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节又称立春节。“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赋予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新的生机。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珍视春天,没有春夭的辛勃耕耘,那来季秋的丰硕成果,没有丰硕的成果,人们难以温饱,社会难以进步发展。中国农民从这朴素的发展论出发,珍视春天,更重视立春这一天。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是新年真正的开始。我国东、南、西、北方的农村都用各种形式来庆贺,祈求今年有好收成。
这一天,四乡农村的村民,都约定成俗地倾家而出,集聚于各庙堂前,家家牵出经冬天养生休息后的耕牛,给耕牛披红戴绿,锣鼓、鞭炮喧天,迎耕牛。耕牛需经过的街市以花点装,成年男子或男小孩骑在耕牛背上,行街市而过,两街聚集人群,争相用柳枝或细树枝作鞭,迫打耕牛,称之谓“打春”。妇女们则争相以麻、麦、米、豆、糕(糕多为农民自制的糯米土糕)抛打耕牛,抛出去的东西,抛在牛背上,以其多少,以什么东西为最多,来预示丰收之兆。除此之外,家家户户都食春饼或粉团油链,称之“咬春”。
春饼
春饼为面粉制品。早在古代春饼作为“供品”,与女蜗补天的传说有关。后为立春节的节日食品,现已发展成为春节期间的节日食品。
上古时期,女蜗氏补天拯救了人类,传说女蜗补天是用大地的泥土,制成一片大大的圆状泥饼,附于上天,将天补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祸氏补天的功德,便在其补天的这一天用面粉制成的一片片圆状饼,大家嚼之,以示不忘女锅的补夭功德。我国宋代以前,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廿三日为“天穿节”(即女祸氏补天的日子),这两天,人们均将“春饼”供于庭前,名“熏天”、“拜天”。也有将春饼置屋顶上,名曰“补天”。可见,春饼的起源与上古时期“女锅补天”的传说有关。
宋代以后,春饼逐渐用于立春节“祭春”。《北平风俗类征岁时》一书载:“是日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护烧盐腌各类肉品,又炒各色炒菜,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现时食春饼,不仅“祭天”、“拜天”、“祭春”的内容已荡然无存,并且春饼也不再是立春日这一天的特殊食品,而是整个新春的节令食品。
春饼食俗,虽南北相同,但也有所别。现时的春饼,主要有两种吃法。一是将面粉搓揉成面皮,包入馅芯做成团状的薄讲,用油两面煎至金黄,南方这种吃法较多。二是将面粉撰戎圆形的非常薄的面皮,然而放入平底锅内摊熟,成薄圆片备用。另用豆芽菜、干粉丝、火腿丝、韭菜芽、鸣蛋丝、肉丝等和在一起炒熟(所有的馅芯原料均要切成丝状,并且不得少于7种),然后将炒好的馅芯放入面皮中卷而食之,另备一锅汤作辅食。北方这种吃法较多。故北方至今称春饼为薄饼。
粉团油馐
立春这天,以糯米粉制成饼状,以豆沙为馅,油煎至金黄食之,称粉团油腿。实际上便是现在的油煎糯米团子。
立春食粉团油褪的食俗,民间相传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有关。《三余帖》一书载:“嫦峨奔月,异日思之,一日梦中有童子谐告云:正月天穿之日,或元夕月圆之时,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限呼夫人名,三夕可降。如期果然,后世遂有在元夕或天穿节这天食粉团之俗。”
注:更多内容请关注爱华饮食常识栏目