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物理期中试卷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联考试卷

同学们在物理的第一次联考考试到来之前要不断的练习联考试卷中的题目,积累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联考试卷,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联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把各小题正确答案的番号选出来,填在下列表格里;每小题2分,共30分)

1.(2分)下列情况只中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 )

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D.读数时没有再估读一位数字

考点: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由于测量工具不够精密;②测量方法不够科学;③测量者的估读等.

解答:

解:A、通常根据被测长度两端靠近的刻度线的间隔来读数,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也可以读出物体的长度,不会引起结果不准确.

B、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可知,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会产生误差,从而引起结果不准确.

C与D答案是刻度尺使用中的错误,不是误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误差的产生原因,并能区分误差与错误.误差与错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而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2.(2分)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

A.静止的 B. 由东向西运动 C. 由西向东运动 D. 无法判断

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分别以这位同学为参照物和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分析此题即可.

解答:

解: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当他看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时,是选择了自己为参照物;

因为汽车的速度较大,当以这辆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时,则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是向后退的,即自西向东的.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2分)中学用的课桌的宽度接近( )

A. 0.5cm B. 0.5dm C. 0.5m D. 0.5km

考点: 长度的估测..

专题: 估算法.

分析: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将各个选项逐一放入,根据生活经验即可做出选择.

解答: 解:一张课桌的高度不可能是0.5cm、0.5dm,太窄了;也不可能是50km,因为那就太宽了,所以应该是0.5m.

故选C.

点评: 对于日常生活中长度和质量的估测,要将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逐一放入,结合实际判断出正确答案,并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积累.

4.(2分)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 测量时刻度尺要与被测边平行

B. 测量一定要从刻度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开始量起

C.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D.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考点: 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1)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

(2)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解答: 解:由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A、C、D是正确的;

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测量时如果零刻线磨损,可以从较清楚的刻线处对齐测量,记录结果时从对齐的刻线处量起;

故选B.

点评: 正确使用刻度尺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改进实验方法,减小误差.

5.(2分)分别用分度值为1m、1dm、1cm、1mm四种直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用米为单位作记录,则记录数据中小数点后面的位数最多的是( )

A. 用米尺测量的结果 B. 用分米尺测量的结果

C. 用厘米尺测量的结果 D. 用毫米尺测量的结果

考点: 刻度尺的使用..

分析: 利用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同样以米为单位记录数据:

分度值为1m,保留1位小数;

分度值为1dm,保留2位小数;

分度值为1cm,保留3位小数;

分度值为1mm,保留4位小数.

故选D.

点评: 以分度值为1mm,记录数据以m为单位为例,理解估读一位的含义:

6.(2分)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A. 墙内开花墙外香 B. 寒冬雪花飞舞

C. 八月丹桂飘香 D. 向开水内加糖,水变甜

考点: 分子的热运动..

专题: 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运动,只能通过扩散现象体现;

机械运动是宏观上物体的运动,是看得见的.

解答: 解:墙内开花墙外香、八月丹桂飘香、向开水内加糖,水变甜,都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形成的现象;

雪花的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运动和分子运动的区别和联系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7.(2分)下列单位换算的算式中,正确的是( )

A. 4.3m=4.3×100=430cm B. 4.3m=4.3×100cm=430cm

C. 4.3m=4.3m×100cm=430cm D. 4.3m=4.3m×10﹣3=0.0043km

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解答: 解:

A、中间换算过程无单位.此选项错误;

B、进率及过程正确.此选项正确;

C、“4.3m×100cm”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此选项错误;

D、“4.3m×10﹣3”得到的单位不是km.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类问题应明确单位换算的方法及换算过程,应注意只对单位进行换算,倍数不能参与到计算中.

8.(2分)下列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 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解答: 解:

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A不正确;

B、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B不正确;

C、刻度尺零刻线对齐被测对象,放正,尺的刻面紧贴被测对象,C正确;

D、刻度尺放斜了,没有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使用刻度尺时,放置方法也要严格按要求来做,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

9.(2分)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了18km; 乙在30s内行驶了120m; 丙在3min内行驶了540m. 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

A. 甲最快,丙最慢 B. 甲最慢,丙最快 C. 乙最快,甲最慢 D. 三人一样快

考点: 运动快慢的比较..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根据v= 计算出甲乙丙的速度,将速度统一单位进行比较.

解答: 解:

甲的速度:v甲= = =5m/s;

乙的速度:v乙= = =4m/s;

丙的速度:v丙= = =3m/s.

通过比较可知甲最快,丙最慢.

故选A.

点评: 生活中常用两种方法比较快慢,一是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者为快,二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者为快.而本题是考查第三种方法,即物理学中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方法来比较快慢,把单位先统一,然后算出三者的速度,进行比较.

10.(2分)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则这列队伍长( )

A. 150 m B. 140 m C. 250 m D. 50 m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本题已知队伍行驶的时间和速度求通过的路程,可由速度公式v= 变形得s=vt,代入数值计算即可求得队伍行驶的路程,然后根据桥长和队伍行驶的路程求出队伍长.

解答: 解:队伍通过桥通过的路程为s=vt=2.5m/s×60s=150m

则队伍长为 150m﹣100m=50m.

故选D.

点评: 注意求得的路程(长度)应为桥长+队伍长,要进行公式的变形,在公式变形过程中学生易出错.

11.(2分)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驶向乙地,到达乙地后立即以90km/h 的速度匀速返回甲地.该汽车在整个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75 km/h B. 70 km/h C. 90 km/h D. 72 km/h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设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为s,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整个往返过程中的时间,然后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求出汽车在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设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为s,

根据v= 可得: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t1= = ,

乙地到甲地所需的时间t2= = ,

车在整个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 = = =72km/h.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知道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12.(2分)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出发步行往距离A地10公里的B地.已知甲步行的平均速度为4km/h,结果他比乙早到0.5h.则乙的平均速度约为( )

A. 3.33 km/h B. 5 km/h C. 20 km/h D. 4 km/h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已知AB两地相距10km和甲乙步行的速度,先根据速度的公式求出甲用的时间,再得出乙的时间,最后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乙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v= ,

∴t甲= = =2.5h;

则t乙=2.5h+0.5h=3h,

v乙= = ≈3.33km/h.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主要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13.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米( )

A. 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3 B. 一枝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

C. 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 D. 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9

考点: 长度的估测..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长度单位m和各种物体实际长度的了解.

解答: 解:A、如果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3m,那是不可能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如果一枝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m,合17.5cm,符合实际长度,所以B符合题意要求.

C、如果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约是3.5m,那太厚了,所以C不符合题意要求.

D、如果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9m,就太厚了,所以D不符合题意要求.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以m为单位,将各个物体的长度换算,看其是否符合实际长度情况.

14.(同种元素的粒子尺度由小到大排列的是( )

A. 原子核、质子、电子 B. 质子、原子核、原子

C. 质子、原子核、中子 D. 原子、原子核、质子

考点: 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专题: 粒子与宇宙、材料世界.

分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解答: 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原子核是由更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

故选B.

点评: 解决本题应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是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所示,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 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 析法.

分析: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

由题干中的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象.

解答: 解:由题干中的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二、不定项选择:(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6.(2分)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 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D. 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考点: 机械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①一个物体相当于其它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②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③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 解:

A、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此选项正确;

B、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此选项错误;

C、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具体选哪一种物体为参照物,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此选项错误;

D、对于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如:骑自行车的同学,以自行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灯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路面为参照物,也是运动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但要注意,参照物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机械运动是相对“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选研究对象本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只可能处在唯一的静止状态.

17.(2分)车站上,坐在火车里的乘客从窗口发现有两列火车沿相反的方向运动,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乘客坐的火车和看到的两列火车中一定有两列在沿相反方向运动

B. 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在运动

C. 三列火车可能沿同一方向运动

D. 三列火车中一定有一列是静止的

考点: 机械运动..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有所改变.

解答: 解:(1)当三辆火车同方向,速度不同时,以速度处于中间的车为参照物时,看到另两列火车的关系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故AD选项说法不正确,BC正确;

(2)当乘客坐在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火车中,观察相对于地面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另外两列火车时,会看到这两列火车向相反方向运动,因此可能乘客坐的火车静止,另外两辆火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C.

点评: 由该题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是可能改变的.

18.(2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 ,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

A. 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 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时间t越少

C. v的大小由 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 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少,速度v越大

考点: 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

解答: 解:A、只有在时间t一定的情况下,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只有在路程s一定的情况下,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时间t越少,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是原来的几倍,路程s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v= 是不变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D、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少,速度越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

19.(2分)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从云中穿出,这种情况下的参照物是( )

A. 地球 B. 人 C. 月亮 D. 云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参考物,是指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参考物的选取是任意的,如何选择参考物,必须从具体情况来考虑.

解答: 解:

参照物是研究运动时来当作参考的物体,是假定不动的.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从云中穿出,觉得月亮在云中穿行,是月亮相对于云在运动,故参照物为云.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了运动的相对性和参照物的选择问题.月亮从云中穿出,是月亮相对于云在运动.

20.(2分)一短跑运动员沿直线跑了5s,前2s内通过15m的路程,后3s通过了30m的路程,这个运动员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9m/s B. 10m/s C. 32.4km/h D. 45km/h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先求出运动员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运动员通过的总的路程s=15m+30m=45m,

运动员的运动时间t=5s,

运动员的平均速度:v= = =9m/s;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根据题意求出运动员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1.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 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考点: 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 压轴题;比较思想;控制变量法;析法.

分析: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要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用全程除以跑完全程的时间,即得到两人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从而进行比较.

解答: 解:由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

由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选项C是错误的;

由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5m/s,故选项D是正确的.

故选 D.

点评: 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22.(6分)减少误差的常用方法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正确的测量结果是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考点: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长度的测量..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①测量产生误差的因素有很多,但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尽力减小,常用的办法就是进行多次测量求一个平均值,这个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将会更小;

②根据刻度尺在时,记录结果的要求进行解答.

解答: 解:减小误差的方法一般要从产生误差的因素去考虑,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常用的方法.

使用刻度尺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分度值,记录结果时必须有数字和单位.

故答案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数字;单位.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减小误差的方法和刻度值使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刻度尺是物理测量的基本工具,必须掌握.

23.(4分)物理学中,把物体的 位置的变化 叫机械运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首先应选取 参照物 .

考点: 机械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物理学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但是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解答: 解: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故答案为:位置的变化;参照物.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于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24.(6分)速度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国际单位是 m/s ,1m/s= 3.6 km/h.

考点: 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时间的主单位是s,所以速度的主单位是m/s,常用单位还有km/h等.

解答: 解:

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1m/s=1× =3.6km/h.

故答案为:运动快慢;m/s;3.6.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速度的物理意义、主单位及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都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25.(2分)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四次记录到的数据分别是5.79cm,5.73cm,5.76cm,5.69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5.76cm .

考点: 长度的测量..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①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虽然因为估读值的不同,测量结果有所不同,但准确值应该是相同的,准确值不同的,属于错误的数据,应该祛除.

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最终的平均值记作物体长度.

解答: 解:

分析数据知:前三次的测量结果,准确值都相同,5.69cm的准确值与前三次的不同,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应删除;

物体的长度为L= = =5.76cm.

故答案为:5.76cm.

点评: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物体长度时,最终结果应该与测量值保持相同的有效数字,不能整除的,按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值.

26.(8分)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84微米= 0.084 毫米;

2.5千米= 2.5×105 厘米;

18km/h= 5 m/s;

10m/s= 36 km/h.

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本题根据长度和速度的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最终结果.

解答: 解:

①∵1μm=10﹣3mm,∴84μm=84×10﹣3mm=0.084mm;

②∵1km=105cm,∴2.5km=2.5×105cm;

③∵1km/h= m/s,∴18km/h=18× m/s=5m/s;

④∵1m/s=3.6km/h,∴10m/s=10×3.6km/h=36km/h.

故答案为:0.084;2.5×105;5;36.

点评: 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27.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者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象如所示.分析象可知,跑步者的速度为 4 m/s.在运动过程中,若以跑步者为参照物,骑车者是 运动 的.

考点: 速度与物体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 比较思想;控制变量法;析法.

分析: 先从象中找出跑步者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最好都是整数),然后根据速度公式v= 算出跑步者的速度;

判断以跑步者为参照物,骑车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要看跑步者与骑车者的速度关系如何:若他们的速度相同,则以跑步者为参照物,骑车者是静止的;若他们的速度不相同,则以跑步者为参照物,骑车者是运动的.

所以我们需要比较跑步者和骑车者的速度关系,比较他们的速度关系,我们可采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解答: 解:从象中可以看出,当跑步者的时间为50s时,对应的路程是200m,

则跑步者的速度:v跑步者= = =4m/s;

从象中可以看出,当骑车者骑完200m时,所用的时间是30s,而跑步者跑完200m所用的时间是50s,由于骑车者骑完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所以骑车者的速度比跑步者的速度大,则以跑步者为参照物,骑车者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 4,运动.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象的能力,尤其第二个空的问题问的比较好,它并没有直接问骑车者和跑步者的速度大小关系如何,而是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间接的考查了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也进一步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28.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象如所示,由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甲 和 丙 ;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 乙 .

考点: 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 实验题;析法.

分析: 根据第一个象,分析出甲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 求出甲的运动速度;

根据第二个象,分析出乙和丙的运动速度;比较三者的大小关系,得出第一个空;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都运动5s,谁的速度大,谁运动的路程就长,谁就在最前面.

解答: 解:由第一个象可知,路程和时间的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当甲运动的路程为20m时,运动的时间是5秒,运动的速度V甲= = =4m/s;

由第二个象可知,乙、丙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乙的速度V乙=6m/s,丙的速度V丙=4m/s;

由分析可知:甲和丙的速度是相等的;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为乙的速度是最大的,经过5s,乙运动的路程就是最长的,所以乙在最前面;

故答案为:甲;丙;乙.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我们对于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象,分析象从而得出结论.

四、实验探究题:(共16分)

29.(6分)在探究“降落伞的滞空时间与悬挂的物重是否有关时?”

(1)我们的猜想是 降落伞的滞空时间与悬挂的物重有关

(2)我们的科学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

(3)我们在探究过程中要控制降落伞 c、d、e、f 等因素不变,而改变 b 来研究降落伞滞空时间与悬挂的物重的关系.(选番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滞空时间 b、悬挂的物重 c、伞面的形状、面积 d、伞绳的粗细、长短 e、伞自身重量 f、伞离地面的高度.

考点: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根据题意可以提出合理的猜想,根据猜想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要验证猜想需要控制的变量,然后进行答题.

解答: 解:探究“降落伞的滞空时间与悬挂的物重是否有关时?”

(1)我们的猜想是降落伞的滞空时间与悬挂的物重有关.

(2)探究“降落伞的滞空时间与悬挂的物重是否有关”的实验要采用控制变量法.

(3)在探究“降落伞的滞空时间与悬挂的物重有关”的实验过程中,需要要控制降落伞的:伞面的形状和面积、伞绳的粗细和长短、伞自身重量、伞离地面的高度都相等而悬挂的物重不同,即控制 c、d、e、f等因素不变,而改变 b来研究降落伞滞空时间与悬挂的物重的关系.

故答案为:(1)降落伞的滞空时间与悬挂的物重有关;(2)控制变量法;(3)c、d、e、f;b.

点评: 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解题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根据实验目的确定需要控制不变的量与需要改变的量即可正确解题.

30.(4分)用如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3.35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

考点: 长度的测量..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5.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5.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

(1)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2)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5.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8.35cm,物体长度为8.35cm﹣5.00cm=3.35cm.

故答案为:3.35;1mm.

点评: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1.(2分)如是测量硬币直径的示.则该硬币的直径是 23.6 mm.

考点: 长度的测量..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分度值是刻线上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2)物体的长度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刻度尺读数时要注意它的分度值、物体与刻度尺对齐的位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1)刻度尺上最小格表示的长度是:1mm,所以其分度值是:1mm;

(2)硬币的左端对准的刻度是11.00cm,右端对准的刻度是13cm后3个格,估读值是0.06,所以右端的读数为:13.36cm

所以硬币的直径=13.36cm﹣11.00cm=2.36cm=23.6mm;

故答案为:23.6.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本操作技能,应当掌握.注意在读数时,要进行估读.

32.(4分)如是某同学测量甲、乙两玩具小车直线运动的有关数据后,经过分析而绘制的象,你根据象可获得甲、乙两玩具小车运动的哪些情况?(写出其中两点)

(1) 它们运动过程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如是路程和时间象,描述的是物体运动路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象可获得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小车做什么运动;(2)在相等的时间内,甲、乙运动的距离关系;(3)甲乙的速度大小关系.

解答: 解:(1)如是路程与时间象,因为甲、乙的象都是直线,所以它们运动过程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相等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距离比乙小.

(3)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故答案为:(1)它们运动过程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2)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点评: 这是一个路程和时间象,可以从运动的速度上、路程上、时间上、和运动的类型上去考虑.

五、计算题:(共18分;写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答案的不能给分)

33.(6分)如所示,为汽车驾驶室的速度计,指示汽车的运动速度.如果一汽车以中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它3h可以行驶多远?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根据速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单位可以读出此时的速度大小;根据公式s=vt可求通过的距离.

解答: 解:由可知,此时速度的大小v=80km/h;

∵v= ,

∴汽车用这个速度行驶3h通过的距离是s=vt=80km/h×3h=240km.

答:它3h可以行驶240km.

点评: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还要学会认识速度计.

34.(6分)一辆长200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7km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该大桥用时6min,问火车在桥上的速度是多少km/h?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火车完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为大桥长与火车长,根据速度公式就会算出火车过桥时的速度.

解答: 解:根据题意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为s=200m+7000m=7200m,

t=6min=360s,

那么火车过桥时的速度v= = =20m/s=72km/h.

答:火车过桥时的速度为72km/h.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该题属于基础知识考题.

35.(6分)

TAXI 车费发票

车号码

川F﹣71238

日期 05﹣09﹣28

上车 10:00

下车 10:05

单价 2.00元

里程 6.0km

金额 16.00元

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如表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 (1)已知乘客的上车时间和下车时间,两者之差就是行车时间.

(2)已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和里程,利用v= 计算行驶速度.

解答: 解: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t=10:05﹣10:00=5min=300s,

(2)出租车行驶的里程:S=6.0km=6000m,

八年级下物理期中试卷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联考试卷

出租车的速度:

v= = =20m/s

答:(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5min;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为20m/s.

点评: 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能从车票提供的大量信息中迅速确定有用信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六、综合题:(共8分)

36.(8分)甲乙两地相距10km.张明从甲地出发以 3km/h的速度匀速步行往乙地.张明出发0.5h后李平也从甲地出发,沿同一路线以4km/h的速度匀速步行往乙地.

问:

(1)李平需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张明?

(2)李平追上张明时,他离乙地还有多少km?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根据他们通过的路程相等,并利用速度公式表示出他们通过的路程;

(2)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他力乙地的距离.

解答: 解:(1)s小明=s李平

3km/h(t+0.5h)=4km/h×t

t=1.5h;

(2)李平追上张明时,他离乙地的距离:s=10km﹣4km/h×1.5h=4km.

答:(1)李平需经过1.5h才能追上张明;

(2)李平追上张明时,他离乙地还有4km.

点评: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关键明确他们通过的路程相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2361/221438276.html

更多阅读

七年级下数学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试卷

七年级下数学期中试卷质量分析瓯北四中吴晓飞一.基本情况分析全校七年级有两个班,共60人,其中拔尖率为46%,优秀率为84%,及格率为90%,很少存在低分。二.试卷分析本试卷共有三种题型,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覆盖了整册书各章节的

人教版七年级期中试卷 人教七年级下历史期中试卷

平心对待七年级历史期中考,你们是最棒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人教七年级下历史期中试卷,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人教七年级下历史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20分)1.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中国统

七年级的期中考试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

平淡,是成功路上的驿站。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坚持的路。祝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顺意!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

2017七下语文期中试卷 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近了,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磨砺自已坚强的性格。勇往直前,因为梦在不远的港湾。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题(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0分)

七年级生物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下生物期中试卷及答案

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祝你七年级生物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期待你的成功!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生物期中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生物期中试题一. 选择题:(把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营养物

声明:《八年级下物理期中试卷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联考试卷》为网友一盏煽情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