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地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第一框题的内容“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方面

本节内容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本节内容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针对本节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运用西双版纳位置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能够说出西双版纳的原始热带雨林植物的典型特征。

4.能够说出西双版纳的资源特色及优势。

5.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双版纳独特的资源环境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形成人地协调发展观。

重点难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决定该区基本的地理特征,资源优势是形成特色旅游区的基础,因此我确定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为重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运用西双版纳位置图,给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地理位置;通过大量的自然景观图片和人文景观图片来认识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难点:确定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和傣族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因为初中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较差。尤其是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方法方面

1、读图观察法 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通过读西双版纳位置图,让学生明确西双版纳的位置及优势;通过雨林植物图让学生归纳出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出示傣族风情的图片,了解傣族风情等。在本课中我出示多副图片,即直观形象,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读图观察的能力。

2、小组合作探讨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与分析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本节课我重点合作学习两个问题:一是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那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因为这个问题的分析能够引出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解决本节课难点“季风气候成因”的关键。二是傣族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傣族的文化习俗较多,其中拣选泼水节、竹楼、竹筒饭、孔雀舞等来探讨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方面

我利用MVBOX来播放歌曲《月光下的风尾竹》,背景是西双版纳的图片。同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既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整个的教学过程一是利用大量的图片来观察,获得地理信息;二是创设问题来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运用承上启下的方法,即概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留下思考的空间,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方面:采用框架式的板书,同时又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评价。经过师生完善后,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现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因果关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本节内容的要点,理清思路,提示纲要,同时利于引领学生反馈、补填空缺部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写一篇宣传性的文章或制作宣传画报,主题是《请到西双版纳来》

作业开放性较强,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反馈,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或者绘画的能力。体现了地理的生活性和社会性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西双版纳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二)

大家好!我是**中学的***,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说课的题目是《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方面是设计说明。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② 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 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 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2、教学程序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是这样做的。

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在地图上找到答案。为了制造热烈氛围,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教师最后评议.

2.黄土高原成因

(1)出示 “黄土高原景观图”,提出第一个探讨问题,学生完成活动后,提出第二个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2)关于“风成说”的探讨。根据活动2我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依据学生回答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获得对黄土高原的初步认识后,继续下一个课题。

1.水土流失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用逐步深入的提问达到让学生自己得出水土流失原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相关图和问题,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和形成原因。

通过提问引出下一个问题。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初步了解后,把设计的目标逐步提高,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读图,设计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加深认识,为了防止学生出现疲劳状态,在准备中加入历史上汉唐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现在的对比。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在讨论、交流后进行描述。教师最后总结。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 脆弱生态环境的表现

学生通过教材活动和读延安气候图,以讨论的形式,分析黄土高原产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总结出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

2. 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教材和课本阅读材料自学并通过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

四、生态建设

出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就一个辩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讨论,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激辩,最终得出生态建设的方法。 1.地图是地理课堂第二语言,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2.(1)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过渡,拨动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成因的心弦,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本环节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讨论的方法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1.采取学生讨论和团体协作的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展开,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对“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方法、能力的迁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层层深入的阶梯型的认识过程,突破了难点,学生沿阶梯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1.提出探究思路,在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深化。

2.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开放式的问题用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三)

一、 说教材:

《走向世界的中国》这一章节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的基本国情。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

第二部分,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方面。

第三部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第四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2、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

3、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学了两年的地理,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并不陌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 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更好的突出重点,我采用的教法是:目标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讲解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说学法: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带着问题看书看图。

3、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把课本上的文字信息与课件上图表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四、 说教学过程:

1、引课: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

总结: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呢?闭关自守。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

2、出示学习目标:

3、学生看课文结合图片总结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小结:

5、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9761/210231274.html

更多阅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地理工作总结的概念及其特点所谓工作总结,就是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进而提高工作水平、推动今后教学工作的一种公文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工作

湘教版地理七下笔记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学习七年级地理知识是脑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编的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感谢欣赏。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一)美洲1、新大陆:(1)美洲大陆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2)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美洲。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湘教版八年级下地理期末题及答案

地球形成初期,火山爆发十分频繁,地壳也不断发生变化,有些地方隆起形成山峰,有的地方下陷形成低地与山谷,同时喷发出大量的气体。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湘教版八年级下地理期末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湘教版八年级下地理期末题:

声明:《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为网友黛烟微醉不负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