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开拓者,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他一生的传奇经历和精神魅力一直教育和激励着后人。孙中山曾自述自己一生嗜好:“除革命而外,唯有读书而已。”为革命而读书,以读书求知推动革命,二者相互促进,伴其终生。今天和小编一起来认识这个伟大的人物。
伟大的孙中山爱读书
领袖人物中,真正能读书,读得多、读得深入、对中西方文化都用心体悟而又能经世致用者,孙中山是其中一个。
当年,有人给孙中山起了个绰号“孙大炮”,谓只会吹牛之意。比如胡适,一直认为孙中山能说会道,但肚里未必真有学问。有一次,胡适去拜访孙中山,两人茶叙座谈,胡适见屋里满架的书,心中疑惑孙中山是否翻过。一会儿孙中山有事走开,胡适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打开一看,书里圈圈点点,几乎每一页上,孙中山都有重点画线和各种批注。又抽了好几本看,居然没一本不是这样。胡适很惭愧,后来对人说起这件事,他说:“孙先生可是一门不可轻视的实炮。”
一名收藏过孙中山书籍的人说,他有一册中山先生读过的《大学》,书里有很多批注,在“明德亲民”“格物致知”等处,孙中山批注尤多。1922年底一天,孙中山见报上一则美籍律师佑尼干在沪逝世,由美籍领署代为拍卖其藏书的消息,便要全部收购。这批书送到他寓所后,不到3个月,孙中山即去广州,很多书上都已落下批注。《瑞士政府》就是其中一本。
孙中山燕居之暇或办公之余,总是能静下心读书,每每手不释卷。不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文学和哲学各种书刊,都能潜心阅读。在指挥作战的时候也带着书。旅行时行囊里最多的,是新出版的各种书籍。他对各种社会思潮了解很早,也很深。
孙中山爱读书的事例
当年孙中山流亡英国伦敦,生活相当困难,受人资助才能延续生活,但他时常把仅有的一些钱用来买书,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当时称“民约论”)、富兰克林的自传、《拜伦诗选》,还有许多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书籍。他对人说:“生活苦点没关系,两个小面包,可以当一顿饭,一两顿不吃也没关系,可不看书就受不了了。”
他特别喜欢研究各种海陆地图,因著作需要,常请人代为购买。孙中山对世界地理特别是中国地理极为熟悉,所以在他写《建国方略》时,提出了全国修建铁路20万里、公路百万里的伟大构想以及疏导黄河、治理淮河的水利工程和如何建设各大港口等一整套实业计划。今天来看,他的这些构想,仍相当切合中国实际,是相当高明的。
有一次,有人问孙中山,“每次我们看见你,说不到三句话,你就是讲革命,究竟你在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呢?”孙中山回答:“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孙中山先生时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
孙中山为研究平均地权学说,曾仔细研究德国人在青岛实行的土地公有办法。又请了两名日本顾问协助研究,也无成果。于是他致函一些党员,说自己研究如何解决中国土地问题,没找到有效办法,要求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孙中山读书最大特点
勤以思考,学以致用,不拘泥、不僵化,既不盲从迷信,也不轻视前人的思想成果。他的“五权宪法”和民权思想等,都与他读书广泛且深入思考有关。比如他的“五权宪法”理论,既批判吸纳了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又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监察制、考试制等)。孙中山在许多场合的讲演中多次表示: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相通的”。孙中山有非常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博大胸怀,无论对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他都能既不意气用事、毫无道理地横加排斥,又不迷信和妄从。
孙中山的书法气势雄浑。他书体源出颜真卿《东方先生象赞》,浑朴沉着,柔中寓刚。他给人题字,总是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气魄恢弘。如“天下为公”四字,神凝骨重,人谓“既无馆阁甜熟之习,又无江湖悍犷气味”。
我这里不是品评孙先生的书法,想说的是,一个人的书法中透出的,不光是胸襟器宇,更透出一个人的内养。一个不读书的人,书法可以有娴熟技巧,但很难有浑厚壮阔的气度和灵逸千里的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