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成长故事精选 名人故事大全精选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名人故事大全精选。

名人故事大全精选1:爱迪生孵小鸡

今天,我们来讲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电灯、电影,都是他发明的,他是美国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小时候,老爱问这问那,“这是什么呀?”“那是为什么呀?”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爱迪生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母鸡,老待在窝里不出来,就哦嘘哦嘘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这是怎么回事呀 ?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哟,窝里一摊蛋,数一数,有十几个呢。奇怪,母鸡今天下了那么蛋吗?他连蹦带跳,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十几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呀?”

“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惊。”妈妈把爱迪生搂在怀里说,“妈妈抱着你,你不是就暖和多了吗?”

爱迪生更觉得奇怪了,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咱们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哩。母鸡用自己的身子盖在慢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鸡来,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羽毛,后来,小鸡长大了,笃笃笃,啄破了蛋壳,叽叽叽,就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爱迪生听了妈妈的话,就跑开了,爱迪生上哪儿去了?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妈妈没看见爱迪生,心里多着急啊!东找西找,啊,原来爱迪生跑到邻居家里去了,他用柴草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许多蛋,他学着母鸡的样子,正蹲在鸡蛋上面孵蛋呢!他想:母鸡蹲在鸡蛋上面,会孵出小鸡来,我蹲蛋上面,也准能孵出小鸡来。

妈妈看见爱迪生这股傻劲,真觉得好笑,把爱迪生拉了起来,说:“走吧,傻孩子。你是孵不出小鸡来的。”

爱迪生嘟着嘴巴说:“妈妈,母鸡能孵出小鸡来,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

小朋友,请你们想一想,爱迪生蹲在鸡蛋上面,能孵出小鸡来吗?

名人故事大全精选2:喜剧明星宋丹丹,为何成为大侠客

“她是演出了智慧、活出了常识的本心骑士。她甘愿并正在做一个社会化的艺人,而不是一名谐星。她和房价较劲,和市政认真;她和潘石屹争论,和张伟平叫阵;她率直真实、敢说不讳,她让我们看到公众人物的世间关照。”2011年11月,著名喜剧明星宋丹丹获封“2011时代骑士”。一个年过半百的女性艺人如何变身骑士?她做出了怎样的举动得以代言时代?

跟家人较真

宋丹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担任北京市文联党委书记,母亲是一个美术教师。她是老幺。小时候的宋丹丹在兄弟姊妹当中,是最没有艺术细胞的一个。因为哥哥芭蕾舞跳得好,姐姐又能唱又能跳,唯独她沉默寡言。但这赋予了宋丹丹爱思考、爱总结的秉性,她也想跟哥哥姐姐一样被父母欣赏和重视,当时家里贴满了哥哥姐姐的奖状,于是宋丹丹也希望有天自己的荣誉也能在墙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便父母抬头就能看到她的成绩。

如何才能获奖呢,宋丹丹特讨厌背书,数学也不太好,靠成绩优秀拿奖不太现实,还是唱歌跳舞获奖容易。于是她关起门来,以床为舞台,学跳红色娘子军,当她自我感觉不错后,就拉着家人看,可没一个人叫好。

宋丹丹又琢磨着学相声可能容易拿奖,但那时生活困顿压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父母常常为钱发愁和争吵,他们总说她不爱讲话,怎么会拿出钱来往毫无希望的事情上丢呢,宋丹丹仍然要过父母这关。

她开始抓住一切机会,将家里的一些小幽默放大,搬到父母面前讲。一次母亲找东西,翻天覆地找,就差没把墙打穿洞。就在母亲绝望之时,抬头看到要找的东西就在书桌上放着。宋丹丹把这一过程绘声绘色讲给父亲和哥哥姐姐听,可爸爸没有笑,他正为母亲移书柜时弄砸了他的墨水瓶,墨水瓶弄脏了他的文稿而生气;而母亲不仅没笑,还流眼泪,她怪家里没钱,丢了个小东西还要拼命找;也怪自己记性越来越不好,怪父亲为一只墨水瓶跟她较劲。

宋丹丹这才知道,幽默要建立在分清是非上。如果拿人伤心的事开玩笑,那是吃力不讨好。她较真地对父母说,“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们不再为钱发愁,让你们开心地笑。”

因为意识到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笑不起来,意识到讲笑话能克服掉她沉默寡言的毛病。高考前,宋丹丹宣布要去考中戏。父亲反对,女儿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表演培训,怕中戏考不上,高考也耽误了。宋丹丹说就算这个选择真错了,她也要一脚蹬到底,看到底错多远。

父亲怕错远了回头都难,想让女儿认认真真复习备考。宋丹丹决心离家出走以表决心,一次母亲破伤风病危住院,家人忙于照顾,她毫不犹豫地偷偷拿了80块钱出发了。宋丹丹前往青岛,一路上她提醒自己看窗外的风景,因为林道静当年出走,也是通过看风景来驱赶不安的。

但家里乱成一团,父亲四处寻找,吃尽苦头。等到宋丹丹终于回家后,哥哥姐姐视她为仇人,怪她没良心,居然在母亲病危期间出走。

可最终这次冒险,父母同意了她的要求,宋丹丹也如愿考上了中戏。成为演员后赚得的第一笔钱足足有5000元,她没有将这笔钱用到穿衣打扮上,而是较真地兑现对父母的承诺。她把4500元用一根红布条捆成一扎,还附带一张小纸条,写道:“爸爸妈妈,我从今天开始还愿,钱留给你们,以后让你们不再为钱发愁。”然后另外的500块钱,买了当时很难买到的宽幅花布,用图钉将这些布分别挂在了窗户上,铺在桌上、床上。父母回家后,以为走错了,直到看到她的留言和钱,才真正认识这是自己的家,认识了自己的孩子宋丹丹。他们笑了。

跟春晚较真

入行后,宋丹丹起先是在电影电视上露脸,虽然也取得不俗成绩,但始终没达到她心目中的高度,直到1989年,她演起了小品,才声名鹊起。1990年的《超生游击队》后,她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1999年,宋丹丹与赵本山合作的《昨天今天明天》,更是让她红到了巅峰。

一天,大牌明星宋丹丹到市场买菜,不少市民认出了她,一番指指点点后,对着她大笑起来。宋丹丹非常疑惑,我又没逗你们,干吗笑这么厉害?她低头看自己,是不是穿着不得体?没破绽。又去摸自己的脸,是不是沾了什么东西?也没有。疑惑逐渐变成羞愤,原来,人们笑她,仅仅因为她是个小品演员,这笑里没有多少尊重,而多半是取笑。她明星的架子端不住了,愤怒地与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对视。

此后类似的不可思议的事情频繁出现,她走在大街上,哪怕打个喷嚏,或者不小心绊了一下,都会引起人们的大笑。宋丹丹觉得非常伤自尊,她向朋友透露烦恼,有人直言不讳,说她长期跟赵本山搭档,长期走活宝路线,自然走到哪儿都被人当成活宝。

一语点醒梦中人,此后宋丹丹致力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只知道媚俗的小丑,而是一个百变的艺术家。不仅能演活宝的小品,也能演高雅的话剧;不仅可以演悲剧,也可以演喜剧;可以演漂亮的城市靓女,也可以演农村的苦难妇人;可以演年轻的,也可以演年老的。宋丹丹较真劲又上来了,有一段时间甚至矫枉过正,只要在公众场合与陌生人在一起,她就表现出异常的严肃。

更大的偏执是2002年以后,她宣布不上春晚了。这样一来,中央电视台急,全国人民都失落,舆论批评她作为春晚培养起来的明星,名气大了就甩春晚了,不知报答。而同样是春晚培养起来的赵本山,却每年顶着巨大的压力,照上不误。宋丹丹由此,明里暗里遭受不少刁难。2006年她只好又回来,又跟赵本山合作,不过这变得非常慎重,从2006年的《说事》到2008年的《火炬手》,境界拔高了不少。

但2008年后,风波再现。赵本山到美国巡演,惹出一大堆负面新闻,很多人抗议其节目内容庸俗,言辞粗鄙。说他们的节目一讽刺残疾人,二讽刺肥胖者,三讽刺精神病患,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场外有人抗议,甚至连赵本山本人出场时都说了一句话“大概全中国的精神病人都在我赵本山刘老根队伍里”。这又刺着了宋丹丹的痒处,她对走活宝路线彻底厌倦了,甩出“哪怕刑事拘留也不再上春晚”的狠话。

宋丹丹丢了春晚,等于丢了一半的钱途,虽然话剧和电视剧继续演着,但怎么也没有了万人空巷去看她的风光了。人们以为,宋丹丹就此急流勇退,像其他年过半百的女演员那样,慢慢淡出江湖。但2011年初,善于折腾的她很快找到了新的舞台,她登陆新浪微博,开始了在网络上的修炼。

宋丹丹在生活中寻找幽默的习惯,经过几十年的历练,此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譬如她看报纸,读到98岁的老太太跟高龄的女儿一起生活,便随身编了个段子发到微博上,说:“76岁的姐姐和72岁的妹妹吵架,98岁的妈妈批评姐姐说,你就不能让着她吗,她那么小?”宋丹丹去买电脑,看到推销电脑的都是年轻人,嘴里说的许多行话,一般人都听不懂,她又随手编了个微博:“老太太一边遛弯一边哼哼,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卖卖电脑。”把自己嘲笑了一番的同时,把老年妇女不甘落伍的心态也刻画了出来。

宋丹丹这种随口抖包袱的能耐,借助微博的庞大舞台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宋丹丹只停留于挖掘生活的幽默,那么微博顶多也只是她单口相声的场地,但她偏偏还有较真的一面,偏偏还有敢说敢做的一面,当她的较真和幽默借着微博的东风,制造出的就不止包袱了,还有辣椒水甚至炸弹。

跟圈里圈外较真

2011年1月中旬,宋丹丹坐车经过北京建外SOHO,这片地产是房产大鳄潘石屹在北京长安街这寸土寸金地带开发的大型社区。宋丹丹一直觉得这片颜色雪白的大楼,呛了长安街的风景,跟古城气韵不协调。而宋丹丹从小就生活在天安门附近,这么多年,她对这一带饱含深情。

那日宋丹丹较真劲上来了,于是发了一个表面调侃实际上发难的微博:“潘总,我就是个演员没多少钱,我请你喝拉菲,别再盖楼了,真的,求你了!”短短几句话,峰回路转,犀利尖锐。而那会人们对北京的高房价,以及近几年涌现出来的许多不古不今,非中非洋的楼盘,早就颇多埋怨。

宋丹丹这条微博发出去后,立即引起了一场微博“地震”。无数网友竞相效仿,并命名为“丹丹体”,向潘石屹等房产商人发难,一时间“××,我就是个××,没多少钱,我请你××,别再××了,真的,求你了!”的微博句式漫天飞。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也声援说:“潘总,我请你看话剧,别再盖楼了!真的,求你了!”此外,“丹丹体”还出现了不少变种,成为各种职业人士诉苦的工具:“老板,我就是一小白领,没多少工资,请你喝咖啡,别再扣我工资了,真的,求你了。”

网络热闹的时候,宋丹丹家里炸开了锅。首先她老公也是搞房地产的,她这样一闹,老公怕别人也对他开发的楼盘的发难,说她多事。与此同时,另一房产大鳄任志强因为不久前,出席某经济论坛时预言房价还会涨,遭人扔鞋,他心里窝着火,认为不能把高房价全归罪于房产商。于是他站出来,说房产商只是当丫鬟的,房子建不建,价格涨不涨,还是政府说了算。结尾还借用丹丹体:“求你了,不带这样的。”

随后更多的人加入论战,宋丹丹被推到风口浪尖。这次论战,以潘石屹向宋丹丹认输,网友们调侃宋丹丹应该与潘石屹上2011年2月2日的春晚,取代赵本山而告终。

既炮轰丑建筑后,率真的宋丹丹又批评北京的路标路牌混乱:“在北京生活五十年,讲母语常常开车找不到路。当你看到路标时你已经错过了那个路口……路标归那个局管啊!他们真不知道北京拥堵,有一部分是因为路标不清造成的?”

这番话又引起无数共鸣,宋丹丹体会到微博的力量,更意识到艺人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此后,她一发不可收拾,嬉笑怒骂地点评圈里圈外诸多事件。2011年7月,《金陵十三钗》制片人张伟平,在访谈中称:“中国女演员吃不了苦,自恋,与导演一起迷失于毒品情色,又老又丑在银幕上被抓胸没人看。”宋丹丹第一个起来回应,说张伟平的言论是对全国女演员的不尊敬,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想借此番言论,来捧自家公司的女演员,特不爷们。

张伟平不是吃素的,他毫不留情地反击宋丹丹是个更年期反复发作的病人,还否定以前跟宋丹丹合作过《十面埋伏》的交情,称跟她没任何关系。宋丹丹的父亲眼看她把圈里圈内的朋友都快得罪光了,老爷子急得快哭了,这次不是要宋丹丹保证不大嘴,而是要她发誓。为哄老爷子,宋丹丹连说三句“向毛主席发誓,我再不放炮了。”

但她根本无法遵守誓言。不久,吕丽萍孙海英夫妇发表反同志言论说,“同志是犯罪,是灭人类。”宋丹丹率先喊出:“闭嘴!的确,中国绝大多数母亲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恐怕都会恐慌,我们需要时间使大家提高对生命和世界的认知,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推时间做事,顺其自然才会水到渠成。”

中外名人成长故事精选 名人故事大全精选

2011年8月,宋丹丹带儿子宣传电视剧《老牛家的往事》,没几天,前夫英达就带着小儿子上北京电视台,大秀父爱。宋丹丹又开炮了,“男人可以离婚、可以重组家庭、可以爱现妻和儿女、可以携子在媒体前秀父爱,称自己‘司机保姆厨师教练’四栖老爸。但不可以对以前的孩子在7岁时求你带他出去玩一次都不理,11岁管你要电话你不给,14年来形同陌路。表演慈父可以,但我不允许你继续伤害我的儿子,你不是人!”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英达的伪慈父面孔。

2011年11月,拍戏中的宋丹丹针对片场有些年轻演员,戏不认真演,排场却很大,又发飙了,“拍戏带好几个助理,真佩服这股不怕麻烦的劲头儿。按说四个五个咱也雇得起,就是操不起那心,吃什么、挨哪儿歇着,会不会给剧组添乱,每顿你家拿走好几份盒饭,好意思吗?”

这条微博引来数千网友评论、转发,很多人都支持宋丹丹快人快语,圈内人更是力挺。《戒烟不戒酒》的编剧刘存明爆料称:“听说有个刚出道的小女演员,总共片酬十几万,片场租辆房车,雇仨助理,一部戏下来劳务费还不够付房车和助理费的,自个儿还倒搭几万块!”

宋丹丹开微博一年来,织的“围脖”跟其他明星比,不算多,但每一条都快人快语,幽默风趣,针砭时弊。鉴于宋丹丹家事影事国事一身担,在多领域展现女侠豪情,2011年底,《新周刊》“时代骑士”开评,许多网友认为,骑士精神不一定要定位为严肃,在幽默和趣味中犀利也是一种境界,宋丹丹因此高票当选。

宋丹丹表示要继续发扬骑士精神,“微博是你的朋友,无论善意或恶意的,只要是来看你的,都应该看到一个真实的你。看到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或对事物的态度。没有人没有缺点,不怕,可一旦你偏离了方向,这个园地就毫无意义了。哪怕只有三个粉丝,我们都玩真的就对了。”如今,网友们越来越喜欢逛她的微博园子,因为在她幽默犀利的语言背后,是让人记得住、爱得上,能经得住风吹雨打、“顶花带刺”的真性情。

名人故事大全精选3:让世界见识《舌尖上的中国》

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灵璧,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

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围成许多小岛。陈晓卿奉命拍摄一个与洪水抗战的片子,取名《孤岛纪事》,在央视播出后评价不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指示要把它做成英语版,而他在安徽做英语版的过程中,又与安徽台的同事开始策划一个新片——《远在北京的家》。

该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关于这个主题陈晓卿早在广院念书时就动过念头。有几次坐火车回家,与在北京当保姆的女孩同一趟车,听见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陈晓卿就觉得有意思,很想用镜头来思考这一变化的意义。

陈晓卿与摄制组在安徽无为县妇联帮助下,找到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进入北京,在某个家庭做起保姆。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经费很有限,出差时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拍摄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为了与保姆们保持联系,有时不拍片也要去看一看她们。陈晓卿把粗编带给朱羽君看,朱老师感动得哭了。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送去参加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纪录片大奖。

此后,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震,片约不断。2006年拍摄《森林之歌》时,他就想要像国外一样拍摄纪录片。“你知道好莱坞的编剧怎么卖剧本?要卖一个100分钟电影剧本,你必须在3分钟内说服投资人和导演。我们也是这么干的——3分钟内必须感动我,然后再告诉我你要怎么拍摄,情节点在哪儿、高潮在哪儿、什么地方是铺垫。”一开始他就告诉手下,一定要把它做得吸引人。结果,每个编剧至少被打回去了四五次。

有了剧本,陈晓卿让编导们确定镜头脚本,直至分镜头,严格制定每天的拍摄流程,哪天拍动物的爪子,哪天拍动物的皮毛,写得详详细细,但意外还是不断发生。为了拍摄长白山的野猪,摄制组在野猪出没的地方投了上千斤的玉米,并在附近选好位置,搭建了掩体。很快,野猪就真的出现。不曾想,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掩体顿时被吹倒了,人与摄影设备完全暴露在野猪面前。野猪见势不妙,扭头就跑,“比刘翔跨栏还快”。

生活中的“超级吃货”

陈晓卿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电视节大奖,是一个著名纪录片导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就是一个美食专栏作家,而且早在十年前,他就做过七八家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嘉宾,平时最爱品尝和研究美食。陈晓卿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资料,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他有一张令人吃惊的“美食地图”。

陈晓卿有个绰号叫“扫街嘴”,没事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个机会尝尝,并且有心地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都记下来。陈晓卿说这完全是因为梁实秋的文字,让他对北京小吃产生了浓厚兴趣。

陈晓卿的美食专栏,散见于多家杂志报章。他热衷平民美食,因此写的很多都是街头小吃,螺蛳粉、牛肉面、卤煮,但是这些再常见不过的小吃,在他的笔下都显得熠熠生辉。

陈晓卿的“吃货”功力,身为好友的浙江卫视纪录片高级编辑夏燕平领教过好多回。他在北京为吃犯愁的时候,只要给陈晓卿发一条短信,对方会不厌其烦发来十几条推荐。但陈晓卿从来不推荐饭店里的美食,大多是路边摊和民间私房菜。

生活中,任何人有陈晓卿这样的朋友,都会有惰性。快到饭点的时候,各种寻求餐馆地址的电话短信纷至沓来。你只需说出自己是在北京、成都或广州等城市的哪条街,想吃什么风味的,他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有一次,陈晓卿的朋友王小山要请大学同学吃饭,打电话问有什么好的馆子,陈晓卿不光推荐了馆子,还直接给餐馆打电话订位,顺带把菜都点好了。

烹饪《舌尖上的中国》

因为是“吃货”,陈晓卿一直想做一个比较大型的纪录片,以美食的角度,展现中国人生活当中的状态和智慧。没想到正赶上了好时候,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需要各种类型的纪录片。陈晓卿向台里报了这个选题,很快就得到批准。

拍摄前,陈晓卿曾与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深入探讨,达成共识——所谓美食,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庙堂。他们决定以此为拍摄基调。于是,找寻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的态度,贯穿到《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陈晓卿说。

寻找关于食物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摄制组最头疼的事情。编导之一的张铭欢把这个过程形容成“大海捞针”。《时间的味道》一集中,原计划要去香港大澳岛拍摄咸鱼腌制,但到了岛上,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初定的那个人,只能重新找人。几经周折,张铭欢通过当地最受欢迎的虾酱牌子找到了岛上的一个偏僻小作坊,作坊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说啥,我都没听懂,但我看作坊的墙上挂着好多照片,看着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上的人是她故去的老伴,他俩做了一辈子的虾酱,但先生先走了。”

拍遍五湖四海美食,却难得亲口尝鲜。陈晓卿说拍片子和当厨师一样,都很辛苦。“做菜不是为了自己吃;拍片是为了让观众高兴。”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那晚,陈晓卿在博客上做了一个谦虚的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

不仅陈晓卿,甚至连央视领导都没料到,这部美食纪录片播出后,竟打败热播电视剧。有网友说:“《舌尖上的中国》虽是讲美食,但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感动。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人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一点泪去,多可爱的中国。”

令全世界“吃货”惊喜的是,从今年9月开始,陈晓卿还要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和第三部。这场更大的“盛宴”无疑更值得期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5761/710052532.html

更多阅读

霍金成功背后艰辛故事 名人成长故事手抄报

名人成长故事手抄报:走进名人的世界走进名人的世界,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学习他们的经验。手抄报的主要内容:张海迪、李白、华盛顿的故事、霍金的故事、名人名言。名人成长故事手抄报:名人成长故事名人的故事是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的,走

外国名人励志故事200字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

中外名人故事大全 中外名人故事大全4篇

中外名人故事 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约翰逊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

名人励志文章精选 中外名人励志文章精选

           中外名人励志文章精选   《罗斯福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老

声明:《中外名人成长故事精选 名人故事大全精选》为网友独自徘徊的夜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