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越来越发达,面对面的交流能力几乎成了新时代的稀缺能力。而一段高质量的对话应该是轻松愉悦的,不尴尬、不无聊。美国金牌主持人10条对话准则,教你如何开展一场连贯、自信的交谈,并从每一个对话者身上学到一点东西。
10种提高对话质量的方法
第1条:不要三心二意
第2条:不要好为人师
第3条:使用开放式问题
第4条:自然地表达即时的想法
第5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6条:不要拿自己的经历与别人做比较
第7条:尽管别重复自己的观点
第8条:不要纠结于细节
第9条:认真倾听
第10条:简明扼要
我想让大家举手示意一下:有多少人曾经在社交网络上拉黑过好友,因为他们发表过关于政治,宗教, 儿童权益,或者食物等不恰当的言论?有多少人至少有一个不想见的人,因为你就是不想和对方说话?
要知道,在过去想要进行一段礼貌的交谈,我们只要遵循亨利·希金斯 在《窈窕淑女》中的忠告:谈论天气和你的健康状况就行了。但这些年随着气候变化以及反对疫苗运动的开展,这招也不怎么管用了。
因此,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每一次交谈都有可能发展为争辩。政客无法彼此交流,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有人群情激昂地赞成或反对:这太不正常了。
皮尤研究中心对一万名美国成年人做了一次调查,发现我们如今的偏激程度、我们立场的鲜明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高。
我们越来越不倾向于妥协,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倾听彼此。
我们做的各种决定:选择生活在何处、与谁结婚、甚至和谁交朋友,都只基于我们已经形成的信念。
再重复一遍, 这说明我们没有倾听彼此。交流需要平衡讲述和倾听,而不知怎么,我们渐渐失掉了这种平衡。
一部分的原因是出于科技的进步。比如智能手机,现在就在你们手里、或者就在旁边,随手就能拿到。
根据皮尤的研究,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每天发送超过一百条信息。而这中间很多人,几乎是所有人,更倾向于给朋友发短信,而不是面对面地交谈。
《大西洋》杂志刊登过一篇很棒的文章,作者是一名高中教师,他给自己的学生布置了一项交流任务,希望教会他们如何不借助笔记、针对某一话题发表演讲。
然后他说:“我开始意识到,交流能力可能是最被我们忽视的、没有好好教授学生的技能。孩子们每天花费数小时通过屏幕接触各种观点和其他伙伴,但很少有机会去发掘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这听起来很好笑, 但我们必须问问自己:
21世纪,有什么技能比开展一段连贯、自信的谈话更为重要?
现在,我的职业就是跟别人谈话:诺贝尔奖获得者、卡车司机、亿万富翁、幼儿园老师、州长、水管工——我和我喜欢的人交谈,也和我不喜欢的人交谈。
我和在个人观点上完全无法认同的人交谈,但我仍和他们有很好的交流。
所以我希望用接下来的10分钟 教你们如何谈话以及如何倾听。
很多人都已经听过无数的建议,比如看着对方的眼睛,提前想好可以讨论的有趣话题,通过注视、点头、微笑来表明你的专注。
回想一下我刚刚说的这些总结性的建议,然后我想让你们忘掉所有这些,全都没用——如果你确实很专心,根本没必要去学习如何表现出来。
其实我是把职业访谈者的技巧用在了日常生活中,我要来教你们如何采访他人。这其实会帮助你们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沟通者。
学习开始一段交谈,不浪费时间、不感到无聊,
还有最重要的:不冒犯任何人。
我们都曾有过很棒的交谈经历,我相信大家都曾有过。我们知道那是什么感觉,这样的圣诞结束之后,会令你感到很享受、很受鼓舞,也许你会觉得你和别人建立了真实的连接、或者感到完全得到了他人的理解。
没道理大部分的人际互动不能成为这样的享受。
我有10条基本规则,会一条条给你们解释。但说真的,如果你选择其中1条并且熟练掌握,你就已经可以享受更愉快的交谈了。
1、不要三心二意
我不是说单纯放下你的手机、平板电脑、车钥匙, 或者手里的一切。我的意思是,处于当下,进入对话的情境中去。
不要想着你之前和老板的争吵,不要想着你晚饭吃什么。如果你想停止谈话,那就停止好了。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
2、不要好为人师
如果你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又不想留下任何机会让人回应、争论或者反驳,写博客去。有个很好的理由来说明谈话里为什么不允许有“专家式的说教”:因为真的很无聊。
如果对方是个保守派,那一定会讨厌奥巴马、食品券和堕胎。如果对方是个自由派,就一定会讨厌大银行、石油公司和迪克·切尼。这些完全是可以预测的,你肯定不希望那样。
你需要在进行每一次交流时,都假定自己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
著名的心理治疗师M.斯科特·派克说过:真正的倾听需要把自己放在一边;有时候,这意味着把你的个人观点放在一边。
感受到这种接纳,对话的人会变得越来越不脆弱敏感,也越来越有可能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给倾听者。
再强调一遍, 假定你在这场对话中会学到新东西。
比尔·奈伊说:“每一个你将要见到的人都有你不知道的东西。”
我来复述一下:每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