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是对其自身综合素质与学术能力全面提高的一种有力途径。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大学生学术论文篇一
浅析当代大学生恋爱现象
【摘 要】当今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种种恋爱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学是人生的重要时段,是一个人学习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黄金时期,大学生能否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工作,提高素质,力求全面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今后的幸福、发展和前途,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进行大学生恋爱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对策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生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伴随着青春的脚步,爱情会悄悄降临到青年人身边,随着性心理的成熟,对爱情的欲望与追求,自然会在大学生的内心萌芽。大学时代,是一代骄子的黄金时代。在这个季节里,青春的萌动使他们开始涉足于另一个领域――爱苑。然而,大学生又应如何对待爱情、追求爱情,这将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1.1恋爱比例大,公开且主动性强
有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比例竟达到60%以上。一些新生在入学之初,便得到老生的面授技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在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义无返顾的投身于恋爱的洪流中去。在恋爱中,一些同学也抛开了应有的矜持与含蓄,表现得越发投入与大胆,在教室、食堂、操场等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其表现令人生厌。他们自己竟美其名曰:爱就爱得轰轰烈烈。这种表现在师生中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1.2恋爱周期缩短,频率增快
恋爱中的“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成功率低,有少数大学生把在大学里恋爱视为在经营“实验田”,“恋爱专业户”也出现了。
1.3恋爱悲剧增多
有部分大学生不会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爱情至上,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造成多门课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令人痛心。也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往往造成爱情悲剧:伤害对方的有之,自杀的有之,精神分裂的有之,厌恶俗世、破罐破摔亦有之。
2、大学生恋爱的原因
2.1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这个年龄界限按青年心理学划分,已跨过青春期并进入成年期,其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因而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性欲需求日益强烈,前阶段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此时的大学生正由青春期的“异性疏远”走向青年期的“异性接近”,出于性冲动的驱使,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因而在异性吸引、彼此产生好感的基础上,恋爱也就默默无声地潜入年轻人的心田。
2.2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社会生活无时不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恋爱也不例外。一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恋爱对象的出双入对常令他们羡慕和向往,在好奇心驱使下而跃跃欲试。看到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照料,生日有人陪伴,委屈有人安慰,便萌发孤独感和攀比心。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二是受逆反心理影响。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往往把学校关于提倡不谈恋爱的方针视为为“禁欲主义”,把师长的指点和规劝看作是“干涉内政”,把对他们进行爱情与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僵化、封建保守。
3、大学生恋爱的利弊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再次,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
不过,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首先,大学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把自己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如果把宝贵的精力和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多的消耗在谈情说爱上,既浪费了时间耽误了学业,又难以获得真正的爱情。其次,如果只顾及出双入对而脱离集体,就会限制自己的交往范围,妨碍自身的发展进步,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再次,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而恋爱正是使人时而高兴时而痛苦的事。有的失恋青年还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甚至走向了绝路。
4、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对策
4.1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次数的频繁上,也包括参加活动的人员的群众化,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自己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机会。
4.2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业当中。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如因恋爱而影响学业的进步,是非常可惜的,也是极不应该的。
4.3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一方面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
5、结语
没有爱情的学业固然有点枯燥乏味,但离开了学业的爱情,如同在沙漠中播种,缺少坚实的根茎和内容,迟早会枯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恋爱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爱情之舟最终驶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孙淑惠.浅谈大学生的恋爱观[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04).
[2]吕达.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分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01).
[3]张社争.大学生恋爱问题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01).
大学生学术论文篇二
大学生恋爱误区的心理分析
引言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指出,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这三要素组成,爱情的三要素就像一个三脚架,三者缺一不可。真正的爱情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爱情是一种平衡结构,其核心是自信,爱情能推动自我完善,爱情是人性的学校,在爱情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通过爱情来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学会成熟地去爱。[1] 而针对大学生来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往往呈现浪漫性、易变性、多元性、突击性的恋爱特点。[2]也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常伴有轻视恋爱结果、注重恋爱过程;缺乏理性、盲目跟从;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摆脱孤独寂寞、填补心灵空白的心理误区。[3]究竟这些心理误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章从哲学层面探析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从心理学层面探析的文章分析很浅显。处于“第二次断乳期”的大学生们,产生这种心理误区不仅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并且还和其自身内在心理因素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本文着重从人格特点、依恋方式、认知偏差、人际交往能力的角度探析大学生产生恋爱问题的原因。目的是为了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恋爱观和心理成熟程度、对异性或恋人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客观、正确、全面的估价。进而能够通过恋爱问题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学会合理地分析解决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格特点与大学生恋爱
心理学界将人格定义为,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4]。人格特征是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人格特征包括气质类型和性格倾向,而不同的性格和气质类型又影响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展及恋爱表达方式与程度。在大学生的恋爱交往当中,人格更是其中重要的心理基础。它就像一个潜藏在内心的“自我”,无意识地影响爱情的价值观、恋爱态度、恋爱方式等方面。
首先,人格特点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表现在人际吸引方面。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较容易得到异性的喜爱,在人际交往的理论中,个性品质是决定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5]。或许有些同学有这种疑惑:“为什么他(她)有那么多人真心地喜欢,但我就没有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她)的人格特点起了关键作用。因此,在渴望一份真诚恋情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另外,除了人格完善,具有吸引力之外,性格相似与互补也是恋爱得以长久的一个因素[5]。但由于我们的情感来之匆匆,因此,相互了解后因为性格不合而最终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也体现出了大学生恋爱草率的特点。
其次,人格对恋爱更为深刻影响的表现是,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对待恋爱的方式、恋爱表达的方式、处理与恋人关系的方式、恋爱情感的表露程度大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如性格内向者在恋爱中多表现为情感体验深、被动、冷静、悲观和谨慎;而外向者往往主动而狂热、开朗而冲动[6]。有研究表明,在人格特质方面,易冲动、任性、喜欢浪漫幻想、稳定性差、敢为性强、独立性差、紧张性强的个体更容易陷入“网恋”[7]。
再者,恋爱双方已有的人格状况往往直接影响着恋爱的质量,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会导致恋爱畸形发展或失败。如有些大学生由于过去形成的诸如孤僻、退缩、冷漠、自卑、冲动、暴躁、骄傲、虚伪、自私以及不负责任等不良人格特征,对恋爱有消极的影响,在失恋的处理上表现得更为明显[8]。其中,自卑的人格特点容易导致产生孤独和压抑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情感采取敏感的态度。这种人格的个体还容易在处理恋爱关系时孤芳自赏,又或者发展为爱情虚荣心理,进而掩饰自己的自卑情绪[6]。又如,叛逆型人格的大学生,在处理恋爱关系时,通常以“叛逆行为”“对立态度”来作为表达与众不同的恋爱个性方式,以借此获取他人的关注,如过分开放、滥交朋友、过分追求性体验、只追求“曾经拥有”的恋爱等。
依恋方式与大学生恋爱
依恋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最初专指婴儿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后来逐渐扩展到了成人领域。依恋一般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依恋具有安全性(即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感到安全愉悦)、分离焦虑性(面临分离时则会产生分离焦虑)、对象的有选择性、身体的亲近性、深层性、持续性等特点。在儿童依恋的扩展上,成人依恋指成人对其童年期依恋的回忆和再现,即当前对其依恋经历的评价[7]。因此,孩提时我们对母亲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模式是影响成人以后依恋风格的关键因素。
1987年,心理学家Hazan和Shaver发表了一篇论文《浪漫的爱情可以看成是一种依恋过程》,第一次将依恋理论运用在成人恋爱关系的探讨上,随后研究也逐渐发现,依恋理论是成人恋爱、婚姻关系最具有说服力的依据之一。依恋模型预测当一种关系能满足重要的、在任何他人那里都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那么人们就比较可能要保持这种关系[4]。依据依恋理论,审视当前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发现依恋风格对大学生的恋爱模式、特点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广泛认为成年人的依恋有四种类别,即安全型、过分投入型、淡漠型、恐惧型。其中,后三种类型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最为持久。这四种不同的依恋风格通过与恋人的沟通方式、解决冲突的方式、情绪调节的方式、认知归因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和效果[9-12]。
安全型。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研究发现,此类型的个体对待恋爱的方式是比较成功的,其会更多看到与恋人在一起的好处,不回避遇到的矛盾和冲突,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正由于对恋人的充分信任,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情况也比较多。成人依恋是其对以往依恋经历的评价,因此,若处理不当,也很容易由于婚前性行为的不良后果这段痛苦经历而导致安全型个体改变自身的依恋方式,逐渐对感情及他人抱以怀疑的态度。
过分投入型。这种类型的人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以接受的。过分投入型个体常扮演依赖者的角色,且因为对自己的消极看法,因而容易向自己的恋人施加压力,控制冲突解决的过程,表现出更多不友好的情绪,但冲突后又感觉到内疚和伤害,从而导致恋人的疏远,恋人的疏远行为又会强化他们的不安全感和担心。他们为了寻求安全感,在交往中又会更加控制。
淡漠型。此类型的人崇尚独立、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否认渴望亲密关系,该类型的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作为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手段。他们较少与恋人亲密接触,认为恋爱关系不必刻意维持也能很稳定,回避情感的卷入、自我表露和相互依赖,压抑与依恋有关的想法和情感。
恐惧型。这种类型的人常表现出焦虑和信任、害怕和拒绝。他们投入爱情的程度不高,也较少主动与恋人发生亲密的接触,也不愿倾听和处理恋人的烦恼;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容易退缩,对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表现出不自信,常对恋爱进行灾难性的归因,从而容易导致消极的情感反应和冲突不断升级。
认知偏差与大学生恋爱
认知偏差即认知失真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在恋爱过程当中也更为常见。容易导致恋爱出现问题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以偏概全、角色认知偏差、过分理想化、自我中心等。
心理学中有“爱情地图”的说法[13],指我们会容易爱上或追求那些与预先设置在我们大脑中信息最符合的人。或许正因为如此,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常出现在我们的恋爱交往中。由于晕轮效应的影响,我们很可能只因为对方某一个特征被深深吸引,而忽略了另外你不喜欢但对方却具备的特点;还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失恋观,如失恋后认为“天下的男(女)人都不可信”“再也不会有人爱我了”“世界没有真情在”等,这是以个别事物、个别经历推测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的认知偏差。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处在社会中是具有不同角色和身份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其不同的社会角色及正确表现这个角色所应有的行为和心理品质。如作为子女的角色时,爱护家庭、孝敬父母;作为学生的身份时,认真学习、尊敬师长;作为国家公民时,爱护环境卫生等。在恋爱关系中,我们对恋爱双方所应该扮演的角色认知不足或错误时,也很容易导致恋爱问题。如缺乏责任感、缺乏平等性、缺乏互相关心、认为男生一定需要负主要经济及恋爱责任、恋人不是朋友关系等,即是对男朋友或女朋友这个角色产生认知偏差而出现的错位爱情价值观。
富于理想化是我们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13],在爱情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倾向于把它想象得过分美好,表现为将恋爱“理想化”、恋人“理想化”等。但是万物总是过犹不及,过分追求完美就很容易因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过远而导致心理不平衡。如有些同学认为恋爱一定是浪漫的、纯洁的,不容许有任何杂质,若恋爱及恋人的现实与理想中的不相符,他们就很容易对这段感情缺乏信心,以致不满对方的任何表现,甚至会错误地将恋爱失败归因为他(她)不是自己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而导致的,而忽视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大学生常见的恋爱认知偏差还有过分的自我中心[14]。自我中心过强对一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利己主义方面,恋人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信任、爱慕和给予,应该是真诚地、平等地相处的关系。因此,若在恋爱中有较强“自我中心”的人,总要求对方围着自己转、言听计从,且很少考虑对方的需要、兴趣、处境和心理承受度,甚至还以对方的俯首贴耳为骄傲的资本,长期以往,恋爱关系难以和谐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与大学生恋爱
恋爱关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很多恋爱关系的确立都是从正常异性交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俗话说:“相爱容易相处难。”这里的相处即是人际交往。因此,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恋爱关系的发展,如果一个人善于交往,与同伴的友谊关系也比较深厚,他(她)就很容易与恋人处好关系[15]。
概括而言,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人际吸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等方面[3]。而恋爱过程也可简单分为“认识、了解、相容”三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且这三个阶段对我们的交往能力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有助于增加我们的人际吸引能力从而获得他人的喜爱,从而增加相互认识的机会和可能性;其次,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我们相互准确的了解;再者,较强的人际冲突解决能力有助于我们快速、理智、正确地解决在相互了解之后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达到和谐相容的恋爱关系。
但很多大学生在恋爱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相互沟通及冲突解决的能力。如有些女生在恋爱中总喜欢让对方猜测自己的心思,而男生却不太注意细节,这样信息就不能有效地传达,因而很容易在双方之间产生沟通的障碍;或者信息没有被正确传达给对方,使对方不能准确理解或误解了传递的信息,因而不能作出令恋人满意的行动;又或者使用的沟通方式不恰当,如拒绝沟通、缺乏沟通、不平等沟通、沟通时间、地点、语言不适当等也是导致大学生恋爱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很多大学生由于认知的偏差,并未意识到沟通对恋爱的重要性,因而忽略了与恋人的经常沟通,更不会创造恰当的机会增加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与人相处的过程难免会遇到冲突,若冲突能及时、恰当地解决,则可以进一步增强双方的关系,反之,问题日积月累之后,则很容易变成使感情瓦解的蚁穴。而一个人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人格相关联的,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我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再者,由于认知的偏差、依恋风格的影响,以致于我们对待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出现错误或偏颇的归因,进而阻碍了我们准确地解决冲突。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大学生恋爱和自身的心理特点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大学生只有通过挖掘自身内在的心理因素,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大学生的感情观,才能实现爱情的积极意义。进而在恋爱的过程中,能通过爱情来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学会成熟地去爱。
参考文献:
[1]林艳艳,李晓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2-43.
[2]肖晓鸿.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
[3]欧阳江宁.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其引导.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24.
[4]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506.
[5]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何希耕.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2):56-60.
[7]程燕.大学生“网恋”心理研究――“网恋”与传统恋爱大学生自我表露、情感体验及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7.
[8]王东莉.恋爱: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契机.当代青年研究,1993(2):35-38.
[9]杨吟秋.成人依恋风格和婚姻质量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8]江琴.早期依恋对个体未来人际关系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2003(3):42-44.
[10]骆珊.运用成人依恋理论改善情侣亲密关系的探索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古玉.恋人依恋型的交互作用初探.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12]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19-344.
[13]秦维红.对大学生恋爱现状的一点思考.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89-91.
[14]黄颖,.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心理世界,2004(10):26-30.
[15]沈明泓,李文,贺继宗.大学生网上恋爱性心理的特点与健康维护.中国性科学,2005,14(10):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