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初一地理上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地理上册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常宁的教师,我叫唐俊。很荣幸站在这里参加今天的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现在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前准备、说课时安排、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说总的设计思路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继《人口与人种》之后的又一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它从日常交流用的语言和精神领域的宗教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居民,内容较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格局”与“世界历史”密不可分。在此,可以向学生渗透学科综合的思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地理课程标准,本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六大语种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查找“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图文对照,完成表格填写。 展示世界三大宗教的资料图片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资料图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好汉语、英语的信心。理解和尊重各国的语言和宗教。
此教学目标是教师版本,课堂出示的教学目标应该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操作使用。所以课堂出示的教学目标如下:运用地图说出世界六大语种及其主要分布地区。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理解和尊重各国的语言和宗教。
3、说重难点:
本节课内容重难点合二为一,即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需要。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根据多年教学观察总结出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 对待问题积极主动,敢于发言的优点。同时,此阶段的学生又具有知识薄弱, 涉及面窄,能力欠缺的问题。
知识障碍:世界语言和宗教学生在看电视、玩电脑、阅读课外书籍等日常 生活中多少都会有些接触,所以容易理解。但是,语言和宗教的空间分布对于 学生是个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结合上面的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运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读书法、指导读图法、填表对比法,这些是主要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
学生图文结合学习地理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法,使所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
习能力的过程。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结合本课内容,制定学习方法如下: 读书法、读图法、填表对比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撰写备课稿。
五、课时安排:本课内容较少较集中,所以,制定本课课时为1课时。
六、说教学设计:
(幻灯片演示课堂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3 通过我国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更加频繁、深入的社会背景来激发
学生学习世界语言和宗教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首先,出示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本节课要到达的目的地后,开始阅读课本文查看对应的地理图册。这一自学环节可以使学生对本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针对世界的语言部分教师有条理,有针对性的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读图:首先是学生指认读图,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填表、整理思路、完成小结。宗教部分教学思路:教师出示图片,就主要内容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总结。指导读图,完成填表,整理思路,
完成课堂总结。在此过程中,始终贯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基础,以方法指导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实践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布置测试题,由学生回答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加深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说板书设计:
针对本课内容板书设计力求条理明确,概况性强。
八、说总的设计思路:
总之,本节课内容的教学设计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展示大量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力求达到使学生有清晰的知识建构,有高昂的学习兴趣。 这就是我关于《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说课。
初一地理上册说课稿(二)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教学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读图说出四季的划分的依据和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
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动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
通过观察动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
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