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会考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会考历史复习资料: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设置: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纠核和尚书省监督,尚书省设吏、工、礼、户、兵、刑六部。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议政的场所。
作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相权分散加强皇权。
(3)宋朝分割相权
宋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宋是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长官是枢密使分割军权。还有一个三司长官是三司使用来分割财权的。
(4)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的设置:元朝开创,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代所沿用。
(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①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
②史实:①秦始皇始设丞相。②汉武帝频繁换相;建立了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④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⑤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彻底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①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②史实:a、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b、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会考历史复习资料: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设立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导致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设立时间:明成祖时期。
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能: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职能不明朗,不能统领六部百司。
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2)清朝的军机处
设置时间: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房)处.
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评价: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其政治决策封闭性日趋明显。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
②消极影响:A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B对人民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残酷。 C君主专制,国家系于一人之素质,唯上是从,易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D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