:《企业家创业故事 80后企业家创业致富故事》为网友搞怪之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