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脱贫攻坚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主体性因素分析

论文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脱贫 认识因素 人文素养因素

论文摘要:贫困生心理脱贫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针对认识因素、人文素养因素等两方面的探讨,对贫困生心理脱贫主体性因素进行分析。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当时在校大学生中特困生就有几十万人;1999年,我国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近7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

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经济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贫困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还会对贫困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如何从贫困生主观方面着手,分析贫困生心理脱贫的主体性因素,提高贫困生脱贫工作的实效性,是贫困生工作的一个重点环节。

一、认识因素

对于贫困生心理脱贫的主体性因素分析,我们应该首先从认识因素入手,这虽然违背了主体性本体论维度先于认识论维度的观点,但反向辨证的分析,当人们真正的去认识世界和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时,存在才变的引起人们的注意,讨论先后性和主导性才变的有意义。

从认识因素入手分析贫困生心理脱贫,不仅要分析贫困生对贫困的认识,还要分析贫困生对价值观、自身意志的观点和看法。认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贫困生的思想解放,是心理脱贫的指导性高度原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思想力量和思想武器一直被赋予强大的破坏力和能量,因此,认识因素的分析,是贫困生心理脱贫主体性因素分析的首要任务和逻辑起点。

(一)对幸福感的体验

当人们出生后第一次有认知能力的时候,他们首先产生了对身边第一性环境的印象,比如说父母,家庭,兄弟等等,这一期间,几乎所有的生活在经济困难条件下的儿童都不能对“贫困”产生一定性质的理解,因为一种概念性的观念单单凭借感受的信号处理是毫无根据的。在此阶段,大多数的人只能一致化的感觉到温暖与幸福,这是由于社会共识对危险、安全、厌恶的同一认可而对家庭普遍原始关怀行为的绝对性领导。这就使得所有人类的原初性体验有了幸福和愉快的基本色调,这种色调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使一种快感经验和记忆存留在现实意识域之外,一但有了特定环境或条件的刺激,就可能重新被唤起。而教育是最有效的刺激方式之一,教育可以针对人们的弱点和兴趣进行一种注意式的引导,使神经系统以巨大的能量释放方式激活原始的温暖、幸福的记忆。这给贫困生重新正确认识人生意义,实现心理脱贫提供了可能性。

(二)贫困和价值观的认识

随着成长,人们对社会开始有了一定的接触,这时才开始了对“贫困”的认识。大多数的贫困生开始有意或无意的拿自身的基本情况与他人进行对照,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经济条件上与外界的不同,产生了贫困的认识。贫困的思想在外源域方面与精神问题和心理贫困丝毫没有联系,只能在生活条件方面影响贫困生的生活质量。但正因为认识的存在,使贫困生产生了贫困的经验,经验作用于内部心理活动系统,使自我感知的现实境况与所期待的和理想的有所不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情绪,在内在理性上就是对贫困的认识。虽然,人类在社会文明高速向前发展的条件下,越来越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和引导性。但不可否认,人类作为生物所必须的满足性需要还是会在人类有意识的行为中起一定的作用,当然,这种有意识行为,也包括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这种规律性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自卑、失落、焦虑、紧张等等。起初的一些心理现象只是表示了单独的独立主体意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但人的生存永远不能离开群体社会,所以贫困认识的进程还没有到此结束。

浅谈脱贫攻坚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主体性因素分析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完全相同的生活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使社会有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人群行为模式。但人的生活环境是不可能相同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导致贫困生对价值观的不正确认识。在这里,我们主要想强调的是贫困生对金钱价值的过高评价和无理追求,以至形成的虚荣和攀比。

但我们应该清楚的发现,对于贫困生来说,无论是对贫困的认识还是对价值观的认识都是处于一种后天的环境影响状态,即与人类低层次的缺失需要无关,又不与人类高层次的成长需要发生任何关联。也就是说,贫困生对贫困和价值观的认识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错误的内外环境,包括个人发展的不成熟的恶意扭曲、社会总体价值倾向以及被忽视了的认识性教育而形成的主体性非本源印象,其不稳定性和本体潜在的敌对意识在理论上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可以抓住贫困生在认识世界方面的主观因素,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再教育,就可以纠正贫困生对贫困生对贫困和价值观的表面错误认识,实现科学的价值观再认识过程,摒弃对贫困的歪曲心理,达到心理脱贫的主体性条件。

( 三)意志的形成

在认识、经验积累、人生观形成之后,意志便会产生。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通常情况下,贫困生心理发生不愉快或者长期处于不愉快的状态下时,这里所指的不愉快,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整体心理不协调,他们会主动采取办法抛弃心理问题,回到正常状态,这包括生理过程,也包括意志过程。生理过程主要指一些无意识的体液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而意志过程则是贫困生有意识的心理行为活动。这一意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在准备过程中,贫困生会有意识的在思想上确定抛弃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态、稳定心理情绪的行动目标,虽然目标的确定,往往受到动机冲突性方面的阻碍,但动机冲突的解决是必然的一种发生,即便带有难免的舍弃性。目标确立之后,贫困生就会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进入执行决定阶段后,明确的目的性会促使贫困生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主体心理脱贫的结果。

意志存在四种特点,由于这四种特点的优越性,心理学上赋予其“意志品质”的褒义描述。“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自觉性是指行为人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行动,使行动服从于个人意愿;果断性是指行为人迅速的把握时机采取决定的品质;坚韧性是指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自制性是在行为过程中调控情绪、把握尺度的能力。由于四种品质的存在,使贫困生有主动调节心理压力、实行心理脱贫的主动性趋势,并在脱贫行为中能够果断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适时适度的进行行为调节,最终依靠坚韧的意志品质完成心理脱贫的自我行为。学校在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主体意志的优势,扩大贫困生自我心理脱贫的效果。

以上的分析给我们从认识角度入手解决贫困生心理脱贫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基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6461/18330435.html

更多阅读

高校贫困家庭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家庭贫困原因有哪些

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数量之所以增加,有多种因素。从总体上看,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人均收入不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突出。从部分上分析,则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有近一半来自农村以及偏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谈高校财务管理与改革

浅谈高校财务管理与改革摘要: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规范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迫在眉睫。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了新形势下对

高校学生勤工助学 浅谈高校自考助学学生之自我管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高校成为自考助学的主体,深入研究高校自考助学的特点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对于推动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良性互动

2017脱贫攻坚重点工作 2017脱贫攻坚政策

  制定精准扶贫攻坚工作规划。要在全面摸清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状况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提前两年实现精准扶贫攻坚任务的目标要求。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脱贫攻坚政策,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7脱贫攻坚政策如下  根据《

声明:《浅谈脱贫攻坚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主体性因素分析》为网友且寄白鹿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